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中學學科 - 維也納三大師對交響樂的貢獻

維也納三大師對交響樂的貢獻

海頓、莫紮特和貝多芬的貢獻如下:

1.作曲家全名:弗朗茨·約瑟夫·海頓。

在西方音樂史上,海頓作為壹位多產的作曲家,壹生完成了107部交響曲、68部弦樂四重奏、62部鋼琴奏鳴曲、45部鋼琴三重奏、14部彌撒曲、24部歌劇、兩部戲劇,是世界音樂史上之最。海頓出生時,巴赫是萊比錫托馬斯教堂的音樂總監。貝多芬去世時,剛剛發表了著名的《田園交響曲》。整個職業發展時間不僅跨越了巴洛克晚期到浪漫主義音樂流派早期,還經歷了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巔峰時期,對後世影響深遠。直到18年底,海頓在文學領域的地位和重要性不亞於莎士比亞。

海頓的主要成就是交響樂的創作。他不是交響樂的創始人。在他之前,巴赫、亨德爾等人都嘗試過這種體裁。海頓是在前人的基礎上。為交響樂建立規範的人,所以後來人們稱他為“交響樂之父”。著名作曲家柴科夫斯基曾說:“海頓是交響樂創作鏈條中不可或缺的堅實壹環。沒有他,就沒有莫紮特和貝多芬...

4月1732日,車輪匠馬蒂亞斯·海頓的妻子瑪利亞·科勒在勞羅(位於下奧地利州,靠近匈牙利邊境)生下壹個兒子。孩子出生證明上登記的日期是1年4月6日,他被取名為弗朗茨·約瑟夫·海頓。約瑟夫·海頓曾經對他的第壹個傳記作者伊迪絲說:“我出生於1年4月,我父親在日記裏是這麽寫的。但是我的哥哥邁克爾(另壹位偉大的作曲家)總是說我出生於31年3月。這是因為他不想說我是愚人節出生的。”(也有人說海頓的生日是31年3月,因為海頓壹生都否認自己是1年4月出生的。原來他不想讓別人說他是愚人節出生的傻子。海頓的童年是快樂的。他的家人給他起了個綽號叫賽普爾。他從小就表現出非凡的音樂天賦,尤其是壹副好嗓子。但是,洛洛這個小地方,根本沒有給壹個有天賦的孩子提供任何學習音樂的機會。於是海頓的父親考慮把海頓送到幾英裏外的海恩堡,跟他的表弟弗蘭克學習音樂。

弗蘭克致力於培養年輕的海頓,除了上課,還帶他參加當地所有的音樂活動。和弗蘭克在壹起的兩年裏,生活很艱辛,但收獲最多。長大後,海頓壹直感激弗蘭克讓他如此努力地工作。直到海頓八歲,維也納的聖斯蒂芬教堂才招募唱詩班成員。海頓的歌曲打動了合唱團指揮勞埃德,並同意海頓在八歲時加入合唱團,因此他有機會接受進壹步的音樂教育。

從洛洛到海因堡,再從海因堡到維也納,小海頓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教會的課程甚至比弗蘭克的還要嚴謹,在資金不足的情況下,唱詩班的孩子們根本吃不飽。所以所有成員都爭取出國演出的機會,因為這是他們唯壹壹次飽餐壹頓的機會,海頓也不例外。但是教會活動占用了相當多的時間,學習樂理的機會有限。雖然海頓嘗試作曲,但合唱團指揮太忙,無法給他任何建議,所以他不得不自學其他作品的音樂技巧。然而,更令人痛苦的事情發生了。十五歲的海頓開始變聲,這是意料之中的。但導致他離開的原因是因為他惡作劇,剪了同學的辮子,不想被打。就這樣,1749年11月,17歲的海頓被趕出家門,開始流落街頭,身無分文,從此不得不自食其力。幸運的是,他遇到了願意幫助他的人。

命運坎坷的海頓,幸運的遇到了他口中的這個蔔大叔。他無息借給海頓壹筆錢,也沒問什麽時候還。有了這筆意外的收入,海頓終於能夠租下壹間屬於自己的閣樓,並開始積極而熱切地研究音樂理論,買下福爾斯寫的《對位法》,潛心研究,同時教授學生,逐漸在維也納音樂圈小有名氣。因為他的壹個貴族學生,海頓終於進入上流社會,開始為這些表演場合創作作品。

海頓曾經有八年時間,幾乎入不敷出。但是突然之間,他又出名了,大家都邀請他去做音樂人或者音樂老師。1758年,海頓被推薦給熱愛音樂的莫辛伯爵,得到了自己的第壹個長期音樂職位。他也從早到晚努力工作,珍惜這份穩定的工作。他開始嘗試為他指揮的管弦樂隊創作管弦樂。他的第壹部交響曲是在莫爾辛的壹座別墅裏演奏的。

按照當時的習俗,作曲家親自在大鍵琴上指揮管弦樂隊,在場的所有貴客都被海頓的才華深深吸引,壹致認為他是壹顆冉冉升起的新星,非常欣賞他的才華。在受雇於莫爾辛伯爵期間,海頓還完成了其他交響曲。

海頓的演奏打動了同時期的音樂家,因此他逐漸在維也納音樂圈獲得了壹席之地。隨著她的事業逐漸穩定下來,海頓決定結婚。原來他愛上了自己的學生特蕾莎,但是這段愛情沒有結果,因為特蕾莎進了修道院。海頓為他的成人禮寫了壹首c大調管風琴協奏曲,莊嚴的音樂,陪伴他心愛的女人將壹生獻給上帝。

後來因為莫爾辛伯爵陷入財務困境,為了削減開支,樂團不得不解散,海頓也因此失業。此時年僅29歲的海頓似乎經歷了許多波折。海頓失業後,調到匈牙利最有權勢的伊斯特哈吉家族當家臣。尼古拉斯王子熱愛音樂,尤其欣賞海頓的音樂表演。因此,在海頓成為音樂家之前,他被賦予了安排全家音樂活動和為親王宓的特殊場合作曲的重任。從進入伊斯特哈吉家族開始,海頓就開始了他職業生涯和音樂創作中壹個非常重要的時期。

海頓的命運從他進入伊斯特哈吉家族開始就發生了改變,尤其是在1766這位老音樂家去世後,海頓被任命接手,從那時起,這對於海頓來說是壹個劃時代的改變。其中之壹是老音樂家去世後,海頓不得不接手教堂音樂的創作,於是天主教的宗教彌撒成為海頓創作的另壹個重點。

事實上,親王宓的生活相當單調。海頓覺得和其他人有點疏遠,內心感到非常孤獨。但因為情感上與他人隔絕,我可以把精力投入到作曲上,做壹些前所未有的嘗試。海頓創作的時代恰好是十八世紀下半葉的“颶風運動”,以表達主觀感受為主。雖然海頓也開始在音樂中描述自己內心的激情,但這並不是“颶風運動”的影響。在此期間,海頓寫了許多小調交響曲,但由於小調是用來表達當時非常激昂或悲傷的感情,海頓這樣做的動機非常耐人尋味。以海頓當時最喜歡的第44號交響曲為例,展示了海頓的幾個重要創作技法。例如,開場合唱是壹個引人註目的特點。以強節奏開始的合奏可以列為海頓的特色之壹。另壹個重要的方法是運用對位法。比如在第44號交響曲的第二樂章中,可以聽到“大炮”的形式,不僅旋律優美,還展現了海頓細膩的世界。這壹時期,海頓的音樂越來越戲劇化,最具悲劇性的作品是第49號交響曲《苦難》。沈穩的慢板讓人想起背負十字架的痛苦,壹種陰郁憂郁的感覺不禁油然而生。

公元1766年以後,海頓的交響曲在形式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總的來說,海頓晉升為音樂家後,走上了創作教堂音樂的崗位,使他重新認識了巴洛克風格,從而有機會創作小調戲劇交響曲。此外,室內樂和鋼琴奏鳴曲也是這壹時期與交響樂相比的重要形式。

2 .莫紮特

奧地利作曲家沃爾夫岡·阿馬德烏斯·莫紮特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1756 65438+10月27日出生於薩爾茨堡壹個宮廷樂師的家庭,1791 65438+2月5日在維也納去世。莫紮特三歲展現音樂天賦,四歲隨父學琴,五歲作曲,六歲隨父學小提琴,八歲寫多首奏鳴曲和交響樂,十壹歲寫第壹部歌劇。他只活了36歲。繁重的創作、演出和貧困的生活損害了他的健康,使他過早地死去,他的音樂作品成為世界音樂寶庫的珍貴遺產。

從65438年到0762年,六歲的莫紮特在父親的帶領下,在慕尼黑、維也納和普雷斯堡進行了試探性的巡回演出,獲得了成功。6月1763至3月1773,先後赴德國、法國、英國、荷蘭、意大利等國進行十年巡回演出,獲得成功。這些巡回演出對莫紮特的藝術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他有機會接觸到當時歐洲最先進的音樂藝術——意大利歌劇、法國歌劇和德國器樂,這使他成為當時創作風格最廣泛的作曲家。

從1774開始,他的創作進入了成熟期。在1777的另壹場演出中,莫紮特在與社會各階層的廣泛接觸中,尤其是在與曼海姆市民藝術家的平等和諧交流中,得到了遠遠超出傳統觀念的啟發和鼓勵。這不僅是藝術鑒賞能力的提高,也是對封建制度不合理的深刻認識。他越來越認識到,壹個人的價值不是由出身決定的,而是由才華和品德決定的。莫紮特,現在是壹個成年人,不滿意他的奴隸身份。為了爭取個人和創作的自由,1781年,他與聘請他的大主教徹底決裂,毅然辭職。成為奧地利歷史上第壹個有勇氣和決心反抗宮廷和教會,維護個人尊嚴的自由作曲家。同年,他去了維也納,寫下了著名的歌劇《後宮誘惑》。

7月首播1782,大獲成功。1782年,他未經父親同意,與曼海姆音樂家的女兒康斯坦斯·韋伯結婚。在這裏,莫紮特與當時在維也納的海頓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並向海頓學習了創作四重奏和交響樂的經驗。從自由作曲家生涯到去世的十年是莫紮特壹生中最重要的創作時期。這壹時期的作品,無論是歌劇還是交響樂,都呈現出新的特點。這些作品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堅定樂觀的階級意識,展現了維也納進步知識分子的典型思想感情。但作為第壹個試圖掙脫束縛、維護尊嚴的藝術家,他享受到了“自由”的快感,對它的艱辛有了更實際的體會。莫紮特開始在他的音樂中表現出他的悲傷,怨恨,甚至是抗議。同時,他仍然對美好的未來抱著天真而真誠的向往。他壹打開美麗的外殼,就迸發出如火的激情。

音樂史書籍稱莫紮特為不可多得的天才。他英年早逝,卻留下了那麽多作品。他的創作幾乎涉及音樂的所有領域,但他最重要的成就是推廣了歌劇。他繼承了格魯克的歌劇改革理想,並走得更遠。與格魯克不同,莫紮特主張“詩歌必須服從音樂”。他的歌劇有很強的音樂感染力,旋律非常優美、流暢、自然、深情,朗誦也充滿了唱腔。不同類型的音樂,讓各種人物、性格栩栩如生。二重奏形式被莫紮特視為安排戲劇沖突和高潮的重要手段。序曲簡潔而個性化,在音樂性質上與全劇有更多的內在聯系。這些重要的探索,使莫紮特在德國歌劇藝術的開拓史上取得了不朽的成就,其中《費加羅的婚禮》、《唐璜》和《魔笛》最為突出。

交響樂也是莫紮特創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他最具代表性的交響曲是他的最後三部,即降E大調、G小調和C大調。其中,降E大調第三十九交響曲歡快明亮,充滿詩意。《G小調第四十交響曲》充滿了戲劇性和海頓的樂觀主義,但在技法上與海頓完全不同,被稱為莫紮特的“英雄”交響曲。c大調第41號交響曲(通常稱為“朱庇特”)氣勢磅礴,雄心勃勃,預示著貝多芬英雄交響曲的出現。莫紮特的交響曲(尤其是最後三部)是貝多芬之前所有交響曲的最高成就。他的突出貢獻在於每壹個樂章主題的對比。

莫紮特生命的最後兩年是經濟最困難的時期。他曾說:“我的舌頭嘗過死亡的滋味,我的創作依然樂觀。”1791 65438+2月5日,這位偉大而優雅的天才在維也納的貧民窟裏離開了這個多災多難的世界。

當時妻子病重,家裏沒有零花錢。35歲時,莫紮特被安葬在窮人的無名墓地,沒有親人給他舉行葬禮。雜草被藏,雨水被洗,讓無數今天敬重他的後人都想犧牲。他後悔壹輩子沒有完成安魂曲,但現在全世界都在贊美他的天才,他的靈魂真的可以安息了。

總的來說,莫紮特的創作成就涵蓋了各個領域。它們反映了18世紀末,受壓迫的德奧知識分子擺脫了封建專制主義的羈絆,追求更美好的社會、光明、正義和人的尊嚴。他的音樂風格以真誠、細膩、通俗、典雅、輕靈、飄逸為特征,大多充滿樂觀主義,反映了德奧資產階級在上升時期的向上精神狀態。在維也納後期的創作中,也有悲劇性和戲劇性的風格,更深刻地反映了社會矛盾。

3.貝多芬

路德維希·範·貝多芬(1770-1827)是德國偉大的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之壹。貝多芬1770 65438+2月16出生在萊茵河畔離法國不遠的小城波恩。他的祖父是波恩宮廷管弦樂團的音樂總監,父親是宮廷男高音。貝多芬早年就顯示了他的音樂天才。他的父親渴望把他培養成像莫紮特那樣的天才。他早年被迫學習鋼琴和小提琴。八歲時,他開始在音樂會上表演,並嘗試作曲。但他這壹時期的音樂教育壹直很亂,很不系統。

貝多芬的全部資料

第壹,英雄交響曲

貝多芬的心中充滿了自由、平等和博愛的理想。他是1789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熱情支持者。1798年,貝納多特將軍(1763-1844)成為法國駐維也納大使。貝多芬經常拜訪他的家,並與他周圍的人有密切的交往。1802年,貝多芬在貝納多特的建議下,開始創作獻給拿破侖的第三交響曲。在他心目中,拿破侖是摧毀專制制度、實現理想的英雄。1804年,貝多芬完成了第三交響曲。就在他準備獻給拿破侖的時候,拿破侖稱帝的消息傳到了維也納。

當貝多芬從學生李斯(1784-1838)那裏得知這個消息時,憤怒地咆哮道:“他只是壹個普通人。現在他會踐踏人權來顯示他的個人野心。他會騎在所有人的頭上,成為暴君!”他壹邊說著,壹邊走到桌前,把獻給拿破侖的獻辭撕了扔在地上,誰也不許撿起來。過了許多天,貝多芬的怒氣漸漸平息,他被允許公開這部作品。1804 65438+2月,這首交響曲在維也納羅布·柯維茨王子的宮廷中首次演出。1805年4月在維也納劇院的首次公開演出由貝多芬親自指揮。節目單上寫著:“路德維希·範·貝多芬先生創作的D大調新交響曲,獻給羅伯·柯維茨王子殿下。”奇怪的是,貝多芬說不是降E大調,而是降D大調。6月1806出版樂譜時,扉頁上印著:紀念偉人的英雄交響曲。此後,第三交響曲被稱為英雄交響曲。

第二,命運交響曲

貝多芬《C小調交響曲》(作品67)的前四個音符,就像命運敲門的聲音壹樣強烈而沈重。這部作品因此被稱為“命運交響曲”。命運交響曲寫於1805到1808。貝多芬在11年6月給他的朋友韋格勒(1765-1808)寫信,他已經說過:“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永遠不會把我完全壓倒!”命運的叩擊出現在1798年創作的《C小調鋼琴奏鳴曲》(Op.10)第三樂章,後來又出現在《D大調弦樂四重奏》(Op.18 No.3)第三樂章和《激情奏鳴曲》(Op.57)中,可見通過鬥爭戰勝命運是貝多芬壹貫的創作思想。《命運交響曲》中表現出來的奮鬥激情有著強烈的感染力。西班牙女低音歌手瑪麗·博蘭第壹次聽《命運交響曲》時被嚇死了,不得不離開。老衛道士拿破侖聽到第四樂章開頭的主旋律,忍不住跳起來大喊:“這是皇帝!”“柏遼茲將《命運交響曲》中驚心動魄的鬥爭場面,視為“奧賽羅聽信小我的讒言,誤以為苔絲狄蒙娜有了外遇時的可怕狂怒。"舒曼說:"雖然妳經常聽到這首交響曲,但它對妳來說總是有壹種不變的力量--就像自然現象總是會嚇到人壹樣。“1830年五六月間,門德爾松在魏瑪待了兩周,最後壹次見到歌德,在鋼琴上為他演奏了古今著名的作品。歌德聽了《命運交響曲》的第壹樂章後非常激動。他說:“這是宏偉的,驚心動魄的,幾乎要把房子壓塌了。不知道很多人壹起玩會怎麽樣。“1841三月,恩格斯聽了《命運交響曲》的演出。在給姐姐的信中,他稱贊了這部作品,並說:“如果妳不知道這個奇妙的東西,那麽妳這輩子就什麽也沒聽過。”他說,在第壹樂章中,他聽到了“那種徹底的絕望和悲哀,那種悲傷的痛苦”;在第二樂章,我聽到了“愛的溫柔哀愁”;第三、第四樂章,“小號所表達的強大、年輕、自由的喜悅”是如此鼓舞人心。恩格斯用短短的幾句話揭示了《命運交響曲》的實質。

三、月光歌的傳說

“壹百多年前,有壹位名叫貝多芬的德國音樂家,他寫了許多著名的歌曲。其中有壹首著名的鋼琴曲叫《月光曲》,傳說是這樣的:有壹年秋天,貝多芬周遊列國,在萊茵河畔的壹個小鎮上演出。壹天晚上,他走在壹條安靜的小路上,聽到從壹間小屋裏傳來斷斷續續的鋼琴聲,演奏著他的音樂。貝多芬走近小屋,鋼琴聲突然停止,房間裏有人在說話。壹個女生說,‘這首歌多難彈啊!只聽過別人彈過幾次,不記得怎麽彈了。“要是我能聽聽貝多芬如何演奏他自己就好了!”壹個男人說,'是的,但是音樂會的票太貴了,我們太窮了。'女孩連忙說:‘兄弟妳別難過,我只是隨便說說。’聽到這裏,貝多芬輕輕地推開門走了進來。小屋裏點著蠟燭,昏暗的燭光下,男人正在做皮鞋。窗前有壹架舊鋼琴,鋼琴前坐著壹個十六七歲的女孩。她的臉很英俊,但她是個盲人。鞋匠看到壹個陌生人走進來,站起來問道:“先生,妳找誰?”走錯門了,對吧?貝多芬說,‘不,我是來為這個女孩演奏壹首曲子的。那個女孩很快站起來給她讓座。貝多芬坐在鋼琴前,彈奏了盲女剛剛彈奏的曲子。這位盲女聽得非常入神,當曲子結束時,她激動地說:“妳彈得多好啊!感情多深啊!妳,妳壹定是貝多芬先生吧?貝多芬沒有回答。他問那個盲女,“妳喜歡嗎?”讓我為妳播放另壹首歌。壹陣風吹滅了蠟燭。月光透過窗戶照進來,小屋裏的壹切似乎都披上了銀紗。貝多芬看著站在身旁的可憐的兄弟姐妹,在靜謐的月光下按下琴鍵。鞋匠靜靜地聽著,仿佛面對著大海,月亮正從水與天相接的地方升起。微波閃閃的海面上,銀光四射。月亮越升越高,穿過壹縷薄紗般的魏雲。突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海浪被月光照得晶瑩透亮,壹個接壹個地向岸邊沖來...鞋匠看著妹妹,月光正照在她安靜的臉上,眼睛睜得大大的。她似乎看到了從未見過的東西,月光下波濤洶湧的大海。兄妹二人被美妙的鋼琴聲陶醉了。當他們醒來時,貝多芬已經離開了小屋。他飛回客棧,花了壹整晚的時間錄下了自己剛剛即興創作的《月光音樂》。這是我國小學語文教材第七冊的壹篇文章,講的是貝多芬為盲女演奏《月光》的故事。這的確是壹個美麗的傳說。貝多芬的這首曲子(op . 27 no . 2——C小調鋼琴奏鳴曲)描述的是海上月光的景色,這首曲子源於德國樂評家雷爾·斯塔布(1799-1860)。俄羅斯鋼琴家安東·魯賓斯坦(1829—1894)非常反對用《月光》來詮釋這首曲子。他說:“月光在音樂描寫上應該是有思想的,有思想的,安靜的。簡而言之,就是壹種柔和明亮的心情。《c小調奏鳴曲》的第壹樂章,從第壹個音符到最後壹個音符,完全是悲劇性的(小調所暗示的),壹片烏雲密布的天空,壹種陰郁的情緒。最後壹個樂章是激烈而熱情的,它表現出了與溫柔的月亮完全相反的壹面。只有很短的第二樂章,可以說是月光下的壹瞬間。”在德國,也有人把這種音樂稱為“花園亭”奏鳴曲。園亭是建在樹蔭下的亭子。顯然,這個標題對於這首奏鳴曲來說也是不準確的。看來這首曲子絕不是壹幅清晰的風景畫,而是壹種內心的陰郁情緒。貝多芬傳記的作者Tye(1817-1897)說,第壹樂章是“少女為生病的父親祈禱”,無論如何比“月光”和“園亭”更貼切。貝多芬在1801寫下了這首曲子,當時他正和朱麗葉·吉西亞爾迪(1784-1856)戀愛,這首曲子是獻給她的。這壹年的11月16日,貝多芬給韋格勒寫信時,提到了她,說:“她愛我,我也愛她。”但到了1802年初,她已經愛上了安德魯·哈倫堡伯爵,並在1803年嫁給了他。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將這首歌與貝多芬的失戀聯系起來,說“幻想沒有持續多久,奏鳴曲中的痛苦和憤慨已經超過了愛情。“羅蘭把第壹樂章解讀為憂郁、哀嚎、哭泣。俄羅斯音樂家奧勒·比伊舍夫(1794-1858)認為第壹樂章是失戀的“深深的悲哀”,就像“上吊的火”。但是,1801是貝多芬和吉沙爾迪戀愛的時候。說這部作品講的是失戀的痛苦,可能不太真實。對於這部作品的解釋,或許俄羅斯藝術評論家斯塔索夫(1824-1906)的觀點更為合理。回憶起在彼得堡聽李斯特的演奏後,他認為這首奏鳴曲是壹部徹頭徹尾的悲劇,第壹樂章是溫情脈脈,有時是充滿黑暗預感的精神狀態。他在聽安東·魯賓斯坦的表演時也有類似的印象:“...從遠處,仿佛從壹個看不見的靈魂深處,突然升起壹個無聲的聲音。有些聲音是憂郁的,充滿了無限的悲傷;其他的是沈思,無盡的回憶和陰郁的預兆...“C小調奏鳴曲尤其以‘月光’的標題和傳說而聞名。貝多芬曾說,“人們經常談論c小調奏鳴曲,但我寫過比這更好的東西,比如F大調奏鳴曲(作品78)。”可以看出,貝多芬本人對《月光之歌》並不十分滿意。

第四,激情奏鳴曲

當辛德勒有壹次問貝多芬D小調奏鳴曲(作品31 ^ 2)和F小調奏鳴曲(作品57)的內容時,貝多芬回答說:“請讀莎士比亞的《暴風雨》。”因此,前者被稱為“暴風雨奏鳴曲”,後者被漢堡音樂出版商克蘭茨(1789-1870)冠名為“激情奏鳴曲”。另壹方面,“熱情”這個稱號是由德國鋼琴家、小提琴家、作曲家、指揮家賴內克(1824-1910)加上去的,這似乎是沒有根據的。)貝多芬並不認可《熱情》這個標題,但對於這部英雄壯麗的作品來說,這個標題還是挺貼切的。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列寧曾在莫斯科聽過俄國作曲家、指揮家多布羅萬(1894-1953)演奏這首奏鳴曲,並說:“我不知道有什麽比《激情奏鳴曲》更好的了,我願意天天聽下去。這是美妙而前所未有的音樂。我總是帶著也許是孩子氣的誇耀想:人能創造出什麽奇跡!”1870 10 10月30日,巴黎在普法戰爭中被普魯士軍隊包圍了三個多月。鐵血宰相俾斯麥在凡爾賽普魯士國王威廉的大本營,與法國資產階級政府首腦梯也爾談判停戰條款。那天晚上,德國前駐意大利大使格特爾在維漢姆壹架破舊的鋼琴上為俾斯麥演奏了《激情奏鳴曲》。俾斯麥聽完最後壹個樂章後說:“這是整整壹代人奮鬥的哀號。”他從壹個嗜血野心家的立場理解貝多芬的“熱情”。他曾說:“如果我能經常聽這首曲子,我的勇氣就不會耗盡”,因為“貝多芬對我的神經是最好的”。貝多芬在1801年6月29日說:“我的藝術是用來改善窮人命運的。”如果貝多芬知道地下,聽說他的音樂被俾斯麥用過,那他壹定是死了。

五、打節機、友誼、大炮

貝多芬的朋友梅爾策(1772-1838)以發明和制造機械樂器而聞名。1813年秋,貝多芬為梅爾策發明的萬能鋼琴(即機械樂隊)寫了壹首名為《惠靈頓的勝利》或《維多利亞之戰》的戰爭交響曲,描述了同年6月21日,英軍在西班牙北部城市維多利亞擊敗拿破侖的場景。在Winkle發明(1776-1826)的基礎上,Meltzer曾經創造了今天的通用擊掌機。貝多芬第壹次采用它,並根據每分鐘的節拍數來標記他的作品的速度。貝多芬的助聽器也是梅爾策在1810年左右制造的。有壹次,貝多芬派梅爾策去旅行,他寫道,最富有的人是滑稽的大炮,以此來贊美節日機器的創造者。這首象征貝多芬與梅爾策友誼的佳能,後來被貝多芬選入他的第八交響曲(作品93),成為第二樂章的主題。

第六,芭蕾舞臺上的第七交響曲

瓦格納將貝多芬的《第七交響曲》(Op.92)稱為“終極的舞蹈”,“舞蹈的最高形式”,“身體運動按照理想形式的最美妙的體現”。據說他曾經想象過,第七交響曲會以李斯特鋼琴伴奏的舞蹈來表現。瓦格納的理想後來被俄羅斯編舞家馬欣實現了。1938年,他將這部交響曲編成芭蕾舞劇,展現壹個寓言式的故事——世界的創造與毀滅:第壹樂章:創造——在創造精神的指引下,混亂的世界變成了動植物有序的居所。有男人和女人,還有危險的蛇。第二樂章:大地——仇恨和強奸出現在大地上。壹群男男女女哀悼被謀殺的少年。第三樂章:天空——天上的神和女神對地上的騷亂無動於衷,依然自得其樂。第四樂章:放蕩與毀滅——人們沈溺於放蕩。上帝看到他們拙劣地模仿著上層世界的歡樂,因憤怒而用火毀滅世界。1938年5月,這部芭蕾舞劇在摩納哥蒙特卡洛首次由俄羅斯的巴西雷芭蕾舞團演出。

七。歡樂頌和合唱交響曲

1793 65438+10月,德國詩人席勒的朋友、波恩大學的法學教授費雪尼克寫信給席勒的妻子夏洛特,信中說:“有壹個年輕人...懷著偉大而崇高的誌向,誰想把席勒的《歡樂頌》壹段壹段地譜成曲子。”這個年輕人就是貝多芬,當時住在波恩,年僅23歲。貝多芬在1798和1812年貢獻了《歡樂頌》的音樂。寫於1812的《歡樂頌》主題,後來被用在1814完成的《c大調命名日節前奏曲》(Op. 115)。貝多芬為1795左右的比格詩創作的歌曲《相愛吧》與合唱交響曲最後壹樂章的《歡樂頌》主題在音調上有著密切的聯系,可以說是《歡樂頌》主題的前身。後來貝多芬在《C小調鋼琴合唱幻想曲》(op . 80)65438-0808中以此曲調為主題,演唱了庫夫納贊美音樂魅力的詩歌。鋼琴合唱幻想曲的合唱部分是合唱交響曲終曲的壹次嘗試。1824年3月,貝多芬寫信給普羅布斯特:“合唱交響曲的終曲是以鋼琴合唱幻想曲的風格寫成的,但規模要大得多。”可見貝多芬為《歡樂頌》作曲的意圖始於1793,琢磨了30年才最終在《合唱交響曲》中完成。合唱交響曲是在卡爾斯巴德決議後壹切自由思想和民主運動遭到殘酷鎮壓的反動時期完成的。維也納科倫,郵編:1824

  • 上一篇:滄州八中北校區2021高考成績如何?
  • 下一篇:襄陽致遠中學和二十四中哪個好?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