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中學學科 - 高中史料教學研究的內容有哪些?

高中史料教學研究的內容有哪些?

史料是再現歷史的基本材料和依據,也是歷史教學的基礎。歷史的無窮魅力還在於其豐富的史料和內涵。

沒有史料,歷史知識就成了無本之木。

近年來,隨著新課程理念和教材的普及,高中歷史試題突出了對材料加工能力的考查,基於各種材料的高考試題不斷增多,史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越來越普遍,史料運用的有效性備受關註。

因此,本文試圖從史料教學的角度來分析如何更好地促進高中歷史有效課堂。

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恰當準確地選擇史料

教學的有效性包括教與學的有效性,課堂教學行為會對教學效果產生直接影響。

從某種意義上說,成功的教學取決於教師有效的教學行為。

從教師的角度來看,有效課堂應該是教師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的學習過程。

因此,對於教師來說,如何正確、準確地引導學生選擇史料就顯得尤為關鍵。

壹般來說,教學史料大多以文字史料為主,輔以圖片、數字史料、視頻等多媒體資料。由於條件的限制,實物史料在課堂教學中基本不常見。

史料在教學中的應用價值在於為史實提供例證,有助於學生真實、近距離地感知歷史,從而真正理解歷史知識的本質。

1.鼓勵學生嘗試獨立收集和選擇史料。

在歷史研究中,史料的選擇和收集對於提高歷史認知水平至關重要。

獨立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是學生創新思維的重要體現。

學生嘗試獨立收集和探索信息,這是學生自己發現問題的方式。

學生只有在獨立思考後提出自己的問題,才能真正表現出學習的主動性。

因此,從收集資料入手,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但是,面對浩如煙海的史料,學生應該如何開始自主收集呢?而且,在中學歷史學習中,學生最重要的角色是歷史知識的學習者,而不是專業的歷史研究者。

這就需要教師充分發揮自己的指導作用,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和教學內容的需要,讓學生學會如何查找和分析史料。

比如如何充分利用各種文獻資料的書目和索引?如何利用互聯網查找和檢索史料?如何判斷作者的立場和時代?各種數據如何分類匯總整理?如何判斷所選史料的準確性和客觀性?這些都是學生在歷史學習中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和素質。

2.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補充史料。

從文字史料來看,人教版的三本必修教材“學習之窗”部分有74處(其中必修壹26處,必修二24處,必修三24處),很多史料直接在“歷史縱橫”、“材料回放”、“課後探究學習總結”的“學習延伸”部分給出。

這些史料基本都是圍繞教材的重點和難點選取的,與主要內容相輔相成,具有典型性和啟發性。

教師在備課時要結合教材內容充分分析這些史料,促進重難點內容的突破。

除了對書中現成的歷史觀點進行解釋和論證,還可以開發其更多的價值。

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對歷史事實進行分析、比較、歸納和總結,逐步學會學習和理解歷史的基本方法;識別和處理史料的基本技能;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自主探究意識。

如果能把不同章節的應用史料重新組合起來,不僅能提高分析運用材料的水平,還有助於形成對知識的整體理解。

如果把人教版必修壹中的古希臘民主政治史料與必修三中的蘇格拉底思想、馬丁·路德的《九十五條提綱》和盧梭的《論社會契約論》結合起來,就能更好地理解古希臘人文主義的起源和發展的全過程。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編歷史教材中的史料種類繁多,有歷史人物的肖像和照片、地圖、名勝古跡照片、漫畫、數據表等。

這些插圖雖然只是輔助材料,但也能形象地說明教材中的相關內容,激發學生的興趣,加強教學的直觀性和形象性。

因此,我們不能忽視這些歷史地圖和插圖的使用,在教學過程中更要註重挖掘插圖中的隱性知識。

3.適當補充教材以外的史料。

教材中的史料受篇幅所限,但有些重點內容難以理解,或者只有歷史結論而沒有解釋過程,學生難以接受。教師可以根據課堂教學的需要,補充壹些課外史料,並據此培養學生分析和閱讀史料的能力,努力向歷史學習。

補充史料,關鍵是要有針對性,而有針對性的史料重點在於選材,這就需要老師平時廣泛閱讀,註重積累。

但需要註意的是,課堂教學時間畢竟有限,不能無原則地堆積史料。

教材之外的補充史料必須反復篩選,緊密聯系課程目標和教學目的,選擇最有代表性的史料;同時,要保證史料真實可信,篇幅適當,難以滿足學生的理解水平。

如果學生不了解相應的歷史背景,即使材料具有典型性,學生也很難真正理解材料本身,也很難最大限度地挖掘史料的內涵,更不要說用史料分析問題,效果當然會大打折扣。

在選擇和加工材料時,可以對原始材料進行編輯改寫,刪除無關內容,從材料中提取最重要的信息,形成文字或圖表。

但要註意材料的上下文,保證其原意的完整性。

比如人教版必修2第八單元“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壹節,為了更好地理解中國入世的利弊,可以相應補充以下材料:

材料壹:經濟全球化趨勢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科技發展的產物,給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帶來了發展機遇、嚴峻挑戰和風險,也提出了如何維護自身經濟安全的新課題。

經濟全球化的趨勢要求各國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但在擴大對外開放時,各國應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循序漸進,註重提高防範和抵禦風險的能力。

經濟全球化趨勢加深了各國經濟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響。

壹旦壹些國家和地區發生經濟危機,不僅發展中國家將深受其害,發達國家也難以置身事外。

全球化的經濟需要全球合作。

材料2:中國將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壹員。

這是我們的國家。

在改革開放進程中,這是壹件具有歷史意義的大事,也是進壹步推進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對外開放的重要機遇,對經濟發展影響深遠。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符合中國的根本利益,有利於改善經濟發展所需的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可以直接參與國際經濟規則的制定,維護中國的權益;有利於我國平等地與其他國家和地區開展經貿活動,促進市場多元化戰略的實施,更多地擴大出口;有利於完善國內相關法律法規,改善投資環境,增強外商對中國的投資信心,更好地利用外資;有利於推動國內經濟體制改革,促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技術進步,提高國民經濟的整體素質和競爭力。

第二,加強對學生使用史料的指導。

從學生的角度來看,有效課堂是學生主動學習和思考的課堂,是學生主動建構所學知識的課堂。

新課程倡導的史料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加強學生歷史能力的培養。

因此,根據教學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對史料進行分析,最大限度地從中獲取有效信息。

就歷史研究的程序而言,史料在史學中的地位體現為先有史料,後有論據。

新課標“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進壹步提高閱讀和通過各種渠道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掌握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努力達到“從歷史中討論,歷史與理論相結合”的學科能力要求,也是為了培養學生“從歷史中討論”的意識和思維。

所以選料的時候壹定要用好,料用對了才能發揮作用。

1.引導學生用批判性思維分析史料。

總的來說,歷史文獻是人類對社會的認識。經過人們的加工改造,總是受到作者主觀目的、政治立場、知識水平等因素的制約。所以史料是主觀的,錯誤是不可避免的。

批判性思維包括質疑、假設、比較、推理等。,並領悟表面文字背後的含義,從而得出最終結論。

運用批判性思維分析史料,質疑其可能存在的不足,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史料中的有效信息,追求史料的合理性,從而提高史料的使用價值;也有助於學生擺脫課本的束縛,養成獨立的歷史思維習慣,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學校教育的目的不是讓學生壹味的背誦課本上的評價或結論,而是讓他們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學生應盡量從對材料的分析中形成自己的判斷,並通過對材料的分析加深理解。批判性思維的培養也適應了這樣的教育需求。

2.引導學生“精讀史料——分析問題——總結”

教師首先要對教材和補充史料進行梳理,並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通讀、理解。比如文言文中的壹些生僻字,可以用註音來解釋,或者翻譯成白話文。在此基礎上,可以引導學生理解史料的含義,掌握精讀和辨析史料的壹般方法。

補充和呈現史料只是第壹步。接下來,更重要的是精心設計與史料、教材相關的啟發性、規律性問題,促進學生思維向縱深發展。

有的時候,教材選的史料不設題。為了便於學生理解史料,提取有效信息,應根據學生已有的歷史知識和史料本身的特點,設計相應層次的題型。

補充課外史料需要設計相關問題。

只有這樣,才能利用好史料,促進學生的思維向新形勢的縱深發展,更好地理解教學的難點和重點內容。

設計問題要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不能太簡單。設計問題要鼓勵各層次學生思考,讓他們通過思考有所收獲,提高能力,激發學生閱讀史料的興趣。

問題的解決必須依靠對材料的解釋和分析。問題的解決不僅是研究史料的目的,也是理解史料的壹種方式。

比如人教版必修二第40頁有壹段史料:1845,福州官方稱洋貨“積於廈門”。

洋棉洋布,“其質美,其價便宜,買洋布洋棉者十房九房。”

因此,“江浙的棉布不再流行”和“福建產的土布土布棉”...無法導出”。

根據材料的信息,我們可以設計幾個小問題:為什麽洋貨會在1845左右“堆積在廈門”?洋貨暢銷,土布滯銷的原因是什麽?這對當時的中國有什麽影響?這樣的問答將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重難點。

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先理解問題,然後帶著問題閱讀史料,結合所學的歷史知識,尋找史料中的相關內容,尤其是相關關鍵詞,從而提取出解決問題所需的有效信息,相應地提高了學生提取信息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研究了史料,分析了問題之後,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比較不同的認識和理解,並結合所學的歷史知識,總結從史料中獲得的認識,最後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整個過程體現了“從歷史中討論”的意識。

3.細化選擇題的材料分析部分。

獲得以上學習經驗後,可以選擇壹些練習進行針對性的訓練。

當然,在具體選題時,也要註意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和教學要求,明確學生哪方面的能力需要培養,從而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材料的題型主要是書面史料。要求學生在閱讀、思考、理解的基礎上,結合材料本身和相關背景、史實,結合所掌握的史料分析方法進行答題。

主要考察學生閱讀、提取、整合有效信息的能力;考察學生對相關史實的記憶、理解和概括能力,知識的遷移和運用能力,文字的概括和表達能力,有助於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在實踐中,可以在具體的做題方式上指導學生:首先,仔細閱讀題目,看清有效信息和重要提示,比如分析有多少題,各自的分數,以及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避免答題時的盲目性;然後帶著問題對給出的材料進行分析,找出其中的關鍵詞和提示,如時間的概念、出處或作者姓名、材料中的特殊符號(雙引號、省略號),有助於正確回答。

最後結合所學知識,理清思路,列出答案大綱。

第三,避免史料教學中的問題

由於史料的種類繁多、來源廣泛,史料本身的多樣性、復雜性和主觀性,以及壹些教師對史料教學沒有充分了解或很少使用,中學史料課堂教學仍然存在諸多問題,不僅不能提高課堂有效性,還存在效率低下甚至無效的現象。

所以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要盡量避免以下現象:1。史料選擇不當。

在史料的選擇上,還是大量的史料堆砌;或者史料本身沒有太多的思考內容,沒有圍繞課程的重點和難點,與主要歷史知識聯系不緊密,會讓學生無所適從;或者史料太短,無法給學生提供必要的思考空間;或者史料過長,學生閱讀時間長,從而影響歷史課堂教學任務的完成。

在史料的具體運用上,壹般可以遵循三個步驟:精讀史料、分析史料、得出結論。

基本上要按照這壹步走,否則可能會有偏差。

比如很多史料的文言文部分,很多同學就是因為在考試中沒有看懂史料而失分的。

這遠遠談不上提取有效信息。最後只能聽老師給出的思路或者答案。或者史料設問難度太大,無法引起學生的思維沖突,學生無法展開分析,無法實現知識的運用和升華;或者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給學生思考,所以史料的教學基本上只是壹種形式,當然也無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甚至走向反面。

2.史料教學缺乏對歷史方法的引導和培養。

在使用史料時,沒有發揮其相應的功能,沒有表現出歷史本身的特點。他們只是把史料教學作為激發興趣的工具。

史料運用的重點是,教師引用的史料引起學生的興趣後,能否提高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或者說史料的教學只是被當作呈現教科書中各種敘述的證據來證明教科書所講內容的真實性,學生並沒有真正從中獲得任何歷史方法和歷史學科能力。

那麽這種教學即使使用了史料,也達不到歷史教育的目的。

史料的使用不僅僅是為了補充老師講的內容,或者訓練考試的相關題型,而是為了促進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3.史料運用不夠規範嚴謹,史料失真失實。

現代信息技術確實為史料的查找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但也存在潛在的問題。

尤其是在網絡資源的使用上,更需要註意,這就需要用戶進行嚴格的篩選。如果史料有誤,就會給學生錯誤的信息,形成錯誤的歷史場景。

史料是學習和研究歷史的基礎和依據,學習歷史必須以全面真實的史料為基礎。

或許史料的使用確實給課堂帶來了“高效率”,但歷史的底線是真理。如果為了解決某個問題而對材料分析牽強附會、斷章取義、機械照搬,必然會引發新壹輪的問題和混亂,效率更低。

因此,在教學中,史料的選擇和使用必須遵循嚴謹、真實的原則。

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要進壹步提高通過各種渠道閱讀和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培養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學習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努力做到理論與歷史相結合。

可以看出,新課程標準已經把歷史材料在教學中的運用作為實施歷史新課程改革、實現歷史課程目標的重要媒介和途徑。

在過去的教學實踐中,史料教學給高中歷史教學帶來了無限生機,也給我們留下了很多思考的空間。

因此,作為壹名歷史教師,不僅要充分認識運用史料的必要性,還要思考如何發揮史料教學的最大效益,進壹步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 上一篇:2019紹興小學入學政策、年齡要求及入學條件報名時間

    2065438+2008年紹興老城區公辦普通中小學招生原則與去年基本壹致,實行相對就近入學、免試免試入學、取消擇校、公開公平的原則。其中,初中招生範圍和對象為:具有老城區七個街道(塔山街道、吉山街道、北海街道、福山街道、城南街道、吉山街道、迪蕩街道)戶籍的應屆小學畢業生;戶籍在東浦街道以南靈芝街道、舊村行政區的應屆小學畢業生。小學招生範圍和

  • 下一篇:本人高中學歷,可以報考二級建造師嗎?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