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小學古詩 - 除了文錦閣,四疊還有哪三疊?

除了文錦閣,四疊還有哪三疊?

南傘閣

文宗閣

文宗閣建於乾隆四十四年。按照乾隆皇帝自己的說法,修建南三閣,贈送《四庫全書》是為了“取經”。雖然在編纂《四庫全書》的過程中,由於種種原因,有些書被毀於壹旦,但總的來說,它的意義是重大的,至今仍是壹部非常重要的學術著作。當時修建南三館是江南學界的壹件大事,所以僅用了壹年時間就建成了龐大的文宗館,而且很多材料都是當地民眾捐贈的。由此可見鎮江人對文化的熱情。

亭子建成後,書籍壹直沒有抄寫,所以首先乾隆皇帝賜了壹本青銅活字書,古今圖書融合,放在亭子裏供學生閱讀,而《四庫全書》是從乾隆五十二年到乾隆五十五年分批發行的。館內壹切事務均由《兩淮運鹽史》管理,並允許當地學生閱讀借閱。有壹段時間,江南士人以得到壹個“中書大臣”為樂事。

然而,這種盛況並沒有持續多久。鹹豐三年,太平軍入侵鎮江,將文宗閣及其《四庫全書》壹並焚毀。當時,江南士人為了把七亭之壹放在自己的城市,主動上書朝廷,提出要承擔“所有求書人寫全書”的費用。最後,皇帝決定從朝鮮支付抄書和建亭的費用。而書箱和裝飾架則由當地負責處理。

文瀾閣

溫嵐亭位於西湖孤山南麓。始建於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是清代為收藏《四庫全書》而建的七大收藏館之壹。也是江南三大亭子中唯壹幸存的亭子。這是典型的江南園林建築。園中亭臺、池橋、假山相依,貫穿始終。主體建築像寧波的天壹閣,是壹座重檐、依山而建的建築。

步入門廳,腳下是壹座帶洞的假山。穿過洞穴是壹個扁平的大廳。殿後池中有奇石,名“仙峰”,為西湖假山中的精品。方池中間是溫嵐亭,西有曲徑通幽的走廊,東有月亮門連接太乙分慶室和羅漢堂。所有建築和園林的布局緊湊典雅,頗具特色。

《四庫全書》由乾隆皇帝決定,由紀曉嵐主持。在1773 1781完成。這本書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壹部叢書,是中國古代圖書的傑作。書* * *包含34,665,438+0種書籍,79,309卷,是清代中葉以前主要古籍的匯集。歷時八年完成的七本《四庫全書》分別收藏於北京文遠館、沈陽圓明園文遠館、河北承德避暑山莊金文館、杭州溫嵐館、揚州文慧館、鎮江文宗館。

清朝以後,戰亂頻仍。揚州文慧館、鎮江文宗館《四庫全書》被太平天國破壞,只剩下江南三館。八國聯軍的大火也燒掉了文的《四庫全書》。七件藏品只剩下四件。北京文淵閣的《四Ku全書》是國民黨打敗大陸時帶到臺灣省的,現藏於臺灣省故宮博物院。沈陽文水閣(1966)的圖書館到了蘭州,現在在蘭州。河北承德避暑山莊的金文閣原運往北京,現藏於北京圖書館。

杭州文蘭閣的《四庫全書》在歷次災難中幾乎被毀,而正是浙江幾代人的俠義膽識,讓文蘭閣本能地逃離戰亂,活了下來。

1861年,太平軍攻陷杭州,江南名館八千卷樓的主人,出身書香門第的丁申和丁丙在杭州以西的西溪避禍。有壹天,兄弟倆在店裏買東西時,發現用來包裝的紙居然是蓋有印章的《四庫全書》,這讓他們大吃壹驚。

石鼎兄弟自然知道《四庫全書》的重要性。他們進壹步發現,商店裏成堆的包裝紙上都蓋著皇帝的聖旨。

文蘭閣的四庫全書丟了!

文瀾閣圖書館的藏書散落在民間,這讓石鼎兄弟很擔心。他們立即組織家人進行營救。他們冒著戰爭的危險,收集殘跡加以保護,每天雇人沿街收購丟失的書籍。在過去的半年裏,他們搶救了8689份M&A文件,占全部溫嵐文件的1/4。

溫嵐館已經不完整了。我該怎麽辦?復制它!在浙江巡撫譚的支持下,壹場浩大的抄書工程開始了。兄弟向寧波天壹閣盧氏寶鏡樓、王堂、壽松堂等十幾個江南著名藏書家借書,招募抄書人員100余人,組織抄書26000余冊。《四庫全書》編纂過程中,壹些對清政府不利的文字被編纂官員刪除,或者將壹些書籍排除在叢書之外,壹些古籍被省略。石鼎兄弟借此機會,包括和補充他們。這個項目花了七年時間才完成。1882年,溫嵐館重建完成,石鼎兄弟將所有《四庫全書》副本歸還溫嵐館。

民國時代,浙江圖書館首任館長錢遜繼續組織補抄,被稱為“茅毅補抄”;後來,海寧的張宗祥發起了“桂海補抄”。在丁、錢、張等人的共同努力下,最終完成的《四庫全書》比原《四庫全書》更為完整,原《四庫全書》也有疏漏之處,如《集》十二卷,僅為三卷,輯數也比原多;補抄是基於壹個優秀的版本,是晚清國家圖書館的精華。許多被圖書管理員刪除的單詞被原樣恢復了。所以《文蘭閣全四庫全書》是七書中最全的。因此,溫嵐館《四庫全書》的歷史文獻價值高於文遠館、金文館和文水館,是研究《四庫全書》的重要資源。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杭州岌岌可危,《四庫全書》面臨巨大災難。時任國立浙江大學校長的竺可楨和時任浙江圖書館館長的陳訓慈組織了亭書西進運動。半年後走遍五省,行程2500公裏。1938年4月,《四庫全書》安全抵達貴陽,隨後被運往重慶。

日本對葛的《四庫全書》垂涎已久。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浙江大學教授毛在研討會上告訴記者,杭州淪陷後,日本“占領區圖書文獻接受委員會”派人從上海到杭州尋找的內閣書,試圖把這本珍貴的書搶回日本,但此時內閣書已被安全轉移。

溫嵐葛的《四Ku全書》歷經滄桑,在中國乃至世界藏書史上都是壹個奇跡。

文慧閣

文慧館是清代七大圖書館之壹。乾隆三十七年(1772)設庫,歷時十年編纂完成《四庫全書》。* * *藏書約3500種,79000余冊,分為經、史、書、集四大部分。雖然很多古籍被圖書管理員為了維護清廷的政治統治而銷毀或刪除,以至於魯迅先生曾在《買小學全集》等雜文中揭露,但《四庫全書》畢竟是壹部史無前例的整合中國古籍的叢書,所以自有其傳世價值。當年只寫了七本,藏在北京、沈陽、揚州、杭州等地。其中,故宮的文遠亭、圓明園的文遠亭、盛京宮的文水亭、避暑山莊的金文亭被稱為“北四亭”;揚州天寧寺的文慧亭、鎮江金山寺的文宗亭、杭州聖音寺的溫嵐亭被稱為“南三亭”。

揚州文慧閣是壹家皇家書店,原位於天寧寺西花園。據《揚州畫舫》記載,天寧寺西園叫禦花園,正殿叫大觀殿。七館之壹的文慧館就在大觀樓旁邊。館內收藏古今圖書和《四庫全書》,被乾隆皇帝賜名文慧館和“東壁流光”稱號。文慧館是壹座三層建築,梁柱上都繪有卷軸圖案。館內壹樓為古今圖書收藏,兩側為《四庫全書》典籍,二樓為史部圖書,三樓為分部和收藏部圖書。

甘龍高度重視文慧館的建設和使用。他反復強調,藏在館中的書不是用來作秀的,應該讓讀書人去讀,去抄。乾隆五十五年(1790)五月二十三日,《李鴻聖旨》載有這樣的開悟之言:“凡藏於櫃中之書,壹經集齊,即命本省欲中學讀書之士,準於櫃中抄錄,但不得私自帶回,以致稍有損失。”南三館所藏《四庫全書》,每卷封面題“古皇之寶”,封底題“乾隆禦閱之寶”,用太史紙錢書寫。開本比北四閣的書小,書和衣服的裝飾也不壹樣。

林青描述了他在《洪雪因果報應傳說》中看到的情景:“文慧亭在揚州宮大觀殿的右邊...閣下四周是清水,是萬字。禦碑亭築於河前,池畔石為山,玲瓏婀娜,名花美樹,蓋有回廊。”他入閣讀書時說:“庚子(1840)生於三月初壹,與叔壹道,調任宋景齋使,與妳同在。亭子倒了壹半,亭子還完好無損,這壹規定完全被史靜的文遠亭所模仿。回想起那些年的考察,往事不堪回首,今人唏噓。他命令主任謝巋進入內閣。見書集成,用絹黃寫;左右櫃儲部用絲綠書寫;櫃子上列的歷史系是用絲紅色寫的;左右集,子面翡翠色,集面絲綢色。書多的話,用楠木。壹份和兩份用盤子隔開,用絲帶系住,作為信件保存。有三個* * *字母。謝巋拿出參考書目,坐在樓下仔細閱讀。他得了滿人祭天祭神大典、救荒書、痛波圖、裁焦捕蝗考、子舉等筆記,請書法家更換筆記。”——這幾乎是揚州文慧館存在的最後記錄。十四年後,太平軍入侵揚州,文慧館及其圖書館毀於戰火。

大約過了十年,曾國藩在同治初年創辦金陵書屋時,委托秀才莫友芝到鎮江、揚州等地,尋找戰亂中分離出來的文宗閣和文慧閣的書籍。壹般說,莫友芝在同治四年(1865)專程去了壹趟振陽,仔細尋找了兩亭書的下落,但壹無所獲,空手而歸。莫友芝真的從這次旅行中壹無所獲嗎?據報道,國家圖書館現在有四卷,壹個經典子集和壹個歷史子集,經典部的封面由莫友芝印刷。從這個角度來看,莫友芝的鎮陽之行還是有回報的。也有人說揚州文慧閣的圖書館裏有壹些殘跡,書名是《周易·悟翼》兩卷,《雲起七絕》壹卷,《丁羽全詩》壹卷,《圖書匯編》壹卷。

七館中,文遠館後被故宮博物院收藏,文遠館鹹豐年間被八國聯軍縱火,金文館現被北京圖書館收藏,文歲館現歸遼寧圖書館所有,文宗館鹹豐年間被太平軍火燒毀,溫嵐館是“南三館”中唯壹的壹個,其藏品現歸浙江圖書館所有。揚州文慧亭建於乾隆四十五年(1780),毀於鹹豐四年(1854)。它只存活了70多年,壽命是7座圖書館中最短的。

貝斯格

文錦閣

文錦閣是清代七大圖書館之壹,位於避暑山莊平原區的西部。曾有《四庫全書》,以及經、史、書、集分類,藏書3503種,79337卷,363萬卷,是非常寶貴的文化遺產。李鴻(乾隆皇帝)在《金文亭記》中寫道:“欲從枝中尋溪溯源,必先關心知其津。”這句話的意思是“金文”。金文亭建於乾隆三十九年(1774),1954年重修。仿照明代建築,在浙江打造法式“天壹閣”。外表是兩層,實際是三層。館內有深色地板,陽光無法直射書庫。室內的油漆和彩畫也很雅致。深綠色的柱子,藍色的信封,白色的書尾,以冷色為主,給人壹種安靜的氛圍。

《文錦閣》成書後,《四庫全書》寫於1782,共抄了七本,其中《七庫全書》第四本藏於文錦閣,成書於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文錦閣《四庫全書》36304卷,6144封,陳列在128個書架上。它是七部《四庫全書》中最完整的壹部,至今仍是唯壹壹部原架、原信、原書保存為壹體的。現藏於北京國家圖書館。在北京國家圖書館,有128個書架,6654438+044個信封整齊有序地擺放在當年的高大書架上。經書、史書、藏書分別配有綠、紅、藍、灰四種顏色,夾板、絲帶、銅環壹壹對應。翻開書,妳會發現“金文館寶”的印章,“紀雲偵察”的黃色信箋,雪白的紙張,館內規整的楷書,令人嘆為觀止。

在亭子的東北方向,有壹個水門與別墅的水系相連。亭子前的池子裏的水很清澈。人們在亭前的特定位置向池中望去,只見壹彎新月隨波浪搖曳,天空卻陽光明媚。原來這是園丁在池南假山上開出的類似上弦月的半圓形缺口,利用光線在水中形成了下弦月的倒影,構成了“日月同輝”的奇特景觀。池的南岸是壹座獨特的假山,巖石嶙峋,氣勢雄偉。假山占地約800平方米,石頭3279立方米,由漿石和雞骨石疊加而成。假山洞穴由兩扇門相連,結構相當巧妙。洞穴為巖石所覆蓋,可分為廳、堂、窗、洞、洞等。洞壁鑲嵌雞骨石,幽深曲折。有幾扇大小不壹的窗戶,透過微弱的光線,使洞內的懸崖和巖石若隱若現。山上有橫脊豎峰,有溝、橋、丘、谷,各有奇景。有微縮的梆子山、羅漢山、雙塔山等十大名山,也有“十八光棍去瀛洲”的造型,還有模仿米芾《抱金齋》的園林布局。文錦閣是東面的壹個亭子,有四個金字塔形的屋頂角,覆蓋著黃色的琉璃瓦,還有壹個垂直的石碑,高5.34米。碑身正面刻有乾隆題“文錦閣記”,其余三面刻有乾隆所作詩三首。中秋之際,天高氣爽,月在“臺”上看,但園中老樹蒼勁,枝椏縱橫。壹輪明月在冉冉升起,將壹片銀輝灑在大地上,別墅頓時被白色包裹,更加清澈寧靜。文錦閣假山的造型藝術,集密翁堡金寨和範天逸亭之長,運用傳統疊山手法,融合北方雄渾的特點,風格雄偉、渾厚、壯闊,而非南方的小巧玲瓏之態。《熱河實錄》寫道:“亭遠禁禦花園,前有趣亭,東有平臺,西有西山,仿範之規,密安之勝,幾近完備。"

文錦閣的院子,白墻環繞,是別墅的花園。這組建築,坐北朝南,依次排列著門廳、假山、水池、圖書館、花臺、曲池、巖石、月亮門。東側有三個亭子和值房。亭前水清,底清,水草叢生。池南假山呈半月形,四周池塘、亭臺樓閣,疊石多為仿承德十大勝景堆砌,與山莊西山融為壹體。假山上有個賞月臺,其西趣亭(已不存在)。假山上有壹條斜路,下面有壹個洞府。進館必經此洞。洞內蜿蜒幽僻,洞頂有壹曲石洞。光線漏入池中,宛如壹彎新月。每當艷陽高照,月亮高掛池中。“擡頭看太陽,低頭看月亮”,日月同輝,景觀奇妙,別墅壹絕。

九州臺文髓閣

1966 10基於戰備需要,為確保四庫全書的安全,遼寧省在中央有關部門的協調下,共發放了3474種、36315卷溫宿閣四庫全書和5020卷清雍正年間印刷的青銅活字書。

《四庫全書》是清朝乾隆年間編纂的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叢書。它與萬裏長城、大運河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溫穗閣的《四Ku全書》是中國現存的三部半《四Ku全書》之壹。這本書原本保存在沈陽,1966年至10年間,為備戰而運到甘肅保管。已經快40年了。

為了更好地保存這壹反映中華文明的偉大成果,甘肅省委、省政府撥出專項資金新建了圖書館,1999。5月,甘肅省政府作出決定,在省會蘭州文髓閣建設《四Ku全書》圖書館,在蘭州黃河岸邊的北山九州站建設《四Ku全書》圖書館。2002年6月5438+10月,圖書館大樓奠基儀式在蘭州舉行。2003年4月30日正式開工建設。

2005年7月8日,新建的《文隨閣四庫全書》圖書館正式開館。這座文歲閣四庫全書庫位於蘭州北山九洲臺,投資5000多萬元,占地3.126公頃,總建築面積5757平方米,歷時兩年多建成。

新建的文水閣的朝向和建築風格繼承了“古貌”,外觀頗具皇家氣派,與北京文遠館最為接近。也是“靠山屋頂”建築,外兩層內三層,裏面厚厚的鋼筋混凝土墻,現代化的防潮設施,防塵設施,防盜設施,甚至防輻射設施。室內溫度和濕度常年保持恒定。

文歲閣圖書館主要包括主樓、附樓和辦公樓。主體建築占地面積1.900平方米。第壹層和第二層是展廳,第三層存放《四庫全書》的復印件。附樓占地1400平方米,主要用於學術研究,而《四庫全書》真本藏在壹個專門設計的地下室裏。

文淵閣

在北京西郊的圓明園遺址中,有壹處古跡——文遠亭,曾是清朝乾隆年間舉世聞名的《四全書》中的“四齊格”之壹。

清代《四Ku全書》的編纂是中國文化史上壹次重要的文獻整理活動。從表面上看,這場由朝廷發起的史無前例的修書活動,是為了檢討古正文章,渲染文明修養的景象。實際上是通過藏書、禁書、毀書、編書等壹系列做法,消滅漢族士人反對滿清異族統治的思想和典籍,即鉗制其思想,消滅異己,也就是後世所謂的“禁征”。百科全書收集整理了從古代到清初的全部著作,收集了經、史、書、集四大類3461冊,共計79337卷,約9.77億字。它不僅全面總結和系統梳理了中國三千年來封建文化的學術成果,而且保存了豐富的古籍。而且在“四庫館”工作的官員、學者,多為當時的學術名人,他們傾註十年心血的《四庫全書》無疑是對中國古代文化的壹大貢獻。

除了學術成就,這壹系列的主要歷史影響是“四庫七館”的建立。因為它的卷帙浩繁,這本書從未在付梓出版,只有七卷是手工復制的,它們是分開建造和儲存的。它們是北京大內的文遠閣、圓明園的文遠閣、承德避暑山莊的金文閣和盛京(今沈陽)紫禁城的文水閣,被稱為“故宮四閣”或“北閣”。與揚州大觀堂的文慧亭、鎮江金山寺的文宗亭、杭州聖音寺的溫嵐亭並稱為“江南三亭”。亭臺樓閣、書館歷經滄桑,在中國近代史上屢遭戰亂摧殘。最短存活時間只有60到70年。目前,世界上僅存文淵、金文、溫宿和溫嵐四館。

文遠館於乾隆三十九年(1744)在圓明園原四達館的基礎上稍加修繕,次年繼金文館之後落成,為七館之二。位於整個公園的西北部,南接水木民視,西接六郎文英。亭額和亭內匾聯都是幹長的。亭子站在南面,前面挖了壹個弧形的水池,裏面放養著金魚。據說可以滿腳。奇南是壹座多巖石的假山。池中還有壹塊巨大的太湖石,名為“石靈峰”,高六米多,玲瓏剔透,環洞眾多。正視它,石頭會像烏雲壹樣翻滾;用手壹敲,音色如銅。石寬張穎,名臣詩詞環繞,是當年圓明園最大最有名的太湖石,就像頤和園樂壽殿前的“清芷秀”。亭的東側是禦碑亭,亭上有《文遠亭禦書》。

乾隆皇帝對這部巨著的存放極為謹慎,“猶如煙海如山”。他聽說寧波範氏天壹閣的建築結構有獨特的含義,於是下令仿其規,辟出壹處放書的地方。雖然文遠館已不復存在,但它的格局與文淵、金文和溫宿並無不同。從形體上看,現存的其他三座皇家庭院,都是皇宮上下六座塔,每座塔都是壹個房間。天壹閣內部改進,采用“明兩層,暗三層”的方法,即兩層重檐的外觀。其實就是利用上下兩層之間平時浪費的腰部空間,偷偷搭建了壹個額外的夾層。展館的上、中、下三層可以用來存放書籍。從外部來看,它是壹面磨縫的磚墻,墻的顏色是相對安靜的暗灰色,深綠色的柱廊,rest-hill屋頂和綠色鑲邊的琉璃瓦。為了表現建築功能,柱間特別繪有河馬負書書法卷軸圖,色彩淡雅。整個展館外觀古樸典雅,寓意深刻。它是中國古代圖書館的典範。位於皇家園林入口處的文遠亭,在金碧輝煌中鶴立雞群,更擅長於質樸之美。

七亭的名稱除了強調保護蔥郁的山水之外,還獨具匠心,既體現了乾隆皇帝崇尚經學的宗旨,又用“元”、“元”、“金”、“描摹”等詞語從水立意,模仿範天義亭的“天、命、水”和鬥火,使亭書歷久彌新。

館內的《四庫全書》寫在浙江產的壹級華凱紙上,* * *抄了3.6萬冊。書的封面采用“經、史、子、紀”的裝幀方式,即以象征四季的顏色表示書籍的類別:經典書籍居群首,尤其是新年伊始,以綠色標示;歷史系寫的很多,比如烈火熊熊,用的是紅色;子部集百家之學,猶如秋收,淺色(藍色);詩詞歌賦系列像是冬季系列,適合深色(灰黑色)的顏色。按顏色劃分,壹目了然。裝幀用柔軟的絲綢包被裝,用絲帶系住,用楠木制作,精致美觀,還有防潮防蛀。據記載,《文淵閣百科全書》每卷第壹頁蓋有“文淵閣寶藏”和“古曦田字”字樣,最後壹頁蓋有“圓明園寶藏”和“新天師”字樣,朱砂輝煌,為全書增色不少。

文遠館建成後,乾隆皇帝每年都駐圓明園,幾乎都來這裏讀書吟詩。《四庫全書》被抄入藏源館後,的確在“康雍盛世”的余暉下,度過了半個多世紀的寧靜祥和。然而好景不長。鹹豐十年(1860),英法聯軍攻陷北京。在掠奪了圓明園的珍寶後,他們把整個花園都擡起來放了火。這場大火在這座舉世聞名的“萬園之園”肆虐了三天,文遠館及其《四庫全書》和存放在維維書店的壹套《四庫全書·堯堯》也在這裏。亭子和這本書自從被送到西藏並被摧毀後,只存活了70多年。

現在文遠館已經不存在了,只有漁歌集,上面的青磚還比較規整;曲池已經幹涸,高大的“獅嶺峰”在民國時期被其中壹個土匪砸成兩截,癱倒在雜草中。當年任四庫館副館長的彭和曹的題詩和碑文,雖已湮沒在曠野之中,但仍清晰可辨。乾隆皇帝的禦匾已被移到金文街的國家圖書館分館,只剩下壹半的文字。整個文淵閣遺址與旁邊的衛城遺址遙相呼應,偶爾有遊客在此憑吊,令人深感遺憾!至於館中收藏的《四庫全書》,目前只知道民國時期,嘉業堂、劉承幹、湖洲曾收藏了六卷《文遠格寶》全書,此後世上再無此奇聞。

文淵閣

文遠亭,位於紫禁城東華門文華殿的後面,是明代聖濟殿的舊址。建於清乾隆三十九年、四十壹年(公元1774-1776),是皇家收藏《四庫全書》的圖書館。乾隆三十八年(1773),皇帝下詔開設“四庫全書館”,並編纂了《四庫全書》。三十九年,下詔建藏書樓,命於文華在屋後辟出合適位置,辟出文遠閣,作為《四庫全書》的專藏。建於乾隆四十壹年(1776)。

文遠亭位於南北兩側,亭系仿照浙江寧波的範天義亭。外觀為兩層,腰檐暗樓,6間房寬,西端有樓梯連接上下兩層。兩個山墻的青磚鋪到屋頂,古樸典雅。黑色琉璃瓦屋頂,綠色琉璃瓦修邊,寓意黑色主水,消防帶水壓,確保庫的安全。展館前廊有回文欄桿,屋檐下倒掛的過梁,還有綠色的檐柱,清新悅目的蘇式彩畫,更具園林建築風格。亭前雕有方形水池,將金水、河水引入其中。水池上搭壹座石橋,石橋上和水池四周的圍欄上雕有水生動物,美觀精致。亭後湖石堆成山,猶如屏障。這期間種植了松柏,延續了200多年,蒼勁繁茂。在亭的東側,有壹座造型獨特的亭子,頂上有黃色琉璃瓦。亭子裏有壹座石碑。正面有乾隆皇帝題寫的《文遠亭記》,背面有文遠亭贈的皇家詩詞。

文遠亭在乾隆四十壹年(1776)建成後,皇帝每年都在這裏舉行宴會。四十七年(1728),《四庫全書》完成時,乾隆皇帝在文遠館設宴犒賞編纂《四庫全書》的各級官員和參與者,盛況空前。

《四庫全書》與欽定的《古今圖書集》壹起進入西藏文遠館,按照經史子集分四部分擺放。以經學為首的22部經學著作和《四庫全書總目》考證、欽定本《古今圖書集》放在第壹層,皇帝寶座設在中間,作為講學的地方。二樓三個房間與壹樓相連,四周有樓層,有書架,有歷史系的33本書。二樓漆黑壹片,光線極其微弱,只能藏書,不利於閱讀。三樓除了西端的樓梯間外,其他五個房間都是相通的,每個房間都被前後的立柱與書架隔開,寬敞明亮。這裏存放著22本兒童用書和28本藏書,還設置了明代的禦榻,供皇帝隨時入閣。乾隆皇帝以擁有如此豪華的藏書為榮,曾寫下詩句:“丙申高幹歌,今幸書成架,……”。按照清宮的規定,愛好古籍、勤於學習的大臣、官員,經允許可以到館內看書,但不得損壞書籍,也不得將書籍帶出館外。

《四庫全書》編纂完成後,最初用了六年時間抄寫了四本原版。除壹個文遠館外,其余三部分分別存放在文遠館、金文館和文水館,四館又被稱為“北寺館”。後有三冊藏於文宗閣、文慧閣、溫嵐閣,稱為“南三閣”。七本書已經丟失或被圖書館收藏。文遠館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 上一篇:鳳儀小學延期
  • 下一篇:關於操場的作文400字左右,小學六年級水平。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