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中學學科 - 所謂的知青下鄉是怎麽回事?

所謂的知青下鄉是怎麽回事?

1,廣義上是指被送到農村並掌握壹定知識的青年,泛指受過高等教育的青年。

2.從1950年代到文革結束,自願或被迫從城市送到農村去當農民的青年。這些人實際上大部分只受過初中或高中教育。

在1955中,毛澤東提出“農村是壹個廣闊的天地,在這裏妳可以大有作為。”成了後來知青上山下鄉的口號。從50年代到70年代末,上山下鄉的知青總數估計在1200到18萬之間。

文革中最早要求下鄉的紅衛兵是北京的蔡立堅。

年輕知識分子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下鄉。當時黨和國家為了解決城市青年學生就業,加強農業生產,號召和鼓勵城市青年“上山下鄉”。

1955年9月,毛澤東“天地廣闊,成就偉業”的最高指示,標誌著全國知青上山下鄉的開始。1956那壹年,中國有近20萬城市青年自願或被動員加入墾荒隊伍。

整個50年代,中央政府沒有專門機構進行統籌管理。那時候城市知青上山下鄉,基本都是由地方安排組織的。1962年,農墾部成立了安置辦公室,然後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有組織、有計劃地動員城鎮知青上山下鄉。

資料顯示,文革前,中國有1.969萬城市知青和社會閑散勞動力。其中,知青人數達到654.38+0.2928萬人,占全部下鄉人數的65.6%。

在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和60年代初回鄉下鄉的知識青年中,影響最大的是邢燕子、河北侯娟和江蘇董加耕。2月26日,董加耕和邢燕子應邀參加了毛澤東在人民大會堂舉辦的壹個小型生日聚會。他們的座位靠近毛的左右。

席間,毛澤東詢問了他們的受教育程度,並反復給他們提供食物勸他們吃飯。侯娟的增長也吸引了周恩來的註意。他們是那壹代上山下鄉知青中的幸運兒。

1966蔡立堅,18歲,北京長辛店鐵路中學高二學生。紅衛兵串聯時,她隨學校的壹個長征隊去延安,途經山西榆次縣的貧困山村杜家山。蔡立堅看到有許多山區,其中大部分是未開發的,農民過著艱苦的生活。

她覺得這是個扮演知識青年的好地方,不知道該不該留在這裏插隊。直到長征隊伍已經離開杜家山280多裏,她毅然告別同學,獨自回到杜家山,向鄉親們表示要紮根杜家山,和他們壹起建設山區。在辦理了壹系列手續後,1968年3月,她正式成為了這裏的新會員。

1967 10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學、第二十二中學、第八女子中學、第十壹中學畢業生到內蒙古西吳齊秦白音寶力格公社插隊。出發的那天早上,他們聚集在天安門廣場前,在毛主席的巨幅畫像前宣讀誓詞。這是首都第壹批去內蒙古大草原的紅衛兵。

2月8日,1968,北京市東城區中學紅代會的55名紅衛兵摘下臂章,在天安門廣場毛主席像前宣誓告別,成為首都第壹批參加西雙版納建設的紅衛兵。

首都紅衛兵率先下鄉,掀起了城市知青和工農結合的浪潮。這是壹股無盡的洪流。其中不僅有數以百萬計的大學生、中學生、高中生、初中生、初中生和社會青年,還有成千上萬的城市居民、大量的醫務、文教工作者、國家幹部和壹些受運動影響的“專政對象”。

從壹望無際的北大荒的原野到洋洋得意的西雙版納,從天山南北的戈壁綠洲到南疆諸島的橡膠林場,從呼倫貝爾大草原到世界屋脊上的西藏,到處都有知青的足跡和身影。

百度百科-知青下鄉

  • 上一篇:常德市第十壹中學的成就
  • 下一篇:2023年江西新余中考分數線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