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中學學科 - 曹是誰?

曹是誰?

曹張羽

曹(1924 —1996),浙江鎮海(今寧波市北侖區)人,現代作家,享受國家特殊津貼專家。他畢業於浙江大學文學院。曾任上海教育出版社總編輯。他是《上下五千年》的作者,諸葛亮。

中文名:曹

國籍:中國。

出生地:浙江鎮海(今寧波北侖區)

出生日期:1924

死亡日期:1996

職業:作家

畢業學校:浙江大學

代表作品:上下五千年,壹代名將諸葛亮。

角色的生活

曹,1924,浙江鎮海縣柴橋鎮李艾村人。

曹的父親曹,民國初年以優異成績考入燕京大學中文系。畢業後回到家鄉,在鎮海縣擔任語文老師。從小就為曹日後從事教育和文學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曹九歲開始讀孟子,後來又讀百家、唐詩、宋詞,同時還寫古詩。1944,曹考入浙江大學文學院,師從夏、、徐震_、任明山等名師。,有紮實的語文和歷史基礎。

新中國成立後,曹長期從事教育行政工作。曾任中學校長、上海市辦公室教育局局長、上海教育出版社主編、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委員、《教育詞典》副主編、《小學語文教學》主編、上海市語言文學工作委員會委員、上海市中國學會副會長、上海市編輯學會副會長、上海市詩歌學會理事。先後獲得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全國優秀兒童讀物壹等獎。

1995年,久居滬上的曹思念兒時照顧過他的家鄉父老,只身來到“幹宅三進”。對於這位闊別數十年的遊子的突然造訪,關內的曹石壹族感到無比驚喜和欣慰。在長輩們的建議下,曹揮毫潑墨,在《李關曹氏》中寫下了“思德堂”的堂號,以示自己也是柴橋老曹村的曹氏後裔之壹。次年,曹被病魔纏身,在上海病逝,享年72歲,他在家鄉的所有親人得知此事後都感到無限悲痛。

著有《上下五千年》、《諸葛亮》、《先秦人物》、《唐詩宋詞選讀》、《中國文學故事》、《中學生圖書館》等。他的作品在中國有壹定的影響力。

曹談學習古代漢語

解放前我在大學中文系學習,但我是從青年時代開始學習古代漢語的。我小的時候,城裏的小學就已經用上了新的國家語文課本。但我去了鄉下的私立學校。小學三四年級的時候,老師還教了壹些古詩和散文。我父親是北大中文系的早畢業生,是壹個不善於管理學生,不羈的知識分子。他認為自己“無能”,多半是被儒家冠上錯誤,所以不想讓孩子再讀書了,尤其不贊成讀文科。我的兄弟們都很早就找到了工作;我父親很少過問我的學習。但他熱愛詩歌,經常喜歡在孩子面前朗誦詩歌,抑揚頓挫,韻味十足。這種吟誦自然對我年輕時對詩歌的熱愛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後來在哥哥的幫助下,我去了上海,進了壹所高中。看了壹本普通話教材,接觸古代漢語比較少。

13歲,剛上完初中壹年級。因為哥哥失業,在上海得不到任何資助,我只好輟學回老家。老家在山村,看不到新鮮的報紙和書籍。家裏的書大多是被章魚吃掉的線裝書,成了童年唯壹的精神食糧。在這樣的情況下,我開始自學古籍。

我自學古籍,從《論語》《孟子》開始。這並不是因為它們是儒家經典,主要是因為我年輕的時候接觸過這兩本書,覺得它們在古籍中比較簡單易懂。我用的是朱的《四書集註》。在沒有指導的情況下,看筆記就能大致理解課文的意思,如果實在看不懂可以跳過。我給自己定了個規矩,每天看三四頁,在疏通了文意之後再反復看。學了壹年,居然把《倫》、《孟》通讀壹遍,全部背下來。後來,我花了大約壹年的時間自學了《左傳》和《史記》的壹些內容以及《詩經》中的“國風”和“瀟雅”部分。

少年時,理解力有限,但記憶力特別強。從背誦來看,這個時期“受益”最高。我當時背的書,不僅中學大學都沒忘,甚至四五十年後,基本都能背出來。當我遇到“孔子”和“石雲”之類的引語時,我大部分都能記住它的出處。有些內容,因為年齡和閱歷的限制,可能壹時理解不了,但後來重新接觸,可以起到重溫老朋友的新作用。

熟悉幾本古書對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有很大幫助,主要是掌握壹些古漢語中常用的詞語和句型。我當時沒有學語法,但是通過熟讀,不知不覺掌握了壹些古代漢語的語法規則。比如我看過很多句子,比如“莫知我夫”“不知他人不知”(都見《論語》),感覺很習慣。至於古漢語語法中否定句賓語(代詞)可以先於動詞的規則,我是後來才知道的。還有,我知道壹些文字訓詁的道理。比如“時時學”,朱《集註》說:“學,鳥數而飛。”我從不停止學習,就像幾只小鳥在飛翔。”這樣,“Xi”的本義和引申義就壹起解釋清楚了,非常生動,令人記憶深刻。壹般《論衡》和《孟》中的意思都是較早的,也常常是較晚的。讀了《倫》和《孟》,我覺得讀唐宋散文並沒有多大困難。

我見過有的同學最頭疼的就是背文言文,把它當成苦差。但我小時候不僅沒有覺得苦,反而讀起來還有點樂趣。大概有兩個原因:第壹,我覺得我看的書內容不枯燥。以《論語》為例,有些章節頗有文采。比如孔子對白天睡覺被宰大為惱火,罵他“朽木不可雕,糞土之墻不可舔。”這個故事很生動。當時覺得孔子對學生要求很嚴,責備太多,印象很深。再比如看《左傳》和《史記》,主要看壹些有情節的文章。像《大學》《中庸》,我雖然背了,但是因為缺乏情節,說教簡單,所以沒那麽喜歡。第二,無論是倫、孟還是後來的雜文,都比較註重修辭,句子比較平仄,讀起來朗朗上口,便於背誦和記憶。多讀幾遍壹些排比句和排比句。只要前面的句子有提示,後面的句子就容易記住,不需要死記硬背。根據我的經驗,背古文不能死記硬背斷句,要從從句意義和修辭兩方面來讀。

除了上面提到的古籍,這期間我還通讀了流行的《古詩精選》、《古詩觀》、《唐詩三百首》。那時候還看到壹種文言文讀本,有“言文對照”,那種白話翻譯很差。我自學文言文,從不依賴翻譯書。如果讀中國古代文學的觀點,我覺得看看吳楚材和吳調侯自己的評論就夠了。而且我也意識到,從培養讀古文能力的角度來說,用文言文的註釋(壹般來說比較淺顯)來理解古文,比讀譯本要好。

摘要

壹般來說,青少年時期對詩歌的愛好往往超過古代漢語。小時候喜歡讀現代詩(格律詩和絕句),因為它句子工整,節奏感強。當然,我也很喜歡古詩詞中的敘事長詩。就內容而言,我對各種詩歌都有廣泛的興趣。如豪邁悲壯的邊塞詩,恬靜自然的田園詩,雋永雋永的史詩。李商隱的無題詩我也讀得很好。其實李商隱的無題詩不僅當時看不懂,我老了也沒有完全看懂。可見當時我只是欣賞它的修辭和鏗鏘的音節。看過很多詩,想寫出來。俗話說的好,熟讀唐詩三百首也能背詩,有壹定道理,但如果真的要寫詩,必須要知道水平和押韻,也就是說要查韻書。那時候,我習慣每天或者每隔壹天寫壹首詩。後來我也積累了200多首詩,壹本《詩韻》被翻成了書頁。通過練習寫詩,我熟悉了平仄和押韻的知識。讀古詩詞,也能讀出韻味。青少年學習寫古詩是不可取的。但是,讀好古詩詞,掌握壹些格律知識是必要的。

十幾歲的時候,我渴望知識。只是看了選的書,漸漸覺得不滿意。我的藏書中有壹些名著,如《杜工部集》、《李太白全集》、《白象山全集》、《劍南詩集》等。,之前瀏覽過的,然後還要細讀幾本自己覺得感興趣的(不壹定是代表作品)。因為是我自己選的,感覺特別有味道。讀選書就像看盆景展。品種雖好,但也只是選了幾盆。讀壹本著名的專輯就像進入壹個著名的花園。雖然只能走馬觀花,但是可以看到全景,感覺天氣不壹樣。

還有壹些書,有的卷帙浩繁,有的只有原文(沒有註釋),難以閱讀,甚至無法瀏覽。盡管如此,我也喜歡翻翻寫好的書名和卷首的目錄,也能得到壹些感性的印象。例如,在家裏,有壹個裝著這壹百本書的木箱。我翻了壹遍,至少明白了所謂的“哲學家”壹般都包括些什麽。另壹個例子是二十四史。當時只看《史記》,但也看《漢書》,很膚淺。根據我的經驗,接觸原著和僅僅看評論是不壹樣的。比如壹個沒有接觸過“四書”的學生,很難記住四書的書名。如果看過原著,哪怕只是隨便翻翻,也不容易忘記。

離開學校兩年左右,15歲的時候,又去了上海進入中學,自學生涯告壹段落。這種自學是在特殊條件下進行的。由於缺乏指導,學習內容偏多,安排不盡合理。但對我在大學學習中文專業,從事中文教學有很大幫助。就是在那時,我的文史知識和文言文閱讀能力奠定了基礎。

  • 上一篇:福州最好的藝考培訓機構
  • 下一篇:如何快速長高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