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小學古詩 - 金鄉古宅記憶

金鄉古宅記憶

潘敬之先生是潘榮貴公爵的後裔。他帶我們參觀了僅存的“橋下潘達屋”和“西門潘達屋”。這兩座古宅建於清代。歷經數百年風雨侵蝕,依然完好無損。西門潘達府的前門面向鬧市區,後門面向太平池。坐南坐北,三進。左右各有廂房,由臺門、前室、正房組成壹個院落。院內亭臺樓閣、假山、奇花異草,美不勝收,可與余大屋、沈泰豐等古宅相媲美。在金鄉眾多的明清建築中,潘家樓無疑是傑出的代表。

第壹,貴族家庭盛產黃金和農村衛生

據光緒《潘氏族譜》記載,南宋末年以前,潘氏家族居住在平陽西門。後來由於元兵入侵平陽,始祖壹家由海路逃到寧波(鄞縣),定居在鄞縣城前街,後從寧波返回平陽。林公公有三子:海城、克裏斯蒂娜、韓海(《譜》中“海安”),韓海(海安)在觀海衛任職(康熙二十年前屬定海郡,後改為鎮海郡,沿用至今,非今舟山定海)。明初辛公、馮公出兵建金鄉魏,海公領兵移至平陽金鄉,於是移至金鄉盤石。大哥叫龔海成,住在長江以南的潘家莊、板浦和何誌村。

定居金鄉衛的海安,被授予千戶指揮公職。因戰功提升為遊擊戰,在金鄉被授予安遠將軍、不舉衛西門。從此,潘氏家族在金鄉興盛起來,成為金鄉名門望族。

明末清初,金鄉城經歷了陳倉起義和順治遷邊之災,城內貴族家庭紛紛逃離家鄉,幾乎是壹座空城。潘氏家族在遷邊之亂中丟失了家譜,所以在下壹代,潘氏家族的事跡無法得知。隨著康熙展界的恢復,原金鄉各大家族陸續回遷。潘氏族人回到西門的故鄉,重建家園。從此文物常新。

金鄉的潘家三房最紅火。九世紀時,是應教公,名昭隆,名遷西。我老實勤快,因家事休學,捐官。英教公生三子,長子飛,次子散,三子榮。三個兒子都是學文學的,分別考取了貢生。英教公經營有方,管理有方,生意興隆,是金鄉市有名的富戶。自從英角公開蓋房子後,此後幾代人反復蓋。潘宅因其建築精美,規模宏大,成為金鄉城為數不多的名宅之壹。

潘的祖先是如何致富的?族譜中沒有具體記載,後人也不知道詳情。據金祥《殷家譜》記載,擅長制作蠟燭的寧波人殷,看中平陽沿海漁民對蠟燭的需求,遷居金祥市,創建了“殷大同”商號,專營蠟燭,生意興隆。後來,尹把分號“尹大同”開到了福建潘的地方。誰知,店裏的店員不小心打翻了蠟燭,結果尹的家產幾乎全部被壹場大火燒毀。尹並沒有氣餒。他回到金鄉城尋求東山再起。他得知潘囤積的油(制作蠟燭的原料)有點變質,急著要賣掉。他主動以很低的價格買了下來。正是潘家的這批油,讓“尹大同”活了下來,重現輝煌。但根據潘氏家族的說法,潘氏與殷家有血緣關系。為了幫助處於困境中的尹家,他把壹半的油給了尹。潘與殷石油交易的具體真相我們不得而知,但筆者在殷與潘的族譜中發現,他們幾乎世代聯姻,潘家極有可能就是靠經營石油生意發了財。

金鄉還流傳著壹個傳說,尹家和潘家曾為了攀富上演過壹次“鬥智鬥勇”。尹家的女兒嫁到潘家後,尹家提前派人偷偷量了潘家大月臺門的寬度,故意讓新娘的轎子比月臺門寬。當天,歡送會因潘家臺門口轎子難行而焦慮。潘大師知道這是公婆故意造成的問題,便悄悄吩咐家人把壹筐筐銀幣擡出來,堆在墻下,直到與墻平齊,好讓轎夫從陰山過墻。當然,這個傳說不壹定是真的,但潘家富魚至今讓金鄉人津津樂道。

第二,潘榮貴冒著生命危險起訴黃梅

在潘英嬌的三個兒子中,潘榮貴是最優秀的。潘榮貴(1728-1810),本名如磐,本名枕巖,本名宗彜,生於戎族。自幼天資聰穎,1753歲入郡學,丙子(1756)捐貢。寶臺在《潘先生八十壽辰(代)序》中稱之為“鄉村城市典型的英倫之風的缺失和舊雅”

嫁給了深愛著他的袁。不幸的是,袁的命運並沒有永遠持續下去,留下了三個年幼的兒子要養活。潘榮貴深愛著他心愛的妻子,而且從未結婚,因此他深受村民們的尊敬。

潘榮貴在任俠行動,慷慨節儉,勇於承擔責任。當時的平陽縣令黃梅貪涼聚斂財富,使平陽士紳易受剝削。其中,吳榮烈、潘榮貴、董正賢等鄉紳利用浙江秀才竇光鼐到平陽遊玩,聯名指責黃梅補虧,中飽私囊。有“鋼鐵帝國”之稱的竇光奈怒不可遏。他接受了鄉紳的申訴,上書朝廷彈劾黃梅。誰知道黃梅背後有阿桂等朝中權貴撐腰?他們反駁說,竇光耐鼓動平陽百姓誣告黃梅。乾隆皇帝分不清真假,就撤了竇光耐的官職,下令將此案送往杭州共同審理。為了取證,竇光鼐再次前往平陽,並邀請吳榮烈、潘榮貴、董正賢等鄉紳陪同前往杭作證。其實大家都知道,聯審的官員都被權臣阿貴買通了。在這場正義與邪惡較量的官司中,每個人的生死都是無法預料的。聯合審理前,竇光耐痛心疾首地說:“我願為此事獻出生命,妳也受牽連。妳有什麽遺憾嗎?”吳榮烈、潘榮貴、董正賢等鄉紳決心決壹死戰,與竇光鼐共進退,大家都寫了遺書。在法庭對質中,聯審的官員確實刁難。潘榮貴忍無可忍,當庭高呼:“自古人皆有死,人無信不立!”審問者互相照應。

最後,竇光鼐將吳榮烈、潘榮貴等鄉紳提供的物證通過朝中大臣直接送交乾隆。鐵證如山。乾隆皇帝得知真相後立即下令徹查,黃梅案出現轉機。最後黃梅等官員受到了應有的懲罰。黃梅案的結局讓吳榮烈、潘榮貴等江南鄉紳引以為豪,但這個案子也耗盡了所有人的精力。此案之後,這些江南鄉紳無心參加鄉試,隱居家中,四處遊仙,為子孫上課。

筆者查閱了金鄉潘氏、峽口吳(今前鎮)、東莊董氏(今龍崗鎮)的族譜,發現壹個有趣的現象:這三個家族是相互通婚的。例如,的兒子潘,原是東莊武術家董大彥的長女。據《民國平陽縣誌》記載,董大眼,本名韓石,名敬齋,住東莊,乾隆十八年為武官。潘原來嫁給了早亡的董適,又續娶了董大眼的三個女兒。和吳榮烈、潘榮貴壹起去杭州訴苦的董正賢是董大眼的侄子。潘的兒子潘友元娶了夏口的二女兒吳乃康,吳榮烈是吳乃康的舅舅。“黃梅案”被稱為浙江三大懸案之壹,轟動全國。在這場官司中,吳榮烈、潘榮貴、董正賢三位鄉紳,可以在這場官司中親如壹敵,為人民生死與共。除了報答竇光耐的恩情,他們還應該和孩子有壹份可貴的親情。

晚年,潘榮貴熱心於當地的公益事業。他還在潘氏修宗祠,追溯姓氏起源,手編潘氏族譜,為後人留下了遺產。他在金鄉市過著平靜的生活。他八十大壽時,溫州知府送來了鮑太岱寫的《長壽序》。在朝廷眼中,潘榮貴“心老體老,須發皆白,但說起來,色溫強,達人情世故。”他欽佩潘榮貴在黃梅案中作為儒生的慷慨和俠義的品格,稱他為“偉人”。

三、發家致富好潘雪柔

潘榮貴有三個兒子,長子潘,次子潘,三子潘學疇。這三個兒子從小學習文學,都有所成就。潘石屹的三個兄弟總是很友好。長子潘(1759-1843),字靖康,作詩,隱退朝廷。他年輕而曖昧。身體虛弱的時候,他研究經史,做書法家。他在甘龍桂茂(1783)縣考中得了第二名,官考中得了第壹名,進了縣學。同年,我從竇光鼐那裏得知我是壹名博士生(也就是龔升),進入了國子監。但此後多次參加鄉試均告失敗,於是放棄科舉,專心管理國內事務。嘉慶任申(1812)捐贈了首席秘書文立的頭銜。

失意之余,潘投身商界,卻如魚得水。他以500多兩白銀為資本,到溫州城開了“匯川”和“廣興”兩個典當行。在溫州城裏,他交了兩個朋友,經營得不錯,典當生意紅火,財源滾滾。雖然他是個商人,但潘沒有任何經商的習慣。他喜歡和文士交朋友,他因慷慨和富有而受人尊敬。

不幸的是,他的長子潘幼元英年早逝,這使潘感到深受傷害。從那以後,他就沒有做生意的打算了。他結束了在溫州的典當行,回到了金鄉城。他會從溫州有所收獲,加上祖上留下的財產,大力購置田地,建造豪宅。據光緒《潘氏族譜》記載,潘回到金鄉,又加了五千畝地。在錢偉街建造了11棟新房子,加上原先購買的17棟房子。潘家有100多家店鋪。也許街壹半以上是潘的。潘把潘氏家族的事業推向了壹個高峰,他的財富遠遠超過了他的父親。

潘雖然是個商人,但他的見識和度量卻是壹般商人望塵莫及的,在慈善事業上也從不落後於人。潘通常不輕易答應,但他信守諾言,從不食言。道光十七年(1837),平陽縣令廖仲基欲重建平陽城,潘率先出資,帶動其他鄉紳積極出資。據民國《平陽縣誌》記載:“道光十七年,知縣廖崇有機會與潘等人重修。它有18英尺高,覆蓋了642人。”平時為人善良正直,“當眾輸了高興,急了高興”。他救濟那些喪偶、孤獨和流離失所的人。

潘曾在平陽縣親眼目睹父親、吳榮烈、董正賢等鄉紳輔佐竇光鼐與黃梅進行生死較量。嘉慶年間,平陽又發生了壹起案件,北港儒生林仲英狀告平陽縣令徐英臺,最終讓徐英臺等官員得到了應有的懲罰。潘對林中英的遭遇深表同情,並給予了無私的幫助。林仲英官司勝訴後,潘曾寫詩:

我毫不猶豫地去旅行是很難的,只是因為我很沮喪。

唐瑄的品牌和護膚、消炎等等是壹樣的。

殘忍的人悅納事物,貪婪的仆人卻加添食物。

還好我低頭看了盛澤丹,洗去了委屈,鋪好了枕頭。

在詩中,潘深刻地揭露了地方官員的貪婪和冷酷。晚年,潘享受生活,註重養生。他在自己家的東北面建了壹個“土丘處”作為隱居的退隱之地,並精心布置了這個地方,“背上有假山,四周有花木,有魚有鳥有畜,有池有泉有點綴。”業余時間,潘遲到,抄的字帖,上課指導兒孫讀書。過壹個桌子總是滿的,杯子裏的酒不是空的生活。80多歲了,潘雪柔依然精神矍鑠,身體很好。他出門不用拄拐杖,不用撐著,後來也因為偶爾感冒去世了。同治二年(1863),次子潘繼孚讓秀才楊選卿寫申論。著名學者高柏園贈“隱居城市”牌匾,附言:“蔡州不偏智,故能推知天地”。

第四,富有而善良的潘文·龔雪

潘榮貴的二哥潘榮光,是個避諱,字賢,號智太,又是個官學生。他也是城裏有名的鄉紳。他有三個兒子。長子早逝,次子敬紹早逝。只有三兒子潘繼承了父親的事業,支撐著潘氏家族龐大的家業。

潘(1764-1833),字敬群,本名,本名雲忠,是人,是恩人。大哥死得早,留下壹個女兒。潘把嫂子看得服服帖帖的,死了,侄女就像親人壹樣。長大後,他親自將她許配給鄭家樓的學生,並生下了鄭,他就是後來建造陡門的總導演。潘還有壹個妹妹嫁到了金鄉的徐家。她的丈夫死得早,成了寡婦,留下了兩個兒子,徐正曦和徐歡然。潘龔雪同情他的遭遇,並提出了兩個侄子。

潘從小學習文學,為了管理家務放棄了科舉考試。他喜歡和文士交朋友,建造幾十座中國房屋,住所叫“伊湯怡”,在房屋後面建花園,假山,開水池;另建壹宅名為“攻方旋”,其間文人流連,吟詩作賦,彈唱琴弦。保太寫了壹篇攻擊方旋的後記,描述了當時對方旋的攻擊:

“潘先生,君先生,建三室,栽花栽樹,建元璋奇石,建庾信小花園。藥露紅,蕉風可笑。每當春醪撫夕,秋琴開晝,或喚賞,或尋伴。山邊帽之遊,水之監,松之趣。簾卷處,深綠至眉;檻雕時,香盡袖上。依深美曲,歌采於風中人,情在思,亦可懷。臭死了,要戴香蘭;”意為德香,欲修之。"

詩人鮑泰還寫了壹首題為《三獅圖,潘蕓杯專題》的詩,他在詩中寫道......雖隱隱骨怪,其氣已勢不可擋。京生海豚和狗怎麽會有這麽壞的寶寶?”在這首詩中,鮑泰可能隱喻潘是壹頭獅子,並贊揚他的努力和榮耀。

潘是敦人的好鄰居,扶危濟困,如補貼修城墻,賠軍餉;在當地,有建渡口、修橋等慈善行為。晚年身體健康,精神矍鑠,可謂生活優裕。在他60歲生日時,他的侄子鄭誌堅(鄭的父親)贈送了壹塊“松陵”牌匾。在他七十大壽之際,他的兩個侄子和徐歡然送來了壹塊“惠德”的匾額,上面記著潘的養育之德和再生之恩。“好吧,我不那麽孤獨了,舅舅的長時間曝光養育了我,無私地讓我受益。吃到地裏,小米多,大米多。這房子涼爽宜人。給了房,就有了和諧的家。”如果它是幹的,它會茂盛。"

夏口的吳乃儀、平陽派的葉適也寫了祝壽詞。其中,吳乃儀在《吟翁六十壽辰序》中寫道“此翁風流倜儻,客語自絳雪飯來,老子手舞足蹈。我相信是梅花。”葉適稱贊他“強孝、淡味、功名。”姿勢和玉金壹樣,程度會亮風。"扇著祖先的芬芳,閃耀著遊戲的光芒."

五、潘石後人多才多藝。

潘氏子孫富有,好學,管理有方,維系了潘氏家族近百年。比如潘,潘的二哥,就是大家熟知的和。平陽教葉適為潘題詞:“刻苦讀書,少交朋友,以文註鄉...雖不廣為人知,但不愧為酒鬼儒者。”他的長子森春宮,本名淑裏村,是在嘉慶元年(1811)由俊秀贈給布政司的。岑春紅的長子潘繼忠,石全人,是郭健的學生。他幫助他的叔叔潘修建祠堂。可惜他多次科舉失敗,最終捐給了巡撫。潘石泉平時喜歡讀書、吟詩、品酒、彈琴、下棋、書畫來娛樂晚年。當他60歲在榮慶時,他的親戚和朋友送給他壹塊“首開”的牌匾。南樓詩人鄭曾寫過壹首詩《送別潘石泉》:

獅子山上的雲和樹的顏色是無邊無際的,所以當妳回頭看的時候不要討厭它。

文還活著,而的夢是難忘的。

我羨慕妳像潘嶽壹樣思考,但我為鄭莊感到羞恥。

西園什麽時候再聚,勤動手?

潘之子潘有元(1797-1823),本名華南,字丙極,嘉慶二十三年(1818)獲二等禦制專利。潘有元勤奮學習詩詞書法,可惜參加了幾次。潘雪柔命令他放棄科舉,幫助他管理家族企業。後來他照常向同治匯報了捐款的事。潘佑元節儉、寬容,並專攻書法字帖。牌匾上仍有銘文,但他27歲就去世了。潘有元與夏口吳乃康的二女兒吳乃康結婚,生了兩個兒子。長子潘大夫(1817-1864),名明哲,為監,捐光祿寺部,捐運鹽部,被朝鮮任命為大夫。鄭曾寫過壹首詩《肖春謝潘大夫渡河送別》:

公雞啼叫,風壹路帆。

山還在夜月,雨就要下了。

更有浮梗的痕跡,對柳條的無限情懷。

我曾記得,我也曾在窗邊點著蠟燭,頻頻推銷著關於春夜的新詞。

潘幼元(1823-1866)次子潘繼孚,本名垂緒,參與平陽城墻修繕,議八品省院巡撫。潘繼孚長子潘慶洪,南樓詩人鄭之子,名。鹹豐做主管多年(1859)。鄭有《贈潘繼孚、昆崳及、秦記》:

每次對方圓微笑,我就知道哥哥有麻煩了。

30年,契約偏愛,兩代人結盟。

站在鋼琴上,尊重感情,很難談及歷史和夢想。

更多的是對寶叔的憐惜,處處以溫柔著稱。

潘有元的二女兒夏,夏八妹的上司,曾幫助張嘉普與鄭對抗錢會。他們壹起建造了壹座體厚體薄的陡門。

再如潘之子潘復娥(1813-1868),本名淑堂,本名陸淵,道光四歲(1833),贈學生,道光庚子年1840修平陽。他還捐了三百畝良田給平陽苗圃,他對孩子的恩情在同治元年(1862)得到了尊重。在他50歲生日時,鄭、夏成秀、吳、許等侄兒獻上“盛恒”匾額,稱贊他“富而不驕,性善”。同治九年(1870),平陽縣方巍題寫的四字匾額贈給潘甲,表彰潘福娥失俸、修城、捐錢濟貧、忍饑挨餓等慈善行為。

六、壹代名師潘鐘吾

壹方面,潘氏家財萬貫,可與金鄉俞氏、夏氏、殷氏比肩。金鄉學者夏少秋曾這樣描述潘家的盛況:“慶酒歡唱,總是賓客盈門,燈火輝煌,雜糅嘈雜,真是互感天地之福。”潘體光,洪之子,人稱“先生”。他英俊瀟灑,精通詩歌,熱情好客,揮霍無度,但不幸英年早逝。從那以後,他的家道就壹直在走下坡路。迪美的妻子石喻是金鄉著名鄉紳於小蘭的女兒。她22歲開始守寡,但她很聰明,持家有方。十幾年來,幾乎是壹塌糊塗的家庭經營得很好,倉庫也很充裕。據夏少秋在《兒女之母六十周年》中記載,當時金鄉的潘氏家族與俞氏家族、夏氏家族並駕齊驅。但此後,俞氏、夏氏只覺自給自足,潘氏得以“事業輝煌於世,夏宅滿渠渠,門庭如舊。”感謝余的工作。於苦心養大獨子潘鐘吾,延長師承,嚴格監課,稍有懈怠即鞭笞,終於把他培養成人才。

潘忠武,本名皮奎,字程烈,在金鄉才華橫溢,為人正直,是老鄉們稱贊的名人。民國十二年(1923),平陽縣第五小學(金鄉小學)校長余先生讓位,潘忠武接任校長。潘忠武熱愛學校,下大力氣修繕校舍,培養人才。當時金鄉的學術界非常活躍。為反對軍閥戰爭,推動國民革命,留學文祥的蘇和陳世春於暑假回到金鄉,成立了“醒獅制衣講習所”,並拍賣沒收的日貨運動所得作為活動經費。潘忠武老師和余雲小學老師也非常熱情,對講座俱樂部給予了大力支持。潘忠武甚至讓蘇等同學借用潘佳開始準備節目,指導他們日夜討論排練。講座社曾經演出過《東亞風雲》《孔雀東南飛》等反映抗日救亡題材的劇本,醒獅古裝講座社壹直堅持到1924。

潘忠武是金鄉有名的鄉紳,積極參與社會事務。他和藹可親,為人公正,對家鄉充滿期待。在劉紹寬的日記中,有很多潘忠武參與調解社會糾紛的事件。潘鐘吾也是壹位詩文俱佳的學者。當時平陽最著名的人物是劉紹寬、夏少秋和王理孚,他們組成了“E社”,定期舉行“詩鐘”活動。潘忠武也多次參加活動。在《E社》(第五期)中,作者發現了潘鐘吾的詩:

看滿地的荊棘,隨心所欲的起起落落。

寄詩酒愁,閑來種。

每壹個入世的人都是醉了,我也樂於歡迎他。

妳要知道,君子強體壯,抗霜降寒。

此後,筆者在《吳社十周》中發現了潘鐘吾的《七絕》四首,從中可以領略到潘鐘吾非凡的詩歌才華:

壹首是《春光明媚》:

春天的天氣非常美麗,到處都是劉梅。

最深情的蝴蝶是壹對蝴蝶,壹只只繞著太陽穴飛。

二、淳陰:

沒幾分鐘,春色破寒,炊煙拔不開。

柳巖很懶,沒有放下花,整天都在下雨。

第三個是春山。

千山萬峰飾新,雨後我愛他。

即使在草叢裏,我也忙著找人拾香。

第四,“泉水”

鴨綠春波作格局,落花散魚。

問他壹年下多少雨,漲到黔西。

潘忠武家有壹座小樓,叫“印石軒”,是壹群文人聚集的地方。民國甲子年(1924)九月初九,劉紹寬赴金鄉投宿潘鐘吾《印石軒》,與夏少秋、鮑仲甫、陳普生、隱帝安、夏聖泉等友人。劉紹寬為這壹雅集寫下了壹首長詩:“甲子慶重陽節,風和日麗。我住在獅子山腳下的盤石。打開窗戶欣賞風景,我卻和群山壹起快樂。有七八個朋友,也會停下來。與酒同來,與王洪打算的盛會...

作為金鄉最著名的鄉紳之壹,潘忠武深受百姓尊敬。但在1949之後的土改中,潘忠武壹次次倒黴。先是把富麗堂皇的潘宅沒收了,然後把他家的良田全部還給了公家。潘忠武自己也被掃地出門,生活在圍墻下,最後死於貧困和淒涼。他的悲慘遭遇讓人感慨無限。

民國時期,潘氏家族也出了不少人才,除了潘忠武,如潘體濤,字,浙江陸軍小學畢業,陸軍步兵中少尉;徐攀(潘長貴)黃埔軍校17期畢業;潘忠武的孫子潘誌培,畢業於大夏大學,從事教育工作,從溫州中學退休。今天,潘的孫子仍然活躍在政界、學術界和商界。

潘家王氏族能延續數百年,與潘氏祖上重視教育是分不開的。據潘先生介紹,潘氏有大量的“筆支田”,專門用來獎勵潘氏的子女學習成績優異。民國時期,大學畢業的獎勵20畝,高中畢業的獎勵5畝。例如,潘體濤和徐攀考上了軍校,並分別得到了20畝田地。上壹次獲獎的是潘誌培先生。

  • 上一篇:深圳最好的港澳臺學校
  • 下一篇:好的小學和普通的小學差別大嗎?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