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中學學科 - 仿古南京白話相聲文化

仿古南京白話相聲文化

南京白話起源於北方的相聲,後來演變成用南京方言說、學、唱的壹種民間藝術,其實就是南京本地話的相聲。隨著普通話越來越普及,願意學習南京白話的人越來越少,很難傳承下去。南京白話相聲作為南京文化的壹部分,值得我們去了解。

歷史淵源

南京白話起源於北方的相聲。民國初年,相聲藝術家王、、陸、等人先後將相聲藝術從北方傳入南京。由於語音不通,南京聽眾對北方的相聲反應並不熱烈,原本的“包袱”在操著不同鄉音的南京聽眾面前失去了魅力。藝術家為了贏得南京的觀眾,不得不壹次又壹次地改變他們的技巧。

1930年,說書人和同父異母的弟弟錢在夫子廟露天書店用南京官話模仿北方相聲表演,很受觀眾歡迎。但是由於門戶的意見,音頻行業不會合作。不久,重操評書舊業,錢移植單口相聲劇目,獨自演出,上演了、滿、蔡鄂雲南起義等笑話。他憑著對故事的評論能力,使相聲的“八根棍”獨樹壹幟。他還用南京話即興創作了《現在就掛》,經常引得觀眾捧腹大笑。他還移植了相聲的“學雜唱”,把自己中學時唱過的劇種改成了南京觀眾耳熟能詳的“陽戲”、“白戲”、“數蓮”。

錢還於1940前後在安徽馬鞍山、蕪湖演出,擴大了“南京相聲”的影響。新中國成立後,錢加入了南京的壹個民間藝術表演團體,他的“南京相聲”得以與“正統”相聲同臺演出。表演時,他經常在臺上學唱南京地方曲調,觀眾鼓掌助興,有時還會出現觀眾齊聲回答的場景。20世紀60年代,錢退出舞臺,“南京相聲”由業余演員繼續。

1963秦淮區文化館業余曲藝隊成員創作相聲《老相識》與梁合作,改變了錢用南京官話模仿北方相聲的表演手法,嘗試用純正的南京話表演。舞臺上演員的每壹句地道的鄉音都引起了觀眾的熱烈反響。這個意想不到的收獲不僅讓李宗翰和其他人高興,也鼓舞了南京的業余相聲演員。以前,他們常常擔心普通話發音不標準,說、學、逗、唱等基本功難以掌握。經過李、梁的嘗試,他們開悟了。由此,在南京業余音韻圈掀起了壹股“南京話相聲”的熱潮,並發展成單機、對口、團口三種形式。

階段特征

南京白話表演藝術,在語言上,把南京話用得淋漓盡致,段子靠南京話和劇本的喜劇性。內容強調地方和南京味,表演增強戲劇元素。為了區別於北方的相聲,取名南京白話。南京白話二人轉表演也分A(逗)和B(捧),有時穿長衫,有時穿中山裝或西裝。

相關曲目

南京白話的代表曲目有《老相識》、《保妳滿意》、《恩債》、《廟堂風俗》、《新商業風》等。

《老相識》由《曲藝》雜誌1963發布,《妳的滿意》分別由江蘇廣播電臺和南京廣播電臺錄制播放。

80年代,南京的南京白話演員大概有十對。影響較大的劇目有《畢》、《紅心歌》、《老相識》、《經營新風》、《保妳滿意》、《情債》、《紅花贊》、《太平天國》等。其中《紅心歌》參加1976江蘇省文藝匯演,獲表演二等獎、創作三等獎。《保證妳滿意》參加1977南京工人文藝匯演,獲創作、表演壹等獎。

  • 上一篇:貴陽有哪些中學?
  • 下一篇:劉翔幾歲開始鍛煉?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