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中學學科 - 溫州中學歷史

溫州中學歷史

《文中百年簡史》

-

作者:《百年溫情》來源:admin時間:65438+2003年2月5日瀏覽:8508字號選擇[大中小]

-

壹.發展進程

溫州中學創建於清末清廷推行“新政”之際。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國學大師孫詒讓(1848-1908)邀請溫州教授童、溫州知府,將隸屬溫州府的中山書院改為溫州官學。復更名為溫州市附中、浙江省第十中學、浙江省第十中學、浙江省第十中學。

光緒三十二年(1906),溫州地方當局決定以舊校教師堂為校址,創辦溫州師範學校。當時,時任文初教務處宰相的孫詒讓親自組織了這次活動。學校建於1908。師範學校後更名為溫州師範學校和浙江第十師範學校。

1923(民國12年),教育部新學制(任旭學制)要求省立師範學校並入地方省立中學。於是十師和十中合並,校名還是浙江省第十中學。1933學校更名為浙江省溫州中學。

抗日戰爭時期(1939-1945),溫州三次淪陷,學校數次搬遷,先後在青田水南、村頭、南田、泰順河口辦學。抗戰勝利後,浙東第三臨時中學於1946並入溫州。

1949年5月溫州解放,學校進入新的發展時期,開始全面改造建設。

解放初期,學校按照“為工農服務,為生產建設服務”的原則,改革舊的教育思想和教學制度,教師改革觀念,學生實行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教育。1953年,學校被確定為全省14重點中學之壹。

從65438年到0954年,學校基本完成了向新民主主義教育的改造,並開始根據社會主義原則進行進壹步改造,以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8月,學校更名為浙江省溫州第壹中學。學校從完全中學變成了高級中學。

65438年至0958年,在“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指導下,學校探索出壹條社會主義辦學的新路,學校工作在探索中曲折前進。1959年省裏調整重點中學,我校是省裏16重點中學之壹。

1961學校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1962《全日制中學暫行工作條例(草案)》試行。1963年,省教育廳選擇了17所基礎較好的中學作為“第壹批重點中學”,與水平較高的學校形成“小寶塔”,我校位列其中。

1966開始的“文革”給學校帶來了災難性的破壞。

1976粉碎“四人幫”後,學校撥亂反正,各項工作逐漸走上正規。從65438到0978,學校被重新確立為省市重點中學。1981被定為全省首批18重點中學之壹。有關部門采取了壹系列有效措施來提高辦學水平。

1985,學校更名為“浙江省溫州中學”,再次由完全中學轉型為高級中學。辦學條件不斷改善,校舍和設備得到系統建設,教學手段現代化步伐加快。1992學校被評為全省先進學校,1993學校被評為省級文明單位(文明單位稱號今後保留)。1995,學校獲批省級重點中學。

2002年秋,為進壹步提高辦學水平,學校遷至烏丹新校舍,占地338畝,投資約2億元。全體師生將繼續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努力在這所現代化的寄宿制學校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第二,優良傳統

該校具有民主愛國的革命傳統。解放前,文中是浙南傳播民主思想和革命火種的重要基地。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勝利後,師生第壹時間響應,策動獨立運動。五四運動期間,學生們積極組織進步俱樂部,宣傳新思想和新文化。在第壹次國內革命戰爭和土地革命期間,我們的校友和學生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抗日戰爭時期,文中是浙南學生運動的中心。在解放戰爭中,進步師生始終站在反對內戰、爭取民主、迎接解放的最前線。解放後,師生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積極參加革命和建設,為振興社會主義祖國而勤奮學習和工作,發揚了學校光榮的革命傳統。

學校教學向來嚴謹求實。解放前,教師除少數外,均畢業於師範院校或學有專長的大學,全國許多知名學者、專家都曾在我校任教。解放後,省教育廳先後6次確定或調整省級重點中學,我校名列其中。學校壹直把師資隊伍建設作為辦好重點中學的關鍵。部署和培訓工作非常緊張,教師整體水平較高。80年代以後,教師學歷全部達標。廣大教師愛崗敬業,教書育人,學風嚴謹,作風紮實。教學不僅註重知識的傳授,更註重良好學風的養成和培養。近二十年來,學校增加了大量新教師,中青年教師成為教師隊伍的主體。他們繼承優良傳統,學習研究現代教育思想,掌握現代教學方法,茁壯成長,呈現出“壹代比壹代強”的可喜局面。

學生有勤奮好學的優良傳統。廣大學子以“啟蒙國家,聖悟”的校訓嚴於律己。解放前,大多數學生努力學習以求進步。即使在抗日戰爭的艱苦環境下,學校依然能堅持唱響。解放後,學生更加雄心勃勃,努力學習,在全區所有學校中壹直名列前茅;課外學習、學術討論、第二課堂、體育文學、社會活動也是全省知名。早年學生出版的《中國文學》,曾被中科院列為學術期刊論文索引。最近的《園中春草》多次被評為全國優秀中學生社會雜誌。學校致力於確立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以來,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和主動性進壹步提高,創造性和靈活性進壹步增強,優良學風進壹步發揚。

辦學有改革創新的優良傳統。建校伊始,孫詒讓大膽創新課程,率先改革;建校不久,劉紹寬就下大力氣梳理教務,制定全面的管理條例,為學校的嚴格管理奠定了基礎;“五四”時期,黃、等率先在校園內宣傳新文化、新思想,營造了民主愛國的氛圍。洪彥遠和朱倡導學術研究,註重學生能力的培養,促進了勤奮好學、善於思考的學風的形成。金榮炫掌管學校的時間最長。他廣納賢才,治校嚴謹,尊師重教,關愛學生,以身作則,無私奉獻,德高望重。他是校長的榜樣。解放後,歷屆領導人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堅持教育教學和學校管理改革。17年“文革”前,以改造舊校、確立新的辦學原則、探索新的辦學途徑、進行教材教法改革為重點。20世紀80年代以來,學校加大改革創新力度,逐步建立了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為目標的課程體系。優化教育環境,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完善保證教育質量的評價體系,健全高效管理的校長負責制、崗位責任制、教職工聘任制和結構工資制。

在教育改革中,學校努力營造寬松的教學環境,建設豐富多彩、昂揚向上的校園文化,嘗試研究性學習和探究式教學,新的教學特色正在逐步形成。

經過長期的努力和幾代人的奮鬥,學校早已成為浙江名校之壹。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後,各級領導和有關部門加強了對重點學校的支持,加大了人力、財力、物力的投入,進壹步改善了辦學條件。目前,學校擁有雄厚的師資力量、先進的教學設施和設備、優良的校風、教風和學風、科學的管理規定和合理的組織機構,為學生的發展創造了優良的條件,為學校教育目標的實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辦學條件

近年來,市政府對教育的投入大幅增加,文中新校舍建設被列為市重點工程,學校現代化被列為市十大基礎教育工程之首。除了主要依靠國家投資,學校還開辟了群眾投資教育的渠道。從1984開始,學校開始招收部分自費生,所得款項主要用於改善辦學條件。許多校友和社區的其他成員也熱心捐款幫助學生。

現在,新校區占地338畝(其中30%左右是水,40%是綠)。學校建築面積* * * 76700㎡,其中教學樓13738㎡,科學館5699㎡(含天文臺),實驗樓4319㎡,圖書館5936㎡(含學生電子閱覽室),體育館7884㎡,藝術樓2901㎡。400米塑膠田徑場8跑道,1158㎡看臺,19078㎡學生宿舍,3940㎡教師休息樓,7732㎡食堂,4319㎡行政辦公樓。

學校電教、實驗、勞動技術設備、體育器材、衛生設備、藥品等均按省重點中學壹類標準配備。圖書館今年有99,765,438+03本書,225本雜誌和55份報紙。

學校現代教育技術設備包括教育信息中心、校園網絡系統、有線電視系統、校園公共廣播系統和多媒體教學系統。

四。教育成就

壹百多年來,根據現有花名冊統計,該校畢業的有* * * 40193人。其中,解放前老中學在校生1316人,師範學校在校生655人,初中在校生4079人,高中在校生2070人。解放後,有初中生13324人,高中生18749人(見附件三)。先後在學校工作過的教職工約有2000人。

校友分布在全國各地和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大多數校友都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中堅力量。

解放前,許多校友參加革命救國。據現有材料統計,至少有260名校友加入了* * *生產黨領導的革命隊伍,其中在校時加入* * *生產黨的有70多人(見附件4)。在革命和建設中,有40多人成為革命烈士(見附件5)。學生參加革命隊伍、在校入黨、成為革命烈士的人數居浙南各校之首。

校友中不乏文化科技人才,在科技、教育、文藝、醫療、新聞、法律、歷史、工農兵、商科學生等領域湧現出壹批傑出人物。其中9人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學術部委員),約500人被評為教授、研究員等高級職稱。在國內外知名大學擔任數學系系主任或數學研究所所長的數學家不下30人,因此文忠被稱為“數學家中的藍”。

年輕校友才華橫溢,成績更加喜人。很多人成為了各條戰線上的精英和新秀,很多人在新興學科前沿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根據收到的校友登記卡統計,80後畢業的校友中,擁有高級職稱的校友有數百人。

廣大校友熱愛母校。很多校友經常回母校給師生做專題講座。許多校友為改善母校辦學條件做出貢獻,壹些校友為在校師生設立各種獎學金,幫助母校培養更多更好的人才(見附件6)。截至目前,百年校慶籌備期間,已有2000多名校友捐款近200萬元支持校慶(校友贊助名單另行公布)。

  • 上一篇:南昌市北京路學校初中怎麽樣?
  • 下一篇:青州第三中學和菏澤曹西安縣有多遠?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