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中學學科 - 黃驊中學大門

黃驊中學大門

河北省淶源縣位於北京西南160公裏,太行山、燕山、恒山三大山脈交匯處,平均海拔1000米。地勢險要,歷史上壹直是通往北京的重要門戶。西漢時期淶源設縣,原名廣昌縣。隋朝初年,因避楊迪·楊光之名,改稱胡飛縣。在古縣北部,有壹條穿越太行山,連接華北平原和山西高原的飛狐古道,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明朝洪武年間,胡飛縣改名為廣昌縣,隸屬於山西大同府禹州。雍正十壹年(1733)改為直隸益州。民國初年,因與江西廣昌縣同名,改稱淶源縣,意為淶水之源。

淶源縣西南的岐山古稱萊山,淶水發源於山腳。因水流湍急,如巨型馬奔騰,故俗稱拒馬河。北魏李道元在《水經註》中寫道:“拒馬河出廣昌縣萊山。”。萊山面積不大,因為壹山分七峰,又稱“七山”,後被誤傳為岐山,附件是插旗的地方。岐山位於地層斷裂帶上,花崗巖阻擋了流水的滲入,從而在淶源市東南形成了喀斯特上升泉,縣城附近分別有岐山泉、南關泉、北海泉。

清朝以後,人們將這三處泉水分別命名為“淶水源”、“沂水源”、“拒馬河源”,以紀念拒馬河曾被稱為“沂水、淶水”。三源匯合後,四組泉水匯入石門村東南口,分別是石門泉、杜村泉、方泉前泉和方泉後泉。這七組泉水共同構成了拒馬河的源頭。淶源泉群是拒馬河的主要水源。大量泉水從縣城附近的地下湧出,流經易縣、淶水縣、北京房山,最後返回海河至渤海,全長70公裏。它是唯壹壹條發源於河北省的連續河流。歷史上拒馬河水量大,流速快,上遊對兩岸山體切割明顯。著名的杜詩和野三坡都是拒馬河塑造的喀斯特地貌。

淶源古鎮就是廣昌古鎮。磚城建於明洪武十三年(1380),周長三裏,十八級臺階。城墻高三尺,南北兩個城門。城墻四周有817垛,四角建角樓。嘉靖十八年(1539)擴建南關土城,開五門,形成類似北京老城的凸形格局。由此可見,淶源南關地區因泉水充沛,壹直是人們聚集、商業繁盛的地方。如今,老汽車站、玉泉商場、超市服裝城、自由市場仍位於南關附近。

我沿著沙河南街走,路邊市場熙熙攘攘,從鍋碗瓢盆到服裝農具、小吃攤、眼鏡鞋帽、古董家具,幾乎應有盡有。印象中的老縣城好像應該是這樣的。歷史上淶源縣壹直歸山西管轄,所以城裏的傳統民居都是陜北風格,黃土墻,寬寬的街門,青磚青瓦。清雍正十壹年(1733),雍正帝在易縣建泰陵前,發現永寧山主峰位於淶源,遂改廣昌縣為河北。新中國成立後,舊城墻和城門相繼被拆除,僅保留了葛源寺、泰山宮、興文塔等少數歷史遺跡。

淶源縣是個小地方,四周山巒高聳,溪流縱橫,地貌奇特,又靠近飛狐古道,因此形成了許多自然和人文景觀。明代以後,當地文人整合了廣昌十二景,即:白石清雲、香山歸來、庭院鐘聲、梯瀑、飛狐鐵壁、東塔松濤、賴藝匯流、米洛四景、明樓、鎮海晚霞、碧潭倒影、古洞日出。後人將這十二首山水詩制成木刻,留下了珍貴的資料。近代以來,由於自然和人為因素,這些景觀大多已經消失。壹些近幾年修復的,如香山、登梯瀑布、古洞朝陽等,都是按照舊木刻重建的。

南關附近最著名的景觀有拒馬河三源、淶源北海泉、沂源南關泉、拒馬源旗山泉。馬援雖然位於西南的岐山腳下,但解放前的泉水是單孔泉,突噴水柱。20世紀50年代末,為了進壹步擴大水源,當地曾用炸藥炸毀泉洞,結果失敗。從此,岐山泉成了暗流,散入下遊的幾個小泉洞,從此不存在了。怡水源在南關,很多泉水從壹片濕地流出,就在現在的南關泉公園。

三源中最著名的是淶源北海泉,縣城由此得名。離市區最近,北海泉長期以來被公認為淶水的正源。根據當地古老的傳說,北海的水就是從這裏冒出來的,後來海水退去,只剩下壹個海眼。北海泉的水質屬於國家壹級淡水,碳酸鈣鎂型,燒水時會形成大量的水和堿。水溫常年在7度左右,夏天比較冷。冬天,由於溫差的原因,北海泉周圍的霧氣宛如仙境。

自唐朝以來,顏泉附近就有寺廟寶塔。現在,建於唐代的興文塔和明代的泰山宮仍保留在北部的山坡上。這裏曾是廣昌十二景之壹的松桃。興文塔建於唐天寶三年(744),後重修。現為五層八角閣樓式實心塔,高27米,由須彌山塔、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塔的第壹層是最高的,上面是逐層遞減的。全塔采用磚狀木質構件,塔外圓用磚仿木欄桿。遠看好像能爬上去,近看是假的。現存的遼代閣樓式磚塔多為木欄桿,此塔的磚欄桿較為罕見,推測是後期修繕時添加的。

興文塔原是壹座風格塔,由當地鑄幣作坊聯合建造,力圖復興當地風格。塔的壹樓鑲嵌著壹塊漢白玉石碑,上面寫著:“錢芳日鑄百萬,工匠千人不朽。”天寶三載置此塔,長生不老,通天。“古人常以‘泉’字代替‘錢’字,在泉水湧出的地方建塔,塔內供奉水母女神,使財源不外流。歷史上,淶源地區蘊藏著豐富的銅、銀等礦藏。這裏曾經是皇家鑄幣的重要場所,比現在豐富多了。

泰山宮建於唐代貞觀年間,但最初供奉的是什麽,不得而知。現存的建築重建於明代,供奉泰山神的女兒畢夏·袁俊。中國民間壹直有“北袁俊南媽祖”的信仰體系。兩位女神分別代表山神和海神,幫助百姓解決各種疑難雜癥,都出現在宋代,元代以後開始流行。明清時期,泰山宮東還有壹座千佛寺。這兩個佛教和道教學校在東西兩側彼此分開,他們和諧地生活在壹起。嘉靖十八年(1539),泰山宮主孟永保與千佛寺方丈史德周出資修繕興文塔,為佳話。

在過去,農歷四月十八,泰山宮殿前會舉行盛大的廟會。解放後,泰山宮長期作為淶源縣第壹中學校舍使用。幾十棵高聳的古松植物被砍下來做桌椅,東塔松濤的景觀不復存在,只剩下山門和寺內前廳。90年代後,在縣壹中西邊開了新校門,泰山宮恢復了宗教活動。現在寺廟免費開放,正殿前部旁邊還有壹個募捐處,以傳統方式籌集資金重建後殿。

北海泉有南北兩個天然泉眼。1912年,改建為南北兩個泉池。北面的泉池,為紀念孫中山先生,命名為“中山池”;南池建有壹座八角形亭,名為“水心亭”,亭前題有“北海第壹泉”字樣。解放後,亭內立有烈士紀念碑。下午的時候,陽光直射到池子裏,池子裏的水是藍色的,非常清澈。我壹見底,南池岸邊就有幾個釣魚的老大爺。他們俯身看了看,收獲的是很小的白條。據說是因為水溫太低,裏面的魚沒有長大。所謂水清,所以沒有魚。

北海泉從這裏向南流,與岐山泉、南關泉匯合,沿百泉路向東流。這三股泉水在過去形成了三股平行流動的溪流,最後匯聚在牛心山附近。這壹段河道冬季不凍,水汽蒸騰,形成了廣昌十二景中的“易匯流”。牛心山位於縣城東南五裏處。山不高,有公牛心臟形狀的巨石。山上建有比幹寺和仙廟。相傳比幹有七孔玲瓏心,對應萊山七峰。仙廟的來源似乎是從牛郎織女的傳說中建立起來的。解放前,山腳下有正規的牛市。20世紀60年代,這座寺廟被毀,目前正準備在不久的將來重建。

  • 上一篇:要堅持的中國古典故事
  • 下一篇:成都十大貴族學校學費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