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中學學科 - 龍川縣教育

龍川縣教育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春,在縣城三臺書院創辦龍川縣第壹所小學——縣高等小學堂,隨後在通衢、子時、河市、縣城、黃埠、老龍水北(今屬附市)開辦明心、於樂高等小學和模範、於樂、啟智、金蘭、威信。

宣彤三年(1911)全縣有公辦、民辦高、小學32所,學生約1500人,教職工120人。高等小學開設的課程有修身、讀書、講學、中國文字、算術、歷史、地理、地理、體操,選修課有農業、商業、手工藝、繪畫。小學和小學高年級的課程設置基本相同,只是內容深度不同。初級和高級小學的學制分別為5年和4年。

民國元年(1912)實行新學制,學校更名為學堂,允許男女同校就讀。後來,壹批私塾、寺廟、祠堂、廟宇被改建為小學。民國5年,小學16所,學生2800余人,其中高等小學7所(縣級學校3所)。

6年時間,她在縣城南門鄒家祠創辦了壹所女子小學,並壹度將其打造成縣級女子高等學校。

民國8年,高、小學改名為高、小學,縣裏陸續挑選了壹批成績好的小學改建為區高級小學。

11小學學制改為4年2年。

民國25年實行短期(壹年之久)初等教育,規定6歲至12歲的輟學兒童全部免費入學,10歲至16歲的兒童則強制入學。當年建立了12所短期小學。

民國28年實行義務國民教育,在鄉鎮設立中心學校(完全小學),保障國民學校。全縣有中心學校47所,民族學校399所,學生25200人。

到民國37年,全縣共有小學404所,其中鄉村中心學校和完全小學87所,教職工1081人。* * *在校生33777人,其中完全小學17608人。

1949年5月隴川解放後,民族學校更名為村小學,鄉中心學校更名為區完全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76.1%。

1951年,全縣有小學496所,在校學生54945人,工農子弟占87%。中小學課程包括語文、算術、體育、歌唱、美工;高、小學有語文、算術、自然、歷史、地理、體育、唱歌、美工。

1953年冬,貫徹“鞏固、提質、選址、重點發展、穩步推進”的教育方針,對全縣小學進行了分期整頓,調整了布局,充實了校領導,建立了正常的教學秩序,減少了村級小學教學點和復合班,增加了全日制班。加強對學生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公物的“五愛”教育。

1954開始借鑒蘇聯的教學經驗,實行五級評分法,改春秋兩季招生為秋季招生,全面執行小學守則、小學教學計劃和部頒小學課外活動規定。次年,評選“三好學生”活動開始。

65438年至0958年大躍進期間,實行國家和集體“兩條腿走路”的教學方針,大力發展民辦小學,從65438年的4所學校、18班發展到1959年的55所學校、72個班。

1961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小學數量由1960的247所調整為209所,其中民辦小學30所。

1963《全日制小學工作暫行條例》實施,教學中運用“十大教學法”(即啟發式、由近及遠、由淺入深、通俗、有目的、有趣、姿勢輔助、復習前面的概念、有提綱、幹部班討論);提倡“少而精”和“啟發式”,狠抓基礎知識和技能的教學。同時,通過深入持久地學習雷鋒,學生的思想品德得到了明顯提高。

1964年實行兩種教學制度,設立半日制小學。當年建立了40多所小學,學生1800多人。“文革”期間,學校領導和部分教師被視為“幽靈”或“白專”典型,教學秩序混亂。取消畢業和入學考試制度,實行推薦選拔。

1968冬,公辦小學下放大隊,實行民辦幫扶,教職工分級同工同酬,小學附設初中班;“貧中農宣傳隊”進了學校;用毛主席語錄、革命文藝、軍事體育等代替文化課。,導致了教育質量的嚴重下降。

1970,陸續恢復設立公辦小學,註重文化知識教育。

但1973出現了“白皮書英雄”“反潮流”的不正之風,出現了鄙視文化課、批判“教師尊嚴”的浪潮。教學秩序再次被破壞,教育質量大打折扣。

從65438年到0974年,他學習了“屯昌經驗”,辦了壹所大學校和壹個小農場,兼做農民,實行“開學堂”。

1977後,教學秩序逐步走上正軌,恢復了畢業和入學考試制度,取消了“窮宣隊”,調整了小學布局,削減了230個教學點,取消了小學附屬初中班,恢復和完善了教師組織,狠抓“校風”建設,開展了“五講四美”(講文明、講禮貌、講道德、講衛生、講壓力)

1985全縣有小學357所(含民辦2所),3343個班,學生88660人,教職工4245人,專任教師3630人。民國二年(1913)秋,在西門考邦(今縣機電廠)建立縣中學,學制4年,春季開學,招生2個班,學生100人,教職工10余人。課程有修身,語文,英語,歷史等等。

民國15年冬,縣第二高級小學(位於通衢韓晶書院)改建為縣第二中學。不久,新民車田先後集資創辦了石雲中學和可能性中學,因財政困難停辦了兩年。

18年,中學實行“三三制”(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由春季改為秋季。同年,第四區中學與縣第二中學合並,仍稱縣第二中學,鐵場街原區中學與縣第二中學合並,仍稱縣第二中學,以鐵場街原區中學為校舍。次年,縣中學取消了高附中正常班,新設高中班。這所簡易學校被命名為龍川縣第壹中學。

28年,位於通衢的第壹中學改制為第三初級中學(後更名為晉安中學)。

民國29年以來,該縣先後創辦了第四初級中學、第五初級中學、私立赤光初級中學和私立韓晶初級中學。至民國37年秋,全縣3所完全中學、4所初級中學,共有高中班14個,學生462人,初中班37個,學生1672人,教職工169人。

1949年5月隴川解放後,縣人民政府接管縣內中學,民辦中學經費由地方政府籌集,政府補助。那年冬天,有2790名學生(包括200名高中生)和259名教職工。根據“維持現狀,逐步改革”的教育方針,在課程中增加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中文改為中文,取消民事、童子軍和軍事訓練課程。

1953取消春季招生。9月,1956,龍川壹中改建為玉城初級中學。撤銷金安中學分校,恢復通衢初級中學。豐滿、永新、鄧雲、龍牧、李醉、強子(麻布崗)和尚平的7所小學都有初中。

1957,馮仁、鄧雲小學初中班被砍,永新小學初中班改為河市華僑初級中學。

65438年至0958年大躍進期間,實行“兩條腿走路”的教育方針。全縣新建民辦中學6所,龍牧、李醉、馬步崗(原壯士)、尚平4所設有初中的小學改造為完全中學。同時實行“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把勞動作為壹門教學科目。學校興辦工廠農場和走出校門參加工農業生產,學生花的時間不到整個課堂時間的壹半。

從1960到1962,國家經濟困難,采取措施關閉合並17民辦中學,只留下老龍中學作為接班人。全日制中專後,撤銷班級數量,減少壹批教職員工。

1963年,部裏下發了《全日制中學工作暫行條例(草案)》,教學秩序恢復正常,學雷鋒活動深入開展,形成了良好的校風,促進了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

1966“文革”開始後,學校“停課鬧革命”,師生在全國“串聯”。

1967年“復課造反”,寫大字報,當年停止招生。

1968年,工貧中農宣傳隊入校,領導“糾偏”,搞“開學”,組織學生學軍、學農、學工,實行校隊結合,取消入學考試制度,采取推薦的辦法招生。

65438年至0969年實行學制改革,初中和高中學制各縮短為兩年。

1971,提倡“山溝裏辦學”“毛料學校”。龍川壹中和其他在沱城、赤光、尚平的中學都成立了分校,設立了教學“實驗”基地。每學期組織師生輪流到分校學習壹個月,或興辦甘蔗園,或學習稻田耕作技術,或學習開拖拉機、修理農機。

1977,恢復畢業升學文化考試制度,把文化知識課放在首位,開始重視基礎知識教學。

1978後,恢復中學“三三制”學制,取消分校、小學附設初中班,逐步調整中學布局。

到1985,全縣有8所完全中學(縣壹中、老隆、金安、拓城、鐵廠、車田、赤光、麻布崗),84個班,4110學生;初中27所,516個班,265438+萬學生,* * *教職工1848人。明清時期,朝廷任命講學和講師,郡部在龔雪和官辦書院聘請講師,東學在社會研究和私立學校聘請教師,但他們的任期沒有保障。大多數教師擔心失業,生活極端貧困。

晚清時期,龍川新學創辦之初,除了文史和經典閱讀的教師外,算術、外語、地理、體操等其他科目的教師多從其他縣聘請。為解決本縣新教師不足的問題,縣部先後選派20名學者到省內外書院或新式書院學習,並建立縣教師進修所、縣初級教師堂,招收老教師、落榜學者,作為新教師派出。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全縣有初高中9所,僅有2名教師畢業於初等師範學校,2名教師畢業於優秀師範學校。

民國時期,公立學校校長由縣政府任命,教師由校長遴選,報主管機關聘任或聘用;民辦學校校長由學校董事會聘請並報主管部門備案,教師由校長聘請。民國初年,小學教師多在私塾任教,少數畢業於小學或優秀師範。30年代大部分是小學或初中畢業,40年代部分是師範甚至專科畢業。

據民國37年(1948)統計,全縣中學教師174人(女5人),其中大專畢業者占70.5%。1081小學教師中,大專學歷占4.5%,普通教師占13.7%,單純教師占19%,高中學歷占12.4%,初中學歷占23.7%,高中學歷占21.7%。

民國時期,學校與私塾長期並存,教師占有很大比重。比如9年,全縣民辦學校225所,教師241人,占全縣教師總數的三分之壹。縣政府曾多次試圖改革學校師資,廢除私塾,但直到抗日戰爭結束後,縣內私塾才被高、小學取代。

建國初期,保留了建國前的教師,舉辦了短期培訓班,培養了壹批失學、失業的青年知識分子。之後由縣人民政府統壹分配文教到小學任教。中小學教師從65438到0953納入國家編制後,國家逐年從師範、中專、大中專院校中調撥畢業生充實教師隊伍。各地也不斷推薦選拔壹批經過培訓考核的民辦教師,逐年由國家正式編制。

據6月1985統計,全縣182名幼兒教育工作者中,幼兒園教師9名,中學教師22名,高中教師86名,初中教師65名。小學專任教師3630人,大專學歷38人,中專、技校學歷1.305人,高中學歷65438人,高中學歷初中學歷330人,初中學歷31.9人。1742名中學專任教師中,大專畢業142人,大專、專科畢業399人,大專、中專畢業880人,高中及以下畢業51人;師範院校36名專任教師中,畢業生21人,本科、專科畢業生9人,專科、中專畢業生4人,高中及以下畢業生2人。農業中專49名專任教師中,大學畢業3人,本科、專科畢業28人,大專、中專畢業8人,高中畢業10人。

  • 上一篇:請比較壹下金地田玉娥和萬科嘉園的位置。
  • 下一篇:洛陽光華路18號四合院小區周邊配套怎麽樣?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