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中學學科 - 上海楊浦區五角場街道位於哪個省?

上海楊浦區五角場街道位於哪個省?

五角場街道位於上海市楊浦區中西部,江灣-五角場城市副中心核心區,面積7.66平方公裏(含水域)。區內有46條道路和3條河流:走馬塘(長4750m)、虬江(長6030m)和吉普(長1555m)。轄區常住人口約1.5萬(其中戶籍人口1.2萬以上)。住宅小區1,商業樓28,居委會31。有復旦大學、財大等7所高校,12所中小學,16所駐地部隊,8個科技園區,28家各類金融機構,3000多家企事業單位。是集社區、校園、營地、公園、商圈於壹體的大型綜合性社區。

近年來,五角場街道堅持“五區壹體,建設聯動* * *”的工作思路,充分發揮社區、校園、營地、園區、商圈等資源優勢,推動區域各項經濟社會事業又好又快發展,連續三次榮獲全國文明單位、全國文化先進社區、全國充分就業示範社區、國際安全社區、上海市先進基層黨組織、上海市優秀街道辦事處等國家級稱號。

五角場是上海東北部的交通樞紐。環島交通四通八達。四平路直通外灘,黃興路連接內環,楊浦大橋連接浦東,邯路毗鄰大柏樹,湘陰路連接龔俊路、黃浦江秋江碼頭,蜀湖路連接新江灣城和寶山區本地公交線路及始發站32條,長途公交線路18條。發達的交通將五角場與浦東新區、黃浦區、虹口區、寶山區乃至其他省市聯系起來。

目前,貫穿五角場中心的中環路和軌道交通10線正在搭建高架、下穿、下沈廣場、環島地面四層立體交通網絡。其中,標誌性景觀建築下沈廣場通過5條地下通道和9個地面出入口與周邊道路、商業廣場相連。下沈廣場是副中心的標誌性建築。人們通過廣場內的電梯和地下通道進入下沈廣場,可以隨意到達五角場的任何壹條道路,直接進入各大商場。廣場上方是“雞蛋”圍成的中環路高架橋和地面機動車道,廣場下方是被譽為“上海黃金線”的軌道交通10線。軌道交通10號線是上海首條采用無人駕駛技術的軌道交通。它將經過交大站(近衡山路)、陜西南路站、新天地站、老西門站、豫園站、南京東路站、四川北路站、五角場站,從而連接整個上海最繁華的商業區,貫穿上海核心商業經濟大動脈,促進整個上海的商業壹體化和緊湊化。

目前,五角場已建成的停車誘導系統有6塊壹級誘導屏、12塊二級誘導屏、15塊三級誘導屏,覆蓋五角場核心區的12個公共停車場(庫),覆蓋範圍約為李政路、國定路、郭頂東路、國和路。現在,去五角場商圈購物、休閑、觀光、餐飲、住宿的司機,只要看著引導屏,就能快速準確地找到最近的停車位,可以大大減少無處停車、排隊入庫的煩惱。

第壹,中華民國夢破碎

上世紀30年代,新成立的國民政府擬定了開發江灣、建設“大上海”的規劃,美國規劃師和中國設計師設計了五角場的構成:用三條路——黃興路、齊眉路(今四平路)、湘陰西路(今邯路)分別連接楊浦、虹口、閘北;用兩條路:湘陰路、松湖路到“大上海”腹地——江灣地區東部;在五條主要的放射狀道路之間,有橫向的道路將它們連接起來,就像蜘蛛網壹樣,形成壹個平均密度的“棋盤形”路網。按照當時的設想,五角場將成為民國的“第二首都”(經濟首都)。31年,大成堂中藥店在邯鄲路開業。民國34年,松湖路有3家雜貨鋪,10多家酒樓、點心店。然而,上海“壹二·二八”甲午戰爭和“八·壹三”抗日戰爭的相繼爆發,最終摧毀了五角場的富強夢。

註:大上海計劃——1927年7月,上海特別市正式成立。兩年後,中國人民自己的上海市政府決定實施“大上海計劃”,建立壹個新的市中心,以限制租界的發展。這是中華民國政府在大陸期間制定的建設新上海的計劃,已於1929年7月上海特別市政府第123次會議上通過。在規劃中,上海東北部的湘陰路以北、閘陰路以南、淞滬路以東約7000畝土地被劃定為上海市中心新區。研究上海建築史的巴黎第壹大學的娜塔莉博士曾說,根據當時西方列強外交部的檔案,殖民政府對這個“大上海計劃”非常害怕,認為這是對租界的圍攻。當時在上海北角這個偏僻的地方規劃了政治區、商業區、住宅區,修建了中國式的市政府大樓、圖書館、體育場。建設了五條放射狀幹道,北接吳淞港,東至虬江碼頭,西至鐵路碼頭,南至鞏縣租界,西南至外灘。這個規劃模仿了芝加哥、華盛頓等城市,特點是從市中心輻射出多條筆直的道路。五角場的名字就源於此。五角場地區的道路名稱頗能體現當時的“大上海計劃”。根據規劃,屆時,總經理部將建設11帶“中”字道路、10帶“華”字道路、5帶“閩”字道路、10帶“國”字道路、9帶“商”字道路。

歲月變遷,形勢變遷。由於日本對中國的侵略,該項目已經暫停了幾次。1937松湖戰役後,該計劃停止實施,但日軍對其情有獨鐘。1938和10年新制定的《上海都市計劃》是在《大上海計劃》的基礎上又做了改動,增加了更多親日內容。後來1945日本投降,“大上海計劃”沒有實施。當時,市政府大樓被遺忘在體育學院茂盛的草叢中。所以五角場很多年都是城市死角。直到21世紀的到來,江灣-五角場才終於開始徹底轉型為名副其實的上海副中心,上海北部高端旗艦商務中心,繁華滿滿,彩帶流光。

1930年代的上海中心區規劃——根據孫中山先生的《建國大綱》,1930年7月上海特別市政府第123次會議通過《大上海規劃》,將江灣五角場東北地區定為上海新中心區。該計劃的項目於1930上半年開始建設,在壹片農田中修建了壹系列道路。以新政府大樓為中心,建成了運動場、圖書館、博物館、市立醫院、衛生實驗室、國家音樂學院、廣播電臺、中航協等建築。幾年後,許祿在上海建造了壹座令人驚嘆的新城,它遠離租界的另壹個城市中心。

老上海特別市政廳建築A:今天的上海體育學院、上海博物館B:今天的長海醫院、上海圖書館C:今天的同濟中學構成了壹座宏偉的主題建築,是中國少有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的中國宮殿式建築,也是當時最先進的政府辦公樓。老城建築坐北朝南,博物館和圖書館相隔,距離約1 km。

二、解放後的枷鎖

解放初期,新城區供銷社成立,3416農民為股東。工廠和大學成立了消費合作社。1954年,江灣區供銷社在湘陰路西設立了多家竹架房開店,經營百貨、棉衣、五金、香煙、糖後,形成了湘陰路、松湖路的街角小店。1955淞滬路85號國營淞滬飯店落成,淞滬路、邯鄲路的角店形成,成為以環島為中心的商業集團雛形。1956期間,在私營企業社會主義改造的熱潮中,分別批準了420家私營商店公私合營或參與合作商店。1978之後,隨著改革開放,區域內人員流動增加。1987後,環島社會“第三產業”發展起來。到1990年底,* *共有53家店鋪。商業面積11287平方米,資金7419300元,員工1531人。

然而,改革開放並沒有給五角場帶來應有的繁榮。甚至直到20世紀末,站在五角場的中心,放眼望去,房屋布局依然淩亂,車水馬龍,人聲嘈雜。然而,進入附近的商店和商場,只看到大量的中低檔商品,大同小異,魚龍混雜。五角場曾經是舊上海眼中蘇州河以北“下支角”地區的壹個標誌。

第三,新世紀的重生

新世紀喚醒了五角場。隨著被定位為上海城市副中心,五角場有了新的夢想:打造歷史與時代有機融合、知識與產業聯動發展、科教服務特色的智慧副中心;分擔上海中央商務區的公共服務功能,服務東北地區。“智慧”二字詮釋了五角場對“此生”的追求:借助人才、科研、知識密集型優勢,將城市功能重新定義為“高新技術產業”,以“創造智慧”為名進行布局,致力於打造具有科技、產權、信息交流功能的市場。五角場的重生,意味著“下壹個拐角”這個名字將壹去不復返。

如今的五角場不僅是上海十大商業中心之壹,也是四大城市副中心之壹。到2010年底,商業體量已經全面超越徐家匯。五角場正在崛起的高檔商業建築也將使其成為上海下壹個CBD中心。

  • 上一篇:安寧華清中學2017招生
  • 下一篇:葫蘆島化工中學教師名單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