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中學學科 - 馬塔鎮鎮情調查

馬塔鎮鎮情調查

馬踏鎮位於茂名市電白區東南部。是革命老區鎮,山區鎮,農業大鎮。它是古連江縣的遺址。從設縣到* * *撤銷,已經443年了。歷史厚重,民風淳樸。全鎮總面積141平方公裏,轄19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230個自然村,戶籍人口82447人。

馬塔耕地多,土地肥沃,水資源豐富,被譽為“電白糧倉”。農業形成了水稻、花生、芋頭、甜玉米、荔枝、生豬、“三鳥”等支柱產業,農機、果蔬、花木等專業合作社方興未艾,為瑪塔農業走向規模化、專業化、機械化奠定了良好基礎。制鎖業為主導產業,商貿業逐步加強。礦產資源豐富,包括花崗巖、金礦、黃蠟石等。,其中花崗巖儲量達6543.8+0億立方米。馬塔交通便利,鄉道全部硬底化,縣道王凡線和觀馬線縱橫相交,廣湛高速公路設馬塔出口,與博賀新港區壹級公路相連,正在規劃中。馬塔名勝古跡多,語言復雜。

馬踏,古稱齒冷,因傳說古代有神仙在此騎馬而得名,馬鹹在今石村的壹塊巨石上留下腳印。該鎮是壹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古鎮,人文景觀特別是名勝古跡很多,有三臺寺、駱駝嶺洞、鹹水魚、赤嶺風雲、河角水庫、電白八大老景之壹的馬踏聖峰等。

在這裏,我們將重點介紹踩馬的八個場景。是電白八大老景區之壹(新舊縣誌均有記載),位於馬踏石村,馬踏集市附近。景觀是壹塊很大的青石,露出來的部分有十幾尺長,十幾尺寬。中間有壹個石窩,看起來像馬蹄印。風在巢中,寒氣襲人。米糠被放在石窩裏,很快所有的米糠都被移到石窩裏,均勻地圍成壹圈。清朝末年,壹位學者留下對聯說:風生馬,留仙跡,水生龍註解聖經。

傳說有壹位仙女在赤嶺遊歷,登高望遠,陶醉於中國的青山綠水,歡快地馳騁,在青石上留下了深深的蹄印。瑪塔威由此得名。

詩中說:

仙女留下了巨石馬的蹤跡,所以取名永恒。

縣誌刊於八景,至今仍流行。金牛嶺位於馬踏尾以西2公裏的蒙江西岸。山脊上有壹個幾英尺深、100英尺長的懸崖。相傳是金牛出山崩山形成的深坑。據考察,這是采金坑塌陷形成的懸崖。金牛嶺金礦資源豐富。由於濫采濫挖,礦山因黃金資源枯竭而垮塌。根據傳說,孟姜女在蒙江上擺渡。有壹天,她突然大叫:“金牛座出來了!金牛座out了!快點!”工人們聽到聲音後,就沖出了礦井。突然“砰”的壹聲巨響,半個山脊塌了下來,把那些殘忍的監工和腐敗的欽差大臣都埋在了礦裏,來不及跑出來。

目前金牛嶺有10個體戶采金,1采金者每天產金30-50克,運氣好的每天能收幾百克。在20世紀90年代初的鼎盛時期,有近65,438,000名金礦工人投入生產。位於馬踏圩以北3公裏鮮水村附近的龍灣河邊,湖面近10畝,水深。這個湖被淡水包圍著,但是這個湖是鹹的。湖中的魚、蝦、貝、藻都是海洋生物,極具科研價值。在離鹽湖幾英尺的地方,有壹個水溫70℃的溫泉,村民們經常在這裏宰殺雞鴨或烤土豆葉等豬食。

“鹽水清魚”是電白八大老景之壹,新舊縣誌均有記載。不幸的是,近年來,村民們開墾土地,其中壹些已經淤塞,而魚、蝦和貝類仍然可見,藻類蓬勃生長。

幸運的是,2005年3月,經臺灣省專家確認,這個鹹水湖是世界上罕見的“鹹味溫泉”。

開發價值不可估量。這個項目即將招商!!!朝武神洞位於馬踏尾東北3公裏處的朝武陵上。洞口很窄,要爬才能進內洞。內孔深,曲折,流動。據說民國後期有人進山洞打蛇。兩個小時後,他們隱約聽到了汽車喇叭聲、城市灰塵和洞穴頂部的潮汐聲。估計他們已經到了徐孔廟附近,急忙往回趕。等我出洞的時候,我的電池和蠟燭已經用完了。

相傳洞內有三位兄弟神,分別在黨村、馬踏尾、長山保護環境。後人設廟祭拜王廟、二王廟、三王廟。

朝武神東曾是電白壹景,電白縣誌中有記載。馬踏幾個姓氏的由來;

徐石

排在電白區第13位,是馬踏鎮最大的姓氏,占全鎮總人口的12%。起源於江西蓮花塘。五個十壹兄弟先後移居廣東省。許將遷到揭陽縣;徐婉兒遷居白縣鹿月下村;許萬三遷到陽江縣;許遷居縣海頭村;許萬五遷居瓊州文昌縣。徐婉兒,魯玉娥徐氏的祖先,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通海方言

魯玉娥徐市是壹個郵政支局鄉。

徐石的後代都是處級以上(或相當副處級或副教授):

大學生許澤清,曾在廣州軍區某部擔任上校、工程師。

大學生許大勝,歷任汪東興書記、廣州造紙廠廠長。

徐誌,大學文化,高中教師,電白壹中校長。

許,大學文化,高中教師,瑪塔中學校長。

許深圳市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此外,徐寶光、徐彤、徐惠利、徐大川、徐能均為革命老幹部(退休幹部)。

以上人員均為魯豫月山下村人。

蔡氏

是電白縣第九姓,馬踏鎮第二姓,約占全鎮總人口的10%。《電白縣誌》記載,蔡氏祖籍,祖籍蔡蜀都,是文王第十四子,與同父異母。河南蔡縣人,名“蔡叔”。周公復其子胡,其後人以蔡為氏。

宋景炎年間(1276-1278),瓊州太守蔡秋鳳,福建莆田人,住莊東營,後與大燈坡、石包、鹽水、馬踏等地分開。蔡是電白(葬於百花嶺)蔡氏的始祖,傳至第28代已有700余年,後裔遍布全省及廣西北流、博白等縣市。在縣城裏,林頭人的數量最多。

清朝雍正年間,蔡十三生下蔡,從莊東遷至馬踏鄉仙水村。蔡連生搬到新房子池塘,住在海浦和湯唯村。蔡世展轉戰曲塘、竹歌、村落。住在海裏。

相傳仙水村蔡家很有錢,有圍墻,有河墻,有門樓,類似皇家建築。他的後代與李爭論,李狀告省禦史“私建皇城,毀禦橋,私聘尼姑,辱師”。雖然蔡提前得到密報要連夜拆“皇城”,但還是毀了。仙水村蔡壽普父子都是中等人,下山村旁邊有壹處“父子連克墓”遺址。馬踏尾有壹座祠堂(馬踏小學舊址)。

蔡筆下的現代名人(副師級以上)有:

蔡昭明,長山村人,曾任中石化某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等職務,國內某協會理事,正處級。

蔡潤民,長山村人,歷任廣州軍區某部主任、電白縣技術監督局局長。

蔡潤民,長山村人,高級中學教師。

蔡丙超,長山村人,先後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他是深圳市福田區人大代表,就職於山姆公司(美國)。

蔡,坡田村人,廣州壹江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長

此外,老幹部(退休幹部)還有蔡德明、蔡、蔡景雲、蔡、蔡;革命烈士有蔡勝坤、蔡景祥兄弟。

黃(形式)

是電白縣第四姓,馬踏鎮第三姓。《電白縣誌》引自爨氏:顓頊帝第六代孫祿中之子,在時被封於黃國。黃國被楚滅後,子孫四散,故以黃為姓。

宋憲春(1265—1274)年間,福建省岷縣人、高州巡檢員黃世久,卸任後住在電白縣莊東鄉。從山鬥、山塘、湘東三村分出,至今已有730多年。

黃氏族譜記載:鐘烈等黃十九,祖籍福建莆田。宋在擔任福建巡撫司徒雷登的第十三任大使後,曾擔任京師巡撫寨主。自黃19年布居莊東村以來,後人輾轉於馬踏鎮各村,最大的村落位於大法坡村。在第23任祖父黃的努力下,黃氏族譜壹直寫到了今天。。。到現在,後羿已經繁衍了二十七八代,在海裏生活了七百多年。

按:19日,袁兵在莊東被截住,為救逃跑的宋君臣而犧牲。宋立他為烈士,葬在莊山北麓,立廟祭拜,是電白黃氏始祖。十三陵現在是文物保護單位。

黃九世遷於馬踏鄉象嶼村;第十五首詩贊揚了石堤村的搬遷,後來為各村立下了汗馬功勞。

九黃堅,明朝馬踏鄉橋頭坑村人,湖廣德安府雲夢縣知府。

住在橋頭坑村的第十四世黃,明天就要開始進貢了,他是臣民的副榜。他先後擔任過浙江平湖縣的程,並有留居南京的經歷。

黃,字太初,二十二年居龍灣村。他得到了福貢的授意,並於光緒年間被授予了壹個癸卯的職位。民國初年,任電白縣令。

近代黃氏名人黃德明、龍灣人,全國人大代表,寒山鎖業集團總經理,電白二輕工業局副局長。

師洋

是電白縣第三大姓氏,馬踏鎮第四大姓氏。《電白縣誌》引爨氏說,楊姓源於姬姓,是的後裔。晉公之孫紀,其子伯喬姓楊,其後人以楊為氏。唐末,中原大亂,楊南渡福建,定居漳州。

《電白區地方誌》載:宋紹興年間,楊仁壽從福建遷居廣東,定居潮州。邵(1190—1194)在位期間,仁壽之子楊長玨從潮汕遷居電白縣覺山村,後與旦布、等村分開。

《楊氏族譜》記載:楊氏始祖楊仁壽,南宋紹興年間由福建入粵,居潮州。仁壽之子楊昌玨,南宋光宗時期從潮州遷至電白縣覺山村,至今已有800余年。

12世紀,楊元軍從覺山排坡遷到馬塔尤氏村,壹直延續到28世紀。

第18只楊元軍從爵山鄉遷到了馬踏村,並壹直繁殖到第31只。

馬踏鎮楊先後在油建、馬踏尾、土滴水、彭村、螃蟹地、、上窯村、封門、下河、五年根、蛟潭、田心、郭中華、、雙花坡、坡仔、丹寨、、黃坡仔、白土、元坡仔、合水坡等地生活過。

楊瑞芬,長山村人,新中國電白縣首任縣長,湛江地區水產局長。

楊日輝,馬塔尾人,歷任毛石化技術總監、工程師。

珊瑚村人楊應增,先後在外交部、經貿部工作。

廣東省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楊榮光。

楊寶龍,長山村人,區政協委員,區建築總公司項目經理。

楊麗,長山村人,是壹家建築工程公司的經理。

此外,退休老幹部還包括楊瑞珍、楊德、楊壯武等人。

梁家族

分別是電白區和馬踏鎮的五姓。《電白縣誌》載:梁氏在黃帝姓嬴之後。、秦仲子康被封為梁山好漢,夏陽、伯爵。春秋時為秦所滅,其後人以梁為氏。

有三個梁家搬到了電白區。第二支宋代遷至白縣墨園村、烏石村;壹座建於明代,位於白縣梁瀟村。

王(姓氏)

在電白區排名第11,在馬踏鎮排名第6。《電白縣誌》載:“王興”由來復雜,“周文王”之後更為正宗。王好如,福建岷縣人,宋先春入初中四年(1268)任電白縣縣長,後隨家人從寧鄉雙村寨村遷到夏冬五世王萬軒。這個鎮歷史上經濟文化落後。明清時期,只有私塾教授四書五經。民國初年,私立學校約有50所,並建立了馬塔和魯玉娥兩所新式小學。解放後,在偏遠山區建立了小學和三所中學。1995,普及九年義務教育。2000年,鎮上有3所幼兒園。全日制小學24所,255個班,學生7189人。3所中學44個班,2878名學生。小學教師379人;中學教師126人,其中高級教師4人,壹級教師10人。

90年代全鎮實行教育體制改革,是教育發展的鼎盛時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被評為市、區“教育窗口鎮”。

2000年,小學入學率為100%,初中入學率為97.6%,殘疾人入學率為100%。

全鎮青壯年總人口為21463人,其中文盲21398人,占99.7%。

全鎮文盲半文盲64人,占青壯年的0.3%。

1882人通過基層單位掃盲驗收測試,通過率97.4%;253個自然村驗收,合格率100%。清中葉至清末,全鎮4個舉人,2個副榜,11秀才。其中有1人叫封門楊;龍灣黃姓1;下山,蔡姓二人。魯玉娥、徐汝安、徐汝富是光緒年間的副名。

龍灣舉人黃太初,光緒年間遷居。

下山養蔡家,是父子聯支,都是光緒年間提拔的。

民國時期,鎮上只有8個大學生。黃魯端(現名黃東)是黃太初的孫子,也是這個鎮上的第壹個大學生。我校位於赤嶺東麓,距馬踏尾半公裏,創建於1958年秋。當年9月,經省文教廳批準,電白縣文教局招收新生160人,隸屬於馬塔中心小學。次年遷址至今,按縣序命名為“電白縣第九中學”,後更名為“電白縣馬踏中學”。高中成立於1967-1981,是壹所完全中學。學制四年,初中兩年,高中兩年。從那以後,高中都關閉了。恢復六年制(初中三年)。2000年,初中24個班,學生1407人,教職工73人。

歷任校長有鐘(主管)、賴、黃雄才、張繼賢、楊和許。

瑪塔中學從建校到1995培養了9000多名初高中畢業生。上海話(城市話):流行於馬踏尾、長山、霞山、魯玉娥、上村、尤氏、風門、夏河、龍灣、聯合、松堂、白土等地。超過50,000人說普通話。

雅花(雅,原字歸,意為我,我,第壹人;雅方言(客家話):流行於聯群、河角、石橋、吉才、黃強等地,壹般人口約6000人。

白語(粵語):也叫鹽水白。流行於石鼓灣、天星、黃強等地,約有3000人使用。近年來,超過70%的人口可以使用或改用粵語。

江話(陽江話):屬於粵語,流行於土地、龍灣、店子坡、丘屋村等地,約有3000人使用。

閩方言(也叫閩方言):只流行於坡田村。

古訓:石橋子村、秀田西河村、石鼓灣鴨塘湖村、青馬園等村常見。

註:《電白縣誌》載:馬踏講上海話者331.49人;雅方言12420人;粵語1725人;江宇2967人;舊社會1725人。

  • 上一篇:初中歷史有哪些好的學習方法?
  • 下一篇:妳能告訴我如何從上海水產大學乘地鐵到奉化中學嗎?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