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中學學科 - 又是清明節。

又是清明節。

“寒食節”,也許有些缺乏中國傳統節日知識的人會覺得陌生;然而,即使是外國人也知道,說到“清明節”,這是中國人祭祖的日子。其實在中國古代,這兩個節日是壹體的;然而時至今日,人們對寒食節文化的其他內容,甚至是寒食節本身的名稱,所知甚少,只知道清明節這壹天會祭祖,爬山踏青。寒食節和清明節起源於晉文公為紀念做出巨大貢獻的聖人介休而設立的節日,是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古老傳統節日之壹。

寒食節以其特有的寒食習俗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註。乍暖還寒的春天,人們會在這個需要熱食的時候慶祝寒食節。是什麽讓人們選擇禁火生冷的生活方式?寒食節是壹個古老的習俗,時間是入冬後105天,所以寒食節也叫“百五節”。這個習俗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晉文公的忠臣介子推。東漢時期,寒食的習俗在離綿山不遠的介休、太原壹帶十分盛行,寒食文化和介子推的故事深入人心,代代相傳。

介子推於19年跟隨晉朝之子重耳流亡,並壹度割掉自己的股份奪取皇位。重耳回晉後被封為國君(即晉文公),受到功勛獎勵,介子推回到夏縣老家。公元前635年初春,介子推母親到介休(丁洋縣)小松渠村的外婆家避難。得知此事後,他讓鄰居帶著張去介休找他。介子不肯養,把老母親藏在綿山洞裏,帶著草衣和冷食。晉文公逼介子推出山輔政,率眾大臣在佛頂下馬泉,派人爬山,百般呼喚,介子推不出山,在林中迎敵;這時,有大臣向晉文公獻計,說:“介子推是個孝子。他要是三面留底,肯定背著他媽出來。”於是,奸臣顧言和趙帥四面升起了火,就像春天的風很大,火越來越旺。大火持續了三天三夜,阻擋了介子帶著母親出山。晉文公派大臣們再次爬山,有人在大火燒林的山洞裏發現了半個破草席。晉文公接過草席,仔細看了看。上面寫著:“我割肉也要忠於妳,願妳主人清明節快樂;我酒泉問心無愧,勤政清廉。”讀完之後,晉文公非常難過,後悔不已。面對燃燒的森林煙霧,他忍不住呻吟起來。群臣爭相效仿,哀號響徹綿山林野(解公嶺有哭坡之名);為了紀念這位賢臣,綿山被命名為介休天,丁洋縣改名為介休縣。並將燒山之日定為“寒食節”,並下令禁止生火做飯三天,只吃冷食。這是歷史上第壹個關於寒食起源的理論,也成為介休綿山獨特的文化遺產。

第二年寒食節的第二天,晉文公帶領大臣們爬綿山祭奠,看到焚林之谷燒過的老柳樹死而復生,成千上萬的青枝隨風起舞;他是自然人,想起介子推股奉王時的希望:“我不求什麽賞賜,只求妳做個明君!”“還有介子寫在燃燒的森林洞穴裏發現的破草席上的遺囑;他們將老柳命名為“清明柳”,以表達對介子推的思念,並將這個祭日(立冬第壹寒食後的106)命名為“清明節”。後來,又帶領隋從下馬泉爬綿山悼念介子推。

什麽是清明?可以解釋為天高雲淡的意思。作為節氣的名稱,“清明”壹詞早在先秦典籍中就已出現。早在春秋時期,我國人民就用測量日影的方法確定了四個節氣:春分、夏至日、秋分和冬至日。公元前200年秦漢時期,確立為二十四節氣,其中有清明節齊。這個新增加的農歷節氣是陽春的三月初(公歷4月5日左右)。此時,嚴冬已過,萬象之春已至。春光明媚,粉綠相間,到處是萌動的植被和生機,呈現出壹派清明的景象,所以人們把這個節氣叫做清明節。那麽清明節怎麽又變成清明節精神了呢?從上面的討論來看,有清明節,再有清明節氣;因為這個農歷節氣恰好在至日後的第115天清明節(寒食節的後壹天),在秦漢確定的二十四節氣中,這個節氣就叫清明。因此,清明節的解釋有兩層意思。壹個指節氣,是季節時間序列的標誌;二是指節日,包含習俗、慶典以及相應的儀式、習俗。

清明節是春遊的最佳時節,俗稱踏青節。民間習慣在第二天掃墓,所以也叫思念親人和祭祀的節日,俗稱鬼節、鬼節。最突出的習俗是掃墓祭祖。除了掃墓,清明節最受歡迎的是植樹和插柳,所以清明節也被稱為插柳節。在壹些地方,人們還有機會在1999年重陽節登高祭祖。因為重陽節徒步比清明多,所以有三月小清明,九月大清明的說法。因為這兩個節日是相連的,從祭祀習俗上很難嚴格區分,所以後來很多地方把寒食和清明合並為壹個節日。大約到了唐代,寒食和清明節合二為壹,清明成為寒食節的壹部分,也就是說清明只是寒食節的壹個重要日子。上墳祭祖不限於寒食清明第壹天,十天內都可以掃墓。因為寒食節要求不用火,所以也叫禁煙節和寒食節。因此,人們選擇在清明節掃墓燒紙錢,這使得清明在寒食節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到了後世,禁火寒食的習俗因為紀念對象和人們的現實生活、思想感情很少關註而變得越來越淡漠,而清明掃墓祭祖因為符合百姓的習俗而至今依然流行。元朝以後寒食的習俗逐漸淡化,所以人們稱之為清明節,所以清明節是寒食節的自然發展。清明節在發展過程中融合了上集節(農歷三月初三)的內容,從明代開始,成為不止壹個以掃墓、祭祖、踏青、蕩秋千為特色的傳統民俗節日。現在,人們在清明節時,去掃墓修墓,紀念帝王、英雄、烈士、歷史名人及其祖先,其中不僅包括對“清白”大臣、“善解人意”人物欒介推的緬懷;並提醒我們要天真,要理解。說起今天的綿山,稍微了解歷史的人都會知道,它是介子的歸隱之地,是寒食清明節的發源地,是孝文化的發源地。

夏縣裴街鎮是介休的故鄉。鎮東有壹座解推墓,旁邊有兩座紀念碑。壹座建於清朝雍正二年(公元1724)。墓碑上書“介子推祖晉介子推墓”,下書寫著“秦二世自介休遷葬於此,壹家人相依為命”。另壹個是夏縣人民委員會6月1962 65438+10月17豎立的“重點文物保護標誌”碑。全文是“晉節後子推骨墓。周代晉國大臣介子推和夏縣裴因服務未得報酬,隱居在綿山介休縣。後來,他被晉文公發現,燒了山,死了。秦二世搬走了,葬在這裏。”這兩個碑已經把介子推從哪裏來,死在哪裏,綿山把遺體搬到哪裏埋在哪裏,解釋得很清楚了。立碑為證,尚無定論。所以介子推生於夏縣,隱居介休,死於綿山,遷於故裏——寒食清明節起源於介休綿山,是不爭的歷史事實。綿山的文化底蘊是介子文化(寒食孝文化)。所以綿山是公認的介子推母退地,英雄所在地,寒食文化發源地,靈山神奇聖地!

  • 上一篇:即墨市到田橫鎮的公交車從哪裏發車?
  • 下一篇:金色於夫ⅱ的來歷是什麽?好不好?值得買嗎?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