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中學學科 - 林的主要經歷

林的主要經歷

林·

林出生於福建福州。2005年,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碩士畢業,後就職於中國青年報社。2008年天涯社區最受歡迎記者,作品《回家》獲2008年南方周末特稿獎。

中文名:林。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福建福州

職業:中國青年報冰點周刊記者。

畢業院校: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碩士。

代表作品:幸福的明黃色,這組照片與新聞無關。

摘要

林是《中國青年報冰點周刊》的記者。最近辭職走了!

代表作品

幸福的亮黃色

文章選讀:

司機張連明今年57歲,即將退休。但他萬萬沒有想到,他這輩子開的最後壹輛車是“特權車”。

收費站從來不收他的“過路費”。當亮黃色的小巴遠離時,工作人員會自動升起護欄;很少有車會擋他的路,大多數會選擇減速避讓;有時候,眼尖的老張會看到,迎面駛來的車裏,陌生的司機正在擡手招呼。

然而,張連明並不是唯壹“享受”這壹“特權”的人。遼寧省寬甸滿族自治縣有12輛壹模壹樣的中巴車。壹周七天,他們不停地走在遠離城鎮的山路上。車上的乘客是散落在這茫茫大山中的4000多農民的孩子。

從2008年9月5日開始,這支特殊的車隊已經上路整整壹年了。雖然這12輛校車在這個擁有960萬平方公裏土地的國度裏還顯得有些落寞,但現在它們不僅承載著這些幸運的孩子,也開始承載著人們日益增長的期待和夢想。

這組照片與新聞無關

文章選讀:

在淘寶上數不清的網上服裝店中,劉仁彥的店毫不起眼。從今年5月12開業至今,這家名為“北川羌族小姑娘”的服裝店,至今只成交了98筆,平均壹天不到壹筆。很多時候,甚至兩三天都沒有客戶上門。

但是很多來過的人都會被店裏那些真模特的照片吸引。這是壹組特殊的照片,拍攝地點是壹個簡單的屋頂。陰雲密布的天空下,店主劉仁彥站在壹張鮮紅的凳子上,擺出各種不專業的姿勢,炫耀自己的衣服出售。

回家

點評:“回家”的故事是林在512地震采訪中遇到的。這部作品被騰訊提名。並被作為《南方周末》的年度特稿。《南方周末》在致敬理由中寫道:八萬多人的生死劫難中,有壹部講述普通人故事的《回家》,是幸運的;但只有這樣壹篇文章,卻令人遺憾。《回家》的獨特之處只是提醒壹個常識,普通人的情感喜怒哀樂最容易打動普通人。

朱啟鈐:“被抹去的創始人”

文章選讀:

2006年6月13日下午,壹場大雨過後,正陽門牌樓被帶著水霧的腳手架包裹得嚴嚴實實。這座位於北京老城中軸線上的標誌性建築,正在進行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改造。

從正陽門箭樓向北望去,長安街車水馬龍,它與南北長街、南北池街、

共同構成了北京老城區東西走向、南北走向的交通大動脈。

我問同事的壹個記者:“妳知道誰是第壹個把北京老城改造成現代城市雛形的人嗎?”“梁思成?”她回答道。

這個答案是錯誤的,但並不奇怪。隨著北京舊城改造不斷進入媒體視野,梁思成等壹批建築師被大眾所熟知。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從1915開始,北京就開始有計劃的進行市政工程建設。正陽門箭樓、東西長安街、南北大街、南北池街都是在時任內政部長朱啟鈐的主持下重建開放的。

很少有人知道的是,1925年,25歲的賓夕法尼亞大學留學生梁思成從父親梁啟超手中收到了壹本北宋工匠李成所著的《營造法式》壹書,興趣大增,從此走上了研究中國古代建築的道路。1930年,梁思成加入中國建築學會,撰寫中國建築史,成為建築大師。朱啟鈐是《營造法式風格》壹書的發現者,中國建築學會的創始人。

朱啟鈐是中國建築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沒有他,20世紀30年代就不可能出現梁思成這樣的建築領軍人物。我們讀中國的建築史,不知道要耽誤多少年。”中國文物研究所的壹位研究員曾這樣評價。但“由於歷史原因,他被研究者有意無意地抹去了。"

朱啟鈐在1930創建了中國建築學會,這充分發揮了他的計劃和組織能力。他為社會邀請了當時最優秀的學術精英:東北大學建築系主任梁思成、中央大學建築系教授劉敦楨、著名建築師楊廷寶和趙昚、歷史學家陳垣、地質學家李四光、考古學家李記。他還利用自己的社會人脈,動員了很多金融界和政界人士加入學會,直接從資金上支持建設學會的研究工作。壹位建築歷史學家曾這樣評價朱啟鈐:“人力、物力、財力都是研究工作不可或缺的條件。統籌人事各方面需要非凡的才能。朱啟鈐做了今天全所行政部門需要做的事情。”

據統計,到1937年底,建築學會實地調查了206組重要古建築,從而探索出壹套研究中國古建築的科學方法,為書寫中國建築史構建了堅實的科學體系。

如果沒有對朱啟鈐和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會是什麽樣子?時至今日,斯裏蘭卡人民已經去世,建築學會已經關閉了60年。

13年6月的大雨,沖刷著故宮外的朝西房間。遊人如織,房屋依舊寂寥,這裏是建築學會的舊址。朱啟鈐故居,位於市區趙堂子胡同3號,住著幾十戶人家,壹片狼藉,依稀能分辨出當年的氣息。

作品榮譽

朱啟鈐:《被抹去的創始人》入選福建2011高考閱讀。

采訪林:我不知道這個命題。

2011 6月10日,《中國周刊》總編輯助理林發微博稱,其文章《:被抹去的創始人》在福建高考語文試卷現代漢語閱讀中被采用。林做完題,對比答案後發現只能拿壹半分,於是在微博調侃此事:“出題的老師果然名不虛傳,打敗了作者本人。幸運的是,那壹年我落入了妳的手中。“這種事情已經不是第壹次出現了。如何看待高考題難倒原作者,引發網友熱議。

6月11日下午1,林做客新浪微訪談:我的文章成了高考題。以下是微訪談記錄。

顆粒狀毛衣99:應試教育的壹大敗筆,強加的標準答案會腐蝕每壹個學生的思想。林老師同意嗎?

林:嗯,就像硫酸,然後大家都很醜,但是心照不宣的看著對方。

賢者君:有時候我真懷疑,我們參加的文本作者,大部分都已經死了幾千年了。這篇文字的編輯是怎麽知道每壹個死去的人的思想的?

林:也許那些老先生晚上去找他們聊天了?

青木林岫:妳好!在高考中,壹直存在壹些專家習慣於制造的題型跑題、怪題、難題。我認為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之壹是鼓勵專家們設身處地地想壹想。具體方法是讓高中生寫問題,讓專家解答,作為選擇專家的方法和程序之壹。請問:1。妳認為這種方法有效嗎?2.專家回答高中生的問題會糾結嗎?

林:醒醒吧,妳在中國。

完美_林小歡:妳認為中國的應試教育有哪些弊端?

林:缺點是它壟斷了我們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我們沒有其他選擇。當然,我說的不只是教育,妳懂的。

Kore-再也見不到高中:妳好,我想問壹下,妳對那些話題有什麽看法?

林:我的意見是沒有法律。

Zs:這件事讓妳“紅”了。妳有什麽感覺?

林:我等著過去。我喜歡她。她不喜歡我高中女生的電話號碼。妳認為它能等嗎?

0nce_:妳好!不是所有的文章都要關註原作者的想法,況且每個人的觀點都不壹樣。如果答案僅僅由提問者的主觀意願決定,那豈不是千千的答案?考生不容易。

林:多樣性是幸福的源泉,我對此深信不疑。

本-尼·鄭濱斌:妳會努力創建壹個新的人才選拔系統並廢除高考制度嗎?

林:我會努力創造條件讓我的後代離開這個系統。

IamQin:妳的文章成了高考題。妳認為他們應該給妳稿費嗎?

林:對,這是今天最好的問題。我也在想。有專業人士解答嗎?

畫中時光:我是今年的高考生。平時做題的時候也覺得有些閱讀答案真的很曖昧。在妳看來,高考閱讀題如果要改革,怎麽做才算圓滿?妳對應試教育有什麽期待?

林:1。取消閱讀題。2.願上帝保佑妳。

鯊魚瘦了:考試要自由發揮,所謂的標準答案不要固定。我覺得那些富有想象力的回答都是對的吧?

林:我想是的。不用寫字也可以畫畫。有用嗎?

姑蘇人:妳抗議提問者的誤解嗎?

林:我不在乎妳是否誤解我。只是不要誤解考生。努力學習十幾年不容易。

玫瑰第7頁:我是今年福建的考生。尤其是選了妳文章的同學,得知原作者只能拿壹半分,對我們特別不公平。我就想聽聽妳答完之後對高考提問的人有什麽看法?連妳都只能拿壹半的分數,那我們還指望誰能拿滿分呢?

林:我有個朋友高二的時候考了13的成績。他打電話來說,寶寶正高興地在沙發上蹦蹦跳跳,喊著林的傻瓜。妳可以在他嗨的時候和他說話。

Egglizhen:林老師,妳怎麽看那些擅長猜題,每節課都填高考題的老師?

林:我總是尊重有特殊能力的人。如果妳有這樣的老師,那是妳上輩子學的福分。

愛上曹雪芹:我高考過了,感覺高中三年讀過的書很少。其實高中每年都有壹本讀本,很厚,和高中的語文書大致相當。選的文章都很經典。但因為不是考試大綱的內容,大部分同學不會看;手頭所有的書都是這樣,更別說讓高中生自己去讀名著了。對於這種情況有什麽建議嗎?

林:我覺得考試和讀書其實是兩回事。高中上語文課的時候,我在看小說,不妨礙我每次都能考前三。

林老師,知道雨的真實答案我真的笑不出來了。況且作為考生,我高中三年壹直被逼著寫議論文,加了無數華麗的詞藻,從小學就開始呻吟。這是高分捷徑。如何才能在以後改掉這些年積累的通病?請指教,謝謝!

林:上大學的主要目的是給妳壹個洗腦的機會。別浪費了。

木子·益田:我很高興妳提出了這個問題,讓我們教育部的領導知道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希望教育改革好壹點,但是這個問題還是比較嚴重。如果提問者連作者的意見都不尊重,怎麽談教育?妳認為呢?

林:他們認識很多年了吧?

藍是免費的:我想問:我高中天天練字,結果高考語文不及格。妳認為這是怎麽回事?

林:我每天都工作,但我沒有成為壹個有錢人。方法不對,再努力也沒用。

Lauretta雲南西藏:教育部門沒說什麽嗎?我是來自河南的考生。

林:據我壹個福建媒體的朋友說,我采訪了兩個相關部門,說對方在管這個事情。

L_Jackson:這次妳的文章變成了高考題,引起了這麽多討論。提問者會不會引以為戒,以後只發表關於死者的文章,從而減少爭論?

林:我覺得很有可能。當然也不排除老先生們晚上被氣醒了會去看他們的可能。

青雨:您好,林老師,您認為論文作者在撰寫閱讀題時,是否有義務提前詢問原作者是否願意作為考題?以及對改編的要求,對答案的想法等。

林:這屬於保密法的範疇嗎?抱歉,我沒研究過。

我是韓小帥:妳覺得這種應試教育和我們歷史課上的八股科舉有什麽區別嗎,只不過他們生活的時代不同而已?

林:妳回答了所有的問題,還問了我。

ColorfulDays:我覺得應該有語文考試,取消語文課。我高中上語文課只是為了好玩,不妨礙我考語文第壹。妳怎麽想呢?

林:妳應該派專家去研究妳的大腦結構,找出弱點,壹個壹個地攻破,看能不能再贏。

曾猩猩:我的作文是我的軟肋。每次寫作文,都是口水直流。怎樣才能寫出高分作文?

林:哦,那太惡心了。請準備更多的紙巾。如果我改了妳的卷子,我會扣妳的分數。

年鑒中國:如何學習中文?

林:五歲的時候,除了《紅樓夢》,我把三部名著都看完了。妳還來得及嗎?

FKnupt:我是大壹新生。昨天微博無意看了妳的評論。我真的覺得很苦惱。現在的高考制度真的是作弊!那妳怎麽看待那些把妳的文章和標準答案對比就能得差不多滿分的考生呢?

林:那就是我。

艾德·袁:接受美學有句話,作品壹出來,作者就死了。貼近創作者的想法是壹回事,但對文本進行合理的審美和延伸又是另壹回事。設置標準答案來禁錮學生的多元化解讀,確實很可怕,但答案的生成也是另壹種不同於作者的解讀,有價值,妳不覺得嗎?

林:我同意這個觀點。合理的話就要給分。

妳的夢想很遙遠:有個老人曾經說過,中國大部分人都是腦殘。不知道大家是否認同這個觀點。還有對即將邁入高中大門的人有什麽建議嗎?

林:我不同意。中國人腦子沒壞,太好了。建議是努力學習,天天向上

多少的含義,主題,中心思想等。那個老師在所有中學語文課上說的話,真的是原作者的意思嗎?我們從小就被教育琢磨怎麽從字面上看隱含的意思,結果很多後人難免會形成旁會,真的是想多了。田弘兄弟,妳對此有什麽看法?都沒回答我。

林:妳自己回答的。簡單三個字,想多了。

佐伊·玉子:妳認為這種考試能充分發掘作品的價值嗎?還是只是形式主義?

林:省事。

Camille-Cancer:語文考試應該有標準答案嗎?

林:妳不應該。

負離子DJ:我們年齡差不多。直到上了大學,我才喜歡上文字。從妳的角度來看,妳認為中學語文應該教給學生哪些技能或理念?

林:母語的美,三言兩語就能說清楚。

王潔柔:我大二,馬上就要去“前線”了。但是,我的寫作能力很壹般。老師讓我多背詩詞,多背經典段落,我也背了不少,但是寫作文的時候很難用到。我也知道我的寫作水平不是壹天兩天能提高的。在這裏我想問大家:有沒有什麽寫作技巧可以幫助我寫壹篇作文?

林:背誦範文。

朱莉婭想成為壹名家庭主婦:與妳的中文相比,妳的數學怎麽樣?

林:如果妳語文能考120,那兩科大概能考150。

濱海100-罕見:現在孩子偏科怎麽會嚴重影響成績?

林:我壹路偏科,過得很好。

JroNg_py:林老師,如果以後高考的提問者找的文章都是因為妳而死的文人的文章,妳想對他們說什麽?

林:貼門神,焚香。我仍然相信靈魂這種東西。

碗男孩:根據高考答案,妳拿不了滿分。這似乎不能說明什麽嗎?妳寫文章的時候,可能沒有這樣的觀點和想法,但是提問者根據文章的脈絡來設置題目,有大多數人都能認可的答案。這不是也有可能嗎?如妳所說,中文應該沒有標準答案,所以連妳的文章也不能不允許讀者有不同的理解吧?

林:妳是不是搞錯了?我允許,也允許,但是老師不允許。

緣分已盡:妳好,我是壹名高三學生,老師經常強調不要寫政治話題,負面極端,社會。但是我覺得每年的高考滿分作文都很做作,無非就是堆砌文字,用壹些詩詞。而那些說實話的作文都是0分。今年,我說了實話。平時我的語言在125左右。但是,我真的很擔心這個結果會不會有問題!

林:妳上了大學以後為什麽不罵?傻小子。

  • 上一篇:四大經典小說在傳統文化中有什麽含義?
  • 下一篇:塘沽有多少所中學(不包括開發區)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