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中學學科 - 林仁生的主要經歷

林仁生的主要經歷

林仁生

林仁生(1912 ~ 1972)是著名的劇作家。泉州五寶街,1933,加入泉州特科,負責城市工作。1936,被抓。1937年被家人救出獄,去上海寫作。抗日戰爭回泉州前夕,先後執導抗日劇和兒童劇《小囚犯》、《遊擊戰》。

中文名:林仁生

國籍:中國。

出生日期:1912

死亡日期:1972

職業:著名劇作家

代表作品:小囚犯,打遊擊。

簡介

1945年夏,當局逮捕進步知識分子,林仁生離滬,遷臺赴港,協助司馬編輯《文學生活》,編著三部文學創作理論專著。通過司馬文森的介紹加入了中國民主促進會。解放前夕,林仁生離開香港,經天津抵達北京。1949九月回泉州。

4月,1953,晉江區文工團與晉江縣大梨園實驗劇團合並為福建閩南戲曲實驗劇團,林仁生任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兼藝術組長。1960年後,根據梨園戲的特點,林仁生采用武俠的方式,撰寫了《鄭成功傳》(下海伊勢第壹集,臺省凱歌第二集),開創了梨園戲表演新歷史劇的先河。1963之後,林仁生還創作了《安娜的少年遊擊》、《光明的未來》、《少年鑼鼓》(與遊世贊、吳合作)和現代戲《太陽花生》、《土豆秧船》。

壹生

林仁生出生於民國元年(1912)。9歲入私塾,14歲輟學,在壹家瓷器店當學徒。工作後,我堅持自學,從上海郵寄訂閱各種報刊,接受新思想。

21年,林仁生去泉州西亭小學教書。次年加入中國泉州特科,負責城市工作。民國25年,泉州組織被摧毀,林仁生被漢奸出賣,被捕。第二年,他被家人從監獄裏救出來,到了上海,和同鄉、左翼青年作家司馬文森住在壹個亭子間裏,開始寫作。抗日戰爭回泉州前夕,任新豐小學主任,組織新豐兒童劇團,先後在公開場合編導演出抗日劇和兒童劇《小俘虜》、《遊擊戰》。

民國二十九年底,林仁生受到白色恐怖的威脅,輾轉到南安、仙遊兩縣的偏僻鄉村打工。民國三十年春,林仁生以晉江戲劇家協會的名義,將俄國果戈理諷刺喜劇《巡按使》改編成泉州方言劇。演出結束後,劇社被勒令解散,主要骨幹被列入黑名單。次年夏天,他以晉江音樂促進委員會的名義排演了冼星海的新歌劇《軍民進行曲》。31 ~ 32老舍諷刺喜劇《面子問題》和法國羅曼羅蘭《群狼》分別以晉江社會服務部和晉江戲劇家聯席會議的名義排演。民國33年,以國民革命軍第二保安團野戰服務團的名義再次上演軍民大遊行。民國34年夏,當局逮捕進步知識分子,林仁生離開上海,從臺灣省移居香港,協助司馬文森編輯《文學生活》,編著三部文學創作理論專著。通過司馬文森的介紹加入了中國民主促進會。解放前夕,林仁生離開香港,經天津抵達北京。1949九月回泉州。

回到泉州後,林仁生在泉中中學任教,加入晉江市美協,為泉州青年藝術團移植、編導歌劇《紅葉河》,開辦閩南話劇社。1951年秋,林仁生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53年4月任NLD泉州市委副主任,當選泉州市人大代表。不久,他被任命為錦江區文工團創作部主任。由他編創的20多部系列閩南語話劇,大部分被閩南各表演團體采用。

4月,1953,晉江區文工團與晉江縣大梨園實驗劇團合並為福建閩南戲曲實驗劇團,林仁生任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兼藝術組長。當時梨園戲傳統劇目正面臨失傳的危機。林仁生積極組織民間老藝術家口述“夏安”、“商輅”、“小梨園”三個流派的傳統劇目,並廣泛收集舊稿進行整理、校正、編寫梗概、裝訂成集,使梨園戲的傳統劇目得以保存。他先後編創和改編了傳統戲劇,包括陳三五娘、蘇秦(與許、張)、朱文的《平安錢》、《林根亭》、《胭脂扣》、包拯的《劉大本的智慧》、《董永與七仙女》、的《破窯》、《朱買臣》和《送兒子別傳》。

1960年後,根據梨園戲的特點,林仁生采用武俠的方式,撰寫了《鄭成功傳》(下海伊勢第壹集,臺省凱歌第二集),開創了梨園戲表演新歷史劇的先河。1963之後,林仁生還創作了《安娜的少年遊擊》、《光明的未來》、《少年鑼鼓》(與遊世贊、吳合作)和現代戲《太陽花生》、《土豆秧船》。65438年至0952年,林仁生合編《泉州方言韻》,多次出版,成為閩南地方戲作家的工具書。

1970年,林仁生患鼻癌,於1972年2月去世,享年61。

  • 上一篇:中央美院附中和中央美院國際部有什麽區別?
  • 下一篇:成都2015中考錄取分數線是多少?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