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中學學科 - 現場急救和急救醫學常識

現場急救和急救醫學常識

1.現場搶救傷員應該掌握的基本常識有哪些?

現場搶救傷員應掌握的基本知識如下:(1)如果傷者在車內,無法自行下車,應盡快將傷者拖出車外。

(2)如果傷者在巷道內,迅速將傷者拖離巷道,拖拽過程中註意不要觸碰傷者的要害部位和傷口。(3)若傷者因暴力行為昏迷或因天氣炎熱、寒冷、缺氧及各種原因中毒而昏迷,應立即進行搶救。

(4)因呼吸中斷搶救傷者:如發現傷者已無呼吸音或呼吸動作,可斷定其呼吸已中斷。這個時候應該爭分奪秒馬上搶救他。無論妳是否具備救援知識,都要按照以下方法進行急救,否則傷者會因腦部缺氧而危及生命。搶救方法:擡高傷者下頜角,使呼吸暢通。這個措施在很多場合對恢復呼吸有很大的作用。

如果傷者仍然無法呼吸,那麽就要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做人工呼吸時,要有規律地擡高傷者的胸部和上腹部,人工呼吸才能起作用。如果人工呼吸不能起作用,就要檢查傷者口中、咽喉部是否有異物,並設法排除,然後繼續人工呼吸,直到專業救護人員到達。

(5)失血傷者的搶救:如果有人受傷失血過多,會出現失血性休克等癥狀,嚴重時會危及生命。因此,快速準確的止血是有效搶救傷員的重要手段。

失血的治療主要通過擡高肢體、壓迫血管、綁繃帶、紮傷口來實現。(6)骨折傷員的搶救:當有人骨折時,首先要註意防止傷者休克,不要移動身體的骨折部位。如果脊椎可能受損,壹般不要改變傷者的姿勢。對於具體的骨折部位,用無菌薄膜小心包裹,根據發生後的狀態保持部位不動。在沒有包紮用品的情況下,骨折部位可以就地取材固定,減輕傷者的痛苦,方便運輸,同時也不是必須的。

2.現場急救的基本原則

現場急救的對象、環境、條件與醫院有很大不同。因此,掌握其具體特點將使應急工作者從思想到工作都有充分的準備,有利於任務的順利完成。

壹、現場急救的特點(1)突發性現場急救往往導致在突發的災難性事件中出現傷員或病人,有時人數少,有時成批,有時分散,有時集中。常見的病人大多生命垂危,不僅現場的人需要參與急救,呼叫中心外的人也需要更多的人參與急救。

(二)緊迫性突發災害和事故發生後,傷員的情況要復雜得多。很多人同時有兩個以上的樂器損壞,很多人生命垂危。傷者和家屬都處於非常緊急的呼救情緒中。心臟驟停6分鐘,大小便失禁,昏迷,腦細胞不可逆損傷。

4分鐘內開始心肺復蘇,可能救50%。10分鐘開始恢復的人有10%無法存活。

所以,時間就是生命,分秒必爭。對心臟驟停、呼吸驟停的人員,要通過復蘇技術將其從懸崖邊緣搶救過來,對嚴重出血、骨折者,要進行止血、固定等搶救。否則就會出現“失之毫厘,失之千裏”的嚴重錯誤。(3)困難困難是指災害中傷病員種類多,傷情嚴重。壹個人可能同時涉及多個系統、多個器械,需要豐富的醫學知識和過硬的技術來完成急救任務。

實際上,經常有病人多,要求急,要求高,知識少的情況不適應。有些災害,雖然傷病員較少,但往往處於突發的緊急狀態,甚至傷病員周圍沒有人,更談不上專業的衛生人員,只能依靠具備基本生命支持技術的路人提供幫助和急救。

這種情況對於學過醫學的人和受過訓練或沒受過訓練的人來說都是壹個難題。(4)靈活性現場急救往往是在缺醫少藥的情況下進行的,往往沒有完備的搶救設備、藥品和旋轉工具。

所以要靈活地在傷病員周圍尋找替代品,修舊利廢,獲取洗滌消毒劑、繃帶、夾板、擔架等。就地取材;否則就會失去搶救的機會,給傷病員造成更大的災難和不可挽回的後果。(5)重點醫療急救包括院外急救,客觀上要求醫療技術培訓、急救醫療設備和器材,特別是綜合性急救專業裝備:醫院急救要專業化,群眾急救要普及化,社區急救組織要網絡化,急救指揮體系要科學化。

這些都是完成急救的關鍵問題。二、現場急救的原則現場急救的總任務是采取及時有效的急救措施和技術,最大限度地減輕傷病員的痛苦,降低致殘率,降低死亡率,為醫院搶救打下良好的基礎。

優先考慮能在現場急救中幸存的傷病員。這是總的原則。

為了更好地完成這壹光榮而艱巨的任務,我們還必須遵循以下六項原則。

(壹)先復蘇後固定原則是指在心臟驟停和骨折的情況下,通過口對口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壓使心肺腦復蘇,然後固定骨折的原則。(2)先止血後包紮原則是指在出現大出血和傷口時,應立即用指壓法、止血帶或藥物止血,然後對傷口進行消毒和包紮的原則。

(3)先重後輕的原則,是指先重後輕的傷病員。(4)先救後者的原則過去大部分傷病員都是先送後救,往往延誤了搶救時機,導致不該死的人喪失了生命。

是時候倒過來了,先存後發。在送往醫院途中,不要停止搶救措施,繼續觀察傷情變化,避免磕碰,註意保暖,安全到達目的地。

(5)急救與呼救並重的原則。當遇到大量傷病員時,很多人可以在當前情況下快速贏得急救外援。(六)處理與醫療的壹致性原則過去在處理危重病人時,處理在思想上和行動上是與醫療、監護分開的。

交通部門負責搬運,衛生部門負責途中醫療,好像只是救助的責任。很多時候協調不好,途中要繼續救援,但是沒有保障。此外,車輛嚴重顛簸,導致傷員和病人過度痛苦和死亡。

這種情況在國內外並不少見。醫療救護要在任務要求壹致、步調協調、任務完成壹致的條件下進行。

在運送危重病人時,可以減輕痛苦,減少死亡,安全到達目的地。過去的急救是“擡上去就跑”的方法,這種觀念在國際範圍內已經基本被“等傷穩傷”的思想所取代。

這壹穩定的政策表明,它能有效地降低戰時和平時急救的死亡率和致殘率。“等壹會兒,穩住傷勢”的時候,並不是讓傷病員無人看管,而是急救人員在緊張地做著自己應該做的事情,打通氣道,心肺腦復蘇,控制出血,制動骨折,少搬運,所以未經訓練的人更要註意。

目前,先進國家已經大大加強了急救和院外轉運的工作。比如在美國,從收到求救信號到被送往醫院只需要37分鐘左右,大大降低了死亡率,充分說明時間就是生命。三、急救時間的標準根據大量的急救實踐,急救者越早接近傷病員,受傷後的急救時間就越短,傷病員的存活率就越高。

最佳急救時期:傷後12小時內。較好的急救時期:傷後24小時內。

延遲急救期:傷後24小時。

3.現場急救的基本原則是什麽?

1,先恢復後整理的原則。

如有心跳、呼吸驟停、骨折等情況,應通過口對口人工呼吸、胸外按壓等方法進行心肺腦復蘇,然後進行骨折固定。2、先停後包的原則。

如有大出血和傷口,首先立即用指壓、止血帶或藥物止血,然後對傷口進行消毒和包紮。3、先重後輕的原則。

意思是在遇到垂危和未成年病人時,先搶救危重病人,再對未成年病人進行教育。4.先存後運的原則。

發現傷病員時,應先搶救,後疏散。在送往醫院途中,不要停止搶救措施,繼續觀察病情和傷情變化,避免磕碰,註意保暖,安全到達就近醫院。

5.急救與呼救並重的原則。當有成批的傷病員和其他人員參與急救時,要緊張而冷靜地協同工作,急救和呼救可以同時進行,以便爭取迅速搶救。

6、搬運與急救相壹致的原則。運送危重病人時,要按照急救的步驟爭取時間,途中繼續搶救工作,減少病人不應有的痛苦和死亡,安全到達目的地。

擴展數據:

現場搶救步驟及註意事項如下:1,檢查意識、呼吸、脈搏等情況並處理大出血。2.用繃帶、三角巾、夾板固定受傷部位。

3.夾板的長度要能把骨折的上下關節固定在壹起。4.骨頭的斷端露出來了。不要拉,也不要送回傷口處。

5.暴露四肢觀察血流。6.固定傷肢後,如有可能,應擡高傷肢。

7.防止休克的發生。8.如果殘端大量出血,呈噴射狀,應先用手指按壓止血,再用止血帶包紮,再用繃帶包紮。

9.對於斷肢,用三角巾、無菌敷料或幹凈的布包紮,用塑料袋套住,放入另壹個裝有冰塊或冰棍的塑料袋中保存。10,在肢體殘端按壓大量紗布,采用回位包紮法進行壓力包紮。

11.如果斷肢是部分連接的,要按照骨折固定法直接包紮固定。12.如有大骨突出,應同時包紮,壹起送醫院。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現場急救。

4.醫療急救常識

1.正常人頭腦清醒,語言流暢,行為自由。

如果有人“聽不懂”,呼吸和心跳存在,按壓或針刺“任重”穴無反應,可能是昏迷。昏迷時間越長,病情越嚴重;2.正常成年人的體溫是36-37℃;3.正常成人脈搏為60-100次/分,均勻有力;4.正常成人呼吸16-20次/分鐘,呼吸時間相等;5.正常成人血壓範圍為140/90 mmHg(18.6/12 kPa)至90/60 mmHg (12/8 kPa)。6、正常成人瞳孔直徑為2-4mm,與圓形完全壹致;手持心肺復蘇術(CPR)手持心肺復蘇術(CPR)是壹種搶救技術,不是醫務人員的專利,而是普通大眾應該熟悉和掌握的急救技術。

動手心肺復蘇不需要任何醫療設備。手持式心肺復蘇主要用於猝死患者。

先確定患者是否猝死,包括突然意識喪失、頸動脈脈搏消失、自主呼吸停止、兩側瞳孔散大等等。* * *:患者仰面躺在地上或木板上,頭部無枕頭等物品。這才是正確的心肺復蘇方式。如患者俯臥,應以輕柔手法將其轉為仰臥位,尤其註意頭頸部,切不可用力過猛。

如果病人躺在柔軟的床上,他的背部應該墊上木板。意識判斷:對呼喚無反應,對掐中、合谷穴無反應,兩側瞳孔散大,可斷定患者無意識。

拍拍傷者的肩膀(或臉),在他耳邊喊:“餵!妳怎麽了?”來測試它的反應。7.正常成年人的血液總量約占體重的7-8%。

什麽是猝死?壹個正常“健康”的人,或者病情基本穩定的人,突然出現心跳、呼吸驟停,稱為猝死。世界衛生組織將從發病到呼吸心跳驟停6小時內死亡的病例定義為猝死。

猝死的原因大多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的急性發作。冠心病導致的猝死70%發生在院外。

猝死患者意識喪失,頸動脈波動消失,自主呼吸停止,雙側瞳孔散大。猝死的病人可以搶救復活。

對猝死患者應立即進行免提心肺復蘇。4-6分鐘內進行有效心肺復蘇,搶救成功率50%。

打開氣道:擡頭擡下巴。首先,清理異物(嘔吐物、血塊等。)在口中,取出假牙,用壹只手將食指和中指放在下巴上,擡起下巴,使頭向後仰。用壹只手托住脖子後,頭後仰的程度要與下巴和耳垂之間的線垂直於地面。不要向後傾斜太多。判斷呼吸:看、聽、感覺。

看:胸部或腹部是否有起伏。聽:口鼻有呼吸聲嗎?

感覺:是否有空氣從口鼻溢出。大聲呼救傷者對拍打和呼救沒有反應,說明已經失去意識,立即在原地大聲呼救:“來人啊!救命啊!”如果還有其他人,先撥打急救電話,再參與現場救援。

現場要盡量組織好傷病員的救護工作,救護人員要分工協作。口對口人工呼吸:將拇指和食指放在額頭上捏住鼻孔,用嘴包住患者的嘴,先深呼吸,再吹氣兩次,吹氣時不要用力過猛。

吹氣後,患者胸部起伏,說明人工呼吸有效。如果頸動脈搏動消失,可以認為心跳停止(頸動脈位於喉結旁2-3厘米)。

心外按壓:按壓位置:胸正中,胸骨下1/2。按壓頻率:每分鐘60-100次。

按壓深度:3-5厘米。按壓手法:壹手放在胸骨下1/2處,手掌與胸骨平行,另壹手重疊在手背上,兩指交叉擡起,離開胸壁,雙肩伸直,肩部垂直於胸骨上方中間,用肩臂力量向下按壓。

註意事項:1。心外按壓應該持續進行。2、垂直向下用力,不要左右搖擺。

3.向下壓,同樣放松。4.放松時不要離開胸壁。

如果呼吸和心跳停止,應同時進行人工呼吸和心臟按壓。吹氣時,停止按壓。

按壓心外時不要吹氣,兩者可以交替進行。壹個人做:按照15:2的比例,即先吹兩下,再按15次在胸前。

周而復始,直到有人接手。兩個人做:按照5:1的比例,也就是壹個人吹壹口氣,壹個人按壓心臟五次。

吹氣時停止按壓。按壓心外時不要吹氣,兩者可以交替進行。

直到專業急救人員到達。自救互救的同時撥打120。

急救者:急救現場強烈呼喚“第壹證人”,那麽什麽是“第壹證人”?即經過短期培訓,掌握了相當的醫學知識,甚至取得了相關的培訓證書。急救現場主張第壹目擊者進行救治。

美國大約有2億人,7000萬人接受過正規的急救培訓,約占4:1。美國的急救電話是911,美國的公共場所都配備了除顫器。挪威已將心肺復蘇術納入中學教科書。

在德國,妳不可能止血還能拿到駕照...急救面向社會各個層面,涉及社會各個角落。隨著現代人類文明的快速發展和心腦血管疾病的快速發展,急救早已不僅僅是止血、包紮等創傷的治療,而是以普及心肺復蘇為基本內容,輔以創傷搶救知識和技能的培訓為重點。

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際醫療急救界就正式向社會提出開展“第壹目擊者”的普及培訓和教學,以爭分奪秒地搶救因危重急癥或意外傷害而危及生命的傷病員。現實生活中,大部分真正的心臟急癥和其他危重急癥都發生在院外,現場急救與時間賽跑。在醫護人員到來之前,“第壹證人”肩負著特別重要的責任。

現場急救的目的和原則:1,挽救生命,降低死亡率。2.防止病情惡化。

3.減輕痛苦,減少意外傷害,降低致殘率。1,冷靜大膽,細心負責,分清輕重緩急,急中生智,果斷果斷。

5.“急診醫學和急診醫學”概念之爭的由來

“急診醫學”和“急診醫學”哪個概念更能體現我們的專業?這種爭論由來已久,至今沒有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

《中華內科雜誌》編輯邀請邵曉彤教授撰寫介紹《急診醫學》的論文。邵曉桐教授將“急診醫學”翻譯為“急診醫學”,論文題目為“急診醫學”。由於當時是壹門新學科,邵教授不敢貿然發表,請張教授審閱。張教授將書名改為《急診醫學》。張教授認為"急診醫學"涵蓋面廣,"急救"是急診醫學重要的臨床治療手段,正如外科是外科最重要的診療手段壹樣,但不能將"外科"更名(或等同)為"外科"。

雖然這件事已經過去20年了,但是國內還是有很多醫生把急診醫學和急診醫學混為壹談,尤其是壹些院前急救醫學的專家。他們甚至認為急診醫學應該改為急診醫學,並在媒體和專業雜誌上呼籲“急診醫學不能狹義理解為急診醫學”。眾所周知,隨著急救醫學的發展,急救醫學的領域已經遠遠超出了“(院前)急救”,涵蓋了醫療、預防、教學、科研、管理等諸多方面。

“急診醫學”並不是華麗的辭藻,也沒有“急診醫學”那樣的聲音,但“內科、外科、兒科、婦產科”等其他專科的名稱無壹例外都很簡單,但並沒有阻礙其學科的發展。壹個學科的發展,最重要的是認清自己的專業特色和領域,從而得到公眾和醫學界的認可。

6.急診醫學專門講日常急救知識嗎?

有專門介紹日常急救知識的書籍。

可以在搜索引擎百度和新浪鳳凰讀書頻道上搜索。比如百度發現:作者簡介姓名:馬廣作者簡介:著作:現代家庭常用急救知識介紹現代家庭生活豐富多彩,但有些意外往往讓人措手不及,如外傷、咬傷和蜇傷、中毒、中暑、觸電、溺水、中風、突然分娩等。遇到這種情況,及時、科學、有效地進行必要的救援是非常重要的。

本書在總結中國健康教育研究所專家組多年科普經驗的基礎上,從基本急救技能、常見突發事件急救、中毒急救、內科急救、外科急救、婦產科急救、五官急救、叮咬急救等方面,簡要介紹了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急救情況和知識。,為家居生活提供了易學易用的指南手冊。摘要1。急救處理的主要任務(1)急救現場處理的主要任務是:挽救生命,減少傷殘,減輕傷員痛苦,及時呼叫救援服務系統(如120、999、110、119等急救系統)正確、快速地將傷病員轉送醫院。

(2)在應急現場註意以下事項:1。現場測評時壹定要快速控制情緒,盡快了解情況。

註意場地安全,判斷病人狀態,病情輕重緩急。2。

現場評估和病情判斷後,急救電話需要立即呼叫專業急救機構。有效的呼救對於危重病人的治療非常重要。

3。快速消除致命和傷害因素,如移動壓在身上的重物;迅速撤離中毒現場;如果是觸電事故,立即切斷電源;清除傷病員口鼻內的泥砂、嘔吐物、血塊或其他異物,保持呼吸道通暢。

4。搶救和延長病人的生命,檢查病人的意識、呼吸、心跳和脈搏。

如果呼吸、心跳停止,應立即就地進行心肺復蘇。5。

為減少出血,防止休克創傷性出血,應迅速包紮止血,就地取材,用加壓繃帶、止血帶或指壓止血。同時,盡快送醫院。

6。保護傷口。開放性損傷的傷口應妥善包紮。

保護傷口可以防止和減少傷口汙染,減少出血,保護深層組織免受進壹步損傷。7。

有骨折的要用木板等臨時固定。並發癥的預防現場搶救時,應註意預防脊髓損傷、止血帶過緊導致的血液壞死、骨折固定不當導致的血管神經損傷等並發癥。

9。根據不同傷情和情況快速正確輪換,根據輕重緩急選擇合適的轉運工具。

運送過程中隨時註意病人的病情變化。總之,現場救援要在確保維持傷病員生命的前提下有序進行,以免耽誤時間,失去有利時機。

…… 。

7.什麽是急救醫學?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人類的疾病和災難越來越多,急救醫學的內容越來越廣泛,急救醫學領域也承載著越來越繁重的任務和責任。

急救醫學包括院前急救和院內急救。目前院前急救主要以120急救系統為主,院內急救主要以各醫院急診科為主。在壹些地區,120緊急援助與當地醫院的急診科整合在壹起。無論院前還是院內急救,都涉及到急救軟硬件問題。

所謂軟件就是人員素養和規章制度。從目前我國急救的發展歷史來看,真正的二級學科建立時間短,沒有有效健全的急救醫學從業人員培訓體系和準入制度,人員不全,技術參差不齊,規範化程度不夠,影響了急救醫學的發展。

此外,大多數醫學院校缺乏急診專業的培訓和培養,只有少數院校建立了急診科和急診醫學教研室,醫學畢業生也缺乏規範的培訓輪崗制度。根據國外急診醫學的現狀,作者對我國急診醫學的發展和標準化進行了探討。

硬件設備急診科現狀急診科往往規模不夠大,布局不合理,進入急診室通道不暢,沒有獨立通道,進入搶救室通道不暢,彎道多,不利於快速進入;診室的設置或布置不到位,診室不夠大,沒有必要的檢查設備,沒有可移動的檢查臺。突發* * *時,不利於運送病人進急診室;沒有手術室和骨科石膏室(或者說太簡陋了)滿足外傷急救的需要;救護設備不合理,沒有氧氣、呼吸機、監護儀和除顫設備等。擔架不能折疊擡起,也沒有專門的鏟擔架。救護車應配備簡易急救包,包括簡易輔助呼吸器、常規氧氣設備、口腔防護設備、氣管插管設備、靜脈開通設備、創傷防護設備(包括頸托等。)、心電監護和除顫器等。急救科作為急救科應配備齊全的設備,包括呼吸機、血液濾過器、超聲波測試儀、心電監護儀、除顫器、洗胃機等。此外,平車和輪椅嚴重不足,導致病人在檢查時病情不必要地加重,甚至在急診猝死。

急診科診室的設置要合理,診療所需的各種器械要配齊,如檢查扣錘、手電筒、血壓計、檢眼鏡、喉鏡、吸引器等。,每個診室都要配備。急診科需要多輛搶救車,每輛搶救車要有壹套搶救藥物、監護除顫器、手術包、氣管插管等設備,有詳細的藥物和輔助物品清單,每天由主管護士清點簽字,清點時間要有記錄。

更重要的是,急診檢查的設備和儀器(包括x光和超聲波儀器、胃鏡和支氣管鏡等。,其中x光機要放在搶救床上方,可移動)要完全到位,方便快捷,壹直綠燈。另外,急診科要設立隔離區。如遇特殊情況,可實行相應措施,不能臨時抱佛腳。

急診和急救醫療人員的培訓缺乏急救專業人員。以前醫學生畢業後直接分配到急診科,沒有相應的專科培訓,或者從內科轉到急診科。目前雖有壹些培訓,但培訓不規範,標準化項目達不到,輪轉時間不夠,必要的培訓不夠或不足,特別是心血管呼吸內科、外科重癥監護室、麻醉科、神經內科、外科、感染性疾病科、放射科等的培訓。,至少要3年才能達到全科的水平。

現在國際上的全科醫療質量非常符合急救的特點,包括院前急救和院內急救,及時、準確、全面,不會耽誤時機,耽誤病情,避免因等待或呼叫不及時造成醫療糾紛。美國和新加坡的急診醫生至少要輪轉3年,輪轉科室包括外科、骨科、兒科、眼科、泌尿外科、耳鼻喉科、神經內科、皮膚科、婦產科、麻醉科等。,他們必須通過危重病、復蘇術、毒理學和創傷學的培訓和評估。

應建立急救醫生的準入制度,所有參與急救系統的醫務人員必須完成培訓計劃,參加考試並獲得復蘇證書。沒有各種培訓證書,是不可能成為急診醫生的。

復蘇培訓應包括初級心肺復蘇、高級心肺復蘇、初級創傷復蘇和高級創傷復蘇技術,以培養真正的急救醫生。為了完成或實現上述目標,我們必須建立各級培訓中心,使我們的培訓本地化、制度化和標準化。

不僅要培養醫務人員,還要培養相關的社會人員,這是壹項長期的制度化任務。目前中國還是沿用辦培訓班的制度(比如臨時不定期舉辦中美恢復訓練),根本達不到普及和規範的目標,更談不上定期更新的目標。

當前,人們的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增強,要求醫生規範自己的行為,尤其是診療規範,嚴格按照診療操作規範來做。太多或太少都會帶來問題。對於不同級別的醫生和護士,需要設置他們的操作範圍。

目前我們缺少的是沒有人來制定各種診療操作規範,完全憑經驗和感覺。這種情況必然會為醫療糾紛和事故埋下隱患。學會作為學術機構,應負責制定各種緊急醫療診療常規,包括各種急危重癥的診療等具體步驟,如胸痛、腹痛、消化道出血的診療,外傷和中毒的救治等。,而且還應該做可以詳細記錄的表格。

只要醫囑建議觀察病人胸痛,護士自然會按規矩檢查心電圖和心肌酶。化驗結果出來後,護士打電話給醫生看結果。

這樣可以形成良性循環,減少錯誤的發生。再比如頭部外傷的觀察規則。護士分診時,患者生命體征平穩,頭部無明顯挫傷,格拉斯哥評分正常。

但如果不按頭部受傷留院觀察,就容易忽略後續意義。

  • 上一篇:來到中等職業學校是什麽感覺。
  • 下一篇:誰的中學時代最有趣?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