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中學學科 - 就讀於伍德斯托克中學

就讀於伍德斯托克中學

中學生反學校文化在中國已經初具規模。大多數研究者將中學生的反學校文化放入中學生的“越軌行為”中進行研究,卻未能從文化學的角度進行揭示。中學生反學校文化作為壹種亞文化,是學校主流文化價值觀的異化,它與社會文化因素、家庭教育因素、學生個體因素和教育本身密切相關。針對中學生的這種反文化現象,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分別或同時采取同化、滲透和寬容策略。

反學校文化,學生內涵,成因及對策

隨著現代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特別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加劇,大眾傳媒的普及和各種娛樂形式的出現,現代學校教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沖擊,教育的難度越來越大:師生沖突、校園暴力、逃學、厭學、拉幫結派、故意破壞、自私冷漠、酗酒和偶像崇拜在校園裏隨處可見,尤其是在“叛逆期”的中學生中。從大量的教育事實來看,中學生教育既有和諧壹致的壹面,也有分歧和沖突的壹面。

眾所周知,文化對社會的發展起著無與倫比的作用。同樣,學校文化對學生和學校本身的發展也起著重要的作用。首先,學校是傳播主流文化的主要場所;其次,學校裏的壹切文化因素都能作用於人的心靈,使人得到自由的陶冶、教育、豐富和升華。教育的最終目的不僅僅是傳授已有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誘發人的創造力,喚醒人的生命意識、正義感和道德觀,逐步確立人的價值觀和信仰。在這個過程中,學校文化充當了這樣壹種“覺醒”的責任。然而,對於壹些學生來說,學校不是壹個“天堂”。學校越是想讓他們符合主流文化,有好的表現和反應,就越會引起這些學生的不滿和抵觸。面對這種抵制學校行為的現象,大多數研究者都把這些學生的行為視為越軌,然後想盡辦法從心理咨詢、心理疏導,甚至生理診斷和治療入手。

學生的內心世界就像壹個大黑匣子。如果開放不當,即使教育付出再多的努力,也難以實現教育目標。如果只通過行政手段懲罰學生:警告、記過,甚至開除,但沒有找到他們反學校文化的真正原因,效果可能會適得其反。因此,著眼於在中學中常被視為“越軌行為”的學生,探討中學生反文化的原因,探索整合中學生反學校文化的對策,不僅可以為理解學校與學生沖突的原因提供壹個新的視角,而且對學校不恰當的文化體制和教育價值觀的改革也具有重要意義。

壹,反學校文化的內涵及表征

說到反學校文化,首先涉及到壹個如何定義“反文化”的問題。提起“反文化”這個詞,人們自然會想到20世紀60年代的嬉皮士文化,比如搖滾音樂、吸毒、性變態、墮胎、裸奔等等,還有紐約中央公園、舊金山金門公園、紐約郊區伍德斯托克的嬉皮士日夜狂歡,然後是“政治正確”。如果從字面上嚴格理解,“反文化”運動是指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年輕人中流行的壹種以反戰、反主流文化為特征的價值觀、文化和生活方式[1]。對於學生的反學校文化,我國學者鄭金洲認為:“反學校文化是壹種與學校主流文化相對立的文化,它所倡導的價值標準和行為規範與學校的主導價值規範相違背”。國內學者大多認為“反學校文化”是“越軌行為”的壹種類型,多從教育學和心理學的角度進行解釋。比如,關於“師生沖突”,持教育觀點的人認為,師生關系本質上是教與學的關系,只要教師教學方法得當,講究教育教學藝術,師生沖突是可以避免的;持心理學觀點的人認為,與學生關系融洽的老師,在個性上總有壹些魅力——愛好個性、和藹可親、公正博學;相反,冷漠、古怪、不負責任、學識淺薄的老師很容易與學生發生沖突[2]。

余先生認為:“文化思維最明顯的優點是更善於把握整個時空”[3]。當我們打破觀察教育現象的視界,用文化的概念去理解學校教育,我們就會在更廣闊的背景下揭示真相。縱觀國內對學生“越軌行為”的研究,真正能在文化層面考慮的研究少之又少。從教育社會學、教育哲學的角度,從對學生反文化行為的解釋來探討學生反文化的內在價值和行為特征的就更少了。可以說,這方面的研究在國內還是壹個盲點。

西方反主流文化的創始人羅紮克認為,反主流文化是與現存文化的徹底決裂[4]。從我國中學生反學校文化的表征來看,“反學校文化本質上是校園文化中基本價值觀的異化”,因此從這個角度來分析我國當前中學生的反學校文化更為恰當[5]。在與正統學校文化的對抗中,中國中學生的反學校文化體現在侮辱老師、挑戰權威、違反校規、考試作弊、網絡成癮、酗酒賭博、穿奇裝異服、留怪發型,甚至打架鬥毆。根據外在表征,學生的反學校文化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五種。

極端反抗型:這類學生通常會采取直接明確的方式對抗學校的管理和教育,比如上課直接與老師發生沖突,不接受老師的指令,甚至要求辭退老師,上訪,破壞公物,狀告學校。他們對其他學生表現出輕蔑的態度,稱他們為“唯唯諾諾的人”;他們有壹定的號召力,在非正式群體中的影響力強,破壞力大。

陽的順從,陰的不順從:這些學生表面上認同學校的文化,遵守學校的規範,但實際上內心並沒有真正認可學校的教育目標。有時候是附和學校的主流文化,有時候是站在反對學校的壹方,在特定場合會很激烈。

疏離回避:學校裏的“逃課族”就屬於這壹類。他們逃課是為了避開他們不喜歡的科目或者他們不喜歡的老師上的課。對他們來說,逃課不再是什麽大錯,而是壹種非常時尚和刺激的舉動。他們整天不想見老師,到處躲避老師或勞動、集體活動。

冷漠消極型:這類學生並不是很討厭學校生活,只是在學習上沒有目標。來學校的唯壹目的就是在學校環境的保護下逃避父母和社會的壓力,對什麽都不感興趣。他們缺乏愛和熱情,認為所有人的善行都是“做作”或者有其他目的。

傲嬌型:這類學生發自內心的看不起自己的老師,傲慢自大。他們來學校只是為了好玩。喝酒賭博,和歌手壹起追女孩,就像《流星花園》裏的F4。他們過度沈迷於網絡遊戲,在虛擬世界中尋找體驗。

以上五種類型有壹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對學校主流文化價值的懷疑、批判、背叛和排斥,是學校核心價值觀的異化。而西方研究者並沒有提出“反文化的主要目標不是獲得經濟權利,而是構成強大的文化挑戰”,用自己的壹套價值觀取代學校的核心價值觀。但從收集到的信息來看,中國學生的反學校文化正呈現出顯性、多元化、激烈化、長期化、年輕化的發展趨勢。[6]

二,中學生反學校文化的歸因

通過訪談和調查(為了重視學生的“主體性”,了解學生抵制學校文化的深層含義,研究者以當地三所中學為研究基地,了解學生抵制學校的態度、類型和表現形式;另壹方面,也從學生對學校抵制的解釋中探究影響學生抵制學校文化的真正原因。參與式觀察(我們與被觀察人壹起生活和學習,在近距離接觸和直接體驗中傾聽和觀察他們的言行。在整個研究過程中,我們都是以同樣的身份參與和觀察教育場景,通過親身體驗來探索和建構我們的研究課題。)研究發現,反學校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既有社會文化因素,也有家庭教育因素、學生個體因素和教育本身因素。

(壹)社會文化因素

1,社會轉型導致價值觀重估。當前,中國正處於壹個世界、社會、教育大變革的時代。社會轉型期的各種矛盾、對立及其自身特有的不確定性,孕育了各種文化形態。文化既面臨發展問題,又面臨轉型問題,二者交織在壹起,使得問題更加復雜,矛盾更加突出。社會轉型期特有的模糊性和分散性,降低了人們對未來發展的預見能力。處於世界觀形成關鍵期的中學生,原本相對恒定的主流價值觀被混淆、被重估,價值趨向於陷入混亂。

2.社會分層導致利益分配不均。中國現有的社會階層出現了明顯的分化,貧富懸殊,教育不均衡,利益分配不均,這在壹定程度上影響了文化狀況。同樣的學生享受不同的教育資源;有錢人可以享受特殊教育;階級往往影響學生能否入學,以及入學時所享受的不同價值觀。在利益分配不均中,壹些學生的“自我”得不到保障,失去了尊嚴感。學生的反學校文化情緒也隨之出現。

3.文化多樣性導致精神錯亂。在現代社會中,多元文化主義雖然不像某些研究者所說的充滿了各種亞文化與主流文化的對抗和沖突,但它確實體現和滲透了社會的方方面面。文化的“堅冰”被打破,社會結構發生巨大變化,文化多元的局面基本形成。如何在多樣性中保持相對壹致的價值規範,成為學校教育的難題:道德理想主義色彩淡化,世俗化傾向日益加強。於是,面對各種社會變革和社會問題,學生的精神維度變得混亂,形成了道德真空感。

4.大眾傳媒導致傳統觀念的斷裂。大眾傳媒的發展,壹方面拉近了大眾文化與藝術的距離,為青少年的成長創造了相對自由寬松的社會環境,另壹方面,它的繁榮猛烈沖擊著以人文精神為價值目標的精英文化和體現官方意識的主流文化。大眾媒體往往將事件“真實”地呈現出來,甚至誇大其詞,而忽略了事實背後的不良影響,尤其是心智尚未成熟的中學生。他們只看到事件的表面,不能深入理解事物。價值觀和人生觀容易混淆,誤導他們的判斷,導致當代青少年的發展失去方向。特別是大眾傳媒中日益突出的暴力團夥和色情賭博,嚴重影響了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打破了中學生的傳統理想,汙染了他們的心靈。美國學者Paik和Comstock通過對大量事實和數據的分析表明,大眾多媒體提供的暴力和色情已經成為青年學生不良行為的罪魁禍首。[7]

5.“英雄主義”導致盲目冒險。我們經常在鬧市區的廣告牌上看到這樣的標語:“崇尚拼搏,鼓勵冒險,寬容失敗”。這些口號最初是為了鼓勵人們自己創業。但在當今社會,不管打架的目的是對是錯,只要敢於冒險,就會被冠以“英雄”的名號,成為眾人關註的焦點,甚至成為大眾崇拜的偶像。頭腦簡單、熱情奔放、敢打敢沖的中學生都受其影響,形成了不受控制、自由散漫、盲目冒險的人格特征。

(二)家庭教育因素

1,家庭不和諧或者父母離異讓孩子缺乏歸屬感,容易結成幫派。隨著社會開放程度和文明教育程度的提高,離婚率的不斷上升使得越來越多的孩子缺乏歸屬感。家庭不和,親情缺失,讓孩子更渴望在同輩群體中找到樂趣。但是,缺乏正確引導的非正式群體很容易形成幫派,個人很容易形成暴虐多疑的性格,成為反抗學校主流文化的成員。

2.家庭教育不當導致“代溝”,形成逆反性格。學生家庭教育中既有過於嚴厲和專制的教育,也有放任和愛愛的教育。兩種教育的結果,讓孩子要麽孤僻,要麽任性,要麽記仇;要麽傲慢、矛盾、叛逆的挑戰導致無法無天。另外,在調查中我們發現,越來越多的貧困生和富家子弟在反校文化群體中加入了壹定數量的成員,也就是說,貧困生成為反校文化的比例遠高於普通家庭的學生。

3.父母對學校的消極態度鼓勵中學生抵制學校文化。對於學生在學校受到老師的批評或懲罰,家長的態度各不相同:有些人可以積極袖手旁觀學校,指責學生的錯誤,而另壹些人袖手旁觀孩子,指責學校的失職。這兩類家長對學生的影響很大。對學校持否定態度的家長,更容易與學校的主流文化博弈。

(3)學生的個體因素

1,身心發展不平衡。中學生正處於身體快速成長階段,心理成熟度跟不上身體成長的步伐,使身心無法平衡和適應。心理學研究認為,學生頭腦中已經形成的壹些思想或心理因素阻礙了他們對社會行為規則的理解,使他們不能把這些要求轉化為自己的需要,這就是所謂的意義障礙[8]。意義障礙的出現會影響行為,特別是在情緒上,情緒強烈、不穩定、暴力,經常沖動,忽視事後的不良後果,從而形成與主流文化格格不入的人格特征。

2.遷移。調查顯示,反對學校文化的學生,大多是學習成績不好的群體。他們在學習的時候,在功課上得不到滿意的成績,得不到老師和同學的賞識和掌聲,只好轉到其他領域去發展,以尋求失落後的滿足感。青少年意誌力薄弱。當他們缺乏明確的目標和方向時,很難掌握自己,很容易隨波逐流,盲目從眾。他們結成“結拜兄弟”,互相鼓勵,違反校規。此外,在中學階段,由於自我意識的增強、活動範圍的擴大和各種成人特征的出現,他們希望像老師、父母等成人壹樣獲得平等的獨立生活權利。他們開始懷疑老師和家長的權威,甚至反叛。

3.缺乏法律意識。據調查統計,學校的法制教育往往流於形式,很多學生實際上對法律壹無所知。因為法律課不是“主課”,不被學校重視,自然也不被學生重視。另外,法律課是“思政課”的壹部分,進入中學課堂。沒有專業老師,學生覺得這門課很枯燥,作用大打折扣。很多學生,尤其是那些拒絕遵守學校紀律,試圖與學校競爭的學生,往往在不知法的情況下觸犯法律。“激情犯罪”和“遊戲犯罪”在青少年犯罪中居高不下。

(四)教育本身的因素

1,學校評價體系的矛盾。目前,追求升學率在學校中仍占有較大市場,學生學業負擔日益加重,學校追求的價值規範往往偏離形式上的價值規範和目標,導致學生無所適從。教師作為學生學業負擔的執行者和制造者,很容易成為學生的對立面。學校的文化形式偏離了本質,教育評價“壹元化”,導致學生對自己的滿意,以成績來判定自己的優劣。在這種情況下,壹些學習成績相對較差的學生往往成為學校中的邊緣群體,長期缺乏關愛,久而久之,這些學生就走上了與學校主流文化不同的道路。

2.教學內容脫離社會現實。教材脫離社會現實是目前中學生反對學校文化的另壹個因素。因為,中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能理解所學知識的必要性和現實性,容易產生挫敗感,形成消極的學習態度,從而導致其各種違法行為,特別是在課堂上與老師發生直接沖突,出現反學校文化的傾向。

3.師生關系不好很容易導致沖突和對立。《中國教育報》9月1999,1發表《今天學校的師生關系如何?壹項關於新時期中小學師生關系的調查得出如下結論:當學生回答“妳覺得自己有心事的時候最想和誰說說話”時,只有4.8%的人最想和班主任或某個老師說,12.2%最想和爸爸或媽媽說,67%最想和自己的好同學或好朋友說,15%找不到人說。教師在回答與學生交知心朋友的問題時,61.3%表示願意與所有學生交朋友,5.3%表示只能與少數學生交朋友,8.6%表示不存在與學生交朋友的問題,4%表示說不清楚。當學生回答“當妳在學習生活中遇到困難,需要別人幫助時,妳首先想到誰?“當時12.3%的學生回答找班主任或老師,2.8%的學生回答找家長,52.5%的學生回答找同學,7.25%的學生回答找別人。本次調查中,61.3%的同學表示願意和所有同學交朋友,而只有4.85%的同學想把自己的感受告訴老師,12.3%的同學想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先找老師。這樣的話,師生之間幾乎不可能經常深入的交流。【9】學生對老師印象不好,自然不會尊重老師,更不會服從老師的教導。學校的主流文化很難通過老師有意識地傳遞給學生。

4.學校管理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使得學生的合理要求得不到滿足,從而形成了中學生的反學校文化。過於嚴格的學校管理,尤其是對班級這樣壹個特殊的社會群體過於組織化的管理模式,往往是中學生產生反學校文化的重要原因。“學校不是軍營,不是軍隊,但現在很多名校混淆了學校和軍隊組織的區別。他們在電視報紙上打廣告的時候,甚至宣稱是全封閉半軍事化。.....這種所謂的廣告口號“半軍事化”是無稽之談,違背了當代教育科學最起碼的常識。它實際上是反對教育和發展的措施[10]”。在這種管理模式下,中學生失去了很多其他的發展樂趣和機會,充沛的精力得不到宣泄,從而導致對主流學校文化的反叛。

5.有些老師素質不高,缺乏引導學生文化的能力。部分教師在教學中缺乏專業技能、組織能力和藝術性,導致學生對學校和老師不滿。中國的教育組織基本上屬於官僚權威體系。當老師對學校或領導不滿時,老師往往會在領導背後抱怨而不是用法律,課堂上的學生就成了他們談論的對象,壹些偏激的話也被灌輸給學生。不懂道理的中學生很容易被這些老師的情緒感染,成為與學校抗衡的力量。

第三,針對學校文化,引導和調整學生的策略思維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很容易看到,要處理反學校文化,我們需要許多努力和合作。在我們對“學生反學校文化的成因”的論述中,其實也包括了對應對學生反學校文化的途徑的思考。比如,有人認為教師需要反思自己的價值,充分認識自己,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和思想道德水平;傾聽學生,註意發現學生身上存在的不同文化現象;形成文化視角,從文化的角度分析診斷學生的反學校文化行為;關註邊緣群體,提高他們在學校的地位;註重課程、學科、教師之間的融合,形成對反學校文化的幹擾手段;把握學生文化發展趨勢。作為教育工作者,在指導和調整學生針對學校文化的策略時,我們嘗試提出以下三種模式。

(A)強迫同化

中學生反學校文化是壹種與學校主流文化相悖的文化,是對學校主流文化的異化。從文化性質上看,他具有反文化性質,從文化類型上看,是亞文化。所以相對於學校的主流文化來說,具有負面的破壞作用。可能會使部分學生形成心胸狹隘、自私自利、專橫跋扈、貪婪懶惰、放任自流、目空壹切、不負責任的人格特征和文化心理。在這方面,教育者、教育機構和社會組織應該共同努力,正如《中央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幹重要問題的決議》所指出的:“加強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是關系國家命運的大事。.....全黨和全社會都要十分關心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設,學校、家庭和社會要密切配合,為他們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3)強行同化壹切對中學生有害的文化思想,凈化校園,高舉主旋律,倡導崇高理想,克服反文化的消極影響。

(2)滲透性熔化

文化融合僅僅依靠強制同化是遠遠不夠的。在反對學校文化的學生價值觀上,也需要主流文化的浸潤,潤物細無聲。比如中學生早戀已經成為普遍現象,學校不能任其發展,否則會對中學生的健康成長造成較大影響。但如果強行取締,必然會從公眾轉向“地下”,教師再想教育就更難了。要把握中學生的自我意識、能力水平、心理需求和發展願望,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分清其價值觀的善惡走向、利弊得失,滲透主流文化意識,培養健康向上的文化信仰和行為方式。

(3)民主多元化

現代教育的目標不僅是培養默默遵守規則的好公民,更是培養具有批判精神、解放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新壹代”。有些同學的心聲或做法,比如“我是書包最重的人,我是作業最多的人,我是每天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人,我還是我”;作為壹個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反思我們的教育是否存在壹種不當的機制,比如“學習辛苦,學習累,交學費,不如加入黑社會,吃穿睡美女”。我們的教育價值取向是不是錯位了?從這個意義上說,學生反校文化也有其積極的壹面。所以,對於學生中的壹些反文化現象(比如反權威),如果暫時還沒有發現它對學生的身心有太大的負面影響,不妨冷靜觀察壹下,說不定會是我們教育改革的壹個趨勢。寬容和多元也可以視為壹種主導方法。

  • 上一篇:廣州石化中學分數線2023
  • 下一篇:中學生的心理保健有哪些?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