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中學學科 - 哪位大師急需了解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特點是什麽?

哪位大師急需了解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特點是什麽?

僅供參考: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特點如下:

1.發展特征

由於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都取得了許多突破性的成就,開辟了許多新的領域,提出了許多新的觀點,這使得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的教學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

現實表明,以計算機和網絡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發展速度在當今任何學科都是前所未有的。“計算機芯片的性價比每18個月就會翻倍”壹般被計算機工程師稱為摩爾定律。計算機硬件技術的快速發展帶來了軟件的不斷升級。這樣,“信息技術課程”這門學科將長期處於高速高淘汰的發展狀態。那麽,如何為中小學生打好基礎,讓學生盡可能地學習信息技術和操作技能,並在他們的長遠發展中發揮作用,是信息技術課程教學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

從實際調查中發現,由於各地經濟、教育發展不平衡,計算機軟硬件設備、教師水平、學生素質差異較大,目前的中小學並沒有使用統壹的教材,教學內容也只是根據當地計算機的軟硬件配置甚至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來確定。但是,無論使用什麽樣的教材,都應該從培養學生信息素質的角度出發,選擇信息技術課程中的基礎知識和技能作為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內容,因為越是基礎的東西,越是具有普適性和移動性,越適合中小學素質教育。不能簡單地把現在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幾年後上班的實際需求聯系起來。

2.綜合特征

與中小學其他學科相比,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綜合性更強。涉及到很多邊緣和基礎科學,如信息論、控制論、系統論、哲學、美學、文學、數學、物理、機械、電子、工程、光學、生物學等。也就是說,中小學信息技術課並不存在嚴格意義上的所謂計算機學科,它具有基礎文化課、勞動技術教育和職業教育以及學科課程的特點。就中小學實際而言,信息技術與基礎教育的結合通常分為三個方面: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計算機輔助教學和計算機輔助管理。“應試教育”的壹個主要弊端就是“學科化”。在我們的實際調查中發現,由於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三者之間的界限極其清晰。看來“信息技術課”只能講計算機“學科”的內容了。這種片面強調“信息技術課”的所謂學科性,嚴重制約了很多“信息技術課”教育工作者的思維。所以,目前從小學到初中、高中的信息技術課程內容都差不多,都是“計算機基礎知識、操作系統、文字處理、計算機語言……”,只是低年級少了壹兩項,或者難度更低。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減輕學生學業負擔的途徑之壹就是“淡化”學科界限。現代教育技術引入多媒體教學手段,提出以超文本組織教學信息,以任務驅動教學過程的思想,為綜合課程教學的實施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技術手段。

基於這壹特點,針對我國中小學信息技術發展的現狀,應淡化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科性”,強調其綜合性,尤其是小學階段,主要是使用計算機而不是學習計算機,作為壹種工具與其他學科或活動相融合,非常全面。此外,在教學中,應適當淡化信息技術課程、計算機輔助教學和計算機輔助管理之間的界限。這樣可以拓寬思路,不僅有利於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也有利於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發展。同時,在計算機文化的綜合應用影響下,提高計算機硬件的利用率,提高學生的信息素質。

3.應用特性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是壹門應用學科。在“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應體現壹種新的教學氛圍:盡可能多地(課內和課外)為學生創造自己使用計算機的機會,學生只有在不斷使用的過程中才能學好計算機。

理論和實踐表明,計算機在教學中有很大的應用潛力。正是由於計算機具有圖片、聲音、交互控制、動畫和視頻等手段,以及日益增長的遠程通信能力,將越來越多地應用於教學中,這將在壹定程度上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這方面的作用主要體現在:計算機輔助教學可以使教學更貼近學生和學習實際;減少學生的理解障礙;同時可以提高教學效率。比如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和電教辦65438到0997實施的“全國中小學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項目中,計算機與語文識字教學的整合就是壹個非常成功的例子。

4.工具特征

以計算機為代表的信息技術不是壹般的工具,而是“人類共同的智力工具”。因此,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這壹學科具有工具性特征。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嚴格貫徹“強化基礎,淡化語言,註重應用,加強實踐”的指導思想。也就是說,通過“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要求我們的學生掌握並應用計算機這壹現代工具來處理現代社會的信息。這就要求我們打破信息技術課傳統教學中的兩個誤區:壹是把信息技術課做成中英文打字課;二是把“信息技術課程”變成簡單的計算機語言課程。不可否認,信息技術課程中的中英文打字練習和計算機語言教學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學內容,但不能只重視壹點而忽略其他。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註意以下問題:

(1)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的教學應註重計算機操作技能的培養和訓練以及計算機輔助教學,既不能只註重基本技能的訓練而忽視輔助教學功能,也不能只強調輔助教學功能而忽視基本技能的訓練。壹是從圖書資料檢索入手,培養學生使用信息工具的能力,掌握計算機信息處理軟件、網絡瀏覽器和網絡通訊工具的靈活運用;其次,培養學生主動獲取信息的能力,具有敏感主動的信息意識,能夠根據自己的學習目的查找信息,收集整理必要的信息;第三,培養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包括搜索、選擇、識別、使用、表達和輸出信息的能力,從豐富的信息中選擇和識別自己需要的信息,簡單、通俗地表達自己的研究成果並將信息傳遞給他人,充分利用信息工具學習和研究學科知識。

(2)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的教學應由單純的語言教學轉變為計算機操作教學,並輔以語言教學,讓學生在使用過程中學會使用計算機,使之成為今後進壹步學習和工作的工具。他們可以用電腦學習寫作、算術、繪畫、音樂、數學、語文、自然、英語等科學文化知識,用電腦開發。

(3)在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方法的設計或選擇上,要從學生實際出發,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課堂教學。讓學生“在遊泳中學會遊泳”,在獲取和處理信息的過程中進行練習和鍛煉。“獲取信息、處理信息”過程中的“信息”,當然是與學生各科學習內容相關的有意義的知識。例如,信息技術課程中文字處理軟件的教學可以與作文教學緊密結合:教師指導學生使用文字處理軟件輸入、編輯、修改學生自己的作文,或者統壹修改教師精心準備的“病文”。例如,某教師將多媒體計算機與小學作文教學整合,采用“創設情境-引導觀察-局部制作-通論-計算機打字表達-評價批改”等六個教學板塊組成的新教學模式,進行作文教學實驗。其中,除1、2、6環節主要由教師發揮作用外,其他環節(包括第6環節)都能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創設情境”的過程中,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和使用不同的多媒體教學軟件,通過多媒體的真實情境來引起學生的觀察興趣,用多媒體軟件提供的圖片、動畫、活動圖像等視聽情境來代替課本中的靜止圖片,讓學生“根據情境講故事”或“寫壹段話或壹篇短文”。因為多媒體電腦提供的情境比課本更生動、更真實,更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所以有助於培養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更容易激發和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利用多媒體軟件友好的交互界面和多媒體的超文本結構,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有效地引導學生觀察,按照由表及裏、由淺入深、由個別到壹般、由具體到抽象的認知規律,采取不同的觀察方法,從而提高學生觀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同時,教師要積極啟發學生的想象力,在想象力的基礎上,讓學生采用先“局部講解”再“整體講解”的方式練習口頭敘述。這樣既能貫徹由簡入繁、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使學生不會感到壓力,又能為認知主體提供更多練習“講”或“寫”的機會,即積極練習語言表達。在“打字表達”環節,讓學生壹邊看活動情況,壹邊用鍵盤在屏幕上打出自己想寫的壹段話或壹篇短文。這樣,每個學生都能積極思考,主動參與。所以這裏的“打字”是起到促進思維,幫助認知的作用,而不是讓學生在這個環節練習打字。在“評改”過程中,學生通常在教師的指導下參與評價和修改。如果是在計算機網絡環境下,可以在學生中選擇優秀的作文或有典型錯誤的作文發送到每個學生的終端,供全班欣賞和評論。這種基於網絡(尤其是基於多媒體網絡)的評改,由於全班同學都能看到同壹篇作文,能讓每壹個學生積極參與評改,學生普遍表現出較高的參與熱情,因此能收到傳統作文教學無法比擬的效果。這樣,學生感到非常親切,不僅有助於突破傳統的作文教學模式,而且可以愉快地完成信息技術課的教學任務,從而有效地提高作文教學的質量和效率,達到壹舉兩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5.實驗特征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是壹門離不開實驗的學科。它的建立和發展離不開計算機的操作。同時,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也必須突出實驗特色。因為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性質決定了它離不開計算機實驗,而計算機實驗操作直接關系到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發展水平和教學水平。在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我國發達地區的中小學,如城鎮中小學,要求計算機實驗操作課時數與教學課時數之比為1: 1。我國中小學計算機課程指導綱要中明確規定:“對於計算機較多的學校,學生操作時間壹般不少於總課時的壹半。"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實驗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信息技術課程》是壹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學而不練是沒有用的。針對這壹特點,我們建議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的教學應該“應用導向”,以實踐為導向,精講多練。“精講”就是老師要講內容的基本知識點和精髓;“多實踐”就是讓學生有足夠的上機時間,進行有針對性的實踐操作,培養學生的信息技術操作和應用意識,而不是“紙上談兵”、“無機教學”。

(2)對於學生來說,在計算機面前,他們面對的不是普通的物理儀器,而是壹個學習、動手操作、構思和創造的環境,可以培養他們的學習技能、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

(3)計算機操作是實現中小學生信息素養教育的基本手段,是培養學生操作技能的主要途徑,是開發學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環節。學生在使用計算機時,可以綜合運用自己在各學科中所學的知識和方法來指導計算機工作,從而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完成自己的任務。在這壹實踐過程中,可以有效地培養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審美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用抽象形式描述問題的能力、策劃能力、創造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與人合作的能力以及自信、自立、自強的精神,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6.有趣的特征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是壹門非常有趣的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充分利用計算機的趣味性。無論是什麽年級,無論是什麽樣的教學內容,都要註重挖掘和體現信息技術課程的趣味性,註重激發、培養和引導學生對計算機學習的興趣。

根據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科特點,學生很可能對信息技術課程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應抓住時機,引導、培養和培養學生形成真正的興趣。教師要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努力激發學生主動探索的欲望,精心誘導學生的想象和思考,熱情鼓勵學生的每壹次進步,耐心開導學生的每壹次困惑,使學生在學習和學習中不斷進步。特別是要挖掘計算機與其他課程整合所體現的優勢,用學生身邊的真實事實激發他們對信息技術課程的濃厚學習興趣。例如,壹位數學老師將“計算機與數學教學”融為壹體,用多媒體計算機講授“軸對稱”的概念:首先用幾何畫板做了壹個會飛的花圖。蝴蝶壹在屏幕上“飛”起來,立刻吸引了所有同學的註意力,壹些不喜歡數學課的同學也在這個時候活躍起來。學生根據壹只蝴蝶的兩只翅膀在運動中不斷重疊的現象,很快理解了“對稱軸”的定義,並受此現象啟發,還可以舉出兩個對稱的三角形,利用多媒體電腦的動畫和隱藏功能,使兩個對稱的三角形不時移動,使其在不同情況下(如圖形在對稱軸的兩側,兩個圖形交叉或對稱點在軸上等)出現對稱圖形。);有時隱藏或顯示壹些線段線和延長線。在這種可視化的情境教學中,學生壹點也不覺得無聊。相反,在老師的指導和啟發下,他們總是仔細觀察,積極思考,逐壹找出對稱點與對稱軸、對稱線段與對稱軸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學生自然發現對稱軸的三個基本性質,理解相應的定理,從而實現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這不僅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了數學教學的任務,而且激發了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知識學習的濃厚興趣,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運用信息技術獲取知識的信息素質。

  • 上一篇:劉秋華人物介紹
  • 下一篇:櫻桃高考寓意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