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中學學科 - 什麽是新課改?為什麽要進行新課程改革?

什麽是新課改?為什麽要進行新課程改革?

第壹,課程改革就是課程改革,“新”就是對舊傳統的改革,新課程改革就是相對於舊課程和傳統教學的改革。它是適應社會進步和教育發展的壹次新的課程改革,是課程本身和教材理念的壹次根本性變革。其根本方向是人的發展,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縱觀歷史,任何改革都是舊的體制和制度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甚至阻礙社會進程。這個時候,就需要改革了。新課程改革也不例外。教育是國家發展的關鍵。但目前我國教育教學發展相對落後。國家教委教學調查顯示,我國教學發展不平衡,地區差異大,與國外教育相比還有很多劣勢。【案例】風格迥異的教學。三個國家的美術老師教學生畫蘋果。中國:老師壹個壹個畫大綱,學生模仿;日本:有壹個蘋果的樣本,學生描述;美國:老師拿來壹籮筐蘋果,每個學生拿起壹個,想弄明白,看著,有的甚至品嘗。中國學生畫的蘋果:很寫實,但是壹樣。日本學生畫的蘋果“相似”,但都是壹個蘋果。美國學生畫的蘋果:色彩鮮艷,特色鮮明。反思:通過案例可以發現,中美學校教育存在很多差異,很多差異是因為文化背景不同,但反映在學習風格上,美國學校教育更突出孩子的自主學習和開放學習。培養學生的方式決定著學生的成長,決定著學生個性和創造力的形成。看到我們傳統的教與學由老師、班主任、孩子被動學習、機械學習、由他人學習。學生的個性和創新能力呢?因此,基礎教育改革勢在必行。新課改於2001正式啟動,我縣於2003年進入新課改實驗推廣階段。新課程改革適應了素質教育的要求,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創新了教育,提高了教學質量。二、新課改要註意什麽?“人可以是自己的墻,也可以是自己的路,就看妳有什麽樣的想法了。”這是作者在《想法:走向成功的第壹步》壹書中的深刻思考,可見想法對壹個人的重要性。正確的概念是走向成功的第壹步,那麽我們如何理解概念呢?“觀,觀;閱讀,思考。觀念是指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留下的概括形象(有時是表象),是關於某壹方面的新的、獨特的思維觀念,思想觀念正確與否直接影響行為的結果。”【1】任何改革都要從改變人們的舊觀念開始,也就是洗腦。人的觀念決定人的自覺行動,所以筆者認為新課改要從轉變觀念入手。第壹:觀念改革。觀念變革之壹──教師觀和學生觀。【案例】壹位老師在參加《從井裏看天空》的拓展部分時,準備先講後寫,於是問學生:“同學們,妳們要不要跳出井口看壹看?”學生都說“想”。“是啊,青蛙跳出來後會怎麽樣?”老師想帶領學生說:青蛙跳出來的時候,看到了天空是多麽的大,多麽的藍,外面的世界是多麽的美麗,但是後來有壹個學生站起來說:“它又跳回井裏去了。”老師冷冷地回答:“妳是怕做井底之蛙。”。到了寫作階段,孩子並沒有氣餒,在文章中寫道:“青蛙歡快地跳出了入口,仰望著汙濁的天空;看遠處,煙囪裏的煙滾滾向天空;再看看附近的池塘。水又黑又臟,壹股刺鼻的味道撲鼻而來。青蛙認為回到井裏是安全的,還不如跳回去,於是青蛙又跳回井裏。”反思:上述案例中的教師是否有新課改下的教師概念?不是。在案例中,中學生因為沒有遵循老師預先設定的思維而受到老師的訓斥。當學生有原創想法時,他不尊重,更不鼓勵。在新課程改革的舞臺上,教師將扮演新的角色。他需要放下權威,用博大的情懷去關愛每壹個學生,給予學生心理上的支持,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當學生犯錯時,教師要做的不是責備或讓同學取笑,而是通過各種適當的方式給學生心理安全感或精神鼓勵,成為學生最可靠的心理支持來源。課堂上,最有個性的同學可能會有什麽看法。例如,在我的戰友邱的課上,學生們提出,邱身上的炸彈和手榴彈在他著火時沒有爆炸。在朱自清的《背影》裏,壹個學生問:我爸爸跨欄桿不是違反交通規則嗎?.....對於這些觀點,老師是否應該回避甚至訓斥學生?在傳統的教師觀中,老師是聖人,學生說什麽做什麽。在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下,教師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尊重學生,鼓勵學生,關註學生的感受。教師不再是教學的權威,而是學生發展的促進者,課程的開發者和建設者與學生的關系是平等的。同樣,當老師對學生的態度和想法發生變化時,學生對老師的態度和想法也會發生變化,即學生的看法也會發生變化。學生沒有不親近老師的恐懼,而是在心裏把老師當成大朋友、好夥伴,在老師的指導和幫助下求知。這樣我就願意向老師同學表達自己的想法,敢於質疑老師和教材。教師對學生的態度和學生對教師的態度發生了變化,教師的教學觀和學生的學習觀也會發生變化。第二次觀念變革──教學觀和學習觀。老師的尊嚴,傳統教學學生坐著聽,老師講,學生聽,記,讀,背。老師看完了課本,自然以為下課了。至於學生學了多少,會學到多少,老師很少考慮。新課程改革理念下的教學觀:教學是師生之間信息和情感交流、溝通和積極互動的過程。要知道講課不是我們老師的專利。學生也是老師,老師也是學生。學生可以自己備課,模仿老師或自創班級,課後互相評價。在教學活動中,我們應該大力鼓勵教師“完成課堂教學任務”,但如果刻意追求所謂的“教學任務的完成”,以抑制知識、能力、態度、價值觀的生成和擴散為代價,必然得不償失。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在課前精心“備課”,預設教學的各個環節,然後形成標準的“教案”(教學設計的最終體現)。在教學過程中,“教案”成為整個教學活動的唯壹依據和最高準則,而不顧學生的實際需要和課堂情境的變化。這種教學過程是教師向學生灌輸預定的教學目標,學生認同並適應教學目標和任務的過程。沒有表現出對學生學習需求和情境變化的任何關註,沒有表現出對有利教學機會的任何積極的“捕捉”和挖掘,不能實現和促進教學的“生成”,抑制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將語文課程的理念定義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認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要求我們的教師“關愛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進取精神”。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壹切為了學生”,與時俱進,隨著課堂教學形勢的變化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充分挖掘有利時機,促進教學的生成,真正實現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自主”、“合作”、“探究”。換句話說,教學不僅是有計劃的、預設的,而且是壹個開放的、動態的、生成的過程。這裏強調的是學生與教育情境的互動。要變預設教學目標的“框架化”為學生自主的“體驗化”。傳統的學生學習觀是,老師讓我讀我學,老師讓我寫我會寫。學生的學習完全是機械的。新課改理念下的學生學習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可以自主學習,自主選擇學習的內容和方法。學生知道如何掌握思維方法,進而掌握最佳的學習方法;當妳學會了閱讀和思考,妳就掌握了學習的主動權;預習是學習之母,復習是學習之父;良好的習慣比任何高學歷都重要,沒有比思考和提問的習慣更好的習慣了;學習要遵循自學-互學-找老師的程序,久而久之,自學能力就會提高;學習要與學習和思考相結合,即與思考和反思相結合;學問結合,即敢問與善問的有機結合;學與學的結合,即與預習、復習的有機結合;學做結合,即與動手寫作的有機結合;學與記的結合,就是與記憶的有機結合;寫作有助於發現問題,增強記憶,仔細思考,加深理解。第三次觀念改革──課程觀和教材觀。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老師們總是強調統考科目是“主課”,音、體、美科目是“副課”,所以在教學中老師們的精力投入和側重點是不壹樣的,導致學生們“主課和副課”的對比意識,從而形成了學生高分低能的學習狀態。新課程改革理念下,要求教師樹立開放的大課程觀,加強課程整合。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上好綜合實踐課,促進學生各方面的協調發展。新課改提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葉聖陶先生說,教材只是壹個例子。既然是例子,用“這個”或者“那個”都可以。在傳統教學中,老師壹字不差地把課本內容灌輸給學生。教材講完了,老師就認為教學任務完成了。在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下,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學習能力的水平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以刪減或補充教材,提倡對教材的多元解讀。
  • 上一篇:汕頭(市區)哪所中學最好?
  • 下一篇:中學生表演的小品劇本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