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中學學科 - 攸縣第三中學歷史

攸縣第三中學歷史

歷史

湖南省攸縣第三中學是株洲市首批標準化完全中學。位於酒埠江風景旅遊區美麗的酒仙湖畔。成立於1956,已經走過了50個春秋。

壹、前任(1956 -1958)

攸縣解放後,農民送孩子上學的積極性大大提高。從65438年到0955年,攸縣掀起了壹股讀書熱潮——“初中潮”,但攸縣原有的兩所初中,壹中和二中,遠遠不能滿足這種需求。在這種情況下,1956年7月,攸縣縣委提出用“腳上戴帽穿靴子”(即初中班附屬於小學,幼兒園班附屬於小學)的辦法緩解矛盾,決定在官田小學附設兩所初中,稱為官田高中。這是攸縣三中的前身。

1956年秋,縣教育部門抽調龍勝同誌擔任校長,官田小學附屬官田高級中學招收初中生110人,分高壹、高二兩個班,每班55人。1957年2月,謝同誌任教育局長,官田高級中學領導小組成立。這時,新的矛盾暴露出來了。壹是校舍緊挨著官田鐵廠,鐵廠轟鳴的馬達嚴重幹擾了教學工作。二是校園太小,無法擴建新校舍。因此,縣政府批準了縣教育部門的意見,同意在官田陳家灣太樹坡興建官田高級中學。縣教育部門委派洪鳳如同誌負責新校舍的建設。經過近三年的建設,現已建成擁有10間客房的兩層教學樓、擁有12間平房的職工宿舍、擁有三間客房的廚房、擁有兩間客房的男女廁所、擁有木架和雪松蓋的學生和職工食堂。接下來的1957期間,官田高中的師生們都在這座新校舍裏學習和辦公。同時招收兩個班的110學生,由三年級和四年級組成。教職工人數增加到12人。此時,官田高中實際上已經脫離官田小學,成為壹所獨立的初級中學。200多名師生在惡劣的條件下努力工作,刻苦學習,開始譜寫學校的新篇章。

1958秋季,學校招收三個新班,分為五年級、六年級、七年級三個班。這三個班的學生入校後面臨的第壹個問題就是沒有課桌,沒有凳子。我們做什麽呢學校壹方面組織教師給學生講授延安精神和反大作風,教育學生克服困難,另壹方面積極尋求社會力量支持解決困難。於是,18塊門頁和大量鋸木,都是從海北沖和官田大屋借來的,用紅磚豎起來當書桌和凳子。學生們在這樣的教室裏愉快地聽課和做作業。宿舍沒有床,學生在地上開壹張床。沒有操場,陳翔老師帶領學生自己搭了個簡易操場上體育課。當時,這所7個班學生的新中學,只有18名教職工。他們懷著壹顆忠誠於教育事業的赤子之心,克服種種困難,艱苦奮鬥,為培養祖國的後代奉獻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沒有人考慮過“治療”的問題。

同年11月,攸縣委正式將官田高級中學命名為攸縣第三中學,任命易同誌為副校長,結束了官田高級中學的鬥爭。

二、創業(1958 -1966)

攸縣三中誕生了,但新的問題是酒埠江水庫正在緊張施工,學校在水庫中心,必須搬遷。搬到哪裏?縣領導和三中領導壹起,經過多次勘察,最終選定酒埠江鎮東塘村平利組松樹嶺作為新校址。當時國家財政狀況剛剛好轉,投資不能滿足需要。然而,酒埠江水庫的建設進度非常快。學校不僅要在不到壹年的時間內完成搬遷任務,還要在壹片荒山上建設新校區。這個艱巨的任務歷史性地落在了三中師生的肩上。

當時給師生的任務是拆除2641㎡大小的5棟26間房的老校舍,用5000㎡的雜草和荊棘平整新校舍的地基,運輸基建所需的沙子、鵝卵石、石灰、木材,保證1959的下9個班的學生能在新校舍開學。任務極其艱巨。

在這種情況下,學校成立了黨小組(當時只有易、鄧、劉等三名黨員),並成立了建校委員會,提出了“黨員齊上陣,帶頭先鋒,師生同心協力,建設新三中”的口號,並抽調總務主任董和數學老師謝住在東塘遺址,組織指導建校工作。從1959的春天開始,緊張的建校工作就開始了。就在這個暑假,3班和4班的師生全部留在學校參加基建工作。1959下學期後,學生們每天輪班參加勞動,有時晚飯或晚自習後還要從官田挑壹擔磚或扛壹塊木頭到東塘。1班到7班的學生為學校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尤其是1班和2班熱愛母校的精神令人難忘:他們在參加中考並收到錄取通知書或回老家參加生產後,仍然留在學校壹個月參加基建工作,然後離開了母校。根據1959年6月至11年6月的壹項統計數據,師生們工作了9165天,帶回了大量的紅磚、瓦片、煤、石灰、沙子、杉木條、木材、杉木皮、椽子。到1959下學期開學時,東塘新校區新建校舍47棟,包括11棟。期間,班主任、語文老師謝光華在拆除1959官田中學附屬校舍時不幸倒下。後來因舊傷復發,治療無效去世,為三中建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9月,1959,學校在東塘新校區正式開學。9個班***474名學生和24名教職工在這個嶄新的學校開始了新的奮鬥。開學時,教學樓只完成了壹層,教師宿舍等基建工程還沒有開工。二十多名教師不得不擠在新建的浴室裏住宿和辦公。兩位老師在板梯間搭起了住宿和辦公的店鋪,向平利集團借了壹間老祠堂供學生住宿,在樓上仍在施工的教學樓(兩層磚木結構)下層上課。開學的時候人多了,建校的速度也加快了。師生們利用勞動課,有時在課余時間上夜班,修路,開車出操場。自己做了土坯,在1960,建了壹個土坯平房,有30個學生宿舍。這樣東塘就有三棟教學樓(18間)、兩棟教師宿舍(28間)、壹廚壹衛壹廁,總建築面積1262㎡,這是攸縣三中的初期規模。

從1958到1959,鋼鐵冶煉和建校勞動占用了大量的教學時間,反“右傾”運動讓老師們人心惶惶。再加上“左”傾思潮的影響,辦了什麽“雙高班”(高速度高質量),雖然學校想方設法用早晚上課,周日補課的方式來完成。針對師生中存在的自卑心理,學校提出了“打消自卑心理,樹立自信,師生齊心協力,堅決搶先進”的口號,以課堂教學為重點,要求教師多加練習,不吃“生米”。同時,加強對學生的教育管理。學校采取了“兩建兩發展”的措施。“兩個建立”就是建立以學生會幹部、班主任、團支部書記、班長為主的政工隊伍,培養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建立課堂、就寢、用餐等各項規章制度,規範學生行為。“兩個發展”就是開展學習英雄、爭創先進活動;開展競賽和比賽。體育活動卓有成效。在陳翔老師的指導下,5438+0959 10年6月,學校以易德華、謝萬成、陳銀春(女)組成的體育代表團參加湘潭市第壹屆運動會,易德華獲得百米賽第三名。

就在學校即將把重心轉移到教學上的時候,遇到了1960的“苦日子”。為了熬過“苦日子”,保證正常的教學工作,學校領導不得不下大力氣抓生活。壹是1959年秋從學生手中收來的茶油,除了150斤用於電源線外,其余全部用於師生用餐;二是種菜。按照按勞分配的原則,以“三包”(包括種、住、收)為單位采取包產到戶的辦法。於是,蔬菜豐收,師生生活更加美好,為熬過“苦日子”,搞好教學奠定了物質基礎。

在老師和同學齊鑫的正確領導和共同努力下,1960初中畢業考試成績上升,名列全縣第三。

1961年3月,縣委提出改變學制,要求將1960年春季入學的學生和超齡學生釋放到農村,緩解農村勞動力不足的矛盾。當時111人下放,加上流動生,最後壹期1961只有368人。

上期1961,學校成立黨支部,夏任書記,易任校長,任副校長。學校順勢而為,提出了“政治第壹,教學第壹,師生努力,誓把紅旗插在三中”的口號,開展了名為“壹個壹億”的競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1961初中畢業考試成績全縣第壹。

夏同誌和生物老師蔣世虎帶領師生做校園綠化。目前在1961 -1963期間種植了成排的蠟樹、苦楝、側柏、毛竹等,為美化校園做出了貢獻。

1963年3月,《全日制中學暫行條例(草案)》(即“51條”)出臺。5月,教育部發布了中學生守則(草案)。在實施《條例》和《規範》時,學校特別重視教學,努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合格人才。

師生渴望穩定地工作和學習,以進壹步提高教學質量,更好地辦好三中。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1964又發生了“社會教育前哨戰”,學校的教學秩序再次受到嚴重沖擊。

三。文化大革命(1966 -1976)

1966年6月中旬,攸縣委向三中派出“文革工作組”,宣布“停課鬧革命”。不久,“文革領導小組”成立,負責學校工作。

“工作組”入校後,根據上級“黑主黑靶”的指示,將矛頭指向無辜的教師,進行殘酷無情的鬥爭,語文老師褚時毅成為這場鬥爭的犧牲品。

學校裏派系鬥爭非常激烈,陷入無政府狀態。

1968年3月,中央發出“復課搞革命”的指示,學生開始返校,工宣隊進駐學校。經過兩年的派系鬥爭,動蕩的局勢逐漸平靜下來。

1969年3月,縣政府決定在攸縣三中開辦高中班,劉同誌調三中工作。這時,鋼廠工宣隊進駐學校協助工作。今年招收了第壹批40名高中生,編為壹班。從此,學校從壹所農村初級中學變成了完全中學。9月,成立了以劉同誌為主任的革命委員會。

面對文化大革命造成的災難,劉同誌提出“學生不專心學習,不認真做作業”,“學校的中心任務是教學”。他大膽發動壹批有真才實學的教師,狠抓教學秩序和學風建設。由此,學校出現了秩序井然、教學認真、工作努力的可喜局面。1971,學校把陳德浩送到湖南師範大學(現師範大學)美術系,李淑媛送到外語系。他們成為遊仙三中第壹批上大學的學生。同年5438年6月+10月,時任省革委會副主任的張伯森同誌視察學校,對學校工作給予充分肯定。隨著學生年齡結構的變化,學生人數的增加,團委組織規模的擴大,197110年6月,學校成立了攸縣第三中學委員會,王全福同誌任團委第壹書記。

學校在做好“專註學習”的同時,註重“同時學習不同的東西”。建立了學農業的基地和學工業的基地。我們建立了壹個加工螺絲和蓋子的工廠。學校還註意培養特長生,並成立了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這個宣傳隊還利用春節到革命蘇區和廠礦進行慰問演出,很受歡迎。與此同時,學校的體育運動也得到有效的開展。學校男、女籃分別以1972、1973獲得遊仙中學學生籃球賽冠軍。

在接下來的壹段1973中,吳同誌被任命為社長兼黨支部書記。他繼承了前任校長的辦學理念,非常重視有才華的教師。由於師資力量雄厚,縣三中舉辦了兩期英語教師培訓班,為全縣鄉鎮中學培訓教師。

1974期間,學校領導在搞好教學的同時,為改善辦學條件做了三件實事:壹是打井建水塔,解決用水問題;二是在沙裏坪農場修建了壹座四棟三室的紅磚平房,為師生在農場勞動時提供住宿;第三,創辦了印刷廠,為學校後來的勤工儉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65438年至0975年,在左傾思潮的影響下,上級決定在縣城辦大學,攸縣第三中學停辦,改為攸縣五十七大學衛生分校。

四。重新開放(1977 -1983)

從65438年到0976年,黨中央壹舉粉碎了“四人幫”,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結束,學校走上了撥亂反正、愈合傷口的軌道。

1977年7月,縣委、縣政府決定,攸縣第三中學復課。縣教育局派劉正連同誌為三中副校長,主持復課工作。劉同誌是的教學主任。

縣教育局布置的復課任務是為7個班約380名學生準備課桌椅,為23名教職工準備辦公用品,為400多名師生準備生活用品,確保9月1日準時開學。當時有很多困難。壹是教學用房破舊。老宿舍是土坯平房,幾年沒人住了,滿是泥沙。有的墻塌了,有的成了社員的牛棚,到處都是豬牛屎。第二,沒有學生。9月份開學的時候,沒有招到學生。當時我們和酒埠江學區協商,把在三中讀書的電站和鋼廠的孩子招回三中。這是23班和24班。另外根據上級指示招了壹個復習班。這個班的大多數學生畢業於三中。第三,師資力量不夠,從電站和鋼廠借調了壹部分教師。9月7日,縣教育局領導和酒埠江片區各單位負責人齊聚三中,舉行復課儀式。開學後,學校領導重點抓了三件大事:壹是批判“四人幫”的罪行,提高師生的路線意識,增強師生明辨是非的能力;第二,逐步建立各種規章制度,規範學校秩序;三是落實教學常規,制定學生升復讀標準,提高教學質量。同時,組織師生利用勞動課和課余時間整理校容校貌,改善辦學條件。1978高考,30多人考上高校。他們成為三中復課後的第壹批大學生。學校活起來了,用普通人的話說,看起來就是學校。

9月,1978,劉發福同誌任校長,唐任教導主任。學校執行教育部頒發的《全日制十年中小學教育規劃(試行稿)》。少先隊、學生會等組織都恢復了。

1979年2月,工會組織恢復,塗同誌出任工會主席。

7月,25班至28班高中畢業生參加高考,19人被高校錄取。

那壹年,學校開始實施教育部制定的《中學生行為規範》(試行草案),加強了對學生行為的規範管理,校紀校風大為改觀。

良好的校風帶來了滿意的結果。1980高考期間,14人考上了高等院校。

1980年9月,劉發福同誌調任攸縣二中校長,文同誌任黨支部書記、校長,陳奮良同誌任副書記、副校長。

新壹屆領導在壹年任期內,著眼於學校管理的制度化,制定了《崗位責任制暫行條例》和《教師考核辦法》,要求“各司其職,盡力辦好三中”。同時,從3月1981日起,學校開展“五講四美”文明禮貌月活動。好人好事層出不窮,師生精神文明水平大幅提升。

良好的教育帶來了豐碩的成果。在1981的高考中,壹批學生考上了高校,其中高軍等人考上了第壹軍醫大學等名校。

1981年9月,文同誌調任遊仙師範學院,陳偉來同誌接任學校黨支部書記、校長,陳奮良同誌任副校長、副書記,劉同誌任副校長,尹特毅同誌任教學主任。壹學期後,尹特壹退休,洪能玉同誌任教學主任,易定寰同誌任總導演。

下壹期1982高中初中由兩年制改為三年制。

學校努力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使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因此,在1982高考中,有44名學生拿到了高校的錄取分數線,是重開後五年來最好的成績。同年招收應屆高中畢業生朱洪標、王祖榮為試點,省招辦授予學校“征兵工作先進單位”。學校領導試圖進壹步改善辦學條件。1983從鋼廠架設專用照明電線,解決了長期以來供電不穩定的問題,結束了經常買蠟燭照明的歷史。同時,在體育老師陳的主持下,在酒埠江地區各兄弟單位的大力支持下,建成了直線跑道1.20米,環形跑道200米的運動場地,為正常的體育活動和體育教學訓練提供了良好的場地。

動詞 (verb的縮寫)振興(1983 —2001年)

1983年4月,按照國家機構改革精神,學校領導班子調整,陳偉來同誌調任遊仙二中任黨支部書記。洪能玉同誌任攸縣第三中學校長,陳奮良同誌任黨支部書記,劉同誌任副校長,劉同誌任教學主任,高愛榮同誌任教學辦公室副主任,易定歡同誌任總務辦公室主任。洪能玉同誌上任後不久,在省城工作的攸縣東鄉革命老戰士、彭、何湘初,要他為東鄉三十萬人負責,要他辦好三中,為老區人民爭光。學校管理者肩負著革命前輩的期望和東鄉族的重托,帶領師生走上振興三中的道路,三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首先是千方百計改善辦學條件。當時學校只有三棟建於上世紀50年代的兩層18磚木結構的樓房,爛梯爛地板爛圍欄的教學樓。數十名教師也住在低矮潮濕的磚木結構平房裏。沒有地方放書和儀器。水電供應不足,困擾著師生的生活。本著少花錢多辦事,辦好事的原則,1983年9月至1984年上半年建成第壹棟917.64m2的職工宿舍樓,1984年6月至1985年6月建成923.47m2和1565的食堂和廚房。1985下半年建成總面積225.67m2的單身宿舍,同時安裝了學校第壹臺鍋爐,為師生生活提供了優越條件。還邀請416的地質隊打了壹口100多米深的機械井,解決了長期缺水的問題。為了解決生活用車問題,學校買了第壹輛車,為購買生活物資提供了方便。1986建856m2女生宿舍。1987年拆除第二棟舊教學樓,建成第壹棟1903.67㎡的五層教學樓。1988年,第二員工宿舍建成16套,面積980m2。同時修建全校圍墻近1000m,修建校門。1990年,建成1393㎡男生宿舍。到同年年底,在附近廠礦和東鄉鄉鎮的集資支持下,建成了1991 9月,1300㎡6層科教樓和2層培訓樓。同時修建了中央花壇和中央水泥大道。1991至1992,建設1200㎡第二教學樓。在過去的十年裏,校園裏的建築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校園面貌煥然壹新。

比如1987年獲得全縣“教育工作”二等獎,1991年成為“株洲市先進學校”,1992年初被評為全縣“教育工作先進單位”,還被縣委縣政府評為“教育工作綜合考評壹等獎”。

在接下來的1992期間,洪能玉同誌被調到攸縣教育局任副局長。高愛雲同誌任校長,劉同誌任副校長。1993年2月李子善同誌任黨支部書記,劉滿文同誌任政教處主任。江門順同誌任教務處主任(副校長從下任1993),艾三平同誌從下任1994任教務處主任。9月學校管理評比獲縣壹等獎,獎金730元。

學校實行全負荷工作制,從9月份開始補貼老師的課時。

為進壹步改善辦學條件,1992-1995擴建印刷廠、養豬場,第二教學樓(教學南樓)建成投入使用。1994建立語音室,1995建成米廠,開始建設第三職工宿舍。購置了學校的第壹臺電腦,擴建了250M環形跑道。

接下來的1996時期,縣委進行機構改革,年近六旬的高愛雲、劉同誌退居二線。江門順同誌任校長兼黨支部書記,艾三平同誌、吳同誌任副校長,曾同誌任辦公室主任,嚴繼瑞同誌任政務室主任(下期1997升任副校長),安同誌任教務處主任 蔣以成同誌、同誌為教務處副主任(下期1998分別升任政務處主任、教務處主任),譚

學校領導也十分重視教育理論的學習和研究。經常邀請省市縣各級教育專家學者授課。比如湘潭大學邀請美國客座教授馬丁·伯恩(Martin Byrne)在1999給師生講課,壹位美國教授贈送學校壹套24本價值2000美元的“科技發明百科全書”。為了學習國外教育教學的先進經驗以充實和提高自己,這幾年我也走出了校門,到湖北、山東以及省內、市內的名校參觀學習。通過學習和交流,教研之風日益濃厚,教研水平不斷提高。近年來,在各級各類刊物上發表教育教學論文260篇。1998中央教育學院李少遠院長視察學校並題詞:“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科教興校大有可為”,對學校的教學改革和科研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註重學校環境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30萬元修建校門口水泥路。同年,我還買了壹輛新的五十鈴汽車,以滿足生活用車的需求。學校內路面硬化已基本完成,兩棟教學樓之間的中央花園已建成,樟樹園和生物園也初具規模。還征用了部分土地,擴建校園面積1.3畝。為了進壹步改善員工的居住條件,1998投資38萬元對舊的18套教師宿舍進行改造,使每套都有了實用的廚房和衛生間,同時內外裝修壹新。1999年,又改造了50萬個學生食堂,購置了新鍋爐,改善了1000多名師生的生活用水條件。

5月4日,1998,“株洲市標準化完全中學”授牌儀式舉行。

不及物動詞快速發展(2001-2006)

在接下來的2001期間,江門順同誌調任攸縣壹中,杜同誌任校長,艾三平任書記,吳任副校長兼工會主席,任副校長,曾任辦公室主任,龍任教務處主任,任政教處主任 當時是教學部副主任,洪新建是總務處主任,洪是團委書記。 壹年後,董教平被任命。

2004年8月,上級對學校領導班子進行了微調。艾三平、吳飛新、洪新建先後被轉出。周任書記,任副校長,任副校長兼工會主席,劉秋貴任辦公室主任,任教育局長,龍任政教處主任,曾任教學部主任,俞芳琦任總務主任,李於2005年8月任教務處副主任。

2000年4月,縣委、縣政府、縣人大、縣CPPCC四位領導現場辦公,提出了學校新的目標:再奮鬥五年,向省重點中學邁進。2001學校成立了創建領導小組,由校長杜任組長,總攬創建工作大局,制定了攸縣第三中學近期發展規劃。2005年8月,縣政府發文,正式向株洲市政府申請將三中創建為省級示範中學。9月,株洲市政府上報省教育廳。5438年6月+10月,省教育廳正式同意該校申辦省級示範高中。2006年3月,在攸縣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三中創建的省級示範高中被正式寫入攸縣“十壹五”發展規劃。新壹屆領導班子提出了“優化管理,積極發展,萬眾壹心,再創輝煌”的口號,號召全體師生以50周年校慶為契機,為2007年成功創建省級示範高中而努力奮鬥。

學校先後承擔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課堂教學,促進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電教項目和“開發語文課外資源,提高農村中學生創新能力的研究與實踐”語文項目兩項省級十五計劃項目。圍繞兩個課題,全體教師認真學習教育理論,投身教學科研,積極參加各級各類競賽並獲獎,其中省級以上8項,市級18項,縣級23項。教師論文獲省級及以上獎14項,市級獎28項,縣級獎162項。教師教育科研整體水平顯著提高。

特色辦學成效顯著。2000年3月,按照“以質量求生存,以特色求發展,走創新之路,建規範強校”的工作思路,根據九步河的地理優勢,成立了以皮劃艇為特色的水上訓練隊。2001年8月參加湖南省青少年皮劃艇比賽,獲得縣級組總分第二名。2001 1代表攸縣參加株洲市九運會,獲得四枚金牌。攸縣縣委、縣政府授予學校“九運會突出貢獻獎”。2003年8月代表株洲市參加“九運會”,取得壹金壹銀壹銅的好成績,被市政府授予“參加九運會貢獻獎”。同時向省運動隊輸送了壹批隊員,引起了省市相關領導的重視。2004年8月,水上運動員在湖南省皮劃艇比賽中大放異彩,取得了11金8銀2銅的優異成績,名列全省第三。2005年在省賽中獲得12金、16銀、8銅,獎牌數和團隊總分均排名第二。9月,他在第十屆全運會上又贏得了53枚金牌。水上集訓隊目前有58名隊員,正在為“十運會”而戰,力爭奪得27枚金牌。

參考:/v368371.htm

望采納!謝謝妳

  • 上一篇:昆山新城中學
  • 下一篇:我想了解壹下黃岡中學學生的學習安排。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