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小學古詩 - 小學教師閱讀教學隨筆

小學教師閱讀教學隨筆

小學教師閱讀教學隨筆五則

不管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上,大家都懂點作文吧?隨筆其實就是日常生活中壹些事件的想法,及時捕捉,隨意記錄。妳知道什麽樣的散文被大家稱贊嗎?以下是我收集的小學教師閱讀教學隨筆,僅供大家參考。歡迎閱讀。

小學教師閱讀教學隨筆1抽象法國思想家盧梭說:“教育的藝術在於使人喜歡妳教的東西。”什麽是“教什麽”?筆者的理解是教學內容。關於教學內容的重要地位,王榮生教授認為:“在我們看來,好的語文課的主要標誌是教學內容正確,學生能有效地獲得相應的經驗……”並提出了“好課”的9級標準。筆者在王教授磨玉的基礎上另辟蹊徑,提出了“好課”的7級標準,並結合課例對課堂進行了具體觀察。

關鍵詞:教學內容:王榮生語文標準觀摩課

壹、引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法國思想家盧梭說:“教育的藝術在於使人喜歡妳所教的東西。”什麽是“教什麽”?筆者的理解是教學內容。關於教學內容的重要地位,王榮生教授在《聽王榮生教授評課》壹書中作了這樣的表述:“在我們看來,壹堂好的語文課的主要標誌是教學內容正確,學生能有效地獲得相應的經驗。在這個前提下,課堂組織稍微馬虎壹點,教學中出現壹些彎路和小插曲,都是正常的,無傷大雅的。語文教學的課堂形式應該是相對寬松的,甚至是控制的。壹堂過於精致的語文課,講究壹分壹秒的‘流動’,老師抒情而抒情,與其說是表演,不如說更像是表演。或許應該算是改變了的語文課吧。”

據此,王教授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好語文課”的9級標準:(1)教師對所教的東西有自覺;(2)教的是“語文”的內容;(3)教學內容相對集中;(4)教學內容符合聽、說、讀、寫的正常狀態;(5)教學內容與學術認識壹致;(6)我想教的和我實際在教的是壹致的;(7)教與學的內容趨於壹致;(8)教學內容與語文課程目標相壹致;(9)教學內容符合學生的實際需要。

誠然,在五光十色的語文教學領域,我們看到了太多的形式主義,似乎缺少壹種對語文之根的終極追問。殊不知,漢語母語脫離了“語言”,再精彩也是徒勞。但仔細反思王教授的9級標準,我覺得有三個不足:

首先,第壹級和第二級之間存在重復。如果老師在課堂上“教語文的內容”,那麽老師壹定是“自覺教什麽”。所以,筆者認為第壹關可以去掉。

第二,相對於第五級,第四級指向了漢語的詞根。當教師選擇的語文教學內容與學術認識壹致時,教學內容就不再是畸形的了。誰能說跟隨學術界對各種風格的普遍理解就會不正常呢?如果這麽說,那就是學術認識不正常,或者說教師對學術共同體的認識不明確。所以,我覺得第四級可以省去。

第三,第七關指向的是教學方法而不是教學內容。為什麽這麽說?因為教學中對教學內容的選擇是符合學生實際需求的,但是學生課後學了多少取決於老師的方法是否得當,七級幹預似乎有壹種另類感。

此外,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獨立部分,具有獨特的教學個性,這也是決定壹堂課的教學內容能否有效實施的主要標準之壹。因此,筆者認為語文課堂的有效性從教學內容上應該有七個標準(王教授提出的九個標準中的六個標準+教學內容與教師個性的融合)。

第二,論證——個人的道路

標準的意義在於衡量,七級標準的意義也在於衡量壹個語文階層的優劣。那麽,如何用七級標準來衡量壹節語文課呢?但在王教授的書中,“妳想要的就是妳想要的”,卻始終是“妳想要的”。“從頭到尾想壹想。”為此,筆者結合自己的思考和身邊的教訓談壹些個人拙見,以拋磚引玉。

1.教的是“語文”的內容

至於語言的定義,葉聖陶先生解釋說:“漢語就是語言...英語是口語,漢語是書面語。把口語和書面語結合起來,就叫語言。”[3]基於這壹認識,洪先生還強調:“語文教學的任務應該是組織和引導學生學習語言。”前人的言論,不僅為語文糾正了“名”,即教授語文的內容;同時也為當前的語文教學指明了方向,即語文教學的本質是指向語言,語文課要讓學生習得語言。

以壹位老師教的《幼子》為例。在課堂上,老師將教學內容分為六個部分。第壹節充當翻譯,猜文言文詞匯,就是讓學生根據老師講的白話文猜文言文詞匯。第二節模仿古語,自我介紹,即要求學生模仿“楊氏之子”的格式,進行自我介紹。第三節,理解詞語,閱讀古文,即通過多次嘗試引導學生閱讀流暢的古文(參照註釋自由閱讀——點名閱讀——引導理解疑難詞語的含義,標註句子符號——舉例閱讀——點名閱讀——同步閱讀)。第四節安排理解和講故事,即要求學生用白話講故事,再次加深難詞的意思。第五板深入文本,品味語言,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細細品味,從而體會楊小朋友的聰明,隨機引導學生在角色和表演中朗讀。第六節補充劇本,語言內化,即讓學生選擇壹個版本,補充《幼子》不完整的文言版或白話版的臺詞,並和同桌壹起玩。

縱觀以上六個板塊的教學內容,不難發現,這位老師自始至終都在組織指導學生學習語文,從讓學生猜文言文的單詞到認識古漢語,從模仿古漢語到自我介紹到近距離觸摸古漢語, 通過理解單詞和閱讀古漢語來帶領學生與古漢語對話,通過整理和理解敘事故事來理清脈絡,深入品味語言,體會古漢語之美,到最終完成劇本使語言內化來帶領學生學以致用。 所以筆者認為老師教的是“語文”的內容。

2.教學內容相對集中。

古語有雲:“大道至簡。”意思是道理極其簡單,簡單到壹兩句話。教學內容的選擇也是如此。在語文的世界裏,我們要做的就是擦亮眼睛,穿過迷霧森林,到達語文的根本,提煉出與學生終身使用相關的“核心知識”,“簡單的教語文”。

以之前壹位老師教的《幼子》為例。課堂上六大板塊的教學內容設計(如翻譯、猜文言詞匯──模仿古語、自我介紹──理解單詞、讀古文──整理理解、講故事──深入文本、品味語言──補充劇本、內化語言)顯示了老師的別出心裁。六個板塊循序漸進,最後指向壹個教學內容,就是引導學生學習和運用古代漢語。但遺憾的是,這位老師似乎忽略了學生的實際壓力。這是學生第壹次接觸課本上的古代漢語。老師的強化訓練,對大部分學生來說,恐怕都很難。皮亞傑認為,兒童知識建構的過程壹般分為四個階段:取、放、存、放。所以筆者認為,由於心理年齡的限制,當學生的頭腦在短時間內裝載了大量的新知識後,在保存時會顧此失彼,以至於提取出來的大部分都是不完整的知識。長此以往,學生建構知識的能力會被削弱。

3.教學內容與學術認識壹致。

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課文占了近80%。為了區分這些不同體裁、不同風格的文章,學術界對它們的特點進行了細致的區分,形成了約定俗成的認識。這就需要我們通過在學術界學到的語文知識,不斷地進行專業的教學,而不是每壹篇文章都按照同樣的套路或者與學術理解相悖的方式進行教學。

以《幼子》為例。在課堂上,教師遵循從猜測文言文詞匯、講解閱讀題目、通讀課文、品味語言到內化語言的閱讀教學基本道路。但在“內化語言”這兩個環節中,筆者認為老師對教學內容的處理和學術理解有偏差。為了用示範引導學生創作,老師創作了劇本的前兩行,其中古文的臺詞如下:

小楊(為孔擺果沏茶):“這是桃、琵琶、楊梅,都是鮮甜的。請慢用,主人。”

孔君平(站起來,微笑著指著楊梅):謝謝妳,我親愛的侄子。哦,楊梅,這是皇家水果。

先不說小楊有沒有告訴孔俊平這位博學的長輩,那是桃子,是琵琶,是楊梅,就像招待壹個三歲的孩子壹樣。而肖央創作的古文,看起來卻像五四時期的半古半白的白話文,而不是1500多年的南北朝經典文言文,總感覺與原文格格不入。就此而言,這種教學內容與學術界對文言文的理解並不相符。筆者認為,如果我們老師很難給學生規範的課文,不如不要,以免誤導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

小學教師閱讀教學隨筆2平時在幼兒園,我們經常教育孩子要互相幫助,團結友愛。我們是大班的兄弟姐妹,要主動關心小班和中班的兄弟姐妹。當別人遇到困難時,我們應該關心他們,幫助他們。孩子之間應該互相關心愛護,但很少有孩子真正做到這壹點。有這麽壹件小事,卻改變了我對孩子的看法。

有壹天早飯後,我正在打掃院子,突然聽到“嗚嗚”的叫聲。我循著哭聲讓我看到了這樣壹個場景:壹個孩子邊走邊哭,B在溫柔地扶著她走,走過的C說:“哎呀,好精致啊!”乙生氣地說:“她病了。妳怎麽能這樣做?”!我們應該關心她。老師告訴我們要互相關心。生病了沒人關心妳,妳開心嗎?“聽了孩子們的對話,我很開心。我馬上跑過去問A為什麽哭。A來到幼兒園後,突然覺得肚子疼,開始哭。我馬上送她去診所看看。醫生說她上氣不接下氣,很快就會好的。

送她回去後,孩子們立刻圍上來問:“老師,A怎麽了?A怎麽樣?”看著孩子焦急的樣子,我說:“孩子,A沒事,她上氣不接下氣。這壹天,孩子們做得很好,他們能夠理解和關心他們的同伴。很好。”並著重表揚了孩子B,讓其他孩子向她學習。

從這件事讓我想到,平時耐心的給孩子講關心同齡人的道理,雖然當時不壹定要有什麽效果,但是真正懂的孩子會付諸行動,照著做,同時也能把自己知道的事情和道理告訴別人,這也是我們作為老師應該得到的教育效果。

小學教師閱讀教學隨筆3吃飯曾被作為教育孩子的套路:吃飯時不要說話,眼睛盯著自己的菜,不要留下任何食物...這壹系列“規矩”天天掛在嘴邊,沒完沒了,效果卻不明顯。食物該留還是留,該說還是不說,有時候壹頓飯吃了半個多小時,這壹天突然有了轉機。

這天吃飯前,我講了壹個“先吃飯”的故事。就在吃飯前,薔薔大聲說:“老師,我們來賽跑,看誰先吃!”處理“好”的孩子們都很興奮。我趁機說:“對,對,我們不僅要比誰先吃飽,還要比誰的桌面和碗最幹凈,誰吃飯不說話。”“好的!”大家異口同聲的說,於是壹場躲避陌生人的遊戲開始了。通過比賽,大家壹致認為紅孩子獲得壹等獎。

壹整天,孩子們都對這個遊戲著了迷。我明白了,單純的說教解決不了問題。我們要順應孩子的興趣,找到他們的興奮點,了解他們的身心發展。偶爾舉辦幾場小比賽比壹般的說教更能達到教育的預期效果。

小學教師閱讀教學隨筆4“老師,芮芮又在家裏有手指,我沒辦法。”今天早上我走進公園時,芮芮的媽媽愁眉苦臉地對我說。芮芮是我們班最小的孩子。他入園時還不到兩歲半。雖然他在班裏很聰明,大家都很喜歡他,但是他有壹個含手指的壞習慣,很麻煩。在家裏,芮芮的父母盡了最大努力,但沒有用。芮芮已經在公園待了快兩個月了,如果他不改掉含手指的習慣,對他以後的健康會有很大影響。因此,我必須幫助芮芮改掉這個壞習慣。

用什麽方法可以讓芮芮不含手指?太巧了!今天中午有個“認識小手”的活動。我在每個孩子的手指上畫出五種感覺,並給他們起名字,這樣他們就可以和手指娃娃成為好朋友。我們要愛他們,不要咬他們,不要包容他們,這樣手指娃娃會不舒服。之後,我啟發孩子們說手指娃娃有什麽技能。孩子們爭先恐後地回答許多問題,當然,芮芮也非常積極地回答問題。趁著這個機會,我後來問:“手指娃娃做了那麽多事,這麽臟?”此時此刻,我們將通過顯微鏡下的觀察來了解它。“經過觀察,孩子們發現指甲下藏著很多我們肉眼看不到的細菌。我告訴妳,這些細菌吃進嘴裏,就會生病。所以壹定要及時給手指娃娃洗澡,做壹個講究衛生的好孩子。從那以後,我仔細觀察芮芮的壹些變化,並及時鼓勵他。壹個星期後,芮芮逐漸改掉了握手指的習慣。

劉平是我們班的“小公主”。她不僅幹凈漂亮,而且聰明懂事,深受老師們的喜愛。例外的是她有壹頭洋娃娃的頭發。每當我看到她的頭發亂糟糟的,我就給她梳壹梳,紮壹個好看的辮子。她好像很清楚這是老師對他的偏愛,總是跟著我到處跑。

今天早上看到寧寧頭發蓬亂,沒梳。我給她打電話問:“妳怎麽不梳頭?”寧寧說:“老師,我不是故意梳的,讓妳幫我梳。為什麽每次都只梳劉平的辮子?”壹時間,我不知道該說什麽。

我突然意識到我無意中犯了壹個錯誤。雖然給我梳頭是小事,但是造成了孩子心裏的不平等感,對誰都不好。

想起有幾次上課,寧寧在揪自己的頭發,我批評他,他無動於衷。如果這是我主動給她梳頭,既能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又不會給孩子造成陰影。我們的目標是讓花草被陽光溫暖。我們做到了嗎?

  • 上一篇:如何迎接祖國的生日,小學二年級
  • 下一篇:小學學拼音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