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中學學科 - 蕪湖有哪些戰爭遺址和地方英雄?

蕪湖有哪些戰爭遺址和地方英雄?

蕪湖歷史名人張九高先生

/viewtexti.asp?id=577675

劉錚,字彥修,宣州南陵人。進士和。知常熟縣,有善政,縣民稱之。元豐中時,為監督帝國,法官跨長江、淮西江調動,廣西部分監獄被擡高。邵生初登帝位,復奏道:“元佑編《先帝實錄》,以司馬光、蘇軾之徒範祖禹、黃庭堅、秦觀為例,使其輕易增減,誣毀先烈,欲使國法明朗化。他還說:“蘇軾貪而驕,與君之義無關。他已經試圖認罪死罪,始皇帝原諒了他。他敢拿聖旨裏的怨念,難聽,難聽。庫帖的策劃和試探,就王莽和曹操的事來說,都是分簡分賅,而石壹問及此事,就傳到四面八方,忠臣耳中,令人心寒。願向世人昭示這是壹種罪惡。“當時祖昱等人已經被貶,被貶到潁州,但救活他們並不如意。入右很累。惠時,秦升來到後宮,秦賜葬後,大臣想用公主做禮物。盛曰:“母若重子,子為天子,則母為皇後,園陵應改為山陵。他還說:“門下侍郎韓重言是靠德當選的,但他無法啟動政府的漸進。”皇帝懷疑他私下觀望,他知道濠州。改廣州,加包等制,以吏部侍郎喚回。皇帝稱之為議秦之恩,褒為兩品,移為戶部尚書。蔡京編造袁媛幫漢奸,說:“漢唐失勢,皆分朋黨。今天,他們的意思是前者是黨,但他們知道後人並不把現在當作黨。”不評為三等,有事最好,有事居中,有事墊底,不怨其名,“北京不幸福。”還說戶部月收入不足以補償。景宜怒,兵部徙。認識周琦並移居潤州。張商英進入了這個階段,被稱為吏部尚書。救人者不省人事,官方乘虛而入,為漢奸,左轉工部,讓有學士學位的知同州。尚英赴任時,石升任,瓦解,降級,升洪清宮,卒。

著名作家:阿英(1900——1977),原名錢大富、德福,筆名錢興屯、、張、張若英、、、牟鬥死、殘夫、韓鳳菊、阮武鳴、鷹隼、。他的父親錢是壹名鐘表匠。阿英進了壹所私立學校,接著是安徽公學附屬小學,然後去了省商業學校。學校關閉後,它被轉移到蕪湖聖雅閣中學,然後到崔雯中學。> 1918被蕪湖郵政局錄取為郵政生,年底辭職。1920年初,去了上海,考上了中國工業學院。開始在《解放畫報》等刊物發表詩歌,並參加上海學生會工作,擔任《學刊》主編。我在上海遇到了鄒恩潤(陶芬飾)和周,暑假回家又遇到了和高。1937抗戰爆發後,與郭沫若、夏銜等創辦《王久日報》,成立出版機構“於風書店”,主編《文學》雜誌,為《魯迅全集》的出版提供資料。1938年出版了黃鎮的《西行漫畫》(後改名為《長征畫集》),受組織委托保存毛澤東作品和黨的重要文獻。出版有《抗戰文學》、《刀劍集》、《晚清小說史》等。,參加戲劇活動,組織劇社,創作劇本,參與導演,著有《與秋雨》、《血色玉花》、《海上英雄》、《洪》、《牛郎織女》、《楊諤傳》等劇目

戰爭現場

蓋下遺址驚現史前房屋遺址

從“拔山勵誌”到“霸王別姬”,從“四面楚歌”到“四面埋伏”,我省固鎮縣郝城鎮“蓋下遺址”被賦予了許多瑰麗動人的傳奇。傳說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的決定性戰役——垓下之戰就發生在這裏。然而,蓋下古戰場在哪裏?幾千年來,許多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壹直在尋找痕跡,調查和論證。

從2007年到今年4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已對蓋下遺址進行了4次發掘,不僅發現了壹處距今4600-4300年的史前城址,而且通過發現證實了“霸王曾在城中作戰”的歷史事實。這些成果不僅填補了淮河中下遊沒有史前城市遺址的空白,而且為探索中國早期城市的起源、發展和演變以及淮河流域的文明進程提供了寶貴的新考古資料。專家說,蓋下遺址記錄了壹段戰爭歷史。

目前,第四次考古發掘已經進行了壹個多月。昨天,本報記者前去探訪。

垓下遺址曾是“禁忌之地”

“垓下古戰場”位於固鎮縣濠城鎮,被譽為世界“七大古戰場”之壹。但是關於蓋夏之戰的爭論從來沒有停止過。壹般有三種說法:壹是蓋下位於安徽靈璧縣南沱河北岸;其次,垓下位於河南陸毅東;第三,1995版“安徽地圖”標明蓋下位於安徽省固鎮縣沱河南岸。

固鎮縣郝城鎮沱河南岸的“蓋下村”,歷史上被老百姓稱為“霸王城”。6月12日,記者到達蓋下村遺址所在的蓋下村發掘現場時,已是上午十點。由於前天下小雨,挖掘工作暫時停止。記者註意到,這是壹片地勢高聳的開闊地,依河而建,四面環水,壹陣微風吹過,金黃的麥田蕩漾。

73歲的老人畢從發是個不折不扣的人。從古隊入駐蓋下開始,他就和妻子壹起參與發掘。從那壹刻起,他相信蓋俠可能真的和項羽有關系。這壹次,畢從發老人負責看守工地。雖然壹天壹夜只有24元錢,但老人覺得責任重大,每個進入考古現場的人都要看壹眼。

畢從發告訴記者,蓋下村也叫王霸,現在只有五六十戶。“這曾經是壹個‘禁忌’。麥田下到處都是碎瓦,小麥很難生長。每次暴雨過後,村民們都能撿到大量的銅錢、箭頭和壹些不知名的東西。大家都覺得下面墳墓多,是禁忌,不吉利。雖然很開闊,又近水,但全村人口始終不旺。”

史前房屋讓這座古城大吃壹驚

在考古現場,記者看到考古探頭呈“L”形,南北向,面積約幾百平方米。最深處已超過2米,文化層已挖掘至12。

在發掘區的南部,考古人員發現了大面積的黃土表層,判斷為臺狀遺跡,可能是建築基址。目前,堆放在平臺狀遺物周圍的地層正在清理中。發掘區的北部是古城墻。據介紹,最早的新石器時代城墻頂部有大堆紅燒土塊,經考古人員清理後發現是紅燒土房遺跡。建築工地是半地穴,平面呈長方形,地面和墻內側用白灰打磨。目前的工作人員對其進行了清理,並在其周圍進行了搜索,以查看是否有其他與此相關的房屋和遺跡。

房子的遺址在新石器時代,這也是考古以來第壹次發現。記者註意到,勘探側南側也有大大小小的坑,包括壹口無底的井。省考古隊的專家知望說,大大小小的也是灰坑,初步判斷水井是漢代的。這些井很深,裏面有水。

“我們在這裏種了壹輩子地,從來沒有找到壹口井。直到這次考古發現。”畢從發告訴記者。

知望告訴記者,目前,該發掘區已基本發掘出漢代的地層和遺跡,充分暴露出新石器時代的水平。此次發掘發現的漢代遺跡包括灰坑和水井,新石器時代遺跡包括城墻、房屋、墓葬和灰坑。

據悉,雖然王霸城已被證明是大汶口文化末期和漢代疊加的城上之城,但並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上面的城墻是項羽所建。“在項羽和劉邦交戰的短暫時間裏,建城非常困難。但種種跡象表明,城上確為漢代。”

四次挖掘,挖掘出壹段戰爭史。

垓下遺址歷來被稱為楚漢決戰的戰場中心,1986年被定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自2007年以來,蓋下遺址已經被發掘了四次."發掘現場的省考古隊專家知望告訴記者。

第壹次發掘於2007年10月30日至2007年5月4日。發掘以鉆探為主,旨在尋找蓋下遺址的具體範圍和時代特征。在這次考古勘探中,發現遺址周圍的城墻是南北方向不規則的長方形,大部分城墻仍然屹立在地面上,保存完好。城墻埋基保存完好,結構形制清晰。古城包括護城河,城址占地近20萬平方米。考古方面,發現了城墻、城門、護城河、道路及排水系統、夯土建築遺址、窯址、活動場所、燜土遺存、水井、灰坑等重要遺存,出土石器、陶器、青銅器、鐵器、錢幣等各類器物170余件。

考古發現表明,蓋下遺址是大汶口文化晚期有人居住的聚落遺址,距今4600年至4300年發展到龍山文化時期,進入全盛時期,成為區域性文化中心。這壹時期是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時期,蓋下早期城址是我國淮河流域的重要發現,填補了淮河中下遊沒有史前城址的空白。

第二次挖掘始於2008年3月。主要目的是通過對古城墻地層堆積的解剖,驗證古城墻修建、使用、廢棄的確切年代,進壹步確定遺址的文化價值。考古人員在發掘過程中發現,漢代建造的城墻直接疊加在早期城墻上,夯層明顯,尚有8層遺存。也就是說,蓋下古城墻應該分兩個時期修建,壹個是史前龍山文化末期,壹個是漢代。“大量箭簇的發現說明這裏曾經發生過壹次大的戰爭。”知望告訴記者。這和史書中記載的項羽的下夏之戰非常吻合。

第三次發掘開始於2008年6月。這個挖掘點位於遺址的東部。在前兩次發掘的基礎上,進壹步豐富和完善了發掘資料,並根據勘探情況初步探索了蓋下古城遺址的結構布局。目的是解剖古城遺址中的東城墻缺口,解決缺口的年代和性質問題。同時揭示了城門缺口附近的古道。此外,城西北角的發掘旨在查明城內遺址文化積澱的年代和內涵,了解城內積澱與城墻之間的重疊聯系。

“這次發掘是第四次發掘。”知望說,這次發掘是為了進壹步發掘城址的文化內涵和城址西北部的疑似居民區。

同時,垓下遺址的發掘結果與垓下是楚漢戰爭古戰場的事實並不矛盾。蓋下古城在史前就有完整的防禦功能。到楚漢戰爭時,城址還保存完好,有高墻深溝。所以很可能是項羽撤退到這個地方的時候把古城池作為據點來堅守。城內發現的壹些楚物件和大量銅家人充分說明了城址與楚及戰爭的聯系。漢朝時加了城墻,在北城墻處人工挖了壹個可能作為水門的大水箱。此外,城內豐富的漢代遺存也證明了城址可能確為漢代縣城的水池。

在幾次發掘中,考古學家發現了大量由石頭、銅和鐵制成的箭簇。由於垓下地處淮河流域,這裏的戰爭可能不僅僅是楚漢之戰,甚至很多戰爭早在史前就發生了。垓下遺址可能記錄的不僅僅是垓下之戰,更是壹場戰爭。冰冰文/圖

蕪湖古城文明劄記

(1)八百裏皖江,浩浩蕩蕩,見證了蕪湖的悠久歷史。

就像繁昌先後發現的稔子洞舊石器遺址、柯家沖古瓷窯遺址、三山商周遺址壹樣,還有著名的蕪湖城隍廟遺址、南陵縣大宮山古銅礦遺址(已發現西周至唐宋時期采礦煉銅遺址35處)。回顧蕪湖古代文明史,可以發現,妳腳下的這片土地,曾經擁有“楚王城”、“三國吳棟城”、“王敦城”、“宋城”、“明城”等眾多歷史遺跡,展現了古城文明的輝煌。

蕪湖是壹座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城。春秋時因“地勢低窪,聚鴿飛鳥”而得名“九子”。該城位於現在市區東南20公裏處,是蕪湖聚落的開端。漢元豐二年(公元前109),此地因“低地死水”而得名“蕪湖”,設立蕪湖縣。三國時期,蕪湖是孫吳抵抗曹魏的重要據點。吳二年(223),郡址由九子故裏移至清漪江口。

這裏,有中國第壹座煉鋼遺址——神山。舊石器文化遺跡和古代煉銅遺址證明古蕪湖的冶金和制造業技術水平非常發達《圖經》中說:“朱赤山,在縣城東北六十裏處,有壹座幹部墓,神山上有壹座磨劍池。這裏是幹將們淬劍的地方。上面有磨刀石。”這意味著在春秋戰國時期,將軍們和莫邪在這裏為楚王鑄造了舉世聞名的男女劍。《中國通史綱要》說:“它不僅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而且比世界上任何壹個國家都要早。”從65438年到0978年,北京大學的侯仁之教授對神山進行了實地考察,次年他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發言,呼籲人們保護世界上最早的煉鋼遺址。

這裏有小九華景區廣濟寺,佛教第壹宮,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唐朝894-898年,在柘山修建永慶寺,1008至1016年改為宋代鐘祥時期的廣濟寺,並壹直傳承至今。與宋代治平年間(公元1065年)在赭山南坡修建的磚塔形成對比,形成“赭石青藍”的景觀。到了宋代,“碧清塔、江景雄偉、天門煙浪、荊山冷壁……”等美妙的“蕪湖八景”已基本成型。

在這裏,有壹個中國著名的圩田水利工程——萬春圩。嘉祐六年(1061),沈括任安徽寧國縣縣令,在蕪湖地區發起修建萬春圩工程,壹次性動員民工14000余人,開辟了1270公頃能泄能灌溉的良田,保證旱澇豐收。當時是江南最大的堤防工程。修復後,大堤及周邊地區廣泛受益,故命名為“萬春圩”,沈括寫了《萬春圩圖》。如今的萬春會仍在發揮作用,蕪湖學者紛紛提出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建議。

這裏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工業和貿易城鎮。南唐時有“塔柱”、“千煙花”;宋代冶煉達到頂峰,稱為“鐵到蕪湖,自成鋼”。明朝成為當時的印染中心,記載“織布仍在松江,漿染仍在蕪湖”。清代蕪湖著名鐵畫家唐天池與當時古書畫派代表人物小合作,以錘為筆、砧為硯、鐵為墨,鍛造出中國特有的技藝——蕪湖鐵畫。1876年中英煙臺條約開放蕪湖為通商口岸後,蕪湖成為米商口岸,貿易繁榮。因為蕪湖水運發達,李鴻章把外省的米市搬到了蕪湖。從此蕪湖米市興盛,居全國四大米市之首。蕪湖逐漸發展成為長江下遊的主要商埠和國內外貿易的港口,也成為安徽近代工業的發祥地。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市的擴張與繁榮,促進了以寺廟為主體的景觀的發展。永壽院建於東晉永和年間(公元345年)(北宋二年改為吉祥寺,即今天的吉和街所在地)。其宏偉的建築和濃郁的香火在當時也是罕見的。寺北有觀瀾閣、三元殿等。如今沿河路防洪墻寶塔根旁的觀瀾閣也是以此古景命名。“大河大觀”的景點,還是濟河街的壹條小巷。同時,“吳波亭”、“壹遊亭”、“清慧閣”、“禦書亭”等壹批民族園林建築也相繼問世。中江塔的修建始於明朝萬歷四十六年(公元1618)。由於種種原因,斷斷續續持續了50多年,直到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才完工。乾隆年間,“鴻源園”與“蓮人居園”合並,改名為“秦羽別館”,歸蕪湖知府陳生秀所有。清道光年間,官人王澤晚年退休回國後,將其買下,加以改造,改名為“西遊院”,意為“望隨右軍,誓不出家”。清末民初,李鴻章家族在原有園林設施的基礎上大力建設,先後修建了“劉春園、煙雨墩園、景春園、長春園”和住宅,初步形成了環湖大園林體系。但1937年,日軍占領蕪湖後,好山好水好風景從此沒落。如今,“吳波秋月”和“春日打鞭”已被修復,其神秘的故事仍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遊客。通過壹些歷史遺跡,如楚王城遺址(南陵黃池鄉城西村)、南陵黃蓋墓、蕭墓、夫子廟大成殿、官署正門、縣碑(位於市第十二中學,有宋代書法家米芾題字)等,我們仍能回想起當年蕪湖的壯麗風光。

(2)歷史上,蕪湖,壹個水鄉,壹個自然風光宜人的國度,曾有文人墨客踏足,留下許多不朽的詩篇、詩詞、篇章。早在南朝梁時,梁緣(蕭藝)就寫了壹首詩《泛蕪湖》,歌頌蕪湖的風光。唐代詩人李白《望天門山》:“天門斷楚河開,清水東流回此處。兩岸青山相對,孤帆來。”中唐詩人劉智的《過蕪湖》贊美詩:“百裏蕪湖縣自漢封。秋天下雨,沙浦漲潮晚。近海魚類含鹽量豐富,頻率高。遇見老人,贊美唐堯。”。宋代文學家梅寫過《時魚》:“四月魚滿波,漁舟在家。甜肥不入師口,壹枚銅錢占盡槳齒之利。”萬邊亭壹直是旅遊勝地,文人墨客寫的詩也很多。李白《南下寫書》詩中說:“我不管七寶,只留在路旁玩耍”,指的就是這個典故。公元1084年(元豐七年),宋代文豪蘇東坡應蕪湖東城天元方丈雲翔之邀,攜幼子蘇果從黃州(今湖北黃岡)乘船抵達蕪湖,並為新落成的灣邊亭、夢日亭題詩。蘇軾在東城天元寫了壹首古詩《虎吟曲》,吟誦蕪湖八景之壹“春日戲鞭”的故事。蘇轍的“鞭七寶留左,勇士徘徊不追”,黃庭堅的“我還懷念七寶鞭”,讓人感觸頗深。北宋詩人林逋留下了“詩中愛杜池州,說蕪湖勝遊”的絕美詩句。著名詩人黃庭堅飽覽蕪湖風光,曾在赭山廣濟寺帝翠軒學習生活,研習詩歌。蕪湖狀元、南宋愛國詩人張孝祥“捐地百畝,匯成壹湖”,形成“鏡湖劉溪”景區“城中最佳處”;並稱贊蕪湖“日照山如畫,雲濃水如煙”。湯顯祖是明代著名的戲曲作家和文學家,他的代表作《牡丹亭》就寫在當時的蕪湖市雅集樓。雅集樓歷經明清,是蕪湖歷史上最長、藏書最多的私人書店。清代著名小說家吳的諷刺名作《儒林外史》中所描寫的街景、風土人情、人物形象等都是以蕪湖為背景,小說充滿了濃郁的蕪湖周邊生活氣息。明末清初著名畫家、古書派創始人蕭赤木,生於蕪湖。今天的鐵畫鼻祖唐天池的鐵畫,都是按照蕭赤木的圖紙制作的。1918年2月,張恨水被好友郝庚仁介紹到蕪湖皖江報社擔任總編輯兼文藝副刊。1919五四時期,該報副刊《皖江新潮》風靡全國,恨水先生是當時其主要撰稿人之壹。潘,著名女畫家,13歲時被賭棍叔叔騙到蕪湖,被賣到青樓當火女。幸運的是,她被蕪湖鹽政潘贊化救下,為郁亮贖身,跳出火床,結為夫妻。張改姓潘,見證人是陳獨秀。潘贊華不為世俗偏見所動,支持郁亮。最終,潘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學業。1921年,留法勤工儉學興起,潘獲準赴法深造。此後,他漂洋過海,成為中國最早的畫家。

(3)世紀初的那些日子,赭山蒼松翠柏的背後,隱藏著安徽公學的廢墟。它曾被稱為“安徽的北京大學”。1905期間,陳獨秀在蕪湖柘山皖江中學和安徽公學任教時,曾主持《安徽俗語》傳播革命思想。《辛亥革命回憶錄》第四卷《辛亥前安徽文教界的革命活動》壹文指出,“安徽辛亥革命的發源地是蕪湖,在蕪湖的活動中心是安徽公學(安徽公學是皖江中學的姐夫學校)。這壹時期的革命人物有陳獨秀、李光炯、張伯春、蘇(著名詩人、作家、人民日報主編)、(著名革命家、文學家、書法家,孫中山建國方略的起草者之壹)、張、柳亞子等著名人物。中昌街20號,20世紀30年代蕪湖科學書店。由雞西人王孟鄒創辦,1903任經理。它經歷了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北伐戰爭,都是時代的前驅。被稱為“革命的據點”、“新文化的媒人”。賣《新青年》、《指南》、《湘江評論》、《魯迅的吶喊》等早期革命書刊。1904年下半年,在安徽公學和蕪湖赭山中學當老師的陳獨秀,住在書店的小樓裏,編了雙月刊《安徽俗語》。他兩次去蕪湖,歷時兩年多,都住在這裏。從65438年到0926年,現代作家阿英在蕪湖編輯了激進而清新的雜誌《蒼茫》。王贏是20世紀30年代出生於蕪湖的著名表演藝術家和女作家,她的自傳體小說《包谷》生動地描述了20世紀20年代蕪湖的風土人情,展現了當時流行的蕪湖風貌。1911年,新劇《恨海》在大劇院進行了多次演出,這是安徽戲劇的首次演出。在市區的赭山上,有著名抗日誌士戴安瀾之墓和黨和國家領導人王稼祥紀念館。鏡湖西南有紀念早年安徽省代省委書記王步文犧牲的步文閣、王贏文化名人紀念館、在蕪湖編撰早期革命著作《蒼茫》的阿英圖書館、孫中山訪問蕪湖的地方等。革命先輩雲、、早年活動蕪湖時的舊址。登上江南第壹艦的解放軍,在蕪湖荻港岸邊登陸。這些都是《紅土地》的亮點。(來源:五仁在線用戶:鏡湖柳巖)

/Xinwen/2005-02/05/content _ 3695256 . htm

  • 上一篇:威海公辦學校可以無條件轉學嗎?
  • 下一篇:顧漫高中。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