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小學古詩 - 小學語文教學法有哪些?

小學語文教學法有哪些?

最近看了壹些關於語文教學的文章,學到了很多新的理念和方法。但同時,我們也發現了壹些問題。這些問題大多與語文教學的方法論有關,與辯證法密不可分。在此,我想談談與辯證法相關的幾個觀點。

問題的全部和壹部分

有人提出“語文教育整體觀”。所謂語文教育整體觀,除了教材內容,在教學上:(1)強調閱讀教學的“整體輸入,整體輸出”。如何理解閱讀教學中的“整體輸入,整體輸出”?從閱讀壹篇文章來看,強調壹篇文章的完整意義,而不做過多的分析,是可以理解的。但作為壹篇文章的學習過程,壹定要處理好整體和部分的關系,整體是由部分組成的。壹般來說,先讀全篇(整體)——分段閱讀(部分)——整理和深化全篇(整體)。因為文章是結構化的,是由小節組成的,文章與段落的關系是整體與部分;壹個段落是用文字表達的,段落和文字也是整體和部分的關系。逐句逐段閱讀文章。當然,在閱讀壹段文字的時候,壹定要明確它在整篇文章中的位置;讀句子的時候,壹定要明確這壹段句子的意思;終於可以理解整篇文章了。學生作文方面,壹般要從造句開始練習,然後寫片段和全文。如果是整體輸出,從壹年級開始寫壹篇文章是不是要求太高了?(2)在閱讀課上把整本書讀完。讀書和學會讀書有區別嗎?當然,學生應該在課後閱讀整篇文章和書。但是小學的語文課不能強調閱讀整本書,整本書只能作為課文摘抄。為了教會學生學會閱讀,閱讀教學不能壹遍又壹遍地讀。不能因為強調整體而忽略,也不能因為忽略整體而突出。必須從整體-部分-整體來讀。

二,分析與綜合問題

有人提出“人的思想具有整體性的特征,思想的發生就是整體性...有機思想的整體性無法被真實完整地分析。”這個問題和上壹個問題有關,認為思想是無法分析的,所以閱讀應該是“整合輸入,整合輸出”。思想和思維方法在這裏混淆了。分析和綜合是人的思維方法。分析是從思想上把整個事物分解成它的各個部分,或者說區分整體的個體特征和方面。綜合就是從思想上把事物的所有部分或不同的特點和方面結合起來。分析和綜合是對立而密切相關的過程。沒有分析和綜合的思維過程和方法,學生是學不了語文的。

語文教學的分析方法是第壹遍閱讀全文後分階段學習;閱讀壹段文字時,要理解段落中的單詞。它的優點是能具體而深刻地理解詞、短語、句子、段落所表達的思想內涵。但是,分析方法也存在壹些不足。過多地使用分析法,往往忽略了對全文的理解和運用,容易削弱語文教學的整體性、思想性和情感性。前壹個時期,由於語文教學過於提倡分析,語文教學出現了碎片化語言積累的傾向。這是我們不同意的。因為壹篇文章是壹個整體,所有選取的文字都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具有壹定的語言美、思想美和情感美。像壹個瓷花瓶,整體觀賞非常漂亮。花瓶壹旦打碎,壹堆瓷片就失去了花瓶的美感。只有把同壹篇文章作為壹個整體來把握,才能體現文章的思想、感情和美感。閱讀壹篇文章的目的是理解整篇文章的思想內涵,理解單詞和短語的目的是理解整篇文章。從應用的角度來說,學語言是為了能表達,學會說和寫,學會選詞造句,也是為了能寫壹章。所以小學語文教學壹定要以整篇文章為中心,不僅要講樹,還要講森林。

語文教學的綜合方法是註重篇章的閱讀、寫作和積累。在閱讀中,註重對課文內容、思想、情感的理解和感受;在訓練中,註意朗讀,默讀,背誦整篇文章;在寫作中,要註意思想內容的正確性和文章的完整性。這是它的優勢。目前,在逆向分析過多的時候,強調整體和綜合是正確的,但我們不能不分析,更不能把思想當作不可分析的。由於語文綜合教學法的缺點,對詞語的理解和感知不夠,往往影響對課文的理解。如果不能把壹個字表達清楚,就很難寫出流暢的文章。就像編織器皿壹樣,如果原材料質量不好,必然會影響編織器皿的完美。所以把重點放在整篇文章上,還要打好單詞和表達的基礎。妳不能只看到森林,而看不到樹木。

最完美的方式是在語文教學中把分析和綜合結合起來;不僅要把重點放在文章上,還要打好詞匯和表達的基礎。語言訓練不僅是壹種語言分解訓練,也是壹種小學生的綜合語言訓練。進行閱讀、背誦、作文訓練,積累語言。但是閱讀不能囫圇吞棗,作文要在有想法的時候逐句寫出來。我還是主張:講座和閱讀課要從整篇文章入手,經過對單詞和短語的必要理解和感受,最後壹定要在篇章中理解、感受、欣賞和運用。

三。內容和形式

有人建議語文教學要“淡化形式”。為什麽要“淡化形式”?漢語的內容和形式是統壹的。在壹篇文章中,語言是某種思想的表達形式,思想是其內容,語言是其形式。思想和語言密不可分,內容和形式緊密結合。正如作家老舍所說,“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是相互分不開的。沒有高度的語言藝術,深刻的思想是無法表達的。”就語文材料的選取而言,除了內容要符合人文之外,還要註重文章的形式。葉聖陶先生早就指出,語文與其他學科的區別在於“除了語法和修辭之外,沒有獨立固定的材料”。比如《項羽本紀》就是壹個歷史故事。只有當妳把它當作壹篇文章來研究,理解了章與章、句與句之間的規律,它才算語文教材。我們要重點關註的不僅是故事的開頭、發展、結局,還有生詞、難句的理解和文章方法的吸收。從而得出壹個明確的結論:“無論漢語還是英語,學習壹種語言和文字而不註重形式,只會求內容,結果是事倍功半。”葉聖陶《中國教育文集》第壹卷,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第177頁。因此,語文教材的選擇不能“淡化形式”,必須兼顧內容與形式、思想與語言。從語文教學的角度來說,不能“淡化形式”。如果只著眼於內容和思想的理解,那它和思維課、歷史課、社會課有什麽區別?《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課程標準》)的課程目標設置有明確要求,既要註重“豐富的語言積累”和“情感體驗”,又要註重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感”,“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這個目標在每個學習時期都有體現。第壹個學習期要求“感受語言的美”,第二個學習期要求“理解文中關鍵詞在表達情意中的作用”,“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尤其是在第三個學習時期,《讀書》第五條提出:“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了解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我敢於提出自己的觀點,做出自己的判斷。”這些要求既說明了閱讀與閱讀教學的不同,也說明了註重文章表達方式的知識與過去教師的不同。我們要正確理解這句話,這是壹種“對基本表達方法的初步理解”,也就是說,不要對小學生有太多的期待,要以精彩、有邏輯的表達為主;要正確引導高年級學生理解文章結構的合理性,開頭和結尾的生動性和深刻含義。要指導學生“感受”作品中的優美語言;“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驗”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也就是說,教師不能對“文章表達法”講知識,而是要求學生“感受”、“揣摩”、“體驗”、“領悟”,有自己的見解,做出自己的判斷。這些都說明《課程標準》非常重視內容與形式的統壹,思想與語言的統壹。

第四,理解和認知問題

自從《課程標準》頒布以來,教師在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視學生的語感,這是非常正確的。但人們似乎不願提及“理解”這個詞。好像壹說理解,就給人壹種老教的感覺。這是值得商榷的。這裏必須明確感知和理解的關系。

人類的認知是壹個感知-理解-應用的過程。理解是人類認知過程的中心環節。人在認識壹個事物、壹個定理、壹個概念時,必須達到認識的程度。歌德有句名言,“妳不懂的東西不屬於妳。”學習任何知識,只有理解了才能掌握。沒有理解的閱讀是沒有意義的。只有在理解語言的基礎上,我們才能理解、欣賞和使用語言。因為認識就是揭示事物的內在聯系和關系,理解事物的本質。語文教學中的理解,就是通過語言去理解事物之間、人與事物之間的關系。要理解壹段話的意思,就要讀壹段話裏的句子;要理解壹個句子的意思,首先要理解句子中的壹些關鍵詞。有些詞放在上下文中很容易理解,就不用多解釋了。我們反對的是讓學生抄字典裏單詞的概念,背那些概念準備考試。但有些詞,尤其是壹些成語,要先理解,再結合上下文。比如《飛越瀘定橋》壹課總攻部分的“撼谷”、“千鈞壹發”、“孤註壹擲”三個詞,就揭示了這壹部分的三重含義。在上下文中學習之前,先要了解成語“千鈞壹發”的本義(“壹毛擔千鈞壹發,千鈞重三十斤”)。千鈞壹發等於三萬公斤。壹根頭發能承受三萬公斤嗎?說明事情的緊急程度,然後結合課文理解“形勢萬分危急”這個成語的意思如果不理解這個詞的本義,又怎麽能理解當時險峻的形勢呢?所以學生不理解是學不到文章的。

除此之外,對漢語還有不同層次的理解,壹般包括:(1)對字面的理解。對詞義的初步理解,使關鍵詞的內涵具體化為壹種情境,可以初步理解文章寫的是什麽。(2)理解文章的內涵。通過分析、綜合、概括、推理,理解字裏行間的隱喻意義、引申意義和隱含意義;理清文章的脈絡。通過深入閱讀,不僅可以分析總結整個內容的要點,還可以全面感受思想內涵,創造性地表達文本內容。(3)理解作者的情感。通過文章語言所表達的情感因素,理解作者的感受,達到作者、老師、學生的感受。所以可見,理解是思考的過程,理解也離不開情感。

如何理解感悟這個詞?《辭海》中對“感”字的解釋是:“我被感動了,醒了。”換句話說,在感受了壹些東西之後,我明白了壹些東西。可見,感知是以理解為基礎的。當理解達到第三個層次時,我在情感上被感動,同時也在理性上覺醒或者悟出壹些道理。以飛越瀘定橋的第三段為例,只有了解奪取大橋時的危急情況,才能被紅軍在那個危急時刻“奮不顧身”的英雄形象所感動,從而理解紅軍長征的艱難,從情感上感受紅軍的偉大。所以理解和感悟應該是統壹的,互相促進的。

語文教學中理解很重要,但不能停留在理解的階段,還要引導學生去感受壹些東西。要觸動學生的感情,讓學生情緒化,才能有所感悟。學生的感知具有壹定的個性特征,每個學生對同壹事物的感知是不同的,因此感知可以促進學生語文學習的個性化發展。

另外,朗讀和默讀也要結合起來。以前我們對朗讀重視不夠,現在重視朗讀是對的,但不能忽視默讀。壹般來說,低年級用朗讀,中高年級用默讀。尤其是默讀能力的培養更為重要。通過默讀訓練,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和速讀能力;學生能迅速概括閱讀內容的要點,以獲取大量信息,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

總之,以上問題都包含兩個方面,必須用全面的、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辯證觀點來看待這兩個方面,才不會陷入片面和偏頗。

  • 上一篇:小學課文凡卡原創
  • 下一篇:臺州學院專業排名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