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中學學科 - 德宏州梁河縣人口多少?

德宏州梁河縣人口多少?

人口:約654.38+0.6萬人。

人口密度:138人/平方公裏。

梁河縣位於雲南省西部橫斷山脈的西南端,高黎貢山西坡梯田的河谷中,德宏州東北部。東北與騰沖縣接壤,東南與龍陵縣接壤,南接瀘西市、龍川縣,西接盈江縣。全縣南北縱向距離49公裏,東西最大橫向距離45公裏,國土面積1159平方公裏。縣城遮島鎮距省會昆明和州首府芒市742公裏,途經綠營路122公裏,龍騰線160公裏。全縣轄7個鄉(其中阿昌鄉2個),3個鎮,63個村民委員會,381個自然村,672個村民小組。傣族、阿昌族、景頗族、德昂族、傈僳族、佤族、漢族等民族聚居。2002年末,全縣總人口654.38+05.8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654.38+04.17萬人,占總人口的89.4%,少數民族人口565.438+09萬人,占總人口的32.77%。

梁河是壹個半山半壩的縣。主要河流有大盈河、龍江河、蘿蔔壩,較大的有蛇島壩、蘿蔔壩、猛養壩。境內地勢自南向北逐漸降低,最高點為北部海拔2672.8米的痢疾峰,最低點為南部海拔860米的猛養鄉老芒洞。梁河屬於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不分明,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多年平均氣溫18.3℃,年平均日照時數2385.5小時,年平均降雨量1396.2毫米,不僅適宜各種農作物和經濟樹木的生長,而且自然資源豐富。有豐富的思茅松用材林。瑯琊山,野生經濟植物400余種,隸屬55科101屬,錫、鐵、硫、煤、鋁、鋅、鈾等礦產資源30余種,其中錫、煤儲量較大,有龍窩寨、熱水塘等。

梁河歷史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這裏就是中國“南方陸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但由於社會歷史和地理的原因,梁河各族的社會歷史進程十分緩慢。直到新中國成立,壩區傣族仍處於封建領主經濟向地主經濟過渡階段,山區少數民族經濟仍從屬於領主經濟。景頗族還保持著比較原始的公社特征,只有漢族地區基本屬於地主經濟,有壹點小規模的工商業,所以生產力很低,經濟文化極其落後。再加上土司、地主、糧商的剝削壟斷和土匪行為,梁河各族人民在苦難和貧困的深淵中掙紮。

1950年5月,梁河解放。這標誌著各民族進入了平等、團結、繁榮的新時代。從此,全縣各族人民在中國* * *生產黨的領導下,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耀下,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使梁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1950到1956,經過禁止種鴉片、土地改革和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解放,梁河經濟出現了劃時代的進步和發展。1956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由1952年的705萬元增加到1107萬元,增長57%;糧食總產量達到4509萬斤,比1949增長62%,歷史上首次實現糧食自給。從1957到1966,全縣各族人民認真貫徹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這壹時期,該縣各項事業曲折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也遭受了許多挫折。1958,人們急於公社,搞分配“不要錢”,搞生產“大兵團”,不僅違背了經濟規律,也嚴重挫傷了群眾的生產積極性。1959年糧食下跌200多萬斤。此外,以糧為綱,許多地方翻茶種糧,茶葉面積減少2696畝,極大地影響了人民生活。1962後,經過調整,生產恢復發展,各項事業穩步發展。1965年,全縣糧食總產量比1959年增加2200萬斤,茶葉發展到8561畝,增加4907畝。從1966到1976的“十年文革”浩劫,給黨、國家和人民帶來了嚴重的災難,也給何亮造成了嚴重的後果。直到1978,全縣工農業總產值只有6956萬元,財政收入只有189萬元。“兩個人吃不飽”(農民吃不飽,梁河糖廠吃不飽)嚴重困擾著梁河的經濟發展,相當壹部分農民生活在貧困線上。

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以來,在黨中央壹系列正確路線、方針、政策的指引下,縣委、縣政府切實把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把改革作為發展的動力,不斷解放思想,從縣情出發,因地制宜,探索適合經濟發展的思路、目標、戰略和措施,調整生產關系。從此,梁河進入了壹個全新的快速發展時期。特別是1989以來,他帶領全縣各族人民全面貫徹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精神和黨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精神,堅持“壹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堅持“兩手抓”的方針,加大改革開放力度,開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切實加強民主法制和黨風廉政建設。2002年,全縣生產總值2771.4萬元,比1.754元增長1.98倍,農民人均純收入91.9元。城鄉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分別達到20平方米和18.3平方米。

梁河是壹個典型的農業縣。65438年至0982年,該縣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在農村發生深刻變化的20多年裏,縣委、縣政府始終把農業放在經濟工作的首位,不斷加大對農業的投入。

特別是近年來,通過在滇西南實施農業綜合開發和糧食自給工程,加快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高了農業科技覆蓋率和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全縣農業快速發展。

1984,結束了靠外調吃植物油的歷史。1989,全縣糧食產量創歷史新高,被國務院嘉獎。1991年,解決了“兩個人吃不飽”的問題。1997年,以魔芋、松香、柏子仁、香料、核桃、板栗、柑橘、西南樺為主要產業的綠色產業初具規模。2002年,全縣農業總產值為654.38+094.24萬元,是654.38+0978的2.74倍;糧食總產量38401噸,增長8.47%;甘蔗總產量40萬噸,增長10.9倍;茶葉總產量542.6噸,增長1.23倍;肉類總產量4180噸,增長2.75438+0倍;牛奶、雞蛋、水產品大幅增長。全縣糧食自給有余,肉、奶、蛋、水產品供應充足,價格穩定。林業工作堅持把生態環境建設、森林資源培育和林業產業結構調整放在突出位置,同時致力於森林資源和野生動物資源保護,加強森林防火、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積極推進農村沼氣建設,認真實施退耕還林工作,有效遏制生態破壞,逐步改善生態環境。森林覆蓋率從1976年的26.3%提高到2002年的60.2%。水利工作圍繞“兩江壹河”、水土流失治理和“五小”水利及人畜飲水工程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從1950到2002年,* * *投資99516000元,完成各類工程595項,改善灌溉面積8.63萬畝,治理水土流失2.3295平方公裏,改善了106900人和36471頭牲畜的飲水問題。

工業從無到有。解放前,梁河沒有工業企業,只有零散的手工作坊。新中國成立後,經過50多年的建設,形成了電力、機械、煤炭、林產加工、制藥、造紙、魔芋粉加工等10多個門類的工業體系。1992,全縣工業總產值111.7萬元,占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51%,形成了工農業總產值並駕齊驅的新格局,從而從根本上改變了梁河歷代以農業為主的局面。2002年,全縣工業總產值為17045萬元,增長了22倍。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解放前,梁河沒有路,也沒有電。電信極其落後,只有宋、芒東兩個農村電話。經過50多年的建設,到2002年,縣城裏程已達764.63公裏;縣鄉道路實現了瀝青化、石化,所有行政村和90%以上的自然村通了路。95%以上的自然村有電。特別是2001至2002年農村電力體制改革和農村電網建設改造壹、二期工程實施後,農村村莊供電質量、安全可靠性明顯提高,電價明顯降低,平均每千瓦時電價降低0.33元。預計全縣每年減輕農民負擔223萬元。本地電話已編程,農村電話已自動化;全縣電話普及率為5.98部/百人,其中本地電話36.28部,農村電話2.45部。近年來,我們先後完成了綠營路梁河段、通縣油路、縣城改造、第二水廠、農貿市場等建設項目,為梁河未來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財政收入穩定增長,金融業運行平穩。財政收入從1978年的188.79萬元增加到2002年的4064萬元(其中中央稅收162.8萬元,中央所得稅228萬元),增長了20.5倍。各項存款余額從1978年的4157萬元增加到2002年的393100元,增長了93.56倍,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從76.82萬元增加到2946100元,增長了384.6倍。鄉鎮企業發展迅速。1978全縣只有117個鄉鎮企業。截至2002年底,全縣鄉鎮企業1904家,增長15.27倍,從業人員6696人,總產值107.3萬元,營業收入1.3萬元,上繳稅金41.8萬元。它不僅成為拉動縣域經濟增長點的突破口,也有力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繁榮。

非公有制經濟突飛猛進。2002年末,全縣有個體工商戶1840戶,從業人員2278人,註冊資本1575萬元;私營企業42家,投資者135人,從業人員276人,註冊資本3018萬元。非公有制經濟已成為梁河新的經濟增長點。扶貧成效顯著。“九五”期間,積極開展小額信貸、易地開發、扶貧搬遷、溫飽試點村、科技示範村、部門聯動等扶貧活動,投入扶貧資金4044.3萬元,使全縣貧困人口由“八五”末的6.9萬人減少到2.2萬人。

科教文衛事業蓬勃發展。改革開放以來,全縣有377項科技成果獲得部級及省、州、縣科技進步獎(其中部級5項,省級28項,州級163項,縣級181項),為全縣經濟發展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科技先進縣創建於1998年通過省級驗收。梁河教育起步較晚。解放前夕,全縣只有39所小學,學生2013人,教師71人。解放後,特別是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後,梁河教育得到了迅速發展。1986被評為全國基礎教育先進縣。1991,成為泉州首個達標的盲人縣。2000年“兩基”工作通過省級驗收,2001被教育部認定。截至2002年底,全縣共有小學206所,教職工1137人,在校學生17848人,入學率99.5%,鞏固率99.51%。完全中學1,普通中學10,* * *教師-T 586學生,初中在校生11682,初中升學率102.89%,鞏固率99.02%:職業中學1。幼兒園3所,專任教師26人;農村學前班73個,幼兒園(班)幼兒1964人。文化領域碩果累累。南店師和李根源故裏保護維修不斷加強,分別被列為國家級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梁河縣誌》和《梁河縣地名誌》分別獲國家二等獎和省壹等獎。2000年,梁河縣被評為“全省文化先進縣”。廣播電視覆蓋率分別達到90%和94%。新中國成立前,梁河只有1家醫院。經過50多年的發展,到2002年,全縣共有民族衛生機構12個,床位259張,衛生技術人員351人。63個行政村全部設有診所,其中鄉村醫生218,集體診所1,企業診所10,個體診所11,基本形成了縣、鄉、村三級防治網絡。衛生事業快速發展,有效控制了嚴重威脅人民健康的傳染病和地方病。

曾經的“烏煙瘴氣、多雨”之地,已經被文明、衛生、健康所取代。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得到落實,“晚生、晚育、少生、優生、優育”成為廣大群眾的自覺行動,人口自然增長率明顯下降。2002年,全縣人口自然增長率為7.54%。今天的梁河,因為政治穩定、民族團結、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而充滿生機。梁河50年來的巨變雄辯地證明了“沒有* * *生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救中國”。因此,任何時候都必須與黨中央保持高度壹致,堅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始終把壹切工作置於黨的絕對領導之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確保梁河改革和建設健康發展。

梁河縣委、縣人民政府將壹如既往地團結帶領全縣各族人民,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認真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續深入貫徹十六大精神,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繼續堅持“農業大縣、工業大縣、商業大縣”的發展定位,緊緊圍繞“十五”計劃和2010遠景規劃的壹個目標;抓住國家西部大開發和梁河被列為扶貧開發重點縣兩個機遇;樹立三個意識:發展是硬道理,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兩手都要硬;突出基礎設施建設、調整結構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國企改革和非公經濟發展、扶貧攻堅等“1234”發展思路,努力使梁河在新世紀再創佳績。梁河縣自然風光秀麗,氣候宜人,空氣清新,鳥語花香,陽光明媚,民風淳樸。這是壹片沒有汙染的凈土。梁河縣自然資源豐富,水、熱、日照充足,礦產資源配置良好。由於當地工業起步較晚,各種資源沒有被破壞。此外,為促進當地經濟發展,近年來梁河縣委、縣政府先後采取多項優惠政策,鼓勵國內外客商在梁河投資創業,大力建設配套基礎服務設施。

2021,1,《小康》雜誌公布了2021中國春季休閑百強縣市排行榜,梁河縣排名第66位。

2019年8月,2019年度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名單出爐,梁河縣榜上有名。

2019年3月5日,梁河縣被列入2018年度全國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縣(市、區)名單。

2065 438+08 . 8 . 6梁河縣榮獲第四批全國法制縣市先進單位榮譽。

  • 上一篇:秦品周邊環境怎麽樣?生活方便嗎?
  • 下一篇:深圳市第三高級中學初中和中學的重點班有什麽區別?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