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中學學科 - Xi安有哪些名勝古跡?

Xi安有哪些名勝古跡?

Xi的城墻在Xi。明初在唐代長安皇城的基礎上修建,是我國中世紀晚期著名的城墻建築之壹。用黃土分層夯實。東墻長2590米,西墻長2631.2m,南墻長3441.6m,北墻長3244m,墻高12m,頂寬12-14m,底寬15-6554。矮墻(也叫女墻)是沿著墻頂的內外邊緣修建的,外邊緣有5894個垛口,內邊緣沒有垛口。城墻外壁四周有98個馬面,上面建有碼頭建築。馬臉長12米,寬20米,高度與城墻相同。城內各有角樓,南門東側附近有壹座魁星塔。城墻外有壹條護城河。東有長樂,西有安定,南有永寧,北有安遠四門。每個門樓有三層:闕樓,箭樓和主樓。

鼓樓位於Xi安西街的北面,與東面的鐘樓相對。建於明洪武十三年(1380),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乾隆五年(1740),但建築仍保持原有建築風貌。高33米,寬7間,深3間,四面都有回廊。它是壹座水木式的結構,在歇山頂上有三滴重檐,每個檐下都應用了鬥拱,使層次更加分明。建築呈長方形,全部由青磚砌成,高7.7米,長52.6米,寬38米。南北正中有高6米、寬6米的券門,門道內的鋪面和臺座均為普通青石條。建築建在基座的中心。

鐘樓位於Xi安四條主要街道的交叉口。始建於明朝洪武十七年(1384)。原址位於錦溪街廣濟街,明萬歷十年(1582)重修。底座呈正方形,高8.6米,每邊寬35.5米,用青磚砌成。四面都有券形門洞,高6米,寬6米。從地面到屋頂,有36米高。整個建築是壹個木結構的金字塔形屋頂,位於壹個雙檐房屋的四個角落。每層都裝飾有鬥拱,還有樓梯可以螺旋上升。建造壹座新的巨型時鐘。

Xi安碑林*在Xi安三學街。原始寺廟的位置。北宋元佑二年(1087),為保存十三經而設,刻於唐成人期(836-840)。歷代都有增加,規模逐漸擴大。清初稱“碑林”。有7個陳列室,6個遊廊和65,438+0個碑亭,* * *展覽了65,438+0,000多塊碑石墓誌,這些碑石是由漢代至清代的著名藝術家撰寫的。特別是、於世南、褚遂良、李、顏真卿、劉公權、張旭、懷素、智勇、、石等人的手工刻石,更是彌足珍貴。宋元明清名家墨痕,如米芾、蔡京、蘇軾、趙孟頫、董其昌、林則徐等也備受人們關註。碑頭、側面、基座上的浮雕、線雕、地縮雕等各種圖案成為藝術家們借鑒的藍本。碑文內容保存了各種史料,如《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唐布空僧碑》和唐代中尼文托羅尼經典建築等,是研究中外關系的重要實物。114石的《開石成經》兩邊刻有12《周易》、《尚書》、《詩經》、《李周》、《儀禮》、《禮記》、《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等經書,* *。此外,昭陵的劉軍浮雕也搬進了碑林。在安碑林所在地,為德音法師三年所建的唐道音碑——龍碩,由之子歐陽通手書。

Xi事變*舊址在Xi,包括張學良公館和楊虎城公館致遠。張公館位於建國路69號(原金家巷1號)。建於1932,東西布置三棟三層磚木結構西式建築。外面有柵欄。東樓是機要樓,中樓有客廳和會議室,西樓是張學良的臥室(三樓)。“Xi事件”後,周恩來、葉劍英率中國代表團來到Xi,住在東樓。中國代表團與張楊會談,與南京政府代表談判,大多在中樓。公園在北街青年路。建於1933。主體建築為傳統宮殿式建築,拱頂、飛檐、青瓦、朱朱。“Xi事變”前夕,張與楊在這壹秘密事務中展開了壹場諫阻。1936 12 17周恩來來停園,促成了“Xi事件”的和平解決。1986年,Xi事變紀念館在張學良住處建立。

東嶽廟在Xi東大門的長仁裏。東嶽指的是泰山。歷代統治者認為山高有靈性,建廟祭祀,於是東嶽廟遍布全國。此寺始建於北宋政和六年(1116)、明朝弘治年間(1488-1505)、清光緒二十壹年(1895),先後重修。寺院由正殿、後殿、東西殿和三門組成。院子裏有壹座石牌坊。正殿建築宏偉,東西兩面墻壁上繪有大型彩色壁畫,內容為城堡、仕女,超出了宗教題材的範疇,具有元明時代的神韻。

廣仁寺在Xi安的西北角。它原是西北喇嘛和康藏進京途經陜西時的住所,故又稱雍和宮。建於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它是Xi唯壹的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寺廟,供奉藏傳密宗佛像。有康熙皇帝禦書“慈雲尹喜”的牌匾。廟前有壹座六角錐形屋頂的帝王碑亭。寺內有三個宏偉的大廳:大雄寶殿、藏經閣和講經堂。每年農歷十月二十四日、五日,為紀念黃教始祖宗喀巴大師,都會舉辦元宵燈會,遊客眾多。通常西藏僧人來內地,都會去寺廟打坐。

八路軍駐陜辦事處舊址*位於xi安市北新街七賢莊。舊址包括七賢莊的壹、三、四、七院。建於1936。第壹醫院是主辦公室。這座建築是壹座磚木結構的平房,有壹個硬頂和壹個地下室。第三、第四、第七醫院的結構與第壹醫院基本相同。3號院和4號院是辦公室下屬部門和工作人員的客廳,7號院是招待所。“Xi事件”和平解決後,中國* * *生產黨在Xi安七賢莊1號設立了“紅軍聯絡處”。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紅軍聯絡處”更名為“八路軍駐陜辦事處”。、朱德、、林、、董、、葉劍英、、、鄧等都曾在這裏居住過。白求恩、柯棣華、巴蘇以及美國作家史沫特萊也曾在這裏生活和工作過。1946年9月,辦事處奉命撤至延安。

城隍廟在Xi安西大街的北面。建於明代宣德八年(1433)。寺內原有建築大多已不存在,僅壹殿建於清雍正元年(1723)。鬥拱出檐,氣勢磅礴。屋頂貼琉璃瓦,前檐門窗浮雕各種精美圖案。雕刻非常巧妙。壹對最初鑄造於明朝嘉靖年間(1522-1566)的青銅獅子已被移至Xi安碑林博物館大門外。

清真寺*位於Xi安的西北角。始建於唐天寶元年(742年),重建於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其建築風格采用大陸的建築範式。坐西向東,占地1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4000平方米。全寺沿東西中軸線進院,主要建築有前後殿、無憂樓、鳳閣、朝陽殿,合稱五鳳朝陽殿。大雄寶殿可容納數千人朝拜。這是阿明王朝的風格,海藻井和神殿的側面裝飾著伊斯蘭教常用的花卉圖案。最西端的朝拜殿有七座寶塔,矗立在平臺上,臺階都是用白石雕刻的。另外還有壹座石牌坊,也是明代建築。寺內有20多塊石碑,如明日二年(1622)董其昌題“賜拜寺”的木碑、阿拉伯文題“壹個道理”的木碑、清末慈禧太後題“派延田放”的木碑等。

關中書院位於安南門東側的書院門大街中段。關中書院創建於明萬歷三十七年(1609),是陜西最高學府,著名學者馮從吾曾在此講學。學院的建築是宏偉的。清康熙三年(1664),安知府葉承甲、鹹寧(今長安區)知府黃家定督修關中書院,擴建校園,使關中書院壹度成為督學。光緒七年(1881)修復。光緒三十二年,書院廢棄,改為學堂。民國時期改為陜西省立師範學校。1963之後,被Xi安五中使用。現在是Xi安師範學校的舊址。

寶卿寺塔位於Xi南門書院門大街北側。仁壽初年,隋文帝在大興市安仁坊建寶卿寺,五代初年將塔遷至寺內。塔建於唐代太和,用五色磚砌成。在神殿摧毀了高塔之後。明清兩代屢有重修。現存的寶卿寺磚塔重建於明代景泰二年(1451)。是壹座六邊形七層磚塔,檐密,高23米。塔的第二層和第三層的六個面以及第六層正東面的壁龕中嵌有13件北魏、隋唐時期的石雕。

大雁塔位於Xi以南4公裏處的吉安。全稱是“慈恩寺大雁塔”。這座廟是為唐高宗紀念他母親而建的。唐永徽三年(652),玄奘濟安寺住持在唐高宗的支持下,為保護從印度帶回來的經書,修建了寺院西院。最初的建築是壹個5層的正方形,磚面核心。長安年間(701-704),純青磚改建為方亭式的七層建築,爬塔梯也改為曲徑通幽。大歷年間(766-779),重修至10層。毀於戰火後,剩7層,明塔受損。外面加了磚來保護它,這就是現在的塔。高59.9米。塔基東西長45.9米,南北長48.8米,高4.2米。基礎和塔身總高度為64.1米。在塔的南側兩側,有兩塊石碑,上面刻有唐太宗寫的《唐三藏序》和唐高宗寫的《唐三藏序》。書法家是褚遂良,字體很漂亮,是唐朝留下的著名碑。

小雁塔*位於Xi以南約1公裏處的建福寺。全名建福寺小雁塔。寺始建於唐文明元年(684年)。祈福殿原名為唐高宗祈福殿。該塔建於景龍年間(707-710),因比慈恩寺的大雁塔小,故名小雁塔。該塔為方磚建築,檐密,初為15水平。經過多次地震,塔頂坍塌,塔身破碎。現在是13的水平,塔基也是方形的。塔樓每層長度為11.83米,高度為43米。外形美觀。

大興善寺在Xi以南2.5公裏處。建於金泰至太康年間。隋開帝二年(582),大興城建,寺占城中景山廣場壹處,改名大興山寺。在隋唐時期,它是壹個著名的首都寺廟。隋煬帝開皇時,印度僧人那連提力耶舍、嶽那多、達摩古普塔等來到長安傳授密宗佛教。唐代開元四年至八年(716-720),印度高僧須菩提、金剛之和不空在此翻譯密宗經典500余部,是當時長安三大佛經翻譯地之壹。日本和尚也來這裏學習。後來有壹批和尚當住持,廟裏的和尚對天文學和數學的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子午線經緯度的長度以壹條線計算。唐代的建築早已損毀,只剩下唐代雕刻的青石龍頭和歷代重修寺廟的石碑。現存的佛寺、禪堂、牌坊、鐘鼓樓等。都是明清建築。

大明宮遺址*位於Xi城北1km處的龍首院。始建於唐貞觀八年(634年),名永安宮,是唐太宗為其父李淵所建。工程未完成,李淵死後,改名為大明宮。隨後兩次更名,大明宮的名稱定於神龍三年(707)。宮殿區範圍為東西1.5km,南北2.5km,有***門33座,正殿為漢元殿。唐末為朱溫所毀,韓健降長安城時拆毀,成為壹片廢墟。如今的遺址有元寺、林德殿、香鸞閣和奇峰閣、太液池、蓬萊閣,至今仍可辨認。1957-1959考古人員發掘了四座城門和漢源、林德寺遺址。蓮花紋方磚邊長31 cm,漢元殿出土。

陜西歷史博物館位於xi南郊小寨東路91號。它是中國第七個五年計劃期間建造的大型現代化博物館。占地面積約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6萬平方米。1987主樓於1年7月開工,耗時四年。6月20日建成開業,1991。該建築融合了古典風格和現代建築藝術,吸收了唐代建築富麗堂皇、氣勢磅礴的風格特點,並借鑒了中國傳統宮殿“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大廳、四角拜樓”的結構特點。

曲江池位於Xi安以南約5公裏的壹個窪地裏。隋代宇文愷設計大興城時,因人工開鑿歪湖而得名。唐代,這裏宮殿連綿,亭臺樓閣起伏。每次皇親國戚、達官貴人都來這裏觀光、飲酒、歌詠畫船、在曲江池邊宴飲。每當新進士和他的妻子經常來這裏慶祝,各地的居民都來觀看,唐皇帝也帶著嬪妃來玩。天寶末年,“安史之亂”在這裏破壞嚴重。現在的曲江塘,地勢平坦凹,苗綠田綠。當時,兩個建築遺址,蔡霞亭和紫雲樓,仍然清晰可見。

屯路在安東北巴水西岸的壹條大街上。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7年),劉邦入關,秦王子嬰勒頸成團,封皇帝印、符、節。他在這裏投降,劉邦西征鹹陽,結束了秦朝的暴政。

銅仁原本在Xi東南10公裏處。管仲紀:“十二晉人在,董卓以為錢壞,另外兩個,魏明帝想遷洛陽,但去巴城太重,現在巴城大道南。”銅仁原為漢代長安城東門以南,為西漢墓葬區。成帝曾在此修建呂陵,但耗費勞力過多,被劉向等人制止。如今,遺址依然存在,農民稱之為八角琉璃井。

灞橋位於Xi東10公裏處,橫跨巴水。並主宰艦橋。是歷史上壹座詩意的古橋。早在春秋初期,秦穆公在與東方諸侯國競爭時,就把滋水改為巴水,並修建了壹座橋梁。《史記·王建列傳》載:王建伐荊,“始皇帝遣之於巴商”。《漢書·漢武帝高第紀》漢元年,“沛公軍占優勢”。灞橋是長安向東的主幹道。隋開帝三年(583),在秦漢橋南重修南橋,後代人重修。橋面寬2.5-2.6米,橋洞跨度4米,全部用青石和砂巖建成。它是壹座多跨石拱橋,全長400多米。唐人送客灞橋,折柳送別。迄今為止,它是陰郁的,所以它也被稱為狂喜橋。“劉巴雪災”被列為“關中八景”之壹。

白鹿原位於Xi東南約10公裏處。原來有巴陵(漢文帝墓)、博太後墓、騰公墓(關英墓)。《聖季芹》載:“周平東移,白鹿遊於此,故名。”所以,巴陵又稱霸淩源了。東晉永和十年(354年),東晉桓溫攻克秦國,與伏雄在此交戰。

鐘南山在Xi以南40公裏處。鐘南山,也被稱為太乙山。它是西起周至縣,東至藍田縣的秦嶺山脈的總稱,包括翠華山、南五臺山、龜峰山、歷山等懸崖絕壁的山峰。如金碧輝煌的畫屏,矗立在古長安城的南面,是Xi長安城近郊的名勝之壹。

南五臺位於鐘南山的中部。以五個小平臺(即五座小峰)命名:大平臺、文殊、清涼、靈驗、祭祀。有壹條直路通往山頂,南望南峰,如翠屏。北望秦川,蒼茫蒼蒼。最高峰1688米。它是中國佛教聖地之壹。這裏建有明清以來的大小寺廟40余座。在塔寺溝的聖壽寺,有壹座建於隋代的七級方形仿木結構樓閣式磚塔,高33.5米,塔底每邊長7.33米。塔式制動器和相位輪由鐵制成。此外,還有1943秋建成的“尹光大師影院”正廳、畫廊、石塔。石塔呈正方形,有三層,高7.8米。建於隋朝的圓光寺,坐落在泰山之巔,現在只剩下壹片廢墟,但它被稱為“其他的山在天空下都顯得矮小”,很有意思。

翠華山是終南山的壹個支脈。漢武帝曾在此祭祀太乙神,故又稱太乙山。山中有太乙谷,谷口有漢元豐二年(公元前109年)修建的太乙宮遺址。離山5公裏左右就到了大正峪村,景點比較集中。村前有許多怪石,盤旋向上,俗稱“十八盤”;村子坐落在山頂,三面被綠色的山峰環繞,只有西南面比較開闊;村子旁邊有太乙池。相傳唐朝天寶年間(742-756),山峰崩裂,山河阻隔,匯聚成壹潭。池子裏的水是藍色的,面積大約有7萬平方米。山影倒映在池中,讓人感覺山中有水,水中有山。村東南有龍涎香窩,瀑布滔滔。村東北有老君庵和金生堂。村西有冰洞,雖然盛夏有硬冰。村東的金華寺、玉案峰等懸崖峭壁巍然聳立。

半坡遺址*位於Xi東郊浐河東岸官坡村北部。是黃河流域典型的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村遺址,距今約6000年。該遺址占地5萬平方米,由居住區、制陶作坊區和宗族埋葬區組成。1953-1957年,經過5次發掘,發掘了45座房屋、2座柵欄、200多個儲物窯洞、6處陶窯遺址和250座墓葬。出土生產工具和家用電器約1萬件。生產工具主要是石器和骨器。骨器械包括骨針和魚鉤,陶瓷器械包括刮刀和陶瓷銼。家用器皿以陶器為主,有碗、壺、碗、壺、甕、罐、瓶等。陶器底部有許多席紋和布紋,細陶土上繪有紅底黑花,幾何圖案和動植物形象最多。壹些陶器還用簡單的筆畫描繪符號,這些符號可能是要記住和計算的單詞。墓葬都是土埋的,沒有陪葬用具。隨葬品多為生活用品和裝飾品。半坡博物館建於1958原址。

阿房宮遺址*位於Xi市西郊阿房村。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鹹陽宮城規模小,帶動七十萬人在渭河以南上林苑建宮。始皇帝在位時,只建了壹個前廳。秦始皇死後,秦二世繼續修建。楚項羽入關後,放火燒宮。在今天的阿芳村南面附近,有壹個周長為310米,高約10米的大土臺。它完全由夯土建成,從遠處看像壹座小山。當地人稱之為始皇帝天臺,村西南有壹長方形平臺,面積約26萬平方米,百姓稱之為楊武陵。這兩個地方是阿房宮最顯著的建築遺址。

漢長安城遺址位於Xi市西北5公裏處。它是西漢的首都。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劉邦翻修了秦朝的興樂宮,改名長樂宮。第七年,從溧陽遷都於此,建未央宮。惠帝元年(公元前65438+公元前094),開始修建長安城墻。太初元年(前104),建龔蓓、明光宮、張健宮,城西建上林花園,挖昆明池。在宮殿之間,設置飛行亭與地面連接,外人看不到。至此,歷經90余年的長安城規模完成。目前,東西墻和夯土建築遺址如未央宮,長樂宮,張健宮,太爺池和陸承大廳仍然存在。

未央宮遺址位於Xi安門,在Xi西北約8公裏,漢代長安城西南。漢代長安主要宮殿之壹。建於漢高祖七年(前200年)。它由40多座宮殿組成,如程明、梁青和宣石。宮中還有魚塘和酒池。周長11 km,氣勢磅礴。它是西漢和以下八個朝代的行政中心:辛莽、西晉、趙倩、前秦、後秦、西魏、北周至隋小學。現在有未央宮前殿和高臺遺址,如石渠亭、天祿亭等,留在地面。其中未央宮前殿地基東西長200米,南北寬100米,北端高10米。這裏經常出土“長樂未央”“長生不老無盡”等瓷磚,以及漢空心磚、水道等文物。1980-1983年未央宮二號遺址清理發掘,有正殿,東西長54.7米,南北寬47.8-51.2米;附殿南北長86-87米,東西寬44.5-50米,廂房遺址。出土了陶器、玉器、青銅器、鐵器和錢幣。1986-1987年,未央宮三號樓遺址發掘,出土了建築材料、陶器、鐵器、銅器和大量刻有文字的骨牌。根據骨牌上的文字,未央宮三號樓遺址應該是西漢中央政府或皇室的官署。

張健宮遺址位於漢長安城西,Xi安。建於漢元年(公元前104年),由36座宮殿組成,周長10多公裏,號稱千戶。張健宮和未央宮隔曲相望,中間有壹座飛檐走壁的亭子。現在保留在地面上的是前廳,太液池,和許多高大的夯土墩和建築遺跡。

清流寺遺址位於Xi東南2.5公裏處的吉太村。即唐代長安新昌廣場東南角。建於隋開帝二年(582)。唐景雲二年(711),更名為正龍寺,北宋元佑元年(1086)後毀寺。清龍寺是唐代長安城著名的寺廟之壹。寺內僧人,如道士、道班、法朗、照人、壇壁、壹草等,在佛教史上以寫佛、持咒、修禪而聞名。曾在該寺學佛的日本僧人有空海、元興、任遠、元稹、慧遠、載垣、宗瑞等人。它是日本真理教的發源地。1979開始挖掘寺廟遺址。1981-1982年,遺址上建有紀念館和空海紀念碑。

興慶宮遺址位於Xi市和平門外鹹寧北路興慶公園內。它最初是唐玄宗李隆基和他的五個兄弟的住所。開元二年(714),隆慶舊居改建為離宮,因避諱玄宗而稱興慶宮。開元十四年,將周圍的府邸、寺院合並擴建,也就是說南面有主體建築,如興慶殿、大同殿、南潯殿、萼香會樓、沈香閣等。當時興慶宮與大明宮、太極宮之間有壹墻之隔,唐玄宗就是在這裏處理政務、接待外國使節的。唐末,朱全忠強迫唐昭宗遷都洛陽,興慶宮遭到嚴重破壞。到了宋代,這裏已經成為人們欣賞和悼念的地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華輝祥輝樓被部分挖掘,證明該樓曾被火燒過。1958,遺址範圍內,修建花萼香會樓、沈香閣等建築,並辟為公園。沈香閣是興慶宮的主要建築之壹,於1958年在原址修建並修復。

長樂宮遺址位於漢Xi長安城。秦朝時是興樂宮,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擴建,改為長樂宮。由錢坫、華林、長辛殿、宣德殿、溫室等14座宮殿組成,周長10公裏。漢高祖七年從溧陽遷都長安。惠帝之後,皇帝搬到未央宮,長樂宮是獻給皇太後的。當時叫東宮或者東朝,現在只剩下廢墟了。

驪山在臨潼區的南部。它是中國著名的景點之壹。因為這座山看起來像壹匹馬,所以被稱為驪山。唐代詩人杜牧寫過《過中國清宮》這首詩,也叫繡脊。驪山海拔65,438+0,256米。山上松柏蒼翠,夕陽西下,滿山金黃。被稱為“驪山夕照”,被譽為“關中八景”之壹。山上有供王公娛樂、禮贊的烽火臺,女媧“煉石補天”的老母親殿,李二的老君殿、煉丹爐,以飛泉瀑布命名的石甕廟,還有事變時蔣介石被抓到驪山半山腰的“賓劍閣”。驪山北麓,溫泉源源不斷,水溫43℃,含有多種礦物質。是“天然藥方,天地元藥”。

華清池位於臨潼區南部的驪山西北麓。相傳秦始皇在驪山觸怒了女神,被人吐口水,然後生了瘡。始皇帝請求寬恕,女神用溫泉水為他洗,所以也叫女神湯。唐貞觀十八年(644年)在此修建湯泉宮,鹹亨二年(671)改名溫泉宮,天寶六年(747年)再次擴建,改名華清宮。唐玄宗每年都帶楊貴妃來這裏過冬,並經常在這裏洗澡。

白居易《長恨歌》:“那是初春。他們讓她在純凈的花池裏沐浴,溫暖並撫平她乳脂般晶瑩的肌膚。”華清池水溫43℃,水中含有多種化學成分,適合洗浴和療養。1956根據原唐華清宮名稱擴建。1982年3月,溫泉水源地北部,經過考古發掘,先後清理出禦湯、太子湯、海棠湯(即貴妃池)、蓮花湯等唐代湯池遺跡。1990年9月,在唐代的湯池遺址上建造了壹座仿唐建築博物館。荷塘遺址——又名禦湯或九龍湯,為唐玄宗皇帝沐浴湯池。貴妃湯遺址——又名海棠湯,為楊貴妃沐浴湯池。

坑儒谷位於臨潼區西南10 km處的洪慶村。傳說秦始皇殺儒生。《太平宇宙》:“唐玄宗天寶年間,宣其為儒學之鄉,設廟,以賈治為題詞。”如今,唐代雕刻的孔廟石碑已毀,僅存唐代雕刻的儒生殘破石像。

秦始皇陵在臨潼區以東5公裏的下河村附近。秦始皇嬴政陵墓。墓高55.05米,周長2000米。經1974-1978調查鉆探,墓地有兩座城,內城2525.4米,外城6264米。在1500米東側,發現三個兵馬俑坑,坑內埋有大量與真馬大小相同的彩繪兵馬俑和當時實戰中使用的各種武器。出土文物多達萬件。1980在靈溪約500米處發現大量專業服務墓,每個坑2至4人,大部分埋葬時四肢彎曲。《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始皇即位時,貫驪山而治天下。天下遣七十余萬人,穿三泉,下銅雀臺,引壹片喧囂。讓工匠把機器當弩箭用,穿的人就射。以水銀為百川海疆,以機器灌輸,上有天文,下有地理,以人魚膏為糜爛。”秦始皇陵兵馬俑埋葬坑*在秦始皇陵東1.5 km處。1974年春天,當地農民打井時發現的。坑內陶塑壹組,秦蘇偉君仿。近萬陶瓷衛士組成步、弩、車、騎四個兵種,各持弓、箭、弩、銅戈、矛、戟等實用兵器,或帶頭弩,或騎馬,面向東方,全部裝在地下坑道中。1980 65438+2月,秦始皇陵西側出土了兩組彩繪青銅車馬。每輛車配4匹馬,雕刻精美,金碧輝煌。

紅門位於臨潼區以東約5公裏的紅門堡村。2000年以前,這裏是通往古辛峰的大道。因為下雨,所以看起來像個缺口,在北面出口處,看起來像個門道,所以叫鴻門。秦二世三年(前207年),項羽在巨鹿(河北平鄉縣)殲滅秦國主力。率軍入關後,設宴款待劉邦,史稱鴻門宴。

青山寺位於臨潼區興豐西南的鳳凰平原上。始建於隋開帝年間(581-600)。武則天在唐初登基,改新豐縣為青山縣,建廟建塔。唐會昌五年(845)毀寺,鹹通五年(864)重修,改名九靈寺。北宋第六年(981),改名護國寺。宋朝以後,寺廟被毀,寶塔倒塌,威塔地宮深埋地下。1985年5月,發現並出土了120多件精美的佛教文物,如壹個金棺、壹個銀棺、壹個銀頭銀壁、壹個鍍金的高足杯、壹個鳳頭青銅壺、壹個三色護法獅子、壹個石雕寶帳和壁畫。

  • 上一篇:滕州市尚賢中學高壹年級期末考試成績查詢
  • 下一篇:福建省南安市僑光中學基本信息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