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中學學科 - 廬陵文化500字作文

廬陵文化500字作文

吉安,古稱廬陵。廬陵歷來重視教育的繁榮,雅士眾多,依序相望。宋詞作者1,397人,其中江西1,74人,居全國第二。歷代狀元占全省近三分之壹,“兩江丞相”、“壹門六子”、“五裏三狀元”至今仍是膾炙人口的佳話。

廬陵文化在中國民族文化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地位。在壹定的歷史時期,它成為民族先進文化的代表,有時甚至影響文化潮流的走向。歐陽修、文天祥、解縉、楊萬裏、胡荃、楊邦義、李世勉、劉秋是廬陵聖賢的傑出代表。

文學狀態/廬陵文化村

吉安從秦漢時期叫廬陵,唐代才叫冀州,元代以後改為吉安。人們稱之為廬陵文化,是因為廬陵這個名字起得最早,時間也比較長,從秦漢到唐朝八百年,習慣往往成自然。更有甚者,歐陽修、文天祥這些歷史重量級人物,都在詩中自詡為廬陵人。

所謂廬陵文化,主要是指文人多,文教設施多,建功立業的人多,出版著作多,官民多。也就是說,狀元眾多,宰相大臣眾多,學者專家眾多,忠臣士大夫眾多,文章詩文眾多,書院流派眾多,形成壹個龐大的群體,不僅通俗,而且文風昌盛,尤其忠烈豪邁,綿延千年,尤其是宋明兩代。

廬陵的文化內涵是深刻的,但它的精神是正義而堅強的。是古代江西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也占有相當的地位和比重,是宋元明清文化的中堅力量。在江西,與饒州、撫州文化並駕齊驅;在中國,堪比蘇杭文化。

廬陵自古就有“文之境界”或“文內意之境界”之稱,確實不是壹句空話。有“大地精神”才會有“優秀的人”。廬陵文化和經濟的繁榮,得益於“母親河”贛江水道的開通。在古代,河流是運輸的主要載體。自大玉嶺交通線開通以來,贛江成為從北方到嶺南的必經之路,不僅是“官道”,也是民運要道。許多儒生和優雅的客人也在這條河上航行,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詩歌。

明初,吉安巡撫朱正對城市進行了大規模的改建和擴建。無論是龔雪書院,還是參觀紀念地,廬陵先賢的事跡都被用來教育和影響後人。象鼻寺、明桓寺、進士殿以及龔雪圖書館的題刻發揮了這樣的作用。如歐陽修、胡荃、楊邦友、周必達、文天祥、楊萬裏,廬陵歷史上著名的“五忠節”,都是紀念的對象。將修建祠堂來紀念蘆嶺民族的傑出人物。如“六壹”(歐陽修)廟、胡()廟、周(周必達)廟、文山(文天祥)廟等。此外,還設立神社,紀念歷代在廬陵任職的人中愛民的州官、縣官。例如,顏真卿、江萬裏和王陽明都修建了祠堂祭祀。

這些文化設施增加了冀州市崇尚廉潔、高雅的文化氛圍,使廬陵歷代狀元人數達16,占全省近三分之壹。歷代3000多位學者。“兩丞相隔河相望”、“六進士壹門”、“百步二臣”、“五裏三狀元”、“十裏九臣”、“九子十州”、“父子探花第壹書生”、“安探花第二好”等描述,流傳至今的故事很多。

廬陵文化村

在江西眾多的古村落中,“蘆嶺古村落群”是最典型的壹個。目前保存完好的古文化村有面塘村、唐仙房村、塘邊村、周鹿佳村、大江村、煙房村、貝林古村、釣源村等。每壹個村落都是廬陵文化的縮影,都出了大才,出了大學生。其中大江村是南宋歐陽家族的府邸,文風壹直興盛。300多年來,有21人被列入進士榜,造就了“父子進士,天上八龍,明朝三鳳,兄弟中尚書,仙臺三世”的人文盛況...

鏈接:秦北古村

位於江西省吉安市東南的富水河畔,琴背古村始建於南宋初年,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村民都姓梁。宋元時期,梁按照古代宗法制度修建祠堂、制定族規,形成了壹套尊祖敬祖、強化族權的宗法制度。明代中期,為了適應時局的發展,村民開始從事商業活動。到清朝時,他們已經在附近形成了強大的經濟實力,具有相當的影響力。

當然,環北村最宏偉的祠堂是梁家祠堂——永木堂。這座建築最早建於宋代。經過多次重建,它仍然看起來古色古香,優雅和宏偉。祠堂高檐,磚木結構,兩層三進。高高的鬥拱依然有當年的氣勢。祠堂裏,每根柱子上都寫著寓意深刻的對聯,從中透露出深厚的文化內涵。

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築367處,還有紅四軍軍部、“二·七”會議會址、毛澤東故居、曾山故居等。有壹條老街。這個村子也是出類拔萃,出過三位民國將軍:梁興初、和梁。

1930年1月初,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方面軍從閩西轉戰贛西,沿途連克樂安、寧都、杜愚、永豐等地如火如荼,導致了當時蘇區的革命大形勢。2月6日,各路精英聚集在古村中心的壹間民房裏,村道和入口處都有哨兵駐守。紅四軍前委代表、熊壽祺、宋;江西特委劉詩琪、曾山、劉和謙、徐伯年、胡品;第六軍軍委代表黃公略、王汝池、劉詩琪(兼第六軍政委)、姚啟華,蘇區黨團代表李文林、省委巡視員江漢波等50余人參加了會議。

毛澤東、劉詩琪和曾山當選為主席團成員,他們組織並領導了為期三天的會議。毛澤東代表紅四軍前委,根據中央六十號通知的精神和黨委在閩西的經驗,作了關於當前政治形勢和黨的任務的報告。報告重申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偉大真理,指出中國革命的高潮即將到來,提出了“壹年內先拿下江西”的戰略目標。

會議從2月6日持續到2月9日。會後,曾山在永木堂組織了壹場文藝演出。因為這次會議是在紀念“二·七”大罷工27周年之際召開的,所以歷史上稱為“二·七”會議。在毛澤東的指導下,“二·七”會議統壹了贛西南黨內思想,解決了黨內糾紛,統壹了思想和行動,建立了統壹的服務機構。它在整個江西土地革命運動中起了關鍵性的轉折作用,為粉碎敵人的大規模“圍剿”創造了重要條件。

會後,贛西南各黨組織和蘇維埃政府堅決執行“二·七”會議的土地政策,土地迅速按人口平均分配。整個贛西南蘇區出現了“壹片金掃壹片金,分田分地真忙”的感人景象,群眾擁護和支持* * *生產黨的領導和蘇維埃政權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從此,井岡山鬥爭的歷史結束了,湘贛邊界的革命鬥爭進入了以永新為中心的革命根據地新時代。壹個千年古村——環北,也因為這次著名的會議而永載史冊,聞名中外。

據考證,毛澤東《廣昌路碎玉蘭花》壹詞寫於1930年2月9日,地點為清苑區文北鄉貝林古村。字末寫著:“昨日令下,十萬工農往吉安”,其中“昨日令下”是指2月8日,1930。

被稱為廬陵文化第壹村的貝林古村落,盡管歷經滄桑,仍保留著許多精美的石雕、雕塑和門楣上的雕花屏風,文化底蘊豐厚。因為如此宏大的建築群和濃郁的文化風情,吸引了眾多導演的目光,《山重水復》、《閃閃的紅星》、《井岡山》等電影的很多場景都是在這個村子裏拍攝的。所以有人說秦北村成了“電影村”。

廬陵學院/白鷺洲學院

從唐朝到清朝,全國有七八千所書院,江西有近千所,廬陵書院有二百多所,並且建立了許多書院,其書至今仍在響。白鷺洲中學就是其中之壹,其前身是著名的白鷺洲書院。

人們聚在壹起講學的書院始於唐代。唐代在廬陵建有四所書院,即黃寮書院、登東書院、匡山書院和光祿書院。唐開元年間,冀州通判劉慶林在其任上建立黃寮書院,這是冀州書院第壹次講學。山區學士,紛紛效仿,於是,山區鄉路鄉辦了壹所學院,名人學者在裏面講學。從宋代到清代,廬陵發展了理學,布依葉老也參加了會議。遙遙相望,弦聲相聞,山中草堂亦聞書聲。人們稱之為“茅屋下的公職人員。”

宋代廬陵書院約有40所,其中以白鷺洲、新興、盤臥、雲岡、雲龍、清結等書院著名,以講授理學為主,且多由朱成後人主持。其中,江萬裏創辦的白鷺洲書院影響最大。據歐陽首道《白鷺洲書院山堂》記載:“書院初建時,山中無人,江萬裏親自給學生講課,面帶微笑,心平氣和地欣賞水竹。”

白鷺洲書院創始人江萬裏,江西都昌人,官至宰相。袁兵南侵江西。他留在鄱陽家中,不屈不撓,投水自盡。他是歷史上著名的忠誠和貞潔的人。首任書院院長歐陽守道是江西宋代著名學者。

在廬陵學者歐陽首道的經營下,白鷺洲書院迅速成為江西壹流、全國聞名的“高等學府”。文天祥、劉辰翁和鄧廣建都出了家門。文天祥在悼詞中高度評價了歐陽首道對教育的貢獻。“君子心真如赤子,德如父母。”“皇帝認為他有德,士族認為他善良,士人認為他是名儒,士子認為他是老師”。

從隋朝到清代,科舉考試中的進士人數往往成為衡量壹個地方文風是否繁榮、文化是否發達、人才是否眾多、名聲是否顯赫的重要標誌。廬陵地區考上的進士有近3000人,而文化發達的蘇州只有1,771,就壹個州府而言是全國最多的。明代有兩次科考,前三名均出自吉安府,“雙連冠”全國絕無僅有,16名狀元,名列全國前茅。隋唐以後,官員多從舉人、進士中任用。江西有28位總理,其中吉安8位,副總理9位,大臣、巡撫眾多。

寶玉四年(1256),金榜共有601名進士,其中冀州占44名,且多為白鷺洲書院學生,幾乎占全國招生的十分之壹,為全國之冠。21歲的大學生文天祥是最優秀的,宋理宗題寫了白鷺洲書院的牌匾以示感謝。學院遠近聞名,成為與白鹿洞、鵝湖齊名的江西三大學院之壹。

  • 上一篇:五場以青春與夢想為主題的演講
  • 下一篇:中海右岸怎麽樣?好不好?值得買嗎?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