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中學學科 - 惠安縣社會事業

惠安縣社會事業

惠安縣素有“瘠地植松柏,貧家讀書”之風。自北宋建縣以來,就有了教授經學和歷史的縣學——明倫堂。宋末,羅山已有“龍山書院”,鄧柯已有“克山書院”。明清時期有易派、私塾、家塾、社學、書院。當時惠安各鄉相繼設立了21社會科。隨著社會科和私塾的興起,民間子弟學習文化的機會增加了。由於學風的興盛,從唐代到清代,惠安有172名漢儒,明清有536名。

清末廢除科舉,興學。光緒三十三年(1907),惠安縣第壹所公立小學——惠安官學(現惠安實驗小學前身)創辦。次年,在縣基督教堂建立了壹所私立小學。

民國初年,由於限制和改造,私塾和學園逐漸減少,小學逐漸增多。當時既有公立小學,也有華僑、鄉紳、教會辦的私立小學。抗日戰爭勝利前夕,全縣公立和私立小學增加到172所。後來由於戰亂,到1949年,全縣共有小學132所,教師723人,學生20305人,適齡兒童入學率僅為26.28%。

民國5年(1916)創辦惠安縣中學(現惠安壹中),小學畢業生可在縣城繼續學業。學制3年。29年,全縣有1所公立和私立中學。1949年有普通中學4所(含省級水產職業學校),教職工113人,學生1609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惠安教育穩步發展。1952改革舊的教育體制,改組私塾,由私立改為公立,確立了教育為工農兵服務的方向。去年夏天,小學數量增加到218。1958年確定了“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但由於“大躍進”的影響,學校設置倉促,不僅有8所中學和423所小學,還有各種社會隊伍興辦的農業中學等35所職業學校。由於片面強調教育和生產勞動的結合,師資和管理跟不上,教育質量下降。

60年代初,我們實施了《中小學暫行條例》,建立了正常的教學秩序,加強了“兩基”(基礎知識和基礎訓練)教學。1963實行“兩個教育體系”,以全日制學校為主,發展小學,解決貧困中農子女上學問題,防止新增文盲。

“文革”初期,中小學相繼“停課鬧革命”。1968 ~ 1969期間,學校陸續復課,紛紛造反。他們根據毛澤東的“五·七”指示,建立學農、學工基地,以“階級鬥爭”和“大批判”為重點,下大力氣“開辦學校”,分散設點,盲目提出“初中不要大隊”的主張1971年,全縣有101所中學(含14所中學),辦學力量分散,教學質量下降。

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後,按照“定發展速度、定辦學規模、定實現時限”的原則,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師待遇,完善學校規章制度,進行教學改革,開辟第二課程,普及電化教學。自1980以來,職業和專業技術教育再次在全縣迅速發展。從65438年到0983年,全縣基本普及了初等教育。1987基本實現無文盲縣。到1989,全縣有小學362所,在校學生122812人,教職工5540人。現有中學26所,附屬中學26所,在校生259265438人,教職工265438人。職業學校(含普通中學附屬職業班)53個班,在校生2449人。大中專統壹招生後,惠安每年向全國輸送300 ~ 400人,有的年份多達500人。中專:惠安職業中專、惠安開城職業中專、惠安高新中專、惠安經貿學校。

中學:惠安壹中*、惠安二中*、惠安三中*、青山中學、鶴山中學*、唐璜中學、雁峰中學、東洲中學、奧特河中學、濱江中學、輞川中學*、羅城中學、梅峰中學、滄湖中學、五峰中學、山下中學、景峰中學等文筆中學、炊樓中學、大武中學、東橋中學、祥輝中學、東山中學、後卿中學、連山中學、徐厝中學、瑞東中學、克山中學、嘉惠中學*、延壽中學、閘崗中學、霍城中學、董熙高中、高級中學*、廣海中學*、羅廣中學、惠安。

標有*的高中或標有高中的初中。

  • 上一篇:上海市普陀區曹楊第二中學附屬學區範圍
  • 下一篇:京劇信息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