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小學古詩 - 家長必看:到底買不買學區房?

家長必看:到底買不買學區房?

“為了孩子,買還是不買?”——家長心中糾結的學區,既是教育資源分配的標誌,也是衡量促進教育均衡效果的風向標。

天價學區房讓人受不了。

“學區房壹平米46萬”“學區房壹年增加了1萬”...關於天價學區房的新聞有真有假,最近也經常見諸報端,更是挑動了家長們本已敏感的神經。在房屋交易大廳可以看到,只要是毗鄰學區的房源,價格都比同地段的非學區房源高出百分之幾十。但每年還是有很多家長對學區房趨之若鶩,學區房房源也是壹房難求。

在剛剛結束的“十壹”假期,石景山區某小區的班加馬辛陳壹家為了孩子上學搬到了西二環。他們賣掉了90平米的新房,搬進了阜成門附近的60平米的房子,房子建於90年代初,他們每個月還得還近兩萬元的貸款。不僅生活水平下降了,生活環境也惡化了。“畢竟家裏只有壹個孩子。現在教育競爭這麽激烈。上不了好的小學,就上不了好的初中,也上不了好的高中。考不上好大學最後找不到好工作。”馬的母親清楚地談到了這種“連鎖反應”理論。其實和她有同樣想法的家長不在少數。

教育資源的不均衡是很多家長選擇購買學區房的主要原因。不同的學校就在馬路對面,學區房單價1,000甚至2萬,壹套60平米的房子60萬到1.2萬。

某大型鏈家貿易公司2065438+2006年3月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全市67%的學區房集中在東城、西城、朝陽、海澱四個區。這些學區房價格比全市均價高出31%,比同區域非學區房均價高出15%。比如實驗二的學區房每平米1.400元,時嘉小學的單價大概是1.654,38+0.000元。粗略算下來,買壹套學區房大概要500萬,甚至幾千萬都算貴的。這對於大多數工薪階層家庭來說,無疑是難以承受的。

新政出臺後,學區房不是保險箱。

買學區房往往意味著壹個家庭要承擔十幾年甚至二十年的經濟負擔。但是,隨著新政策的出臺,有了學區房並不等於進了保險櫃。很多時候往往是“竹籃打水壹場空”。

在國貿上班的孫女士,原本住在東南四環的北京華僑城。房子舒服,離單位近。“為了給孩子壹個好的教育機會,去年年初,我借了點錢在世紀城買了壹套三居室。”當時她從很多渠道得到的信息都是買了世紀城就能上人大附小。“如果我兒子能上這所學校,我努力也是值得的。”孫女士和很多家長壹樣,有壹顆“期待成功”的心。

然而,5月份註冊入學時,孫女士收到通知,要求家長第二天到亮甲店校區註冊。孫女士壹打聽才知道,今年年初,海澱教委委托人大附小承辦學校,更名為“人大附小亮甲店分校”。雖然學校承諾按照系裏的標準教學,享受系裏的資源,但這幾天她還是坐立不安。

後來孫女士才知道,世紀城每年有四五百套房子賣出去,大部分都是買給孩子上學的。加上社區裏的“原住民”,每年入學的適齡兒童都不算少。人大附小資源有限,無法保證所有孩子都能入學,只能受年限等條件限制。現在,孫女士後悔當初買房前沒有做足功課。

目前“供不應求”不是人大附小面臨的問題,很多名校都有。於是,他們不得不設立各種“關卡”,根據學生家長提交的相關材料,按順序接收。比如按購買年限,5年後實際房屋產權好於4年,4年好於3年;還是按順序,父母比爺爺奶奶好。西城區甚至要求壹套房子除符合條件的“二胎”外,6年內只能有壹個入學名額。對於不能入學的適齡兒童,只能按照相對就近的原則,在學區內安排入學。

2065438+2006年初,教育部正式下發通知,要求在教育資源相對均衡的地方繼續實行單校劃片方式。在教育資源不均衡的地方,根據情況穩步實施“多校劃片”。這意味著,未來壹個社區將對應多個小學或初中。就算買了學區房,也不能確定自己會去哪個學校。這個消息觸動了很多家長的神經:新政策是否意味著學區房是白買的,花錢不壹定能上好學校?

由於政策還在探索階段,如何實施,在哪些城市實施,還沒有定論,現在下結論為時尚早。但這件事提醒家長,由於政策的不穩定,未來的學區房不會百分之百等同於重點學校的錄取通知書。

  • 上一篇:小學生學什麽?
  • 下一篇:廣州海珠區有哪些民辦中學?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