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中學學科 - 徐青第十壹個五年計劃的具體計劃是什麽?

徐青第十壹個五年計劃的具體計劃是什麽?

太原市清徐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壹個五年規劃綱要

前言

“十壹五”期間,是我縣基本進入小康社會、建設中西部強縣、由縣建市的關鍵時期。也是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建設循環經濟基地、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時期。我縣“十壹五”規劃將以“強、生態、和諧”為指導,成為我省國民經濟和社會整體發展的先導規劃,成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藍圖和政府的行動綱領。

壹.現狀和形勢

對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審查

“十五”期間,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發展為主題,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全縣圓滿完成了“十五”計劃確定的各項目標,全縣經濟進入了改革發展以來發展最快、效益最好的時期。

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壹是經濟總量快速增長,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十五”以來,我縣國民經濟始終保持相對穩定的增長速度,國內生產總值從2000年的2551億元增加到2004年的52億元,年均增長約16%。第壹產業總產值持續增長,增加值從2000年的6.4億元增加到2004年的7.68億元,年均增長4.7%左右。第二產業增加值從2000年的6543.8+0.25億元增加到2004年的29.7億元,年均增長30.5%。第三產業增加值從2000年的8.86億元增加到2004年的6543.8+0.47億元,年均增長超過654.38+0.03%。2004年,我縣在全國縣域經濟中的排名從2006年的751上升到434,三年間全國排名上升了317。在全國中西部地區縣域經濟中排名147(統計樣本為1388個縣),全省排名第五,成為經濟總量最高、發展態勢最好的太原直屬縣。

二是產業結構調整成效明顯,主導產業得到有效提升。“十五”以來,農業占GDP的比重從2000年的25.1%下降到2004年的14.8%,下降了10.3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呈快速上升趨勢,從2000年的40.2%上升到2004年的57.1%,增幅為16.9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在波動調整中呈下降趨勢,從2000年的34.7%上升到2002年的36.3%,2004年下降到28.1%。從整體上看,我縣第三產業結構已由2000年的25.1.40.2: 34.7變為2004年的14.8: 57.6: 28.1,工業發展重心向第二產業集中,第二產業已成為全縣國民經濟的支柱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三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態勢良好,工業化進程加快。農業科技進步迅速,農業增長方式得到改善,農業市場結構不斷優化。糧食和農作物良種率超過95%,種植結構進壹步趨於合理;蔬菜產業穩步發展。全縣引進推廣蔬菜新品種100余個,其中23個獲得國家無公害認證。畜牧業發展勢頭強勁。規模養殖戶、社區養殖和畜禽“寄養家庭”成為畜牧業發展的主力軍。全縣年出欄生豬25萬頭、肉牛3萬頭、奶牛6000頭,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葡萄果產業實現了由劣到優的大規模轉型,以“壹江兩路”為重點的優質葡萄果發展迅速,全縣葡萄種植面積達到5萬畝;隨著生態旅遊的快速發展,“三晉第壹生態溝”白石溝普豐山莊已形成省會知名的集休閑、觀光、采摘為壹體的旅遊景點。“十五”期間,圍繞農業產業化建設,我縣發展壯大了清徐莊園、泰森牧業等壹批從事農畜產品加工的民營企業。目前,全縣共有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120個。其中,龍頭企業14家,中介組織5家,專業市場2家,其他組織20家。山西水塔老陳醋集團已成為國家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和全國最大的食醋生產企業,形成了“市場主導、基地主導、基地與農戶聯動”的產業化經營格局。

四是產業集約化程度不斷提高,縣域經濟發展充滿活力。“十五”以來,我縣工業總產值從2000年的331億元增加到2004年的85.3億元,年均增長27.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從2000年的6543809.3億元增加到2004年的51.2億元,年均增長27.8%。“十五”期間,我縣主導產業的規模化和集約化程度保持在55%至65%之間。煤焦和鑄造行業是我縣的經濟支柱,也是我縣的傳統優勢產業群。經過“十五”期間的發展,它們已成為具有帶動效應的龍頭企業集團。梅津、耿陽、東升、應縣、亞新、袁鋼6家機焦企業已全部投產並發揮作用,全縣焦炭設計生產能力達到700多萬噸。企業的規模化發展改變了焦化行業“唯焦化”的現象。煤氣凈化項目、焦油深加工項目、化工回收項目相繼開工,煤焦油產業鏈不斷延伸,資源利用率和效益提高,煤焦油產業鏈不斷向下遊延伸。桐鄉集團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鎂集團。全縣金屬鎂實際產能達到65438+萬噸。新興產業不斷湧現,紡織、新材料、建材等產業蓬勃發展。大企業、大集團的發展格局在全省走在前列。

五是城鎮化水平明顯提高,投資環境和生活環境明顯改善。“十五”以來,全縣投入城鄉建設資金5億元,人居環境和投資環境進壹步改善,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和承載能力逐步提高,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大幅改善。市政工程方面,縣道硬化率達到96%,市政路網總長47.75438+0 km。日供水能力達到1.01.000噸,全縣自來水普及率達到1.000%,全縣燃氣用戶3900戶,液化氣用戶31.000戶,儲氣罐容量2萬多立方米。全縣集中供熱能力達到654.38+0萬平方米,全縣20%的居民納入集中供熱範圍,實際總供熱面積達到78.8萬平方米。交通方面,* * *投資3.05億元改造道路480.8公裏,村村通工程完成156個村170公裏建設。全縣貨運量達到898萬噸,貨運周轉量達到60088萬噸,開通縣鄉客運專線29條,完成旅客發送量863萬人次。環境改善:拆除、重鋪高標準便道2.89萬平方米,更換青石板路緣石5830米,安裝路燈821套;完成東湖圍石壩、截汙、東湖引水工程及周邊綠化工程,全縣汙水日處理能力達到5000噸。在生態園林城市建設中,城市綠化覆蓋率18.3%,城市綠地率15.6%,人均綠地7.62平方米。村鎮建設:徐溝鎮已完成金川路及北街改造、金河中學建設、東南廣場住宅小區建設。東峪鎮完成了全鄉主街輔路拓寬改造工程、中小學基礎設施改造工程、千畝節水示範園、高速公路沿線林帶等生態示範工程。逢蒙鎮完成了劉曉路建設工程和食品工業園規劃。旺達鄉建起了農民醫院。截至目前,徐溝、逢蒙、東裕已進入國家級小城鎮行列。

六是各項社會事業穩步推進,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十五”期間,社會事業對經濟的支撐作用初步顯現。隨著城鎮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和農民收入的穩步增長,消費市場穩步增長,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6543.8+0億元以上。在科技事業方面,科技成果產業化步伐明顯加快,先進適用的農業技術得到大力推廣。科技興縣戰略得到有效實施。“十壹五”期間,全縣投入1373萬元,實施國家、省、市、縣科技項目180余項。建成了4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中心、2個龍頭企業創新服務中心、5個星火科技專家大院、8個農業科技示範園。采取科技下鄉、科技中介服務現場技術指導等方式方法,舉辦各類培訓班786期;培訓人數6.8萬人,科技普及率逐年提高。教育方面,全縣高、中等教育普及率大幅提高,素質教育全面實施。小學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基本達到100%,初中生鞏固率、普及率達到98%以上。全縣初中畢業學生比例達到80%,基本完成了“十五”期間制定的各項任務。文化事業方面,先進文化建設成效顯著,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全縣逐步形成了以新聞、廣播、休閑娛樂、文物為先導的文化產業基本格局;圖書館、文化館、體育館、鄉鎮文化館都有不同程度的建設。文化衛生事業方面,衛生改革和建設得到加強,農村醫療衛生體系不斷完善,傳染病防控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十五”期間,清徐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有目共睹。但如果用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的觀點重新審視清徐,認真反思,就會發現清徐縣還存在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工業增長模式粗放、產業結構單壹、主導產業依賴性強、農業現代化投入不足、社會事業發展不平衡等問題。這些問題和不足使得清徐縣的整體優勢無法更好的發揮。

(二)面臨的基本形勢

“十壹五”期間我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面臨的基本形勢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壹是全球各類工業能源處於供應緊張格局,經濟發展面臨的資源約束越來越突出。進入21世紀以來,工業生產的資源消耗與資源限制的矛盾日益突出,全球工業發展已經到了資源承載約束的戰略轉折點。我國資源保護水平和人均資源占有率較低,長期以來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式管理進壹步加劇了資源約束的矛盾。“十壹五”期間,中國將進壹步依法淘汰落後技術,關閉破壞資源、汙染環境和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企業。

第二,區域經濟壹體化已經成為全球競爭的新形式。世界經濟在趨向融合的同時,也在以壹些地區為核心不斷趨同,構成了當今世界經濟領域新的競爭形態。經濟圈已經成為國內外經濟競爭與合作的主要載體。明確定位,強化作用,將其納入經濟圈發展體系,是“十壹五”期間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課題。

三是區域專業化程度提高,區域產業優勢分工凸顯。從國際上看,國際貿易優勢產業分工格局日益清晰。國內經濟發展也伴隨著區域經濟專業化的進程,突出表現為基於優勢和資源的產業集群的發展。不同的經濟社會因素,特別是資源稟賦和能力基礎,決定了不同地區需要重點發展產業。

四是社會事業成為地區綜合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支撐經濟的重要性與日俱增。社會事業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平臺,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各種資源,構成經濟發展的支撐平臺。經濟增長是社會在人力、文化、科技等方面綜合支撐的結果。社會事業對經濟發展的制約和激勵作用越來越明顯,成為決定地區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五是我省面臨巨大的環境壓力,新能源基地建設迫在眉睫。我省多年形成的以犧牲環境資源為代價的數量擴張為特征的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增長方式,經濟運行質量相對較低,脆弱的生態環境不堪重負。“十壹五”期間,我省將以新能源基地經濟發展為重點,建立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機制和體系,治理環境汙染,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發展質量,大力開展資源綜合利用,優化產業結構,實現能源基地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指導思想

“十壹五”期間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圍繞“強、生態、和諧”藍圖,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山西省建設成為循環經濟示範基地,大力實施“工業強縣、農業穩縣、三產強縣”戰略,加快改革開放,深化結構調整,轉變增長方式,促進協調發展,打造經濟對社會事業的反哺。強化社會事業對經濟的支撐作用,實現產業協調發展,營造“創業在清徐、生活在清徐、發展在清徐”的良好氛圍,進入中西部百強縣,具備撤縣建市條件,基本實現小康社會發展目標。

清徐的強大,代表了清徐通過建設山西省循環經濟示範基地,努力成為中西部強縣,支撐大太原經濟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清徐的強大,要求我縣成為山西省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試驗田。通過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集聚產業資源,增強產業鏈耦合度,提高產業綜合競爭力,減少對高耗能產業的依賴,培育優勢產業,增強根植性的目標。清徐的強大要求我縣強化政府服務效能,塑造創業氛圍,大力發展社會支持平臺,加強“創業在清徐”的環境建設,實現清徐縣的跨越式發展。

生態清代表了我縣建設循環經濟,改造生態環境,建設綠色生態人居環境,構築太原生態屏障的發展理念。生態清潔要求我縣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在穩定當前產業的基礎上加快產業升級進程,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樹立生態意識,向環境要效益,增強清潔徐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生態清徐要求我縣以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人居環境的改善為目標,以生態保護、綠化建設和水環境建設為重點,帶動清徐縣房地產業健康發展,加強“居在清徐”的環境建設,為聚集人口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和諧廉潔徐代表了我縣大力發展農業現代化和城鎮化,加強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產業協調發展和社會事業協調發展的思想。和諧清徐要求我縣成為山西統籌城鄉發展的前沿。也要求我縣在發展經濟的同時,積極探索經濟反哺社會的管理機制,努力營造“發展在清徐”的環境,構建政府服務機制發展下的社會支持平臺,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服務。

三。發展目標

(壹)總體目標

“十壹五”期間,我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是,以建設山西省循環經濟示範基地為目標,以國民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為動力,基本實現小康,具備撤縣建市的全部條件,進入中西部強縣行列。

(2)具體目標

從經濟總量上看,國民生產總值持續增加;在經濟結構上,農業的基礎地位進壹步加強,高新技術產業比重顯著提高,第三產業實現穩定增長;在環境管理方面,循環經濟得到廣泛應用,資源綜合利用水平顯著提高,單位產值能耗、水耗和汙染物排放量顯著降低,生態環境得到基本改善。到2010年,我縣地區生產總值將達到126億元,年均增長15.7%;工業總產值250億元,年均增長18.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64億元,年均增長19%;鄉鎮企業總產值300億元,年均增長18.8%;財政收入達到25億元,年均增長15.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9億元,年均增長10%;外貿出口供應總值達到40億元,年均增長20%;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600元,年均增長9%。

在社會發展方面,城市化水平顯著提高,科技事業顯著增強,研發經費持續增加;教育全面發展,人均教育經費不斷增加;文化事業全面提升,文化體育基礎設施全面改善;衛生事業有序推進,衛生人力資源進壹步充實,基礎設施得到改善;全縣初步建立了完整的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社會保障等經濟發展支撐體系,為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奠定了基礎。到2010年,城鎮化水平提高到48%,人均生活用電量達到342.2千瓦時,全縣全社會用電量達到110790萬千瓦時;低保標準達到300元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享受符合參保條件的城市低保戶人數;每萬人醫生數達到13人;每萬人大學生人數達到237人;高考升學率提高到66.6%,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以內。

四。主要任務

(壹)擴大對外開放,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工業化是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是縣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前提。走壹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優勢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構建可持續發展、具有競爭優勢的多元化產業支撐體系,構築鮮明的實力優勢,是清徐縣“十壹五”期間的重要任務。

1,主動承接太原都市圈和環渤海經濟圈產業轉移,積極發展能源化工產業。加強區域經濟合作,加強與發達地區的經濟技術合作,同時輸出能源和原材料,有選擇地承接產業轉移,引進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抓住太原將完成中心區重汙染企業搬遷的機遇,加快傳統產業升級和新興產業規模化發展,積極提升產業承接能力,實現太原和環渤海經濟圈優先轉移的能源化工產業的承接、轉產、升級和轉型。

在能源行業,繼續發展以煤炭為主的基礎能源產業,優化煤炭生產技術結構,建設大型礦井,聯合改造壹批小礦井,繼續淘汰落後產能,提高煤炭生產集中度,同時堅持開發與保護並重,優化煤炭生產布局,嚴格控制總量,提高煤炭資源回收率,加強礦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促進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十壹五”期間,煤炭產能新增400萬噸。進壹步提高煤炭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水平,重點發展以電廠和燃氣開發利用為核心的新能源產業,加快煤矸石和余熱發電項目建設;大力推進泰森牧業等大中型沼氣工程建設,進壹步提高設計、工藝和自動控制技術水平,處理集約化養殖場汙染控制問題,做好沼氣資源化利用。

化工方面,要抓住全球石油資源短缺和價格上漲給煤化工帶來的機遇。同時,化學工業作為對能源資源依賴性強、汙染大的產業,有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趨勢,加快發展以煤化工為基礎的化學工業。重點發展“甲醇-烯烴”產業鏈、“煤焦化-焦油深加工”產業鏈、“煤氣-甲醇-合成氨-尿素聯產甲醇和二甲醚”產業鏈。積極采用高新技術化工,大力發展深加工和精細化工,發揮比較優勢,加快發展乙炔化工、化肥、焦油回收加工等特色煤化工產業。特別要重視焦油深加工、醇醚燃料、煤制油項目的研發和建設。同時,要加強環境保護、節能和資源綜合利用,實現化學工業的可持續發展,全面提高化學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

2.積極發展太原和環渤海經濟圈的配套產業,積極發展鎂加工和精密鑄造產業。優化外貿結構,合理控制焦炭、鎂等壹次能源和資源密集型產品出口。支持和鼓勵勞動密集型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和其他深加工產品出口。發揮我縣金屬鎂制造優勢,延伸產業鏈,形成緊密的太原、環渤海高新技術產業配套圈;充分發揮清徐資源、鑄造產業基礎和區位優勢,重點發展精密鑄造產業。

鎂加工產業,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配套,將清徐打造成為太原信息產業的緊密配套圈;我縣鎂加工業努力拓展和延伸“焦爐煤氣-矽鐵-原生鎂-鎂合金-深加工-還原渣制水泥-余熱發電”和“煤矸石-電-矽鐵-鎂”的產業鏈,重點發展鎂合金板材、棒材、帶材和手機外殼、方向盤等鎂合金鑄件。同時,要抓住國家材料綠色戰略的發展機遇,按照“加大R&D創新力度,提高產品檔次,註重綜合利用,擴大市場應用”的思路,大力提高失業人員的技術水平,促進新產品的開發和生產,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在精密鑄造行業,大力發展汽車鑄件、精密小型鑄件、特種鑄件(含不銹鋼鑄件)、輕金屬合金鑄件等高檔鑄件;控制中低檔產品的發展,鼓勵其提高質量,實現企業的經濟規模化和清潔生產;加強鑄造企業與外加工企業的聯合重組,加快提高鑄件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積極支持傳統鑄造企業實現生產轉型、轉型升級,逐步實現與國內外主機企業直接對接。打造太原及環渤海地區汽車零部件產業支撐基地;逐步完善產品售後服務體系,建立市場信息中心,增設銷售網點。

3、主動接受太原市場的輻射,積極發展食品加工和建材工業。立足自身農業優勢,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重點培育發展食品加工業,鞏固當前副食品供應基地縣的地位;積極適應大太原經濟圈城市建設市場加快發展的趨勢,引導和加快建材產業發展,打造大太原經濟圈建材制造中心和流通中心。

食品加工業方面,為適應太原市消費結構達到小康消費階段的發展機遇,重點發展醋、葡萄、乳制品。合理利用和開發農業資源,提高農副產品附加值。在發揮傳統品牌優勢的同時,要註重新產品的開發,提高食品加工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加強奶業扶持,建立健全從養殖、飼料、防疫、治療到收奶的壹整套社會化服務體系,重點發展恒達牧業奶業產業化項目,建立健全從養殖、飼料、防疫、治療到收奶的生產資料供應和產品流通領域的壹整套社會化服務體系,促進全縣奶業快速發展。加快農業結構和產品質量優化調整,大力推進水塔老陳醋和泰森肉牛產業化項目建設。

在建材行業方面,為滿足太原市不斷擴大的城市建設市場的需求,我們將重點發展城市建設行業和家居行業,以促進我縣循環經濟的發展。充分利用散熱器行業發展積累的銷售網絡,大力發展建材行業;充分消化利用煤化工循環經濟系統和金屬鎂制造循環經濟系統的產出產品,根據市場需求逐步發展建材工業;大力發展家居建材批發市場,培育配套物流業,增強建材家居產業發展活力。

4.加快發展新興產業,努力提升產業水平。立足產業特色和優勢,繼續加強與友好縣(市)的經濟技術合作。支持精細化工、生物制藥、磁性材料生產、納米材料等新興產業發展,擴大新興產業在產業結構中的比重,強化我縣經濟的示範帶動作用,構建多元化產業支撐體系。

在生物制藥產業方面,按照“依托品牌、整合資源、引進技術、做強園區”的要求,在清泉湖開發區設立“生物谷”,逐步形成生物產業集聚區。配合實施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獨特性的重大項目,加快商業化和產業化進程。充分發揮政府的組織協調職能,建立促進生物產業快速發展的機制和政策環境。充分發揮企業作為生物產業發展主體的作用,加快生物技術發展,盡快實現產業化。鼓勵生物技術企業拓寬融資渠道,充分利用金融信貸,引進外資、政府金融支持和資本市場風險投資,通過多種渠道和形式解決生物產業發展資金問題。爭取省和國家生物產業發展資金,支持重大生物工程建設。

新材料產業方面,按照“強化R&D和創新,提升產品檔次,註重綜合利用,拓展市場應用”的要求,重點推進納米材料、新型建材和精細化工等產業。加強領導,成立由縣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新材料產業化領導小組,加強對新材料產業化項目的統壹管理和指導。結合機構改革,建立管理與服務相結合、符合新材料產業發展要求的科技管理體系,完善產業化項目管理,進壹步簡化新材料高新技術企業和產品的認定審批程序,努力培育壯大新材料產業。大力培育新材料產業風險投資機制,提供股權資本,重點支持產品市場前景好的高成長性創業企業,降低創業壁壘。積極爭取國家和省支持資金,幫助推薦優勢企業通過上市等方式實施直接融資。建立新材料產業發展政府基金,重點支持“小而專”、“小而精”、“小而專”企業,以貸款、貼息、入股等形式加大政府投入,引導企業、社會資本和外資加強對新材料產業的投資。

(2)加快農業現代化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請訪問。com/kcnews_detail.asp獲取以下內容?Id=38523視圖

  • 上一篇:濱江中學柴
  • 下一篇:貴陽有哪些私立學校?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