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小學古詩 - 小學教育場景

小學教育場景

學校教育主要是提供基礎知識和技能,最好考個好大學,而家庭教育要註重學校教育以外的壹些教育內容,核心是幫助孩子更好的實現自我。

家庭如何支持孩子的成長和發展?

在好奇心和探索欲的驅動下,兒童會不斷形成自己對環境的體驗和認知,並在與環境的互動中不斷調整自己的感受和認知,以獲得更好的認知和更好的自我實現。

父母提供的家庭教育就是幫助孩子完成這個自我實現的過程。

家庭教育更應該註重培養孩子對環境的敏感度,而不是知識和技能。

感知來自於孩子豐富的生活經驗和成長中的大量嘗試,讓他們理解成長的深刻意義,探索更多的生命和生活的意義。

比如,讓孩子感受到可以學習新知識,體驗自己不斷的成長,經歷考驗和挑戰,讓自己成長,快樂;他們熱愛壹件事,全身心投入,獲得快樂;他們不需要準備好開始做某件事,而是邊做邊學。知識和技能都是他們成長的副產品。

核心是讓他們體驗成長的快樂,這是人的本質意義。

當然,家長會覺得這個家庭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了很多資源,幫助孩子成長。

我想說的是,妳的大部分投入都是為了強化應試教育,這是應試教育在理念、內容、方法上的推進和拓展。

而不是從個人發展的角度為孩子的成長提供幫助。上早教班,右腦開發班,兒童遊泳班,精細動作訓練,大動作訓練,因果知覺訓練等。這些精細育兒和應試教育的理念本質上是壹樣的:人的生理和認知發展可以分解成很多小的方面,通過對細分內容的刻意教授和練習,讓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很好的發展,進而讓孩子整體得到很好的發展。

個人認為這種想法來自於早教機構的洗腦宣傳,而不是科研。

當然,對於新壹代有學歷有知識的父母來說,可能會覺得學到了很多育兒知識。所以他們對精細育兒理念的接受,不僅僅是因為粗糙的直覺,或者是商業營銷的影響,也有相應的科學研究。

在科學理論上,我認為人們受行為心理學的斯金納的程序教學理論影響很大。

他認為人類所有的行為本質上都是對環境刺激的反應。通過獎勵或懲罰的刺激,人可以向設定的方向發展。

根據這壹理論,斯金納創立了程序教學法。他把教材分解成由數百個甚至數千個問題框架組成的程序,這些框架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有機地聯系在壹起。

人的學習就像打怪獸,升級。在不斷升級獎勵的刺激下,他們逐漸學習設定的知識。

此外,他的理論是基於堅實的科學研究。但這種直觀的、有科學研究支撐的教育理論,真的是好的育兒理論嗎?

我接觸過壹個家庭。男孩小學五年級。他是人們眼中典型的問題少年。他在學校不完成作業,和老師頂撞,和同學相處很粗魯。大家都覺得他家的教育有問題。

他的家庭教育有問題,但不是不被教育的問題,而是教育方式的問題。他父母的教育主要以打罵為主。他爸爸有壹次打孩子,把拖把桿打壞了。

結果孩子怕挨打,怕他爸爸,但是他從來不會因為怕挨打而停止做壹件事。

深入了解後發現,孩子在與父母交往時,在沒有學會與人交往的情況下,就應該控制自己的情緒,給自己的行為設限,沒有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的自尊人格。無論如何,如果我犯了錯,我的父親或其他人會懲罰我。

行為不當,被懲罰,他用被懲罰來補償自己的錯誤,這是他的認知。而不是因為錯誤而反思和自省。

顯然,懲罰並不能阻止孩子的不當言行。更糟糕的是,他不知道什麽是對的。如果斯金納原理被普遍而穩定地應用,每個孩子都可以在獎懲的不斷刺激下成為理想的孩子,但我們做到了嗎?顯然效果很差。

我們來看看父母常用的獎勵方式。很多家庭往往會有這樣壹個約定:如果孩子考試能考幾分,家長就給孩子買壹雙AJ。結果分數還是壹樣,AJ沒有。

事實上,壹個簡單的邏輯可以揭示壹個普遍的現實。如果獎勵真的有效,那麽每個孩子都能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但現實情況是,孩子的成績差異很大。所以AJ對提升性能的作用不大。因為,對於壹個人的行為,簡單粗暴的獎懲通常是無效的。

類似的想法還有很多。例如,孩子的行為可以通過表揚來塑造。獎懲其實很難有效引導壹個人的行為,因為人不是為了外在的獎懲而生的。許多研究表明,物質獎勵會抑制人的創造力。[1]

其實有些理論,妳只需要用實踐去檢驗和思考,就能發現矛盾。只是我們在面對科研和權威,與直覺壹致的時候,有時會忽略更有說服力的真相。

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我和妻子會盡量減少對獎勵、懲罰、賄賂、欺騙、恐嚇和脅迫與孩子互動的依賴。

那麽我們用什麽呢?真的!——告訴孩子真實的情況和我們真實的想法。在我們長期的交往中,隨著孩子的成長,孩子逐漸形成了穩定的性格和思維方式。

父母需要讓孩子體驗和感受我們需要在他們的成長和生活中體驗的真正意義:規律健康的飲食是為了基本的生存和健康成長,刷牙是為了牙齒的健康,探索和學習是人的天性...

在許多家庭中,強化孩子的基本需求和生活中的自然本能是壹項任務。外界壓力讓孩子不願意做某件事。家長也用遊戲化來誘導孩子完成和炫耀自己的育兒技巧。暫時不深入討論這個話題。這裏我想做兩個提醒:

讓我們遠離斯金納和巴甫洛夫。這些科學家科學實驗的實驗條件和場景很難遷移到個人成長和充滿不確定性的生活中。對於現實生活來說,也許這些實驗揭示的原理只具有哲學意義。

生活不是斯金納盒子,孩子也不是心理學家用來做實驗的老鼠、鴿子、小狗。我們不能像科學家訓練實驗動物那樣訓練我們的孩子,但我們應該訓練他們。

父母把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和認知傳遞給孩子。只要我們相信孩子,相信人的成長,耐心等待,孩子會用善良穩重的性格來回報妳。

正如《自我驅動的成長》中所寫的:“過去40年的研究壹再表明,父母‘激活’孩子的各種形式的監控手段和激勵手段,實際上已經摧毀了內在的驅動力。

我們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激勵自己,讓他們知道,他們身上總有壹些重要的東西可以影響這個世界。

我們應該幫助他們學會管理自己的生活,並努力賦予他們生活的意義。"[2]

當然,再好的性格,孩子還是會犯錯,出現不恰當的言行。這就需要父母接受和包容孩子偶爾的錯誤,同時給孩子成長的空間和時間。

對於孩子的成長,不僅獎懲無效,人的成長也不能完全細分成很小的能力,然後壹個壹個去培養。

人的認知能力確實是可以細分、細分、再細分的。現在有大量科研成果研究人的各種細分能力。但是,這些研究的作用是向我們呈現人的認知特點和成長特點,而不是讓無微不至的培育者過度解讀人應該分段教育和成長。

人的成長是整體的協調發展,是整體生活的豐富體驗。

在與環境互動時,無論是認知輸入還是輸出,都是我們全身協調運作的結果,而不是壹個精細動作、壹個大動作或者壹個神經連接的簡單作用。所以,當孩子有相應的缺陷時,我們需要精心培養,但當孩子正常時,請讓他自然和諧地成長。

《我停不下來》寫道:“不要靠目標,要靠制度過好自己的生活。所謂系統就是‘妳經常做的,能提高長期幸福概率的事情’。對於漫畫家來說,這可以是每天畫壹幅漫畫;對於寫手來說,可以是壹天500字。與目標不同的是,系統帶來了持續穩定的低層‘嗨’流。他們指的是日復壹日的充實生活,而不是宏偉目標的誘人畫面,但沒有如何實現目標的說明。”[3]

人是壹個完整的成長過程,而不是單壹的極端發展,至少在生命的最初幾年是如此。最終我們會有自己的專長,但專長是在我們已經建立的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實現的。

正如《刻意練習》[4]這本書所揭示的,大師的確是刻意練習的結果,但大師之路的開始卻是童年對某樣東西的熱愛。在對他們所熱愛的東西建立了豐富的感知之後,他們有壹種完全投入的熱情,這種熱情可以驅使他們長時間地刻意練習。

支撐孩子自我實現的生命、生活、父母、家庭的內在驅動力,是壹個孩子成長發展的健康持續的良性驅動力。

文學:

[1]列納德·蒙洛迪諾:彈性,P54-57,中信出版社,2019。

[2]威廉·斯蒂克斯·路德、內德·約翰遜:《自我驅動的增長》,第97頁,2020年。

[3]亞當·奧爾特:《停不下來》第81頁,機械工業出版社,2018。

[4]安德斯·埃裏克森,羅伯特·普爾:《刻意練習》,機械工業出版社,2021。

圖片來自網絡,部分編譯繪制。

知識推薦:

列納德·蒙洛迪諾:彈性。

2.威廉·斯蒂克斯·路德,內德·約翰遜:自我驅動的增長。

3.亞當·奧爾特:我停不下來。

4.安德斯.埃裏克森和羅伯特.普爾:刻意練習。

5.為人父母可以是壹種快樂的經歷。妳的育兒方式正確嗎?請多思考!》

  • 上一篇:專家建議將小學到研究生的時間縮短兩年。對此妳怎麽看?
  • 下一篇:從事道路橋梁工作的建設者和測量員職業經驗總結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