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中學學科 - 王忠誠筆下的人物生活

王忠誠筆下的人物生活

65438-0925年,王忠誠出生在山東煙臺的壹個貧苦家庭,在九個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父母靠擺攤賣雜貨艱難度日。家裏的女生都上不了學,男生最多上初中。但在王忠誠的堅持下,他半工半讀,成為家裏唯壹的大學生。目睹了舊社會的腐敗和日據時期的苦難,他原本的理想是學工科,以期強國,但考慮到經濟狀況,他最終選擇了免學費的醫學院。

65438年至0949年,24歲的王忠誠從北平醫學院(現北京大學醫學院)畢業後,成為天津總醫院的壹名外科醫生。“太好了,我終於拿到工資了。”老人欣喜地回憶道。大學四年,他靠做家教和送煤球勉強度日。冬天,他穿著從好心的同學那裏“借來”的棉襖。兩年後,作為業務骨幹,隨醫療隊來到鴨綠江邊抗美援朝。在壹片荒野中,他們搭起土坯,日夜搶救受傷的誌願者。

1952年,王忠誠從朝鮮戰場回到天津。恰好衛生部計劃在天津開設神經外科培訓班,他毫不猶豫地申請加入,成為新中國第壹位神經外科醫生。當時條件很艱苦,因為沒有現成的課本和教材,大家都要去無主的墓地挖頭骨做解剖和實驗。挖的時候很難聞。挖出來的頭骨裏全是蛹。要清洗幹凈,水煮漂白,然後把骨頭壹根壹根穿上做標本。沒有課本,只有我在學校學的解剖書。我在圖書館找到了壹本英語解剖書,就去看了。從頭到尾,我都背得很好,耗費了很多精力,但也不壹定適用。不久,中國第壹所神經外科研究所在北京成立,王忠誠被調到北京。王忠誠的學者生活充分展示了自制力、自主性、獨立性、沖動性、探索性、靈活性和持久性等創新型人格特征。有人說王中丞是個幸運的將軍,無論做什麽都能成事。事實上,他成功的動力是他對人類疾病痛苦的深刻體驗。當他選擇了令人望而生畏的神經外科,是因為他見證了中醫面對腦病的無奈。日本壹位著名的神經外科醫生不幸患上丘腦膠質瘤卻拒絕手術而去世。這種刺激也是王忠誠對全球難題——丘腦膠質瘤感興趣的原因。

65438-0965年出版了我國第壹部神經外科專著《腦血管造影》,推動了我國神經外科的發展。20世紀70年代,我國開展了腦血管病的外科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治療、巨大動脈瘤和多發性動脈瘤的手術切除、腦血管畸形的綜合治療出現了許多新的樹。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致力於研究腦幹腫瘤的治療,這是壹個手術的禁區,然後我研究了脊髓內的腫瘤,並成功地進行了手術治療。這兩種治療方法在病例數、手術方式和效果方面都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8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

“做腦部神經外科手術時,手不能有壹點點顫動,手術時要穩穩坐在椅子上。”他勸誡學生。壹位和帕金森病在壹起的阿姨,左手顫抖得連衣服扣子都扣不上。當記者看到她把壹杯水倒進另壹個杯子時,壹大半的水灑在了地上。博士後在王教授的指導下,通過植入電極的方式,成功為這位大媽做了手術。這種手術治療的最大優點是不會破壞患者的正常腦組織。告訴記者:“王教授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不僅是技術方面,還有醫德,尤其是做人的道理。”天壇醫院神經外科研究所副所長吳忠博士也是王教授的學生。王教授經常對他說:“拿起手術刀,不停地給病人解除痛苦。永遠不要切斷妳和人民的感情。”這句話壹直激勵著吳中學堅持不懈地學習醫術,他在治療腦動脈瘤方面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面對學生們驕人的成績,王忠誠說:“我可以放心地走下手術臺了。”到了晚年,王教授不再自己做手術,但他的科學研究從未停止,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著書立說和教書育人上。從1998開始,* * *已經出版了4本書,發表了17篇論文,在全世界醫學領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1981年,參加第壹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討論會(蘇州)。

從65438年到0985年,他成功切除了壹個直徑9厘米的巨大腦動脈瘤,至今仍是世界上成功切除的最大的腦動脈瘤。

1989,率領中國神經外科代表團參加第九屆國際神經外科大會(印度)。

1995 165438+10月,他在悉尼舉行的國際神經外科會議上作了題為《腦幹腫瘤250例》的學術報告,震驚了全世界的同行。至今已施行腦幹腫瘤手術600余例,數量多,死亡率低,始終位居世界第壹。

2001 9月16日,在悉尼舉行的“12世界神經外科聯合會國際大會”上,王忠誠被授予“最高榮譽勛章”。該獎項每四年頒發壹次,旨在鼓勵在國際神經外科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醫生。

2012年9月30日06時08分,天壇醫院名譽院長、北京神經外科研究所所長王忠誠院士在北京醫院逝世,享年87歲。

  • 上一篇:這部電影叫什麽名字?
  • 下一篇:龍海二中的教師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