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中學學科 - 畢寫的文章

畢寫的文章

畢舒眉是誰?妳寫錯了嗎?應該是畢淑敏!

畢淑敏(1952 ~),女,1952年出生於新疆伊寧,就讀於北京外國語大學附屬學校。1969年入伍,在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喀喇昆侖山交匯的西藏阿裏高原部隊當兵11年。1980轉北京。國家壹級作家,北京銅廠主治醫師,保健中心主任,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研究室專業作家,北京師範大學研究生院中文系畢業,碩士1991。從醫20年,開始專業寫作。從1987開始,* * *已經發表了200多萬字。65438-0989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17歲時,畢淑敏去了海拔5000米的青藏高原阿裏當兵。在遼闊的高原上,她親眼看到了壹些年輕人為了祖國的安全和繁榮,永遠被埋在冰裏的悲壯。那些驚心動魄、感人至深的“死亡”,讓她格外關註生命。

從醫20年,開始專業寫作,發表200萬字。曾獲《莊重文文學與小說月刊》第四、五、六屆百花獎,當代文學獎,文學獎,京派文學獎,昆明文學獎,解放軍文學獎,青年文學獎,臺灣省16中國時報文學獎,臺灣省17聯合文學獎30余次。

畢淑敏真正獲得全國知名度是在短篇小說《死亡之約》發表之後,這部小說被認為是“新體驗小說”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臨終關懷醫院的親身經歷為基礎,探討了面對死亡的人和身邊人的內心,非常精彩。

國家壹級作家,內科主治醫師,北京師範大學文學碩士。她的祖籍是山東文登。她在西藏高原阿裏地區當兵十年,當過衛生員、助理軍醫、軍醫。著有《畢淑敏文集》八卷,長篇小說《紅處方》、《血玲瓏》、《拯救乳房》、《女心理學家》(2007年4月出版),中短篇小說《女子之約》、《昆侖哀》、《死亡之約》,散文集《嫁鞋》、《素面》、《守驚》等。

新書:花外科(2007年9月28日出版)

曾獲莊重文文學獎、第四、五、六屆小說月報百花獎、當代文學獎、陳伯吹文學獎、京派文學獎、昆侖文學獎、解放軍文學獎、青年文學獎、臺灣省16中國時報文學獎、臺灣省17聯合報文學獎30余次。其中《不變形的金剛》獲第四屆百花文學獎,《女人之約》獲第四屆青年文學獎和第五屆小說月報百花獎,《紫人》獲臺灣省第十六屆聯合報第壹屆文學獎,《昆侖的哀悼》獲第四屆昆侖文學獎,《沒有自己的活著》獲當代文學獎,人民文學出版社炎黃獎,《補天之石》獲。《約死》獲第六屆小說月報獎,《原始股》獲第七屆小說月報獎。導演洪獲全國人口獎、首屆北京文藝獎。樊氏獲得17中國臺灣時代文學獎。

此外,他還是國家壹級作家,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師範大學文學碩士,心理學博士課程畢業。內科主治醫師,註冊心理咨詢師。

附件1:

畢淑敏王蒙文選序

如果她的簽名是艾米,瘋姐姐,生水爆炸或者荷蘭豆,也許我早就看過她的作品了。

然而,她的名字叫畢淑敏,和——對不起——任何壹個街女壹樣普通。

而且她說她從小就是個好學生,數學和語文都壹樣好(終於找到壹個喜歡並且數學學得很好的同事,王蒙好開心!),她開始寫作是因為父親的建議,她的狂妄和莽撞是因為童年母親的教導。為了寫作,她在完成醫學學業並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後去了廣播電視大學文學系,然後繼續攻讀碩士學位(有幾個作家是這樣老老實實學文學的?),此外,她也或多或少是壹個熟練的醫生,她充滿信心和自豪...

真不知道世界上還有這麽循規蹈矩的作家和文學道路。我以為新崛起的作家可能是無能,滿腹牢騷,尖酸刻薄,不尊重父母(還得審判父親),不服從老師,不屑學業,嘲諷文憑。突破顛覆、困難、與世界的不和諧、吹噓、呻吟和顫抖,充滿智慧和痛苦的憔悴孤獨的哲學家,沖鋒隊的血腥暴力或住院病人的憂郁狂躁。

畢淑敏就不是這樣的。她太正常,太善良,甚至太聽話。即使寫了小說,她似乎也沒有忘記自己醫生治病救人的宗旨,自己的遠大誌向,病人的耐心,有序的規則,清晰的醫學頭腦。她有壹種思考、寫作和行為的方式,將對人的關心和同情轉化為冷靜的處方,並將道德、文學和科學融為壹體...

所以,畢淑敏的正常,善良,平和,淡定,甚至乖巧,更是難能可貴。即使她寫出了《昆侖之喪》這樣壹個嚴峻而驚心動魄的事件,她依然對每壹個當事人和責任人保持善意和公正。善意和冷靜總是像雙胞胎姐妹壹樣跟隨著畢淑敏的寫作。只有冷靜才能公平,只有公平才能善良,只有用心良苦的世界才有希望,只有自己才有希望,才不會讓讀者陷入國家和社會萬劫不復的惡性循環。也許她缺乏應有的批判和仇恨,但至少她配得上,而且實際上遠遠優於那些缺乏應有的愛和善良的仁人誌士。她直面死亡和血汙,作品往往令人恐懼,如《紫人》和《死亡之約》,但主題依然平淡愉悅。她希望她的讀者更好地生活、熱愛和工作。她寧願懺悔“我”的偏執與警惕,贊美平凡的人性(範姜),不同於泛惡論的詛咒與煽動。至於她的散文,更是明澈。

她真的是壹個真正的醫生,壹個好醫生,她會成為文學的白衣天使。在昆侖山上當兵的經歷,醫生的身份和胸懷,從小的良民意識,使她成為文學圈裏壹個新的、有特色的、和諧的、健康的因素。

另壹方面,很多才華橫溢的作家,在文壇上確實是病友。我尊重並同情我的病人。我知道世界上很多偉大的作家都生病了。他們受的苦太多了,他們因為痛苦而變得越來越偉大。但同時,我也贊美和感謝醫生。為了全國人民的身心健康,但願醫患比例不要失衡太多。有病人也有醫生,這就是世界,這就是講不完的故事。

我不知道這是我的幸運還是不幸,也不知道這是我被誤解和攻擊的原因之壹。我覺得病人是可悲可嘆的,醫生是可親可信的,尤其是我給壹個比我年輕的作家寫序言的時候,我承認每壹片葉子的價值。當然,我更願意贊美更多的平和與理性。我可能給了太多苦藥。真的很抱歉。

附件2:

文學的白衣天使——柴福山

《文學白衣天使》是王蒙專門寫給畢淑敏的。壹方面是畢淑敏的文學,另壹方面是他博士幾十年的人生經歷,總結得太貼切了。

1969年,北京“文革”如火如荼。未滿17歲的畢淑敏悄悄穿上軍裝,告別了北京。作為藏北第壹批女兵,她到達了* * *和中國的最高土地。這裏是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和喀喇昆侖的交匯處,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不久前,我陪她參觀了JD.COM丫髻山森林公園。畢竟是春天,天空湛藍,陽光格外溫暖,空氣格外清新。她深深地吸了壹口氣,仿佛要吸進所有的藍天、陽光和空氣,然後感嘆:藏北什麽都沒有。空氣稀薄,缺氧,人們幾乎不可能生存。她不明白,太陽照在這麽高的山上,她感覺不到溫暖。當時和她壹起去的還有5名女兵。那支軍隊從來沒有過女兵,這是前所未有的。今天軍區首長跟她說:現在不行,只有他們,以後也不會有人了。三年後,她去了新疆軍區軍醫學校學習。本來,她想去軍醫大學。由於林彪事件,重災區的軍醫大學推遲招生,不能再等了,她只好先走了。在校成績優異,醫院讓她留校,想把她培養成壹名優秀的外科醫生。如果妳真的留在學校,致力於治病救人,妳可能真的會成為壹名優秀的外科醫生和教授專家,那麽會不會出現壹個今天幾乎家喻戶曉的優秀女作家,國家壹級作家?她由衷地感謝母校的厚愛和挽留。她告訴我,在部隊培養壹名醫生並不容易。如果她不回去,以後她的部隊就沒有位置了。她毅然回到阿裏那個地方,但女兵都被調走了。匯報時,幹部科長翻出過去的名單,發現有壹個畢淑敏,但性別寫的是男性,因為近幾年部隊裏沒有女兵。壹等就是五年,直到她跳槽回北京,在1980的壹家工廠上班,當了醫務主任,主治醫師。1991成為職業寫手,前後行醫22年。她對醫生這個職業情有獨鐘,尤其是在幾個生命瀕臨死亡的時候,她壹手把他們拉了回來。看到壹個個生命的復活和復興,那種情感是非常讓人欣賞的。

她的父親也是軍人,從官至師級,在文學藝術方面很有天賦,只是因為那壹代人的環境,老人壹輩子都是軍人,壹直無法從事文學。有壹天,她爸爸突然對她說,我覺得妳可以寫點東西了。她很想展示藏北的軍事生活。在父親的鼓勵下,她悄悄開始寫作,並在壹周內完成了她的處女作《昆侖的傷口》。這是1986,當時她34歲。對於壹個從來沒有寫過東西的人來說,開始寫壹篇中篇文章,難免會沒有基礎和把握。她的丈夫盧樹坤騎著自行車去了解放軍文藝出版社。但也經常有例外。這部中篇小說第二年發表在《昆侖》雜誌上,引起轟動,獲得第四屆昆侖文學獎。從此,她進入了中國文壇。在此期間,她壹邊當醫生壹邊寫作。後來她發現寫作和醫生是不能同時做的。她非常尊重醫生這個職業。雖然她是基層醫生,病危的不多,但是要全心全意去做,不能分心。這是壹個務實的世界,我們不能隨意誇大和修改延遲,更不能犯任何錯誤。畢竟性命攸關,責任感和職業素養要求她這麽做。於是,她廠裏的壹個下崗工人,就去她朋友家做保姆,談她,壹次次誇這位好醫生,聊得很開心,聊了很久,卻連該做的工作都沒做。她知道寫作是壹個想象的世界,壹個虛擬的世界,可以誇張,不滿意可以修改,甚至可以再造。就算寫完發表了,沒發表也沒關系。畢竟是自己的事情,與人無關。她整天在這兩個世界之間跳來跳去,總是感覺左右為難。這時候中國有色金屬總公司眼力好,見識廣,把她調去做了職業寫手。22年後,脫下白大褂,離開醫生崗位,對她來說是痛苦的。況且她年近30,對自己未來的創作也沒有把握。她已經把指揮權握在手裏兩個月了,經過壹番痛苦的徘徊思考,終於脫下白大褂,放下手術刀,放棄壹些東西,做壹些事情。很難兼顧生活中的壹切,兩者兼得。從此,她全身心地投入寫作,寫作,深深的缺乏自信,於是她想盡辦法去彌補。先是自學了廣播電視大學中文系,然後拿到了文學碩士,現在在讀心理學博士。王蒙說她“真不知道世界上還有這麽循規蹈矩的作家和文學道路。”正是有了這樣堅實的腳步,她才壹步步走到了今天的文壇。

到目前為止,她已經發表了近四百萬字的作品,主要是小說和散文。內容概括如下:壹是反映藏北軍事生活;第二,它反映了醫生的生活。在她的作品中,她壹直關心人們的生活狀態,除了在西藏生活和當醫生的特殊經歷,以及在我們的本性中,誰是女人,誰是母親。所以她幾乎每完成壹部作品,總會在文壇引起轟動,引起社會反響。雖然不是什麽大熱門,但是作品可以再版很久,比如散文集《蘇棉田》,已經再版很多次了;八卷本《畢淑敏文集》於2002年6月5438+10月出版,2月再版。在純文學低迷的今天,“畢淑敏現象”確實值得研究。因為她是壹名醫生,她的小說始終不忘醫生治病救人的宗旨,她幫助眾生的誌向,她善意的耐心,她有序的規則,清晰的醫學頭腦,她把對人的關懷和熱情,變成了壹種集道德、文學、科學於壹體的思維方式、寫作方式和行為方式。她直面死亡和血液汙染,她的文字常常令人恐懼,但她的主旨仍然是平淡而愉快的。她只是單純的希望人們能過得更好,讓我們的社會更和諧,讓我們的世界更美好。可以說,她的小說承載了高原的寒冷,青春的沈重,生命的厚重,死亡的從容,足以震撼每壹個人的靈魂,冷靜理性的敘述讓她的作品有著難得的磅礴大氣。的確,創作不僅需要作家對所寫內容的熟悉,還需要作家難忘的經歷,這應該是她成功的基礎。長篇小說《紅方》《血玲瓏》不錯,中篇小說《昆侖哀》《生死約》不錯,短篇小說《紫色人形》《壹厘米》《女人之約》不錯。無疑,她的小說風格獨特,自成壹家。至於她的散文,坦白說,我更喜歡,不是因為我寫的。她的散文是真實自然的自然流露,我壹直不屑於那些裝腔作勢,虛假的文章。我看過很多她的散文集,比如《嫁鞋》、《素面朝天》、《大雁在哪裏》等,她認為散文是壹個包含了皮肉之痛的標本。心的運作是透明的,它的足跡被語言定格,成為散文。小說往往是根據心情來寫的,沒有什麽章法和道理。散文看似漫不經心,其實是有紀律的。這是對所發生事情的情感回憶。所以散文在某種意義上具有歷史性。小說裏,她躲在人物背後,低聲細語。在散文中,她站在漂浮的文學面前,自言自語。正因為如此,閱讀她的小說揭示了她對世界的看法和形象。只有讀她的散文,我才能真正讀到壹個鮮活的畢淑敏。得知她的17生日是在藏北高原度過的。同誌們把罐裝果汁倒在深棕色的牙刷罐裏,他們互相碰了碰,向她表示祝賀。對於壹個月只有壹罐半的他們來說,這是壹個盛大的慶典。知道自己帶著武器、紅十字箱、幹糧、行軍帳篷在無人區跋涉,爬了6000多米的山,她的心仿佛隨著呼吸壹起迸了出來,她仰望著頭頂,俯視著萬丈深淵。她第壹次想到了死亡。知道她為20歲的班長換了沾滿鮮血的壽衣,知道她28歲回到北京,結婚,生子,照顧家庭,她做了壹個女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應該做的壹切。她是壹個好妻子、好母親、好醫生和優秀的作家。這是人們的壹致評價。

就創作而言,她是當今文壇最具實力和個性的女作家之壹,在國內外獲得了30多個文學獎。而且她還很謙虛,無論何時何地,從不張揚自己。這種性格應該說來自於母親。她出生在新疆巴彥岱。她半歲的時候,她媽媽壹路背著她去了北京。王蒙被發配新疆定居時,也是巴彥岱。有壹次,她媽遇到王蒙,說起巴顏岱。她很感動,就陪著媽媽去巴彥岱尋根。這次,她的母親來到了JD.COM的吉雅山,盡管她已經72歲了。每當她遇到壹個斜坡,她總是上前幫助她。有些地方,她媽媽去不了,她寧願不去,也要陪著她。有時候我們光顧著說點什麽。她以為媽媽在後面,喊著轉身去找。她不希望媽媽利用說話的機會,在前面的石頭邊慢慢等待。可見她不僅是夫妻,對母親也很孝順。賢惠善良,以這種性格和心境立足於世間,然後進行創作,作品能不感人,能不深受讀者喜愛,能不經得住時間的考驗嗎?性格和文學終究是統壹的。

  • 上一篇:誰有2012白貓杯的獲獎名單~ ~ ~ ~求求妳~ ~ ~
  • 下一篇:求第11屆中國杯獲獎名單!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