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中學學科 - 瑪麗·居裏的個人簡介(急!!!!)

瑪麗·居裏的個人簡介(急!!!!)

瑪麗·居裏,原名瑪麗亞·斯克洛道斯卡-居裏,1867 165438+10月7日-1934年7月4日,波蘭裔法國女物理學家和放射化學家。1903年,皮埃爾·居裏和亨利·貝克雷爾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11年,他們因放射化學方面的成就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瑪麗·居裏是第壹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女科學家,也是第壹位兩次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偉大科學家。壹個是諾貝爾化學獎,壹個是諾貝爾物理學獎。

編輯此段落

貧困而勤奮的學生

瑪麗·居裏1867 165438+10月7日出生於波蘭華沙壹個正直愛國的教師家庭。她從小就好學,16歲中學畢業拿了金牌。由於當時俄國沙皇統治下的華沙不允許女性進入大學,家庭經濟困難,瑪麗不得不獨自壹人去華沙西北部的鄉下做家教。

在做家庭教師的三年時間裏,她不僅教育主人的孩子,還抽空教當地農民的孩子識字,並堅持自學。她用簡樸生活攢下的工資,資助妹妹去巴黎讀書。

1889年,她回到華沙,繼續當家教。有壹次,她的壹個朋友帶她去了工農業博物館的實驗室,在那裏她發現了壹個新世界,實驗室讓她著迷。以後只要有時間,她就會來實驗室,沈迷於各種理化實驗。她對實驗的特殊興趣和基本實驗技能就是在這裏培養起來的。

1892年,在父親和姐姐的幫助下,她去巴黎留學的願望實現了。當她來到巴黎大學理學院時,她下定決心要學習真正的技能,所以她非常努力地學習。她每天早早坐1小時的馬車到教室,選壹個離講臺最近的座位,然後清晰地聽到教授講的所有知識。為了節省時間和集中精力,也為了節省坐車的費用,她在入學4個月後搬出了姐姐家,搬進了學校附近的壹所房子的樓頂。這個閣樓沒有火,沒有燈,沒有水。屋頂上只開了壹個小天窗,讓房間有點明亮。壹個月只有40盧布,她對這樣的生活狀態很滿意。她致力於她的研究。雖然貧窮艱苦的生活壹天天削弱了她的體質,但她豐富的知識卻壹天天充實了她的心靈。1893,她終於以第壹名的成績從物理系畢業了。第二年以第二名的成績從該校數學系畢業,獲得巴黎大學數學和物理學學士學位。

編輯此段落

艱苦的條件,出色的工作

瑪麗·居裏引用的瑪麗·居裏

瑪麗的勤奮、刻苦和聰明贏得了李普曼教授的尊敬。獲得物理學碩士學位後,她來到李普曼教授的實驗室,開始了她的科研活動。正是在這裏,她遇到了年輕的物理學家皮埃爾·居裏(又譯皮埃爾·居裏,pierre curie)。

皮埃爾·居裏於1859年出生於壹個醫生家庭。在他小的時候,因為他獨特的富有想象力的性格,他的父親沒有送他去學校,而是在家裏教他。這種因材施教使皮埃爾在65,438+06歲時通過了中學畢業考試,在65,438+08歲時通過了大學畢業考試,獲得了理科碩士學位。19歲被巴黎大學理學院聘任為德山教授助理。他跟隨同為理科碩士的哥哥雅克學習,在1880發現了電解質晶體的壓電效應。1883年才24歲的皮埃爾被任命為新成立的巴黎理化學院的實驗室主任。當他遇到瑪麗時,他已經是壹名成功的物理學家了。

因為共同的興趣愛好和相互傾慕,瑪麗和皮埃爾之間的友誼發展成了愛情。1895他們結婚了,組成了壹個誌同道合和諧相親的幸福家庭。繁忙的家務和1897出生的女兒並沒有阻止這對熱愛科學的夫婦,尤其是身為母親和家庭主婦的瑪麗。她堅持學習和研究。

1896法國物理學家貝克雷爾發現,壹種鈾鹽可以自動發出壹種性質未知的射線。這壹發現引起了居裏夫婦的極大興趣,這是壹個極好的研究領域。在壹個曾經是儲藏室的封閉潮濕的房子裏,瑪麗開始帶著極其簡單的設備進軍這個新領域。短短幾周,她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她證明了鈾鹽的這種驚人的輻射強度與化合物中所含的鈾量成正比,不受化合物的條件或外界環境(光線、溫度)的影響。她還認為這種不可知的放射性是壹種元素的特征。只有鈾有這種特性嗎?按照這個想法,她決定檢查所有已知的化學物質。通過繁重而艱巨的調查,她發現另壹種元素釷化合物可以自動發出類似鈾射線的射線,這讓她確信輻射的現象不僅僅是鈾的特性,而是壹種自然現象。對此,她提出將這種現象稱為放射性,將鈾、釷等具有這種特性的物質稱為放射性物質。

她的研究很快就從鹽和氧化物擴展到所有礦物。她不厭其煩地用同樣的方法研究大量材料,終於有了新的發現:某些礦物的放射性強度遠大於鈾或釷單獨產生的放射性強度。起初,她對測量結果並不確定,但在反復測量了十次或二十次後,她不得不承認這是事實。這壹事實表明,這些礦物含有壹些比鈾和釷更具放射性的未知元素。這是壹個非常重要且有吸引力的推論。雖然有同事勸她謹慎,但她確信自己的實驗沒有問題,並下定決心要找到這種新元素。

瑪麗的研究工作如此重要,以至於不僅是丈夫還是戰友的皮埃爾決定暫時停止對晶體的研究,幫助妻子找到這種未知元素。皮埃爾的參與無疑是對瑪麗極大的鼓勵和支持。從那時起,在那個潮濕的實驗室裏,有兩種思想。四手忙腳亂。這樣的合作持續了八年,直到壹場意外的車禍奪走了皮埃爾的生命。

這種未知元素存在於鈾瀝青礦石中,但他們萬萬沒有想到,礦石中這種新元素的含量只有百萬分之壹。他們廢寢忘食,不分晝夜,然後按照化學分析程序,分析礦石中所含的各種元素及其放射性。經過幾次排除,他們逐漸了解到,使異常放射性的未知元素隱藏在礦石的兩個化學部分中。經過不懈努力,1898年7月,他們從壹個零件中發現了壹種新元素,化學性質與鉛相似,放射性比鈾高400倍。皮埃爾讓瑪麗給這種新元素命名。她靜靜地想了壹會兒,回答說:“我們能叫它釙(P非)嗎?”。瑪麗紀念她刻骨銘心的祖國波蘭,它在當時的世界地圖上被俄國、德國和奧地利瓜分。為了表示對祖國的熱愛,瑪麗在把論文原件交給理學院博士的同時,把它寄回了祖國,於是她的論文幾乎同時在巴黎和華沙發表。她的成就為祖國人民贏得了驕傲和榮耀。

釙發現後,居裏夫婦以孜孜不倦的精神繼續分析含鋇部分,它的放射性是純鈾的900倍。經過濃縮和分級結晶,最終在65438+同年2月得到少量不純的白色粉末。這種白色粉末在黑暗中會發出白光,所以居裏夫婦將其命名為鐳,在拉丁語中的意思是“輻射”。釙和鐳的發現給科學界帶來了極大的焦慮。壹些物理學家很謹慎,在得到進壹步的研究結果之前不會發表意見。有些化學家已經明確表示,不測量原子量就不能表示鐳的存在。給我看看鐳,這樣我們就能相信它的存在。要從鈾礦石中提取純鐳或釙並測量它們的原子,對居裏夫婦來說,顯然要比從鈾礦石中找到釙和鐳困難得多,因為他們既沒有完整和足夠的實驗設備,也沒有足夠的錢購買礦石和足夠的實驗費用。為了克服這個困難,他們四處奔波,尋求相關部門的幫助和支持。由於他們的努力,奧地利捐贈了1噸鈾礦石殘渣。他們在理化院借了壹個連放屍體都不合適的漏雨棚,開始了更艱苦的工作。這間小屋夏天熱得像烤箱,但冬天會結冰。不通風的環境也迫使他們將許多提煉作業放在院子裏露天進行。沒有壹個工人願意在這樣的條件下工作,但是居裏夫婦在這樣的環境下奮鬥了四年。

四年來,無論寒冬還是酷暑,無論繁重的工作,無論抽著毒煙,他們都沒有抱怨過。對科學事業的執著追求把艱苦的工作變成了真正的生活樂趣。他們憑著百折不撓的毅力,終於在1902年,也就是發現鐳後的第45個月,從7噸瀝青鈾礦渣中提取出0.1g純凈的氯化鐳,測得鐳的原子量為225。鐳是存在的,那些持懷疑態度的科學家在事實面前不得不低頭。這麽壹點點鐳鹽,這個簡單的數字,凝聚了居裏夫婦的心血!晚上,當他們來到小屋,在不開燈的情況下欣賞熒光氯化鐳時,他們完全陶醉在快樂而神奇的幻境中。每當居裏夫人回憶起這段生活,她都認為那是“他們壹生中最有意義的時光”。而且都是痛並快樂著!但是居裏夫人發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

編輯此段落

不在乎金錢和榮譽

居裏夫婦是壹對為科學事業無私奉獻的偉大科學家。然而,法國當局對他們的工作不公平,對他們的科研成果反應遲緩。是瑞士政府首先認可了居裏夫婦的才能,並提出為他們安排相應的職位。1900年,當居裏還只是在壹個缺乏設備的實驗室裏以500法郎壹個月的工資工作時,瑞士日內瓦大學願意以1000法郎的年薪和壹個教授的待遇聘請他講授物理學。但為了提取純鐳,從不考慮金錢和待遇的居裏夫婦婉拒了。他們的第壹塊獎牌是由英國捐贈的。因為他們發現了新的放射性元素釙和鐳,他們開辟了放射化學的新領域。1903年,英國皇家學會邀請這對夫婦到倫敦講學,並授予皇家學會最高榮譽——大衛勛章。1903年底,居裏夫婦和貝克雷爾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

隨著聘書和榮譽證書接踵而至,巴黎大學於1903授予居裏夫人物理學博士學位。只有在1904,巴黎大學理學院才為皮埃爾開了壹次講座。皮埃爾在1905年才當選法國科學院院士。居裏夫婦,他們只註重奉獻,並不關心這些在他們看來毫無價值的問題。伴隨榮譽而來的是繁忙的社交活動和記者的頻繁采訪。他們的工作和生活,還有他們的女兒,都成了時尚酒館裏的新聞和談資。他們對此感到惱火和不安。他們需要的是安靜,他們需要的是繼續工作,而不是騷擾。為此,他們不得不偽裝成難民,躲在僻靜的鄉下。當壹名美國記者發現他們很警覺時,瑪麗坦率地告訴他,“在科學中,我們應該關註的是事物,而不是人。”當壹些想在美國建立鐳制造業的技術人員要求居裏夫婦為這項發明申請專利時,他們經過協商後決定:“我們不想因為我們的發現而獲得物質利益,所以我們不會獲得專利許可,我們將毫無保留地公布我們的研究成果,包括制造鐳的技術。如果有人對鐳感興趣,找我們指導,我們會詳細介紹。這樣做將對鐳工業的發展大有裨益。它可以在法國和其他國家自由開發,其產品可以供應給需要鐳的學者和醫生。”這樣的說法顯示了居裏夫婦的無私和曠達,他們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視為全人類的共同財富。

編輯此段落

重擔,奉獻。

在1899和1904之間,居裏夫婦* * *發表了32篇學術論文,反映了他們對發展放射學新科學領域的貢獻。當他們懷著倍增的熱情繼續前進時,壹件不幸的事情發生了。1906年4月9日,16,皮埃爾在參加完壹個科學家的聚會後,走在回家的路上,過馬路。他被壹輛奔馳卡車撞倒,當場失去了寶貴的生命。對居裏夫人來說,打擊是如此沈重,她幾乎成了壹個毫無生氣、孤獨而可憐的女人。但他對科學的熱愛,居裏生前告訴他:“不管發生什麽,哪怕壹個人變成了沒有靈魂的軀體,也要照常工作。”啟發她。她勇敢地接過居裏的教職,成為法國巴黎大學第壹位女教授。當她作為物理學教授第壹次講課時,參加講座的人擠滿了梯形教室,擠滿了理學院的走廊,甚至因為擠不進理學院而站在索爾本的廣場上。除了學生,還有很多從未見過瑪麗的社會活動家、記者、藝術家和家庭主婦。他們來聽課,更重要的是向這位偉大的女性致敬。

居裏夫人去世後,瑪麗不僅要贍養老人,照顧年幼的孩子,還要繼承居裏夫人的事業,更好地教授放射學,建設壹個無愧於居裏夫人的實驗室,讓更多的年輕科學家在這裏成長,發展科學。為此,她接過了居裏夫人的所有重擔,繼續貢獻自己的全部才華和努力。

1908年,《皮埃爾·居裏的遺產》由瑪麗編輯修改後出版。1910年,瑪麗自己的學術專著《放射性專論》問世。經過深入細致的研究,瑪麗在助手的幫助下成功制備並分析了金屬鐳,並再次準確測定了鐳的原子量。她還精確地測定了氧的半衰期,從而確定了鐳、鈾鐳系和鈾鐳系中許多元素的放射性半衰期,研究了鐳的放射化學性質。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上,瑪麗根據門捷列夫周期律整理出了這些放射性元素的轉化關系。1910 9月,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的國際放射學大會上,為了找到壹個國際通用的放射性活度單位和鐳標準,組織了壹個包括瑪麗在內的10人的委員會。委員會建議采用1g純鐳的放射性強度作為放射性單位,並以居裏命名(1975,第15屆國際計量大會采用貝克雷爾作為國際單位,原單位居裏廢止)。1912委員會在巴黎再次開會,選擇了瑪麗·居裏制備的鐳管作為鐳的國際標準。直到現在,它作為世界上第壹個鐳的標準樣品,壹直放在巴黎的國際平衡局。瑪麗·居裏因在金屬鐳的分離及其性質研究方面的傑出貢獻,於1911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長期的疲勞,尤其是放射性物質對她身體的傷害,讓她壹天比壹天虛弱。科學的進取精神支撐著她,使她鄙視疾病的侵擾。當她對自己的疾病有了明確的診斷後,她更加熱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只要她的身體還能動,她就會去實驗室。當她覺得真的筋疲力盡的時候,她會堅持在家寫書,在生命的最後壹刻做出最後的貢獻。

1934年7月4日,放射性物質在體內長期積累導致的惡性貧血,即白血病,終於奪去了居裏夫人寶貴的生命。雖然她去世了,但她對人類的貢獻和高尚的品行將永遠銘記在人們心中。

  • 上一篇:如何寫壹篇關於此地美景的作文?
  • 下一篇:華潤二十四城周邊環境如何?生活方便嗎?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