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中學學科 - 沙縣社會事業

沙縣社會事業

唐武德七年(624),沙縣開始設置官方“儒教”。宋代是沙縣古代教育的鼎盛時期,康熙版《沙縣誌》說,當時“五步壹派,十步壹窘,士子以詩書相勸...騎朱倫,拖者,不知何人也。”據民國時期出版的《沙縣誌》記載,沙縣通過考試的人數為154人,其中宋代為129人,占83.8%。宋代以後,縣內教育逐漸衰落。

清末民初,儒學和書院改為私塾和學堂。到民國二十四年(1935),全縣有完全小學5所,小學19所,學生800人以上。27至34年,壹批沿海機構和學校遷至沙縣,促進了教育的發展。民國34年春,全縣有初中1所,完全小學16所,初中66所,初中生259人,小學生6000余人,遷入的大學、專科、中學7所。但在此期間,全縣6歲以上人口文盲率仍接近80%。民國35年後,隨著內遷單位的外遷,縣城教育狀況又回落到民國24年的水平,小學入學率僅為7.4%。

解放後,人民政府大力興辦學校,對勞動人民家庭的子女實行“優先入學”、“減免學雜費”等優惠措施。1950年,全縣只有1所初中,33所小學,每萬人只有6.2名初中生和169.4名小學生。1965年,全縣有中學2所,小學310所。兒童入學率提高到84.1%。“文化大革命”期間,教育部門成為重災區,許多教師被扣上“幽靈”和“臭老九”的帽子,沖擊了正常的教學秩序。雖然學校和學生的數量也隨著人口的增長而增加,但教學質量普遍下降。

江青反革命集團粉碎後,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教育工作逐步走上正軌。65438-0979年,福建廣播電視大學開始在沙縣招生,初步形成了包括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在內的較為完整的教育體系。同年,中等教育結構開始調整,到1983,中等職業教育已形成壹定規模;各鎮、各系統普遍建立業余學校、技工學校等成人教育機構;社會各界集資興辦教育已成慣例,改變了以往教育結構單壹,只有教育部門辦學的局面。

1984年,沙縣成為三明市第壹個實現中小學“獨壹無二”,即“學校無危房,班級有教室,人人有課桌椅”的縣,普及了小學教育。1985年,該縣12 ~ 40歲中非文盲率達89.3%,為基本無文盲縣。解放前,沙縣大學生不超過50人,到1988,全縣考上大專、中專的大學生達到5000多人。

1988有4所完全中學,5所職業中學,11初級中學,1帶帽初級中學。中學教師1125人,其中公辦1061人,民辦64人。中學專職教師中,大專畢業189人,大專385人,中師、高中247人。中學生12526人,其中普通高中生1943人,職業高中生881人,初中生9702人。縣直屬小學1,學區17。* *小學319所,其中完全小學163所。小學教師1418人,其中公辦866人,民辦552人,中等師範學校畢業及以上的小學專任教師517人,中等專業學校和高中畢業的394人,初中及以下的413人。小學生25981人,小學“四率”(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普及率)連續五年保持全省頒發的壹流標準。全縣共有幼兒園(班)224所,幼兒園教職工318人,其中公辦119人,民辦199人,在園幼兒5536人。全縣電大教學班9個專業班376人。991人參加了高等、中等教育自學考試,100多人參加了各種形式的函授學習。

1949 ~1988 * *培養初中以上畢業生54678人。從1979開始,全縣大專、中專錄取人數分別達到1437、2308人。從1979到1988,全縣有1000多名學生參加了電大、函授大學、成人中專和自學考試,所有鄉鎮普遍建立了文化技術夜校,成為1985的基本無文盲縣。主要學校有沙縣壹中、沙縣二中、沙縣三中、沙縣五中、沙縣六中、沙縣金沙高級中學。民國時期文化設施的鼎盛時期,只有1個公立教育堂,只有幾千冊藏書和兩個讀報欄。1988年,全縣有文化館(站)、影劇院、廣播電視機構195個。1954只有206場放映,1988有13920場放映。廣播電視從零開始。1988中,音箱達到37%。城鄉建成18衛星地面接收站、105電視中繼站、11閉路電視網,電視人口覆蓋率達到85%。

  • 上一篇:山東學業水平考試入口官方網站電腦版地址。
  • 下一篇:布蘭登·弗林是哪裏人?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