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中學學科 - 語文課應該怎麽教?

語文課應該怎麽教?

陜西省寶雞市教研室?曹啟功

課文的教學內容要選擇準確、恰當,抓住運用語言文字閱讀課文的核心,引導學生根據學習情況恰當地解讀課文,根據教學實際自然流暢地實施教學。這是小公開課給人的啟示,這是如何教語文的案例答案。

關鍵詞:語文教學;語言和文字;課例賞析

語文課應該怎麽教?多年來,人們表達了不同的意見。其實這就涉及到對語文教學核心素養的理解,對語文教學終極目標的理解。壹個語文老師如何上語文課,可以反映出他對語文教學、文本解讀、學生學習情況等的認知和教學理念。看了特級教師小教授的《春酒》和《沙漠中央》兩節課,很感動。以肖老師的這兩節課為例,來說明我們應該如何去上語文課。

第壹,準確恰當地選擇教學內容

王榮生教授說,“教什麽”總是比“怎麽教”更重要。壹篇課文到底要“教”什麽,是語文課堂有效性的關鍵因素。因為教學內容決定了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選擇的教學內容準確、恰當,目標明確,才能使教學效益最大化。

肖老師的兩門課,在教學內容的選擇和確定上,都是非常準確和恰當的。我們很多老師壹般不敢這樣選擇教學內容,往往從傳統的角度來選擇教學內容。比如春酒,會分幾個層次,寫什麽事或什麽人,表達什麽感情,文筆有什麽特點。但是肖老師選擇的教學內容很集中,切入角度也很獨特。他從理解這段文字寫的是什麽開始,然後看這些內容表達了什麽情緒。那麽教學的重點就是:這種情緒的味道是什麽?支撐這些情緒的文字在哪裏?這樣,從內容到情感,重點是理解這種情感是如何用什麽語言表達的,也就是引導學生通過學習文本語言的品味來理解作者對《春酒》的獨特感受。

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課程的定義是:“語文課程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新課程標準強調語文的核心素養是“學會使用語言”。如果不能抓住這個核心,教學可能會本末倒置。肖老師的兩節課緊緊圍繞“學會使用語言”這壹核心來選擇教學內容。《春酒》的教學重點是通過讀和聲,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在文本中用什麽語言表達情感。《沙漠之心》抓住人物的兩種心理,通過欣賞關鍵句子,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是如何表達這種心理的。所以,肖老師對這兩門課的教學內容選擇得非常好,非常準確。

當我們拿到這兩篇課文時,往往不知道從何入手,也不知道在教學內容上該選擇什麽。我們總怕錯過這個錯過那個,總怕還沒談過什麽。所以每壹節課的教學內容都是全面的,所以我們日復壹日,年復壹年的教,但是學生受益很少,進步很小。

?我們的教學更多的是理解和分析文章寫了什麽,主題是什麽,而不是學習作者是怎麽寫的,怎麽表達的。其實作者怎麽寫,文章的思想感情怎麽表達,才是語文課最需要學習的。文章寫不完,也讀不完。理解用什麽樣的語言和文字來表達文章的情感內容,是語文教學的核心。這就是《語文教學內容精選》,最早由王榮生教授提出,研究成果最多,如《語文教學內容重構》、《語文課程與教學內容》、《閱讀教學設計要義》等。

第二,閱讀貼近文本的語言

讀語文,就是貼近文本,讀精品,從關鍵詞、精微的句子入手,細細咀嚼,反復品味其中蘊含的情感,從而引導學生學會語言文字的運用,這是語文教學的核心。

肖老師的兩節課緊緊扣住課文,引導學生讀語文,就是壹個字壹個句子壹個句子的讀,讀出不同的味道,品味其中的感受。就壹個題目“春酒”,肖老師讓學生讀了十遍左右,從中讀出了不同的味道。兩個班都是這種情況。肖老師緊扣課文的重要詞語、關鍵句子甚至標點符號,時刻引導學生去讀去品味,在不斷的閱讀中,學生自然會體會到其中的含義和情感。在肖老師的課上,沒有“人物性格有什麽特點,文章表達的情感是什麽,語言有什麽特點”這樣的問題,看起來很具體,很大。事實上,它們中的大多數都忽略了對文本的概念分析,沒有真正深入文本,這根本不是真正的語言閱讀。

肖老師的課讓我想起了老師的《愚公壹山》。在引導學生解讀課文的過程中,單詞扣得很緊,咀嚼得很仔細很深入。壹個單詞可以前後聯系,和學生學過的東西聯系起來,反復咀嚼,語言學習才能落到實處。這才是語言的真正味道。肖老師的閱讀語言,讓學生反復體會到“肚子飽得像只蜜蜂”、“帶頭不請自來”,還有“舔壹舔”、“壹點點”、“偷偷摸摸幾次”之類的詞語,都非常細致深刻。再比如《在沙漠的中心》。“我”的絕望是通過讀詞感受到的。課文中有很多這樣的詞。只有反復品味,仔細觸摸這些文字,才能感受到其中的真諦和道理。

這兩節課是通過閱讀語言來理解文本,體會情感,但在很多語文課中,我們通常不註重深入閱讀,有時只是看語言的特點,用了什麽修辭,舉幾個例子。這兩門課程與文本語言的反復閱讀過程密切相關,是真正的教學生去讀,去學,去品味字裏行間,去讀文章的味道。很多語文課都是架空課文的分析。對於課文,即使是簡單的課文,老師也不引導學生認真閱讀和挖掘,沒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他們只關註文本的內容,不從語言的深度去閱讀。自然,他們看不到精彩的單詞和句子。如果能從這些看似平常的話語中讀出深刻的味道,那才是真正的教學技巧。

第三,文本解讀符合學術情境

肖老師的兩個班分別是高二和高壹的學生。所以他的文本解讀符合這個年齡段學生的認知水平,符合初中生的語文學習水平,符合這兩個班學生的學習情況,而不是在文本解讀上盲目創新或者過度挖掘來解讀所謂的“新意”。

關於文本解讀,我們需要區分“研究性解讀”和“教學性解讀”。

“研究解釋”,或者說“學術解釋”,也可以稱為“文學批評”。作為讀者或批評家,他閱讀後的理解、感受和評價決定了他的文本解讀。他怎麽想,他就能解讀。他完全可以解讀學界從未解讀過的觀點。只要他覺得合理,也可以說是標新立異。至於學界認可不認可,那就是另壹回事了。壹些研究者在文本解讀上往往追求“偏、奇、怪、新”,進行學院派解讀或考證派解讀。他們往往拋開文本的語言,或從人文思想、寫作背景、作者經歷或其他方面來解讀文本,以顯示文本解讀的“深度”和“新奇”。對於這種文本解讀,在語文教學中,也有人稱之為“深度解讀”或“過度解讀”,即過度挖掘文本的思想內涵或其他因素,甚至到了偏執的地步。

“教學解釋”就是根據教學的需要、教學的實際和學生的學習情況來解釋文本。我們面對的是初中生,所以我們的解讀必須符合初中生的認知水平,符合初中生語文學習的實際,符合初中語文教學的核心目標,讓初中生通過閱讀品味真正理解文本的內涵和情感,這就是所謂的“教學解讀”。如果老師對課文的解讀有深度和創造性,但不是學生自己的理解,那麽在教學中的作用和意義就不大。

“研究解釋”和“教學解釋”雖然可能有相似之處,但絕不可能等同,更不能直接用“研究解釋”代替“教學解釋”。

肖老師教的春酒主要是引導學生理解回憶春酒的感受,而在大漠中主要是引導學生理解兩種心理狀態。這些解讀可能會被很多人解讀,沒有什麽“奇奇怪怪”,但都是適合學生學習情況的文本解讀。肖老師說“我要淺淺教語文”。我所理解的“淺”是貼近文本,品味語言,讓學生體會其中的含義和情感。其實他對文本的解讀也是有壹定深度的,除了* * *的東西,也有深刻的地方。比如《春酒》這壹課,我最後問“琦君是誰的孩子?”引導學生理解琦君是母親、春酒、習俗和文化的孩子。這是把作者的情感上升到文化的高度,這是闡釋的深度。《在大漠的心》壹課,肖老師引導學生讀“絕望”和“堅強”,我們壹般老師都能解讀。沒有獨特的“古怪新奇”,但他有別出心裁的設計,比如改標題,加壹個主標題,以體現文本解讀的深度。

語文課質量高在哪裏?就在這裏,是靠真實的、學術的文本解讀,而不是靠“怪癖”或好奇心取勝。如果看那些不接地氣的課文,很多老師都覺得很難理解和接受。學生呢?十幾歲的學生,以他們的學習積累,生活閱歷,情感體驗,能理解他們嗎?因此,在教學中,要區分兩種文本解讀,即“研究性解讀”和“教學性解讀”。這樣,並不是不能深入挖掘文本,而是在我們有了深入的解讀和獨特的體驗之後,才能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自如地掌握課堂。如果沒有自己的口譯經驗,在教學中就無法駕馭自如。

第四,教學過程自然流暢。

壹堂課的教學過程是教師基於課程、文本和學習情境的教學設計的最終呈現。教學過程自然流暢,沒有過多雕琢和磕磕絆絆的痕跡,既驗證了教學設計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也展現了教師引領和駕馭課堂的藝術能力。

然而,我們的許多課堂教學過於註重環節的形式和完整性。很多語文課都有小組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拓展延伸等環節。關於“小組討論”合作學習,不管問題重要不重要,都要有小組討論。上課的時候,老師經常會說“請分組討論這個問題,給大家壹分鐘”,甚至更準確的說是“給大家30秒或者40秒”。這樣的小組討論能有什麽結果?“成績展示”環節大多不是小組討論的結果,也不是抄襲教具上的答案,更不是學生個人的思考和理解。本來小組討論是壹種很好的學習形式,但是我們過度使用了。當壹個形式被過度使用的時候,我們可以想象效率變成了壹個空殼,變成了壹個給人看的形式。然後是“擴張和遷移”。課文理解與否,我不知道,只好展開遷移。如果這門課真的對課文學習理解透徹,還有時間學習,可以拓展延伸;如果連課文都沒看懂,沒學好這壹課,那就該為延伸而延伸,為擴展而擴展。為了有這個聯系,這樣的“延伸和延伸”只是壹種形式。很多班級把這些作為“新課程”的標誌,貼在自己的教室裏,其實是對新課程狹隘的、膚淺的、程式化的理解。

肖老師的兩節課自然、簡單、流暢,如行雲流水,讓人坐在裏。從內容到情感,再從文本的字裏行間,看這些情感是如何表達的,這是壹個內在的過程。《沙漠之心》是從內容到心理活動,到兩種心理感受,再到這兩種感受如何表達,回到學習語言的核心。這個教學設計表面上看不出什麽痕跡,但是仔細了解之後,我們當然可以感覺到,肖老師的課堂內部聯系非常緊密,比那些標著所謂鏈接的課堂要緊湊很多。肖老師的課用的外物不多,花樣也不多。看起來他壹直在和學生交流,看似“膚淺”,但由淺入深的內在升華,說明教學過程非常有序。

因此,語文教學不應該過分註重那些外在的形式,而應該更加註重課堂的內涵,教學內容的選擇,語言的閱讀,文本解讀的學術基礎和自然簡單的過程,讓我們的語文課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祖國語言的樂園。

——原載《參考中學語文教學(期中)第3期》2017。

: -10?x5-?

  • 上一篇:濉溪縣高考考點布局
  • 下一篇:淮濱縣建制的演變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