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中學學科 - 如何讓歷史課堂教學更精彩

如何讓歷史課堂教學更精彩

如果老師照本宣科,課堂就會“像做菜忘了放鹽,無味。”事實上,在課堂教學中,老師的敘述是最敏捷的部分。學生喜歡歷史課最簡單的原因就是老師講得好。1.構建合理的歷史敘事框架。2.歷史知識要科學準確。3.歷史課的主題要生動。4.歷史老師的語言要生動。5.歷史敘事要有思想。教師首先要做“講師”和“教師”,教師是文化知識的“傳遞者”。能把知識解釋清楚的老師不壹定是好老師,連知識都解釋不清楚的老師絕對是不合格的老師。總之,教師要為學生的學習服務,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決定講什麽,講多少,什麽時候講,怎麽講。在課堂上打造精彩的歷史講座,讓歷史課堂變得智慧起來。課堂是師生充滿活力的地方,是師生自由對話的舞臺,是師生開展豐富多彩、生機勃勃的生命活動的廣闊天地,是師生浮想聯翩、煥發青春、產生創造力的沃土。如果老師照本宣科,課堂就會“像做菜忘了放鹽,無味。”事實上,在課堂教學中,老師的敘述是最敏捷的部分。學生喜歡歷史課最簡單的原因就是老師講得好。教學是教師通過講解、分析、歸納(概括)、示範、解釋等方式傳授學習內容的教學方法,是教師作為學生知識建構的促進者在課堂教學中最重要的表現之壹。在任何課程的教學中,老師的講解都是必不可少的。難怪經常有人說:XXX老師上課講得好,但是XXX老師上課講得不好。由此可見教學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地位。教師的講課為學生提供了通過聽來獲取信息和學習的機會。可以幫助學生釋疑、加深記憶、形成動作模式和促進學生技能的形成,促進學生發現學習材料的內在邏輯聯系,加深理解。新課程倡導以學生為主體,學生以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為主。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很多老師都有壹個誤區:老師上課不能多說話,多說話會讓學生被動。作者認為這種想法相當可怕。長此以往,不僅會讓歷史課堂活起來,還可能毀了歷史教學。歷史課,老師不僅要講,更要少講。關鍵是怎麽說?為了讓歷史課變得聰明。就歷史課的性質而言,歷史課的學習不同於中學的其他課程,既不是像語文、數學課那樣的應用型,也不是像音樂、體育課那樣的表演型。歷史課是典型的知識型課程。因此,課堂教學是中學歷史教學的常規形式,傳授歷史知識是完成歷史課任務的主要途徑。因為歷史知識反映的是過去人類的活動,不可能通過實驗重復,很多不能直接觀察到,大部分是間接傳遞的。人們獲取歷史知識的途徑主要有聽(聽別人講歷史)、讀(閱讀有關歷史的書刊)和看(考察歷史文物),而學生獲取歷史知識的途徑也無非如此。其中,聽課是獲取歷史知識最重要的渠道之壹。如果歷史老師放棄教授歷史,可能會阻礙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系統學習。1.構建合理的歷史敘事框架是影響教學效果的最直接因素。如果框架合理,聽者的思路就會清晰,對知識的接受度就會高,互動的情感就會強烈。書本的知識框架很容易影響教師的思維,教師往往陷入“照本宣科”的套路,通常不會引起學生的興趣。為了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重構課堂敘事結構。比如必修3第六課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從背景、核心、表現、拓展、意義等角度描述文藝復興。如果老師完全按照課本的結構講故事,課堂肯定會很枯燥。海南中學謝愛群老師的設計很有特色。文藝復興:(1)尋找昔日的輝煌(2)千年沈淪與覺醒(3)誰在呼喚?-解讀文藝復興背後的歷史(4)文藝復興與文明的進程(5)文藝復興與我們。只有從題目出發,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望。這樣的建構,這樣的敘事,這樣的課堂,會有很好的效果。2.歷史知識要科學準確。雖然歷史是過去的事,但沒有人能重現。但並不代表歷史就是壹個“可以隨意打扮的小女孩”。我們可以隨意發揮和篡改,應該最大程度還原歷史的真相。這就需要歷史老師準確科學的教學。當然,準確的教並不難,照本宣科就可以了。關鍵是,照本宣科的教學失去了對歷史知識的無限興趣,失去了教學過程的靈活方法,失去了歷史教師的創造性勞動,這是我們不提倡也不鼓勵的。我們提倡和鼓勵的是壹個能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課堂,壹個有創新意識的課堂,壹個師生互動的課堂。老師做到這壹點並不容易。他們需要認真研讀教材,挖掘教材中豐富的內涵和聯系,梳理出壹個系統的知識傳遞網絡,然後通過精心設計的教學方法,轉化為學生的知識和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具備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有些老師喜歡在課堂上把正史變成言情,不註重知識傳遞的科學性,甚至出現壹些錯誤的認識或錯誤的理解。這門課越吸引人,學生越容易出問題。那麽,怎樣才能做到科學準確呢?筆者認為,要以科學的態度和精神嚴謹治學,通過對教材的認真學習和正確理解,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和靈活務實的教學方法在課堂上教給學生。比如壹位老師在必修歷史2《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遷》講“洋務運動”的時候,設計了這樣壹個探究題:“有人根據李鴻章在洋務運動中的突出表現,認為他是改革家而不是賣國賊。能說明原因嗎?”壹開始我以為老師設計這個問題是為了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正確區分“改革者和開放者”和“叛徒”這兩個不同的概念,形成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但從老師的解釋來看,他是壹個激進的“開放派”,認同這個觀點。這也讓我想起了我在聽其他老師講“洋務運動”時發現的類似問題。說實話,對於李鴻章是否是漢奸,不同的人因為立場不同,得出的結論也不壹樣。這個問題在史學界可以學術討論,但在中學歷史教學中肯定李鴻章不是漢奸是錯誤的。這種歷史創新教育的出現,既是我們歷史教師技能和思想欠缺的表現,也是當今社會人們理想信念淡薄、民族和種族觀念缺失的反映。歷史教育是壹門修養的學問。歷史課必須強調科學、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這既是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也是歷史教育的使命,直接關系到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3.歷史課的主題壹定要明確。新的歷史課程采用專門的歷史教學方法。這次專題歷史教學最大的特點就是主題鮮明。比如必修壹的主題是政治活動;必修二的主題是經濟活動;必修三的主題側重於思想文化。同樣的內容,不同的主題,不同的側重點,不同的內容。例如,以歐盟為例,必修政治題目突出了歐洲作為壹種新的政治力量的崛起,而必修經濟題目則強調歐洲為了增強其經濟競爭力而進行的聯合,強調了作為經濟區域化的典型例子所表現出來的特征。所以老師在教學的時候壹定要註意歷史課的主題,不然就算妳講的生動,扯遠了萬裏也不會有好的效果。比如壹位老師在講必修3第14課“改革與改革”這壹項時,從向外國人學習到改革與改革,他設計了副標題:改革與改革的背景;改革和改革的代表及其意見;改革派和頑固派之間的爭論;改革的失敗及其原因;改革和改革的意義。先不說他的故事有趣不有趣,能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僅僅從他的設計來看,沒有突出的主題。必修三的主題是思想,而這門課的主題是維新變法思想在近代中國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和影響,而不是戊戌變法政治活動在近代中國社會中的作用和影響,所以課堂效果可想而知。4.歷史老師的語言要生動。教學語言是壹門藝術,教師語言表達的水平制約著學生智力活動的水平。因此,蘇霍姆林斯基指出:“高度的語言修養是合理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教育的藝術首先包括說話的藝術,與人心靈溝通的藝術,教師的語言素養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下),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版,第289頁。所謂歷史教學語言,就是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傳播歷史知識,從而影響學生發展的語言。還應符合歷史學、教育學、語言學的要求。語言在歷史教學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生動的語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死板、抽象的教學語言不僅學生難以理解,而且沖淡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了教學效果。那麽,如何才能讓語言生動起來呢?我覺得老師要註意以下幾點。①教學語言要口語化,書面語要轉化為口語。口語的意思是流行。②教學語言要幽默。馬克思說:“壹個好心情比吃十種藥更能緩解身體的疲勞和痛苦。“高水平的幽默往往是教師個性優勢和語言藝術嫁接的產物,有利於營造溫馨愉悅的教學氛圍。③典故要適當穿插。老師可以及時給古今中外人物典故加標點,充分發揮形象思維的力量。④應采用多種方法。講解和敘述要盡量使用各種方法,使語言形象化、描述化、生動化。可以使用排比、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在這壹點上,北師大附中的紀連海老師做得非常好。那麽,季老師為什麽能讓學生那麽喜歡他的課呢?他經常說,他把中學歷史老師當成壹個職業,而不是壹個職業。他熱愛這個職業,他喜歡教學生,學生也喜歡上他的課。他的歷史課不僅吸引了很多電視機前的觀眾,也讓他的學生覺得上歷史課是壹種快樂的享受!在他的課上,他會通過講述每壹個歷史人物的人生經歷,來豐富每壹個歷史人物,無論是好人還是壞人。在教學上,紀連海還有另壹個早已不是秘密的秘密。他在教學方法上積極借鑒講故事的語言和相聲的包袱,以增強課堂的吸引力。季老師每節課都會用講故事的語言。講故事的語言是什麽?是滲透。繼續說。壹環扣壹環,環環相扣,語速極快。這樣可以在短時間內給學生很多知識和分析。那麽什麽是相聲呢?相聲強調伏筆和包袱。“也就是說,說到精彩的地方,就停止了學生的食欲,激發了他們的好奇心。好的解說,嚴謹幽默,莊重幽默,讓人感覺像春風,像喝了甘露,讓人感覺“語言妙不可言,妙不可言”老師的講解不需要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但壹定要表達完整、深刻;不壹定要滿篇的文字和詞句,但壹定要簡潔準確,經得起推敲,真正做到“有實事求是的心,不嘩眾取寵。”5.歷史要用思想和歷史來講述。過去不是為了讓後人哀嘆或者沾沾自喜,而是為了讓後人知道什麽是不能做的,什麽是必須承擔的責任。人們常說:“歷史使人明智”,但如果我們在講述歷史時,不懂得用思辨的眼光和思考的大腦去審視、思考和解讀,那麽。我們和學生永遠達不到“智慧”的境界。歷史教學的壹個重要目的就是教會學生從歷史中“學會思考”,產生智慧,從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思想”是歷史課的靈魂,所以老師在講歷史的時候要有獨到的見解,能給人以啟發。比如海南中學謝愛群老師的《文藝復興》壹課,現在是該課壹段記錄的節選。“文藝復興和我們。“人文主義”是壹個被過度使用的詞。書籍早就告訴我們什麽是‘人文主義’;在中國,直到最近,國家還在提倡所謂的“以人為本”。600多年前在意大利覺醒的意識,600年後才剛剛成為中國的時髦口號。.....面對另壹個現實,我們應該如何尊重和保護歷史。.....看看羅馬,威尼斯和佛羅倫薩。教堂每天敲響當地的鐘聲,羅馬時期的雕塑矗立在羅馬地鐵的出口處。老百姓的回廊或小巷裏,蹲在街上幾百上千年的小井裏,到處都是古老的雕刻...我們破壞了多少文化藝術?北京作為壹個古城,被破壞了,中國太多的古城被破壞了。.....”這門課程的價值追求就在於“歷史教育”——高度的思想性。學生聽完後,自然會對自己的國家、社會和個人對待歷史的行為進行反思,同時也會逐漸形成歷史意識和責任。這就是歷史課堂教學的目的和魅力。教師首先是文化知識的“講師”、“教師”和“傳遞者”。能把知識解釋清楚的老師不壹定是好老師,連知識都解釋不清楚的老師絕對是不合格的老師。
  • 上一篇:丹東東港壹中怎麽樣?
  • 下一篇:石獅中英文高中分數線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