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中學學科 - 習水土城鎮的歷史沿革

習水土城鎮的歷史沿革

土城歷史悠久,風格古樸,古跡眾多,文化底蘊豐厚。7000多年前,人類繁衍生息,考古中發現了大量的石網等新石器時代的工具。漢高祖丁原六年(公元前1165438),在此設平邑縣,唐高宗宜豐二年(公元672年)設周哲,北宋大觀三年(公元1109年)設子洲,領劉成、仁懷兩縣。元末明初,街民在重建房屋時發現大量土墻,故名“土城”。土城建立於清代,民國三年(1914)改為區,隸屬赤水縣。1950更名為土城鎮,1965歸習水縣管轄。

土城是“地球紅絲帶上的明珠”。1935期間,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四渡赤水,土城是渡赤水的主要渡口,在青崗坡與國民黨川軍激戰,取得了戰略轉移的偉大勝利,留下了大量革命遺址和文物。

土城風景優美。小壩景區毗鄰四川南部的赤水國家旅遊區和黃荊老林森林公園,是習水國家森林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原始古樸,丹霞碧海,銀瀑飛舞,“靜、奇、險、簡”,是壹塊尚未琢磨的美玉。1935年1月,遵義會議確定紅軍渡過長江,經土城與紅四方面軍在瀘州會師。27日,中央軍委進駐土城。28日拂曉,在毛澤東、周恩來的親自指揮下,七大元帥親自參加或指揮紅軍與國民黨川軍展開激戰。29日,紅軍以土城為主要渡口強渡赤水河,1000多紅軍烈士的鮮血染紅了這片土地。是四渡赤水的第壹戰。

主要的革命遺址和紀念地有:

四渡赤水紀念館,原名“花園”,是紅三軍團司令部所在地。是壹座中西合璧的兩層磚樓。紀念館的名字由前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副將軍張震題寫。

紀念館重點展示了四渡赤水戰役的全過程,以土城戰役和強渡赤水河為重點,真實再現了歷史,彰顯了毛澤東等武將在軍事指揮藝術上的“神”,凸顯了四渡赤水在中國革命史上的歷史地位。

土城(青崗坡)會戰遺址(紅軍烈士陵園)——青崗坡位於土城鎮東北部,距該鎮約3公裏,“四渡赤水第壹戰”即在此打響。朱德等人到前線指揮紅軍最後壹戰,犧牲65438+萬余人,擊退川軍,創造條件渡過赤水河,擺脫追敵。這壹戰是遵義會議後毛澤東指揮的第壹次世界大戰,在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為了緬懷革命先烈,弘揚紅軍傳統和長征精神,在安葬紅軍烈士的青崗坡營棚頂部修建了紅軍烈士陵園。1980,習水縣文化館在烈士墓前豎立紀念碑,介紹清浜坡戰鬥情況,2000年重修紀念碑,完成臺階、護欄等附屬設施。2002年8月,在青崗坡戰役中負傷並在安吉野戰醫院接受治療的原副張震親筆題詞。

宜都渡口(渡口紀念碑)-渡口位於赤水河和石水河的交匯處,形成壹個天然的三角洲。這裏河面寬闊,水流平緩。1月28日,1935,周恩來親自指揮工程兵和土城船工連夜搭建三座浮橋。紅軍於次日淩晨從這裏“渡赤水”,擺脫了敵人的包圍和攔截,拉開了紅軍長征中“四渡赤水”戰略轉移的序幕。

1978年,習水縣人民政府撥專款,在渾溪口赤水河西岸的火星山上修建了壹座“土城渡口”紀念碑,高12.5米,嚴謹、古樸、莊嚴、雄偉,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渡口紀念碑就在洶湧澎湃的赤水河旁,兩塊見證歷史的石頭依然默默地矗立在赤水河中,俯瞰著土城古鎮的全境,追憶著往事,感慨著。是開展愛國主義傳統教育活動的聖地。

毛澤東的住處——在習水縣土城鎮常征街,現在是鎮醫院的職工宿舍。

1935年1月27日,紅軍軍委縱隊長征到達土城後,毛澤東選擇在愛華綢緞店後面的壹個小院的右翼工作和住宿。當時條件很艱苦。用兩條板凳搭了壹個門板,墊了少量稻草,鋪了壹條毯子,蓋了壹條薄被子。房子後面有壹個小水壩。大壩旁邊有壹個懸崖。懸崖上有兩個洞穴,可以做防空洞。

紅軍總參謀部的駐地——位於土城鎮常征街,原為“回民宮”(寺廟)。兩級石階爬上正殿,兩側建有廂房,氣勢恢宏。

紅軍總指揮部舊址獅子溝,位於土城鎮以北1公裏的獅子溝。現在是土城鎮中學教師宿舍。它是壹個木制的四合院,面積約500平方米。1935年1月27日至1月29日,中國工農紅軍總部就設在這裏。現在房子保存完好,已被列為縣文物保護單位。

紅軍開倉庫和分發鹽的地點——土城鹽——位於土城鎮常征街。它是壹座宏偉的清代建築,展現了當年鹽市的繁忙景象。土城是四川食鹽進入任倩沿海的重要食鹽碼頭和集散地。1935年,紅軍長征前鋒攻占土城後,在此開設倉庫,發放食鹽,滿足軍民生活需要。

袁子通故居——袁子通烈士於1930年9月在南京雨花臺英勇犧牲,享年16歲。他是雨花臺最年輕的烈士。其故居位於土城鎮以東約1 km的石水壩。

袁子通烈士故居為鬥式結構,小青瓦頂,壹縱兩橫,四柱三室,壹層壹底。大壩用石板鋪成,前面是磚泥花墻,有3米多高。土城古鎮,以“濱海廣(州)、枕永(川)和晉(河)帶及陸(州)”為要沖,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明代有九龍墩、金寮墩等四座軍事炮臺,遺存至今。

古鎮長期以來壹直是赤水河中遊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逐漸形成了以商埠文化、茶館文化、景觀文化為主體的多元文化形態,留下了豐富多彩的文物古跡。

俯瞰古鎮:東、西、南三面環水,北面背靠大山。“小鎮依山而建,水繞著小鎮流。”以自然景觀環境為基礎,沿赤水河呈二級階地分布,形成立體空間結構。山、水、城相得益彰,和諧相處,形成了古鎮鮮明的山城風貌,體現了相互依存的“天人合壹”和山地居民與自然環境和諧自然的生活情趣。

古鎮的建築群布局方式有兩種:壹種是位於山脊上時,整體布局呈外凸外彎狀,有離心發散的感覺,視野開闊,有利於自然通風;另壹種是位於山地窪地時,呈凹形、弧形,有向心、凝聚、安全的感覺。

走進古鎮,街巷多為石板鋪成,沿河蜿蜒,隨地形起伏。

古鎮傳統建築依山而建,自然形成多層建築的群體風格。其雕刻輪廓錯落有致,豎向空間豐富,天際線輪廓優美。是壹幅“高低立面都是畫,風景由前向後移”的絕妙畫卷。

古鎮街道是壹個集商業活動、家庭生活和鄰裏交往於壹體的復合空間。在街巷的“口袋狀”地段,是古鎮人們飯後駐足交談、休息的地方,也是孩子們追逐嬉戲、釋放童趣的快樂樂園...

在新埠古鎮的街道上,無論是街前還是小橋院後,古老的榕樹見證著古鎮的蒼桑和古樸。

從古鎮傳統建築的單壹類型來看,街道上大多是“中國固有”的青塘瓦房,但也有壹些經典的“中西合壁”建築。比如紀念館、土城小學、船屋、張半旦故居等。,這些建築綜合運用了臺、挑、掛、坡、拖、靠、跨、轉、退、隔、接等山地建築手法,或掛虛屋,懸腳於門檻,走“不平衡平衡”之勢;或附崖陡壁,“借天不借地”有“飛越墻頭”之感;或者利用邊角添加天篷;或者,根據情況,多建壹些梭房。靈活而富有藝術性,構成了山地建築的獨特特征。

從古鎮傳統建築的局部造型,到建築斜撐上的圓雕,再到花窗上的通雕,人物、花鳥、魚蟲栩栩如生,別具壹格,是古鎮人智慧的縮影和技藝的展示。

建築材料取自天然竹、木、土、石。建築物的腳凳、基礎和窗臺廣泛采用條石、塊石和片石鋪設。墻體廣泛采用“跨鬥夾墻”,屋頂覆蓋小青瓦,使傳統建築與自然環境有機融合。

老街毗鄰赤水河,有鹽塢——月臺。沿著月臺碼頭走上臺階,可以看到已經被船夫沈重的腳步磨損的臺階。歷史在這裏沈澱,歲月在這裏流淌。

走在古街上,不僅可以看到被川鹽吞噬的土城鹽,可以看到船夫老板的豪華住所,還可以見證船夫們下榻的“客棧”,以及被歲月侵蝕的古戲臺,聽歌戲文。這裏曾經喧鬧熱鬧,商賈雲集。當妳走進去,妳似乎又聽到了鼓聲和音樂...

至今,每逢周三、周六、九月的趕集日,集鎮人頭攢動,商品琳瑯滿目。這裏的小吃誘人誘人;清炒蒸菜,刺激性強,吃人。除了美味的小吃,還可以品嘗到赤水河盛產的“鯰魚巴郎”魚,領略古鎮廚師的獨特技藝。

幾千年來, 勤勞的古鎮人民有著精致的香甜可口的甜蜜蜜的甜甜蜜蜜的甜甜蜜蜜的甜甜蜜蜜的甜甜蜜蜜的甜甜蜜蜜的甜甜蜜蜜的甜甜蜜蜜的甜甜蜜蜜的甜 甜甜蜜蜜甜甜蜜蜜甜甜蜜蜜甜甜蜜蜜甜甜蜜蜜甜甜蜜蜜甜甜蜜蜜甜甜蜜蜜甜甜蜜蜜甜甜蜜蜜甜甜蜜蜜甜甜蜜蜜甜甜蜜蜜甜甜蜜蜜甜甜蜜蜜甜甜蜜蜜甜甜蜜蜜甜

宋代張能臣所著《名酒錄》中有子洲“曲鋒酒”的記載。當時,壹種名為“景陽春”的美酒是通過蒸餾釀造技術生產的。現在窖址還在,微風如佛面,仿佛有陣陣酒香。

赤水河邊有句話:“土城古鎮產美酒,家家有美少女”。那麽純粹,自然,勤勞,單純,善良。正應了那句老話“山美,水美,人更美”。

古鎮上的人們壹直追求自然、舒適、寧靜的生活情趣。不管什麽時候有空,妳還是去市場;不管是古鎮人還是農村人,都聚在茶館裏,三五成群圍坐在木桌旁,或品壹杯香茶,或聊天調侃五湖四海的人,或打壹回川牌,或抽幾根煙...,水碼頭茶館的休閑日子很悠閑。

戲曲和茶館分不開。每到節日,老人們就唱個小玩意,川劇,鑼鼓喧天,嘹亮的聲音從茶館深處飄出,如同茶香溢滿大街小巷,人們品茶聽歌,形成了古鎮和諧的文化氛圍。

土城地理氣候條件優越,土壤肥沃,以早熟蔬菜、龍眼為代表的“綠色果蔬之鄉”正在形成。

土城旅遊資源豐富,紅、古、綠三張名片融為黔北黃金旅遊線上的重要“鏈接點”。“走長征路,遊赤水河,遊谷子城”構成了土城獨特而迷人的景觀。

  • 上一篇:滕州的滕西中學不好。為什麽?
  • 下一篇:美國中學生100本書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