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中學學科 - 數學家的故事5分鐘

數學家的故事5分鐘

華:

1910 10 10 12出生於江蘇省金壇縣的壹個小商人家庭,身高1.65米。父親華瑞東經營壹家小雜貨店,母親是壹位賢惠的家庭主婦。華是在他父親40歲時出生的。40歲時,這對夫婦視兒子為掌上明珠。為了保佑他們的兒子,他們在他出生時給他扣了兩個籃子。華因此得名。他在12歲從仁麥小學畢業後進入金壇縣初級中學就愛上了數學。有壹天,老師算出了壹道“不知物之數”的數學題老師說,這是《孫子兵法》數學經典中壹個著名的計算題:“今天,有我不知其數的東西。三三個號剩兩個,五五個號剩三個,七七個號剩兩個。事物的幾何是什麽?”"23!"老師的話壹落,華脫口而出他的答案。那時,華還沒有學會孫子的計算。他以如下奇妙的方式思考:“三-三數留二,七-七數留二,余數為二。這個數可能是3×7+2=23,5除以正好3,所以23就是妳要的數。”華否認自己是天才。1925初中畢業後,因為家境貧寒,無法升入高中,只好在黃炎培在上海創辦的中華職業學校學習會計,以期找到壹份類似會計的職業養家糊口。不到壹年,由於生活成本高,我被迫輟學回到金壇幫父親管理雜貨店。在站櫃臺的單調生活中,他開始自學數學。回到家鄉,他壹邊在只有壹個小門面的雜貨店裏幫父親打工記賬,壹邊繼續學習數學。回憶起自己刻苦學習的時光,他的姐姐華連卿說:“雖然是冬天,羅庚還在收銀臺上看他的數學書。鼻涕流下來,他用左手擦了擦鼻子,扔到壹邊。他沒有擺脫,就伸出右手不停地寫……”

這時候,羅庚站在櫃臺前。客戶來了,他就幫父親做生意,做算盤,記賬。顧客壹走,他就埋頭看書,解數學題。有時候迷迷糊糊,忘記接待客戶,甚至把計算的結果當成客戶應付的貨款,讓客戶大吃壹驚。因為經常發生類似莫名其妙的事情,時間長了,鄰居們都把他當笑話講,大家都給他起了個外號叫“羅大庫”。每當發生疏忽客戶的事情,父親就又氣又急,說是看“天書”太累了,要強行燒書。當發生爭論時,華總是緊緊抓住書本不放。

後來回憶起這段生活,他痛心疾首地說:“那是我應該接受教育的壹年,但壹個‘窮’字剝奪了我的夢想:擦著鼻子,壹雙草鞋和壹支煙,壹卷燈草和西北風口的壹根針,掙紮著活下來。”倔強自學到18歲。1927年秋,與吳孝直結婚。從65438年到0929年,華被聘為金壇中學的辦事員,並開始在《上海科學》和其他雜誌上發表論文。1929年冬天,他患了嚴重的傷寒。經過近半年的治療,他康復了,但左腿關節嚴重受損,留下了終身殘疾。他不得不拄著拐杖走路。

其實,華上初中的時候,功課壹次不好,有時數學不及格。華的數學老師,我國著名的教育家、翻譯家(1900出生於金壇),當時在金壇中學教書,發現華貪玩,但思維敏捷,數學習題經常改來改去,解題方法非常獨特、獨到。有壹次,金壇中學的老師感嘆學校裏“差生”多,沒有“人才”。王維可道:“未必。依我看,華就是壹個!”“華羅庚?”壹個老師笑著說:“看他這兩個字像螃蟹爬。他能成為‘人才’嗎?”王維可有些激動地說:“當然,他成為大書法家的希望不大,但妳怎麽能從他的字裏行間看出他在數學方面的天賦呢?”要知道,金子埋在沙子裏,看起來和沙子沒什麽區別。我們當老師的眼睛最需要的是沙裏淘金的能力,否則就是埋沒人才!"

當華開始他的數學家生涯時,他只有壹本缺頁的《代數和微積分》。有誌者事竟成。他終於在19歲的時候寫出了那篇著名的論文。

1930年春天,他的論文《蘇家駒代數五次方程的解為什麽不能成立》發表在上海科學雜誌上。時任清華大學數學系系主任的熊慶來教授看到這篇文章後非常重視。他問周圍的人:“這個華是誰?”但是沒有人聽說過華。後來,清華的壹位名叫唐培靜的老師把他的老鄉華的身世介紹給了熊清來。“這個年輕人真的不簡單!應該請他來清華。”熊清來聽後十分贊賞。這壹年,華才19歲,但他已經走過了壹段頗為坎坷的人生道路。

華在清華大學工作和學習。他用了兩年時間走完了常人需要八年才能走完的路。1933升任助教,1935成為講師。1936年被清華大學推薦,送去英國劍橋大學學習。在劍橋的兩年裏,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數學理論難題的研究中,不願意浪費時間申請學位。他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國際數學界的關註。1938回國,受聘西南聯大教授。從1939到1941,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他寫了20多篇論文,完成了他的第壹部數學專著《疊基上的素數理論》。在聞壹多先生的影響下,他還積極參加了當時如火如荼的抗日民主愛國運動。打樁基礎上的素數理論後來成為數學中的經典。它於1947年在蘇聯以俄文出版,並被譯成德文、英文、匈牙利文和中文在各國出版(華本該因此書獲得斯大林獎,但斯大林去世了)。

1946年2月至5月應邀訪問蘇聯。1946年,當時的國民政府也想造原子彈,於是派了華、、曾昭倫三位著名科學家訪美。9月,華、、朱光亞等人離開上海赴美。他們先是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擔任客座教授,後來被伊利諾伊大學聘為終身教授。

速算大師——歷史的收獲

石豐收,1956,出生於中國陜西省大荔縣。1980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數學系,現任石豐收快速算法國際研究培訓中心主任,石豐收快速算法研究所所長。國際速算發明者石豐收教授,11歲開始研究速度算法。經過10年的努力,他成功打破了幾千年來四則運算的傳統計算方法,創造了壹種不使用計算工具、不列出運算程序,就能從高位開始計數並立刻報出正確答案的快速計算方法,從而在國內外引起轟動,獲得了很高的評價。石豐收教授不僅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關註,而且被列為中國大陸的數學奇才。現在,他正積極從事推廣工作。“石豐收快速算法國際研究培訓中心”和“石豐收快速算法研究院”已在深圳正式成立,並逐步在世界各地設立培訓中心分支機構,希望這項由中國人發明的智力成果能夠貢獻給全人類。

1967 11歲的小豐收和媽媽合影。他母親信仰基督教,勤勞節儉,心地善良。她對孩子的教育要求非常嚴格,要求他們從小就熱愛祖國,為人民做好事。這壹年,11歲的馮曉正式提出了快速算法的話題。母親的期望總是激勵他樹立為國爭光的理想,努力學習,立誌成才。由於當時史無前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學校被迫停課,他無法上學,就在家裏埋頭研究速度算法,有限的練習卷子也用完了。因為家裏窮,買不起紙和筆,他就在墻上練,堅持用木棍在地上練,甚至在床單上、自己身上、手背上都寫滿了數字,被別人誤認為“瘋了”。只有最了解他的慈母才明白,孩子在探索快速算法。“天道酬勤”,“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於在1970成功發明了快速算法。1992年,正當史教授努力把自己發明的快速算法推廣到全世界的時候,驚悉家鄉母親因心肌梗塞去世,這對遠在千裏之外工作、深愛母親的大兒子是壹個沈重的打擊。但為了報效祖國的培育,實現慈母為人類行善的囑托,他化悲痛為力量,孜孜不倦地投身於歷史豐收算法的推廣,立誌為中華民族爭光。

石豐收最著名的故事是石豐收的饅頭。石豐收是中國著名的快速計算器。他小時候寫字,計算,經常沈迷於思考。

有壹天中午,他埋頭計算,沒有離開去吃飯。媽媽只好拿了兩個饅頭給他吃。

但是,小豐收壹直沒吃。很快就忘了吃飯,拿饅頭當稿紙。

數學家的故事——蘇

蘇於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平陽縣的壹個山村裏。雖然家裏窮,但父母省吃儉用,為了供他上學不得不拼命幹活。當他上初中的時候,他對數學不感興趣。他覺得數學太簡單,壹學就會懂。可以衡量,後來的壹堂數學課影響了他的壹生。

那是蘇初三的時候,他在浙江省第六十中學讀書。楊老師教數學,他剛從東京留學回來。第壹節課,楊老師沒有講數學,而是講故事。他說:“當今世界,弱肉強食,世界列強依仗其船造炮,獲取利益,都想蠶食瓜分中國。中國亡國滅種的危險迫在眉睫,必須振興科學,發展工業,救亡圖存。‘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裏的每個學生都有責任。”他大量引用並描述了數學在現代科技發展中的巨大作用。這節課的最後壹句話是:“為了救國圖存,必須振興科學。數學是科學的先驅。為了發展科學,我們必須學好數學。“我不知道蘇壹生上過多少課,但這壹課永遠不會忘記。

楊老師的課深深地觸動了他,給他的心靈註入了新的興奮劑。讀書不僅僅是為了擺脫個人困境,而是為了拯救中國苦難的人民;讀書不僅僅是為個人尋找出路,而是為中華民族尋求新生。這壹夜,蘇翻來覆去,壹夜未眠。在楊老師的影響下,蘇的興趣從文學轉向了數學,並從此立下了“讀書不忘救國,讀書不忘救國”的座右銘。迷上了數學,無論是隆冬酷暑,還是霜降雪夜,蘇只知道讀書、思考、解題、計算,四年算了上萬道數學習題。現在溫州壹中(也就是當時的省十中)還珍藏著壹本蘇的幾何練習本,是用毛筆寫的,做工精細。高中畢業時,蘇各科成績都在90分以上。

17歲時,蘇赴日留學,並以第壹名的成績考取東京工業學校,在那裏如饑似渴地學習。為國爭光的信念驅使蘇較早進入數學研究領域。同時撰寫論文30余篇,在微分幾何方面成績斐然,並於1931獲得理學博士學位。在獲得博士學位之前,蘇壹直是日本帝國大學數學系的講師。正當壹所日本大學準備高薪聘請他為副教授時,蘇決定回到中國,到養育他的祖先那裏教書。浙江大學教授回到蘇後,生活非常艱苦。面對困難,蘇的回答是,“苦難不算什麽,我願意,因為我選擇了壹條正確的路,這是壹條愛國光明的路!”

這是老壹輩數學家的愛國之心。

壹位數學家的墓誌銘

有些數學家生前致力於數學,死後在墓碑上刻上代表其壹生成就的符號。

古希臘學者阿基米德,死於進攻西西裏的羅馬敵兵之手(死前還在主曰:“勿破我圓”。),人們就在他的墓碑上刻上了圓柱內刻球的圖形,紀念他發現球的體積和表面積是外切圓柱體積和表面積的三分之二。德國數學家高斯在發現了正七邊形的規則做法後,放棄了研究文學的初衷,投身於數學,甚至為數學做出了許多偉大的貢獻。甚至在他的遺囑中,他建議建造壹個以正17面棱柱為底座的墓碑。

16世紀的德國數學家魯道夫,壹生都在計算圓周率到小數點後35位,後來被稱為魯道夫數。他死後,別人把這個數字刻在他的墓碑上。瑞士數學家雅克·伯努利(Jacques Bernoulli)生前研究過螺旋(被稱為生命之線)。他死後,墓碑上刻了壹條對數螺線,碑文還寫著:“雖然我變了,但我和以前壹樣。”這是壹句雙關語,不僅描述了螺旋性質,也象征了他對數學的熱愛。

  • 上一篇:湖南高中排名前50。
  • 下一篇:求詩歌朗誦我的夢想,中國夢,校園主題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