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中學學科 - 誰有關於西部大開發和絲綢之路的具體信息?

誰有關於西部大開發和絲綢之路的具體信息?

西部大開發覆蓋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內蒙古、廣西等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面積685萬平方公裏,占全國的71.4%。2002年底,人口為3.67億,占全國的28.8%。2003年國內生產總值22660億元,占全國的16.8%。西部地區資源豐富,市場潛力巨大,戰略地位重要。但由於自然、歷史和社會原因,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後,人均GDP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不到東部地區平均水平的40%。迫切需要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步伐。

壹、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意義、指導思想、目標和任務

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是深入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偉大實踐,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確保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順利實現的重大部署,是促進各民族共同發展和共同富裕的重要舉措,是確保邊疆鞏固和國家安全的必要措施,是關系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舉措。有利於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有利於改善全國的生態狀況,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創造更好的環境;有利於培育全國統壹市場,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利於進壹步開放和用好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影響。

西部大開發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按照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任務和要求,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部署、方針、政策和重點任務。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不斷探索西部大開發的新路子。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促進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和社會進步相協調,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堅持從實際出發,積極主動,量力而行,有重點、有步驟地解決關系全局的重大問題。堅持西部地區自力更生、艱苦奮鬥與國家政策支持相結合,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不斷增強西部地區自我發展能力。

實施西部大開發是壹項長期而艱巨的歷史任務,也是壹項大型的系統工程。既要有緊迫感,又要有長期奮鬥的思想準備。總體戰略目標是:通過幾代人的努力,到21世紀中葉,全國基本實現現代化,從根本上改變西部地區相對落後的面貌,努力建設壹個山川秀美、經濟繁榮、社會進步、民族團結、人民富裕的新西部。20世紀前10年,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特色經濟和優勢產業發展,重點地區發展步伐明顯加快,科技、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明顯加強,改革開放出現新局面,人民生活進壹步改善,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奠定了堅實基礎。

當前和今後壹個時期,是西部地區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要註重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積極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推動重點區域發展;發展科技教育,培養和用好各類人才;國家要在投資項目、稅收政策和財政轉移支付等方面加大對西部地區的支持力度,逐步建立長期穩定的西部開發資金渠道;努力改善投資環境,引導外資和內資參與西部開發;西部地區要進壹步解放思想,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在改革開放中走出壹條加快發展的新路子。

二、四年來西部大開發的主要進展

2000年6月5438+10月,黨中央對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提出了明確要求,國務院成立了西部大開發領導小組。黨和國家的領導同誌多次到西部地區考察並主持召開座談會,對西部開發的壹系列重大問題作出重要指示。國務院先後出臺了《關於實施西部大開發的若幹政策措施》、《關於進壹步做好退耕還林還草試點工作的若幹意見》、《關於進壹步完善退耕還林政策措施的若幹意見》。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西部地區人才發展十年規劃》。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關於實施國務院西部大開發若幹政策措施的意見》。經國務院批準,國家計委和國務院西部開發辦公室印發了《西部大開發“十五”規劃》。國家加大了對西部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四年累計超過4000億元。

四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經過各地區、各部門特別是西部地區幹部群眾的共同努力,西部大開發取得了重要進展,西部投資和經濟加快發展,城鄉面貌煥然壹新。從2000年到2003年,國內生產總值分別增長8.5%、8.7%、9.9%和11.2%,明顯快於1999的7.2%。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大幅提高,2003年達到30.7%。

(1)國家政策措施向西部地區傾斜,基礎設施建設邁出實質性步伐。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四年來,國家加大了對西部地區建設資金的投入。中央財政建設資金用於西部開發約3600億元,其中2200多億元用於國債長期建設。西部地區金融機構貸款余額增加9500多億元。國家在西部地區新開工50個重點項目,總投資7300多億元。其中,重點基礎設施項目投資超過2000億元。青藏鐵路新線鋪軌317公裏;西氣東輸東段工程已全面竣工,並已向華東四省壹市供應商品氣。新開工的西電東送工程總裝機容量2800多萬千瓦,建成輸變電線路9800多公裏。新建和改建大型水庫43座,塔裏木河、黑河綜合治理初見成效,兩河下遊胡楊林開始復蘇;新建公路裏程7.5萬公裏,其中高速公路4600公裏;新建鐵路線路、復線、電氣化線路4570多公裏,新建、改擴建機場30個,其中竣工15個,在建15個。

(2)退耕還林工程全面啟動,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明顯加強。經過兩年多的試點,從2002年開始,退耕還林工程在以中西部地區為重點的2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全面展開。截至2003年底,全國累計退耕還林2.28億畝,其中退耕還林6543.8億畝,宜林荒山荒地造林6543.8億畝。造林成活率基本能滿足要求。四年來,退耕還林工程直接增加中西部地區農民糧食、種苗和現金補貼收入492億元,促進了生態改善和農民增收。退牧還草工程開始試點,安排治理嚴重退化草地1億畝。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全面啟動,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進入實施階段。加強了河流上遊和西部中心城市的汙染控制。

(3)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明顯加強,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逐步改善。通往縣城的油路工程已基本完成建設,總裏程達2.6萬公裏;改造建設300多個貧困縣出口公路654.38+0.7萬公裏;縣際公路項目總裏程4.6萬公裏,已開工3萬公裏,完成路面工程4400公裏。送電到村工程解決了969個無電村的供電問題。實施廣播電視進村工程,使西部行政村廣播電視通達比例達到97%以上。農村人畜飲水工程基本解決了西部地區2600萬人的飲水問題。2001年,雲南、貴州、內蒙古、寧夏生態移民試點工程,已使70萬生活在生態環境惡劣、沒有人類基本生存條件地區的人口得到安置。

(四)科技、教育和社會事業加快發展,人才開發力度加大。近年來,國家在西部地區安排了2100多個科技開發項目,建設了18個科研基地,支持了230個高技術產業化示範項目。安排7000多所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支持建設240多所縣級職教中心、中專、技校,重點建設25所高校基礎設施、152所高校計算機校園網、500多所縣級優質普通高中、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示範工程。支持西部地區建設260家貧困縣醫院、800多家疾控機構、290多家血站和血液中心,配備1190多輛計劃生育流動服務車、770多輛流動醫療車、6萬多臺廣播電視接收裝置和壹批基層文化設施。中央國家機關加大了對西部地區幹部的培訓力度,與西部地區交流幹部的數量有所增加。僅2003年就有17名省部級幹部,220名局級幹部到西部地區掛職。454名西部地區和少數民族幹部赴中央國家機關和東部地區掛職鍛煉。中組部、共青團中央、教育部等組織實施了博士服務團、大學生誌願服務西部等活動。

(五)經濟結構調整繼續推進,對外開放進壹步擴大。西部地區水電、天然氣、石油、有色金屬、棉花、食糖、水果、肉類等特色產品優勢初步形成。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明顯加強。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由1999年的35.2%上升到2002年的38.7%。國有企業改革、重組和改造力度加大,個體私營經濟快速發展。世界500強企業中已有近100家在西部地區投資或設立辦事處。四年來累計對外直接投資75億美元。東西部經濟合作和對口支援得到加強。僅江蘇、浙江、上海等省市在西部地區的投資就超過6543.8億元。

(6)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建設步伐加快。國家加大對少數民族地區建設資金和財政轉移支付的投入,5個少數民族自治區和30個少數民族自治州全部納入西部大開發範圍。在西部大開發的投資中,國家對西藏作了重點安排。第四次援藏117,組織70個相關省市支援西藏建設項目,總投資400多億元。國家在新疆布局了西氣東輸、水利開發、流域治理、退耕還林、交通建設、商品棉基地建設、優勢資源勘探等壹批重點工程。內蒙古、寧夏和廣西自治區見證了投資和經濟的快速增長。

進壹步推進西部大開發還存在許多困難和問題。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落後,仍是制約西部發展的薄弱環節。生態環境局部改善、整體惡化的趨勢沒有得到有效控制。水資源短缺矛盾突出,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嚴重滯後,人才不足和人才流失嚴重,改革開放差距較大,投資環境問題較多,自我發展能力不足。解決這些困難和問題,既要有緊迫感,又要做好長期艱苦奮鬥的準備,堅持不懈地努力。

三。積極推進西部大開發的任務和措施

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落實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落實中央關於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部署、方針政策和重點任務,把加快改革和發展作為西部大開發的中心任務,堅持以人為本,實施“五個統籌”, 繼續加強生態環境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全力推進西部教育“兩基”,加強農村醫療衛生體系建設,積極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加快推進西部大開發。

(壹)堅持“五個結合”,進壹步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繼續抓好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天然林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等生態建設工程。退耕還林的重點是鞏固成果,在“五個結合”上下功夫。2004年退耕還林任務10萬畝,荒山荒地造林任務5000萬畝。重點治理25度以上陡坡耕地和嚴重沙化耕地,特別是河流兩岸和湖泊水庫周邊。要因地制宜,尊重自然規律,註重實效。退牧還草工程要總結試點經驗,完善政策措施。2004年退牧還草任務9000萬畝。要把退耕還林、退牧還草與基本農田建設、農村能源建設、生態移民、後續產業發展、封山禁牧和舍飼結合起來,解決農民吃飯、燒柴、增收等長遠生計問題。

我們應該進壹步加強環境保護。堅持預防為主、保護為主,落實重要生態功能區保護任務。加強重大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和生態環境監管,加強河流上遊水汙染治理、工業汙染防治、礦山環境修復治理等環保工程。加強西部地區中心城市環保設施建設。

(2)堅持“兩手抓”的方針,繼續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繼續抓好關系西部地區長遠發展的重大項目和與群眾當前利益密切相關的中小型項目。集中力量建設青藏鐵路、西氣東輸、西電東送、水利工程、交通幹線等重大項目,同時根據規劃要求和項目前期工作進展情況,在2004年適時開工壹批重點項目。加強西部地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2004年安排開工縣際公路65438+60萬公裏,繼續實施人畜飲水工程和縣城電網改造工程,完善部分地區農村電網改造,支持少數民族地區缺電縣電力設施建設。支持西部地區已通電的自然村(20戶以上)建設廣播電視。加強農村市場體系建設。

(3)推進“兩基”和公共衛生事業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加強西部地區科技能力和重點科研基地建設。加快西部地區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用5年時間實現西部地區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目標,集中力量支持西部地區非“普及九年”縣的中小學校舍和初中寄宿制學校建設。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學生逐步免除雜費和書本費,對寄宿生給予生活費補助。加強貧困縣醫院和鄉鎮衛生院建設,重點支持以鄉鎮衛生院為主體的農村醫療設施建設,加強重大傳染病和地方病防治。加強基層計劃生育服務網絡建設。繼續支持西部縣級文化館、圖書館和鄉鎮文化站建設。

(4)加快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增強西部地區自我發展能力。抓緊調整產業結構,把加快發展西部地區特色優勢產業,增強西部地區自我發展能力提到重要議事日程。根據西部地區的資源優勢和產業比較優勢,著力培育能源、礦產、旅遊、特色農業等優勢產業。要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以先進適用技術為支撐,走市場配置資源的新路子。只要西部地區基本具備條件、有市場、有競爭力,就要優先安排國家投資或國家批準的重點項目布局。

(5)大力改善西部地區發展環境,擴大東中西部經濟合作。西部地區要進壹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大力改善投資環境,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加強市場體系建設,形成社會信用體系。積極推進公有制的各種有效實現形式,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把東中部地區的資金、技術、人才優勢與西部地區的資源、市場、勞動力優勢結合起來,實行優勢互補、互利互惠、共同發展,建立市場化的跨區域企業合作機制。我們要依托優勢產業、重點項目和重點領域吸引外資。提高對外開放水平,鼓勵社會資本和外資參與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優勢產業發展,參與國有企業改造重組。

(六)加快法制建設步伐,加強人才隊伍建設。要認真學習和借鑒國際成功經驗,結合西部大開發的實踐,加強對全局性、系統性重大法律問題的調查研究。在國家總體法律框架下,重點制定《西部開發促進法》、《西部開發生態環境監督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著力促進西部地區法制環境的改善,加大法制建設工作力度,為西部大開發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貫徹全國人才工作會議精神和西部地區人才發展十年規劃。制定靈活的就業政策,創造良好的就業機制和環境,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增加縣以上黨政領導幹部交流。建立大中城市專業人才到西部地區基層的服務體系。加強人才培養和培訓。

(七)研究落實進壹步促進西部大開發的政策措施,開展西部大開發“十壹五”規劃前期研究工作。要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進壹步推進西部大開發。在各地區、各部門的工作規劃和年度計劃中,要落實本屆政府關於西部大開發的目標和重點任務。西部大開發“十壹五”前期重大問題研究。啟動重點經濟區域規劃。

絲綢之路

在古代,中國是從中亞到南亞、西亞、歐洲和北非的陸上貿易通道。因為大量的中國絲綢和絲織品通過這條路向西運輸,所以被稱為絲綢之路,或簡稱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的名稱最早是由德國地理學家馮·李希霍芬在1877年出版的《中國》壹書中提出的。原指漢代時期中國與中亞、印度之間的交通路線,以絲綢貿易為主。後來,德國歷史學家a·赫爾曼將絲綢之路延伸至地中海西岸和小亞細亞,確定了絲綢之路的基本內涵。

絲綢之路已經存在很長時間了。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國是種桑、養蠶、生產絲制品的國家。考古資料充分證明,絲綢生產技術從商代到戰國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當時,中國絲綢通過西北民族之手,被少量販運到中亞和印度。公元前60年,漢朝定都西域,並在吳磊城(今新疆輪臺東)定居,以保護通往西域的通道。早在張騫西使烏孫結盟後,中國使者和商人就紛紛西進。至此,絲綢之路變得越來越暢通,大量的絲綢、絲綢沿著這條路向西運輸。與此同時,西方國家的舶來品也傳入中國。魏晉時期,東西方商業往來不斷,地處絲綢之路咽喉的敦煌是胡商聚集地之壹。5、6世紀,南北朝分家,但絲綢之路沿線東西方交流進壹步繁榮。北魏建立後不久,就有使節被派往西域。之後,中亞各國的使節和商人經常聚集在平城(北魏初期的都城,今山西大同東北)。遷都洛陽後,洛陽成為各地商人的聚集地,北齊都城雲集了眾多商人。楊迪皇帝曾派遣黃門侍郎裴舉到張掖,以吸引西域商人,表明當時絲綢之路的繁榮。唐朝西部疆域超過漢朝,設立益州、西州、汀州等郡,與內地相同。在龜茲、於闐、疏勒、綏野設立安西四鎮(後由焉耆取代綏野)駐軍防守,隸屬安西都護府。後來又設立北方朝廷護府,治理天山北路的吉米州政府,為絲綢之路的暢通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保障。因此,長安、洛陽等唐代重要城市都有大量的商人,顯示了壹個國際都市的風采。9世紀末至11世紀,由於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向東南沿海轉移,以及阿拉伯世界的興起,東西方海上交流越來越頻繁。同時,中國西北地區各民族政權的分裂和對立,使得絲綢之路的安全難以保證,降低了這條陸路通道的重要性。元朝時期,由於蒙古的西征和對中亞、西亞廣大地區的直接統治,東西驛道暢通,許多歐洲的使者、教士、商人沿著這條路來到中國,絲綢之路壹時興盛。明朝建立後,采取閉關鎖國政策。雖然從嘉峪關經哈密到中亞的路沒有斷,但陸上絲綢之路遠不如中西交通要道重要。

絲綢之路的基本走向是在漢代奠定的。東起漢長安,西至班龍,途經河西走廊的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縣,出玉門關或陽關,經白龍堆,先至樓蘭。樓蘭在古巖澤(蒲長海,現在羅布泊西北已近幹涸,樓蘭遺跡幾乎全被荒沙湮沒)。漢代西域有南北兩路,樓蘭是兩路的分叉點。從此,北路向西,沿孔雀河至曲黎(今吳磊庫爾勒、新疆輪臺),再向西經庫車(今新疆庫車)、古墨(今新疆阿克蘇)至疏勒(今新疆喀什)。南路起於山尼城,沿今切爾欽河向西南,經且末、米奇、於田(今新疆和田)、皮山、莎車至疏勒。由於戈壁灘向南遷移了壹千多年,南島東部逐漸變成了沙漠,伊遜和尼尼古城都被沙漠湮滅,所以今天的南島東部在古南島的南邊很遠。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漢明帝北擊匈奴,取得伊吾魯(今新疆哈密)土地,以阻止北匈奴南侵西域。此後“新北道”從敦煌到伊吾,再經劉中、高昌壁、西至車前交河城(均在今吐魯番盆地),翻越天山,經焉耆至龜茲,再沿漢北路西至疏勒。南北朝時期,南朝與西域的交流主要是從益州(今四川成都)向北到龍河(今四川松潘),經過青海湖旁的吐谷渾都城,向西經過柴達木盆地,向北到敦煌,或者再向西進入西域的鄯善地區。隋唐時期,開辟了壹條從瓜州北玉門關經益州、北庭、輪臺進入中亞,過伊犁河至綏野的道路,即北新路。除了上述的絲綢之路幹線之外,還有很多支線,並且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政教形勢的演變,每條路線在不同時期的重要性也不同,不斷有新的道路被開辟出來。有學者甚至擴大了絲綢之路的概念,認為上述道路只是經過沙漠綠洲,所以稱之為綠洲之路。還有,穿過中國北方遊牧地區的路叫草原路,向西穿過中國南海的路叫海上絲綢之路或南海路等等。這些提法雖然對研究東西方交通有意義,但並不是原始意義上的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上的古代驛站遺址。唐朝?盤陀遺址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不僅僅是東西方的商貿之路,更是中國與亞歐各國政治交流和文化交流的通道。西方的音樂、舞蹈、繪畫、雕塑、建築等藝術,天文、歷法、醫學等科技知識,佛教、祆教、摩尼教、景教、伊斯蘭教等宗教先後傳入中國,在中國產生了巨大影響。中國的紡織、造紙、印刷、火藥、指南針、制瓷等技術,繪畫等藝術技法,以及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也通過這條道路傳入西方,並產生了影響。絲綢之路是東西方友誼的象征。敦煌莫高窟的商隊圖描繪了唐代絲綢之路上中外商人往來的場景。

  • 上一篇:中學生在準備中考時如何調整學習計劃?
  • 下一篇:臨澧縣第壹中學辦學條件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