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優秀作文 - 生與仁不可兼得。

生與仁不可兼得。

如果壹個人不厚道,不公正,那壹定是對他人品差,道德敗壞的譴責。自古以來,聖賢以仁義嚴於律己。蒙克“舍身為義”,譚嗣同“舍身為仁”。他們甚至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仁義”二字。可見,這兩個重如千石的字,是支撐人的兩塊基石。要成為壹個人,必須是壹個仁慈的人。

“仁”是偉大的聖人孔子壹生所追求的。孟子對仁的理解是“惻隱之心,仁也終。”那麽什麽是同情心呢?如果妳看到,東風已起,百花齊放,原來絢爛的東西留在記憶裏,在濕冷的夜晚,只留下地上殘破的軀體。妳心裏有沒有感動,有沒有難過和失落?如果妳看到壹個人衣衫襤褸,餓得兩眼昏花,眼窩深陷,妳會不會覺得可憐,忍不住伸出援助之手?這樣,在黑暗中鼓勵慈悲,人就離不開慈悲。沒有慈悲心,就沒有“仁”。人在山上變成了永久化不開的冰雪。冷漠代替了熱情,社會永遠是冰凍的,沒有情感,沒有光明,沒有溫暖。這樣的世界怎麽會讓人留戀?正所謂“人非草木,誰能無情”。人既然是人,不是草木,就應該心地善良,讓世界有感情。

“義”的本義是“禮”。中國人習慣了平衡原則,所以也把“正義”作為行為規範之壹。孟子曰:“恥惡之心,義之終也。”羞恥之心是什麽?《詩經》裏有壹句話:“鼠有齒,人不止!人家不罷手,不死怎麽辦?”所以,作為壹個人,我們要懂得羞恥,也要懂得照顧羞恥。俗話說,人要臉樹皮,正是這個意思。但看看我們現在的社會,又有多少人能抵擋住誘惑,堅持自己,做“正義”的人呢?今年4月,震驚全國的邯鄲農業銀行金庫特大盜竊案結案,金庫被盜金額高達51萬。但嫌疑人壹開始貪財買彩票,上了幾次小學後又頻頻將黑手伸向金庫,而這兩人竟是銀行現金管理中心的出納。難怪結案後大街小巷的老人甚至罵他們“不要臉”。義應該是做人的根本立足點和價值取向,這也是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積澱的精髓。

仁義從來都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作為儒家文化的最高道德標準和人生理想,既是這個千年的回響,也是人們在當今社會安身立命的根本。堅持仁,做壹個仁者,才能成就坦蕩浩然之氣的男人,才能升華人格,才能實現桃源和諧。

  • 上一篇:初中生活因為夢想而美好。
  • 下一篇:我哥哥病了。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