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中學學科 - 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從生本教育入手,進行課程改革。

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從生本教育入手,進行課程改革。

在廣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當了兩年多的教育局長,趙斌感覺最大的變化就是師生精神面貌的提升。每當提起這件事,趙斌總是笑得合不攏嘴:“老師帶著尊嚴教學,學生積極學習。這是改革的初衷。”

記得剛來的時候,趙斌去各個學校調研,不打招呼就去了壹個鎮初中。打開門,看到老師正在講臺上上課,底下卻睡了壹大堆學生。校長無奈地解釋:這些學生不僅不上課,還經常翻窗逃學。學校只好妥協,允許學生不聽課上課,但不能擾亂課堂秩序,更不能逃課。趙斌環顧教室,發現窗戶下有壹條沒有草的小路被逃學的學生踩壞了。

這條“逃學小道”貫穿了趙斌上任後的內心,讓他寢食難安。有可能改變這種教育狀況嗎?山區教育“脫困”之路在哪裏?

生本教育讓融水摘掉了教育差的“帽子”。

融水是壹個多民族的山區縣,教育條件差,觀念落後,師資匱乏。

雖然融水縣黨委政府近年來加大了對教育的重視和投入,但壹些影響教育發展的深層次問題並沒有得到根本解決:教師培養的固有模式難以突破,教育理念落後;課堂教學充斥著灌水,學生厭學甚至厭學。成績好壹點的同學盡量往市裏的學校跑。教師職業倦怠明顯,很多校長覺得丟臉,讓山區教育難以為繼。

2013,10 6月,趙斌到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參加第26期教育局長培訓班。華南師範大學教授郭的壹次講座讓他豁然開朗。生本教育理論是把學生作為真正的學習主體。教師必須從控制生命轉向旨在激發生命的教育過程,把教變成學,通過生本教育的課程和教學重構,讓學生找到通向知識、能力和智慧的最合理的學習路徑,從而在積極的“活教育”中取得優異的成績。

回到融水後,趙斌立即組織了生本教育的理論和實踐研究。壹個月後,趙斌帶領全縣中小學校長前往生本教育的發源地廣州取經。當初,經歷過多次“雷聲大雨點小”教改的融水校長們只是按部就班地上課,但當生本理念創造的教育奇跡案例壹壹擺在面前時,校長們開始躍躍欲試:“還能這樣上課嗎?學校還能這樣管理嗎?”在接下來的大討論和頭腦風暴中,融水的校長們逐漸達成* * *共識:要用以學生為本的理念,突破廟山教育的現實困境,找到壹條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教改新路。

此後,融水縣先後派出13批校長、教師800人次到廣州等地學習體驗,還兩次邀請生本教育團隊到融水培訓。同時,該縣組建了各級、各學科的科研團隊,建立了實驗學校和實驗班,形成了聯合教研,加快了進度。

老師話少,學生話多。

“在教室裏,大部分學生都分組在講臺上寫作和互動。老師是做什麽的?”“教師逐漸退出中心,成為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生開始成為真正的學習者。”以活躍的思維觀察課堂,記者在generate中清晰地感受到了生本教育的生命力和靈性。但誰能想到,這所融水鎮中心小學,兩年前還是壹所屢遭整治、落後的邊緣村級學校。

在大山深處,以學生為本的教育已經變得越來越單薄,很多學校都出現了轉機。在黃安鄉小學的老師辦公室,記者看到壹名學生在作業本上寫著:“因為受不了父母的壓力,這次能回來,才發現自己在課後從來沒有被尊重和選擇過。我喜歡這樣的班級和學校。”

“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影響了自古就有‘狗不耕田,女不讀書’傳統的同胞。在大安村,實際上有11個姚宏女孩自願上學。”安莊中學校長李坤剛自豪地說。

“縣裏的領導學校對改革是什麽態度?”“眼見為實,我們去看看吧。”在縣教研室主任徐紹興的帶領下,記者直奔縣城融水中學。課間休息時,幾位高壹學生主動向記者詢問北京霧霾治理的環保話題。整個上午,記者壹直在探班,觀察教室。學生分組學習、多向互動、辯論大膽提問的場景給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從三個實驗班開始,謹慎務實是學校定下的教改思路和方法。沒想到去年實驗班的各項成績都在平行班前列,學生的探究精神、人文素養、實踐能力更是令人驚嘆。嘗到改革甜頭的老師們也轉變了觀念。目前,主動請求並加入生本實驗的班級數量已增加到31。融水中學校長李說。

在民族中學,英語老師周麗珍曾經被她的同事們稱為“惡霸”,因為她可以在壹個上午講四節課。5月,周麗珍精心備課,參加了學校的教學競賽,但最後,這個班是最後壹名。評委給出的意見是:師生累。

這次教學比賽極大地刺激了壹向努力的周麗珍,她開始學習生本教育所倡導的“先做後學”、“先學後教”、“以學為教”等理論。後來,她重新設計了這門課,讓學生根據課本內容分組編排戲劇,並在課堂上分享。周麗珍發現,雖然老師“說得少”,但學生“說得多”,他們在課堂上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快樂、自信和創造力。

融水教育的“脫困”路徑具有借鑒意義。

通過初步實踐,融水的老師們看到了學生們的巨大變化:以前不愛學習的人變得愛學習了,上課打瞌睡的少了,課堂變得熱鬧起來。全縣教育質量從柳州後六縣上升到第壹,離開融水去大城市讀書的優秀學生比過去少了。壹些校長也表示,現在他們敢於走出去和同齡人交流。更重要的是,尊重、信任、依靠教育對象的理念開始在大山深處蔓延,改革受到社會、家長、教師的廣泛關註和好評。

采訪中,記者對壹個多民族山區縣教育在短時間內的這些變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教育改革為何在融水取得突破?其改革對其他貧困地區有沒有參考價值?

從事終身教育研究和實踐多年的郭說:融水發生的事情很正常。因為我們平時看偏遠山區的弱勢壹面,卻往往看不到優勢。山區教育更接近自然,受外界幹擾更少,這是融水教育改革成功的關鍵因素。比如,義務教育禁止統考的問題,是很多地方難以割舍的頑疾,融化的水可以很快打破,解除了教師大膽變革課堂的“緊箍咒”。

山區教育原始條件差,師資、設備、社會、家庭文化基礎相對薄弱。融水探索的是課堂的變革,不僅是組織過程形式的變革,更是課程與教學再造的深層變革,從教到學,從學到主動探索。

在尊重學生的良好生態下,教育的壹切開始變得和諧。我相信融水能做到的,更多貧困地區的教育也能做到。(記者石小玲通訊員杜尊)

  • 上一篇:石家莊市初級中學列表
  • 下一篇:張廣有什麽好玩的地方?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