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中學學科 - 馮珍生平事跡

馮珍生平事跡

馮軻(1897 . 5 . 10-1983 . 3 . 13),古代文學家、教育家、詩人。原名馮若鐸,字貞馨,自號“自然室主”廣西北流人。從1904到1908,他在本村的私塾讀書。1909進入北流縣建立高中。1910年夏天,我跟著傑民叔叔去上海讀書,但是當初沒有考上上海的中華學院,秋天進了南洋中學。1911年進入中國公學。上海光復,學校停課。1912年秋,進入南陽中學。1913,南洋中學畢業,同年考入交通部上海高等工業學院(現上海交通大學)。1916因病休學。1917至1921在廣西梧州中學任教。1921秋至1925秋,任北流縣中學教師,兼任校長兩年。1926年2月至4月任容縣中學教師。1927至1949任無錫民族特殊學校教師,兼任教務主任。1937抗日戰爭爆發,無錫國學院遷到湖南長沙,1941遷到桂林、北流,又遷到桂林。從1938到1946,馮震擔任無錫國學院代理院長。1929-1936,先後在江蘇教育學院、正風文學院、上海國立暨南大學、大夏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擔任講師。1948兼任無錫江南大學教授。1949 165438+10月被南寧師範大學中文系聘為教授兼系主任。1950南寧師範學院遷至桂林,與廣西大學合並,保留原位置。1951至1953,廣西大學文教學院中文系專任教授。1953中南地區高校院系調整,廣西大學改為廣西師範大學(現廣西師範大學),留校任教。1957至1966任中文系系主任,1980年2月30日被區教衛處任命為名譽主任。1976年5月至1979年6月底,承擔國務院下達的《辭源》修訂任務,擔任修訂組顧問。文革初期,以“資產階級世界觀沒有改造好”的罪名被審查批判,6月1984 11平反。其骨灰安放在南寧革命公墓。他是廣西壯族自治區CPPCC常委。

馮振先師從國學大師先生和唐先生。他壹生治學嚴謹,見解獨到,著作豐富。《雜詩》、《七言律詩》、《七言絕句舉例》等詩學著作。,選取唐代至清代的各類詩歌進行分類比較研究,對中國歷代詩詞進行闡述,從理論上豐富了中國古典文學的理論寶庫。他對先秦諸子的研究,既繼承了幹嘉學派的傳統研究方法,又借鑒了新西學的壹些科學理論,對諸子學說進行了新的闡釋,其中最受學術界關註的是《老子》、《荀子註》、《略》和《陸春秋註》。考據訓詁著作有《說文解字註》。擅長詩文,尤擅七言律詩,堅持自然詩學觀,主張寫詩自然真實,反對華而不實的雕琢,主張創新求變,反對模仿。他壹生寫了近千首詩,其中大部分被收入《自然室詩集》。其風格“似成齋”()與“勝成齋”(周),被譽為“桂中奇才”。我這輩子寫的短文,大多散見於建國前編的《符蔔集》和建國後國內報刊上。除了精通古典文學,他還精通中醫。文史哲經教農林工科數學都有所學,趕上孔孟老莊,發出宋明理學。並且熟悉英語,以英語論文被美國留學錄取(但因為經濟問題未能成行)。我在五洲中學教書的時候,用英文原版的幾何和代數作為教材來教學生。

馮震長期在高校教授中國古典文學、歷代散文選、文獻學等課程,堅持教育為主,註重培養後學。在抗日戰爭期間,上海淪陷後,他帶領無錫國學院師生來到桂林,後兩次遷居家鄉北流,自籌資金,繼續辦學。解放後,他親自上臺講學,強調因材施教,知識與能力並重,探索出壹條用現代教育管理方法培養國學人才的有效途徑,為後來現代教育模式的建立奠定了壹定的基礎。他通過師徒制培養青年教師,並與彭澤濤先生等壹些老教授壹起開設了許多特色課程。他親自講授的課程有訓詁學、老子通論、荀子、莊子、文心雕龍、唐詩法等。當代學者周、、馬懋元、等都是他的高徒。生前贈古籍495冊,其中1787冊,平裝本51冊,其中80冊,1867冊全部贈校。1983年元旦,廣西師範大學以題詞“明德慎壽,心滿芬芳”慶祝馮震六十八年從教。太湖綠漓江藍,春光滿山綠。”。

馮震壹生以無黨派民主人士的身份從事培養人才的教育工作,積極參加各種民主改革運動,追求進步,並積極要求加入* * *生產黨組織。他四次遞交入黨申請書,都因十年動亂而未能如願。

明德沈星單鑫郁芳

馮軻從小接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教育,主張先有人品,後有學問,所以在人品修養上可以算是大師。他在自傳中說:“人遇到事,直截了當,不急不躁,卻能長久。但是,公私之間的區別非常嚴格,私事很重要,公事就是法律。”他是壹個獨立的儒者,所以他以道家風格溝通,以中國知識分子的學術良知踏實追求。他融合了儒家的主動,墨家的淳樸,道家的清新淡泊。淡泊名利,深具涵養,與人為善,以誠待人,是他為人處世的原則。

說到馮軻的高尚品格,就不能不說到無錫國學學院。無錫國學院是壹所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教學和研究對象的高等學府。它成立於五四運動後的第二年,它的出現可能與五四新文化運動對國學的激進否定態度有關。其創辦人、校長唐是壹位國學專家,清光緒進士、商務大臣、上海交通大學校長。國際聯合會教育科曾派唐克爾·培根考察國立學院,說:“這所學校是純粹的中國學校,中國固有的文化只依賴於這所學校。”1949,改名中國文學院。從1927開始,馮震在這裏工作了17年。

抗日戰爭時期,國難當頭,馮震不顧個人安危,協助校長唐將學校從淪陷區的巫溪遷至武漢、長沙、桂林、蒙山、昭平、北流等地。當學校遷到桂林時,唐·因眼疾幾乎失明。馮振接受委托,代理委托人,責無旁貸。他全身心地投入,歷盡艱辛,從四面八方籌錢借錢,維持師生的生存。1938,民族學院從桂林撤至北流。那段時間,馮珍已經失去了三個孩子。為了解決師生的吃住問題,他還是動員全家把空房子搬到了學校。這個家庭的巨大圖書館也成為了學校的圖書館。他變賣家產,傾家蕩產,推銷學校。他還多次把家裏的飯菜分給師生,解決做飯的問題,讓學校正常運轉。

1942無錫國學院從北流遷回桂林。為了籌集辦學資金,馮振和梁漱溟商量成立無錫國學學院董事會。梁漱溟邀請李擔任董事長,黃、梁漱溟、李仁仁、劉、等名人擔任董事。為國學院籌得壹大筆錢,在桂林建校舍,擴大招生,特別紅火。在他擔任代理校長期間,無錫國學院已成為久負盛名的國學人才培養基地。受到廣西上層和當地民眾的歡迎,認為“國學院開啟了廣西壹代學風”。

建國初期,馮震被評為四級教授,顯然與他的資歷不相稱。然而,他說:“名利問題是對莫爭的壹千個祈禱。”從65438年到0950年,曾任無錫國學院院長的馮震已經是國內知名的國學專家。因為需要,他毫不猶豫地把當時南寧師範學院中文系系主任的職位讓給了剛從香港回來的林。從校長到系主任再到教研室主任,他甚至毫無怨言地降了三級。

治學嚴謹,教學真誠。

作為學者,馮震治學嚴謹,博采各家之長,博采眾長,與國學結下不解之緣;他壹生的愛好和主要精力都致力於詩歌、先秦諸子、宋明理學和古代文學作品的管理。擅長詩文,尤以七言律詩見長。他壹生寫了1000多首詩,反映了他熱愛祖國和人民的思想感情。他的作品相當多,詩歌作品以《雜詩》、《七言律令》、《七言絕句例》為代表,最受學界推崇和稱贊。他的先秦諸子著作以老子的《鄭桐》、《韓非子略》、《荀子註》和魯的《春秋註》為代表,最受學界關註。他的《說文解字》既是壹部思想獨特的學術著作,也是學生開拓視野、比較總結、獨立思考、創造性學習的優秀教材。他在國學研究方面的學術思想和成就,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已經引起人們的關註和贊譽。錢鐘書對他說:“秀才金良,何不舍此?”他對古籍非常熟悉,如數家珍。他對古詩的了解令人吃驚。除了精通古典文獻,還精通中醫,能給老師、學生、朋友開藥。學過文史哲經教農林醫工科數學,學過孔孟老莊,發過宋明理學。而且他對英語很熟悉,以壹篇英語論文被美國留學錄取。我在五洲中學教書的時候,用英文原版的幾何和代數作為教材來教學生。

馮震長期在高校講授中國古典文學、歷代散文選、文獻學等課程,強調因材施教,知識與能力並重,讓學生學以致用,為社會多做貢獻。他深諳中國傳統研究方法的精髓,探索出壹條用現代教育管理方法培養國學人才的有效途徑,為後來現代教育模式的建立奠定了壹定的基礎。他的學術著作是在長期教學實踐的基礎上,通過修改教學講義逐步提煉出來的。這種將古典學術與現代人的現代詮釋相結合的表達方式,不僅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而且是壹部優秀的綜合教材。當時廣西師範大學(今廣西師範大學)的師生稱贊他為“明德慎壽,心有余香。”

馮震讀書、寫作、教學都很認真。他對自己和學生都很嚴格。他在《馮軻傳》中寫道:“我壹生讀書,所以有好的開頭和結尾,不曾放過壹個字,或者隨便校勘壹下,黃丹全在上面。”他經常教導學生,讀書是最忌諱的,要反復推敲、琢磨所學的單詞和原理,以便理解,使之成為系統的知識。

他從事國學的研究、教學和文學創作,強調“知”和“能”。他認為,作為壹個文學教育者,知識是主要的,因為只有知識才能向人們展示如何像木匠壹樣行事,準確地向學生傳授好的知識。從事教育工作68年,長期研究和教授哲學家。他不僅通曉正義,講解深刻,見解獨到,而且善於運用邏輯方法進行講解和解釋,深受學生歡迎。馮先生長期在高校教授文字學,對清代《爾雅》、《說文》及訓詁學有較深造詣。他研究《說文》,汲取別人的長處,融進自己的見解。他在詩歌研究、教學、批評和創作方面的成就尤為突出。他的《雜詩》、《七言絕句》、《七言絕句例》都是長期研究的成果。他們不僅對唐代至清代的詩歌進行了選錄和比較,總結了它們的特點和特色,還對中國歷代的詩詞作了精辟的論述,從理論上豐富了中國古典寫作理論的寶庫。

“挺像成宅”和“比成宅好”

馮珍不僅對中國古典文學知識淵博,而且擅長寫詩,尤其是七言律詩。他壹生寫的近千首詩,大多收入《自然室詩》。

著名古典文學專家、安徽大學校長成龍尊曾說,馮軻的詩“源於甘昆的熱情”,“可以通過學習來培養”。研究中國古代文學和各種文體的專家,研究中國古典詩歌和文學理論的專家周,都認為馮軻的詩風“頗似”而“勝於”。

“誠齋”是南宋傑出的愛國詩人楊萬裏的題名。用和周來評價馮珍的詩歌,壹點也不為過。他的自然房詩自然率真,平易近人,活潑清新,不矯揉造作,不雕琢。他認為:“沒有病,沒有呻吟,才有好詩。英雄豪爽,怨天尤人,如盛年之悲。”(自題詩集)

馮震的詩歌生動地反映了他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蘊含著希望、進取和追求。他的藝術風格出眾,他寫詩作詞,從不學壹人,也不歸壹派,從《詩經》到晚清,他什麽都學,兼收並蓄,自成壹家。“轉益多師是妳的老師,淩渡法不是我的詭詐。中國及漢魏涵蓋唐宋,溯至大洪水及近世。”(《自題詩》)他在《呂方子詩》中說:我論詩多年,避直取深。風景是眼睛的前景,文字是普通的文字。而其文筆,異於常人之意。深如螺絲釘,壹層層的秘密被揭開。但並不難,所以課文簡單易懂。因此,當人們讀它時,每壹種氣味都是外來的。

當妳感到憤怒和受傷時,要熱愛妳的國家,關心人民。

馮震的時事詩表現了他對國家命運的深切關註。寫於1916的《讀嶽武穆《文文山詩》有感》說:“慷慨的思想會讓妳感到不安,而無情的思想卻很難停留。男人不到河邊老,先憂天下。路虎今日才汙染凈土,河山何時還中國?我看完詩還在嘆氣,感到憤怒和受傷時還會流淚。”當時是北洋軍閥統治最黑暗的時期。詩人在讀嶽飛、文天祥的詩時,想到祖國被洋人淩辱的慘痛現實,感嘆衛青、霍去病等愛國之國將逝如流水,表達了熱愛祖國的遠大誌向。

在馮震早期的詩歌創作中,有著強烈的憂國、報國情懷。詩人在《感憤》五首詩中描寫:“四海為窮狼所困,舊中國大地慘不忍睹”,“北齊烈焰,江南殺氣騰騰,慘不忍睹”,揭露舊中國內亂外患的現實,大聲疾呼“四海兄弟難處理突發事件,不要教他們吸取教訓”。最後詩人說:“受傷時有千言萬語苦,但救國之心強。”報國之心,天地皆可感。

1932滬宋之戰,十九路軍揭竿而起,抵抗日寇入侵,詩人寫下《感憤》:“二十余年來,獨來獨往,日聞佳音,甚感快意。誰曾料得壹賊自然殺之,猶賭蟲魚。”我後悔沒能在血戰中殺敵。由於國民黨奉行不抵抗政策,與日本簽訂了賣國的《淞滬停戰協定》,詩人悲憤交加地寫下了《閘北悼念張玉泉先生》,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侵華野心,歌頌了十九路軍將士的愛國精神,痛斥了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詩人還寫了許多詩,控訴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同情人民的苦難,表現出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在“避寇蒙山文蓉縣,敵困火燒慘,我軍與之激戰”中,詩人希望中國軍隊“速驅寇靜鄉余部”。在《桂林柳州被賦予悲憤之感》壹詩中,詩人悲憤地寫道:“十萬災已拋,山西難收淚。”

馮軻的壹些詩,在山水描寫中表達了他憂國憂民的情懷:“原野何其遼闊,春光盡在淚中。群山將雨水帶到遠方。壹片水漂得很遠。人民打了三年仗,現在全世界都窮了。這很悲傷,就像彩虹壹樣。”(《野望》)“蘆葦蕭蕭野水悲,采菱人去空船。孤村已是驚雞飛狗,度假村更願教刀槍。湖光添殺氣,四面八方的篝火驚擾鷗群。悲於季氏,何以楚邱含。”(《萬青湯》詩二首)和“國雖分裂,山河長存,草木春復綠。傷心之態,不禁淚流滿面,鳥語驚人,離愁恨。戰爭持續了半年多,家書難得,十萬黃金。我撫摸我的白發。它已經變得太薄了,再也裝不下發夾了。”(杜甫《春望》)“花,高如我窗,傷遊子心,因我見,從這高處,處處悲。錦江的春光蓬蓬的湧進來,山上的雲,古代的,千姿百態,變幻不定。朝廷就像北極星壹樣,最終不會改變,科爾西山不會入侵西藏。然而在黃昏時為壹個消失已久的皇帝的悲哀感到遺憾,在日落時與傅亮交談。”(杜甫《登樓》)壹種愛國詩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 上一篇:智慧團生活會的內容怎麽寫
  • 下一篇:貴陽市最佳私立學校排名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