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小學古詩 - 柳州市文物古跡的分布

柳州市文物古跡的分布

石州簡制起源於後周。前代也在這壹帶設官,但只放在四川巫山、湖南沅陵、湖北荊州所轄的縣級行政單位。從上周開始,地方“州”級單位成立,管轄“郡”、“縣”,由後代繼承。隨著石州的建立,逐漸成為湘鄂川黔邊區的重鎮。清代《太平玉蘭》載:“北周建德二年,土司附鄒,立石州。”“北周建德二年”是公元573年。據《恩施縣誌》“東晉末年,恒生於野地,自稱王,築城督水,子孫襲王。只是在隨後的周(公元561)保定初年才被鏟平。是史王屯以其地設石州之余地。”石王屯又名蠻子王村,位於恩施市城西2公裏的瓦店子,地處山壩之中,東南北三面環山,西面有壹個施水出口。山如刀,兩相斜,形如開城墻。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出土了大量的瓷器、陶器和鐵器。隋唐五代時期,朝代名稱多變。到了宋朝,郡縣的設立和壹個土城的創設合二為壹,元朝依舊。經過1000多年,恩施逐漸形成了鄂西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地位。

南宋淳祐三年(公元1243年)五月,庚子在趙石府修建了60多座土城和關隘,地址就是現在的象牙山和瑞石巖,因為山多。南宋初年(公元1259年),縣令謝昌元遷居柳州市。《恩施縣誌》載:“謝長垣於慶元年四月開石州,自帶錢糧麥,建郡城,遂調官。”元世祖於至元十三年(1276)遷至原址。相傳在遷州址時,曾有人對恩施市、大龍潭市、柳州市的土壤進行過稱重對比。結果恩施城土最重,加上臨清河,決定遷回現址。

柳州市有許多保存下來的遺址。城市裏有很多。城內許多峰、巖、溝的名稱,至今仍有舊石洲城的格局。如:北門溝、南門槽、將軍巖、玄武峰、朱雀峰。這裏有許多巖石,當地人稱之為優雅。如《獅子搶寶》《龍玩珍珠》《懸崖勒馬》《晨曦鳳凰》《花鹿》《雞冠巖》《鷹巖》。目前山頂的城墻、飲馬池、雲臺觀、寶塔、小爐壩、點臺,以及東面的城門舊址仍可辨認。東北有郡崖形成自己的城墻,西南的人造城墻保存較多,城墻還保留著。書桌上有壹個圓形的基座,書桌上有大量的素色瓷磚。學校陽壩還有壹根鐵柱,據說是當年武館旁邊的馬樁。這座城市裏有兩座寺廟。雲臺觀為五進七廳,內有大小佛像60余尊。大廳前面有六邊形的亭子、劇院、看臺等。、和柱與“白雲、雪、地、玉、竹、松遍布老城”相連。雲臺觀在1956附近拆遷。如今,恩施二中退休教師王守祥是柳州市天池嶺人。童年時隨叔山(寺廟裏的和尚)去雲臺觀。我去的那天,是中秋節,天氣晴朗。只見約300名香客坐在石桌前觀看“人戲”——《漢宮秋色》。過了雲臺觀,有壹個叫大耳巖的巖石,巖石下面有壹個古槽。在廟裏許了願後,討孩子的人就去廟裏撿石頭,扔到石槽裏。如果他們達到了,他們認為願望是有效的,他們可以有孩子。砸幾塊石頭,妳以為能拿幾分。尼姑廟建在天池嶺(又名天柱山),是壹座四合院式的寺廟。西樓是尼姑室,東廳供奉20多尊佛像,西廂是香客休息的地方。在原寺廟旁邊的鑼鼓之間,有壹塊名為“重建尼姑廟”的清代宣彤時期的石碑,自從寺廟被毀後,已經多年不見了。1985,王守祥在壹戶農民家的墻上發現的。題字* * * 300余字,描寫了天池山和柳州市連綿起伏的群山和純凈的山泉,記錄了前壹年李在此建尼姑庵的善舉和清年間當地人捐資重修尼姑庵的過程。尼姑廟1948拆遷。

在南門的大門口,有壹塊“漸入佳境”的石碑。在南門外,有壹個莫言的題詞。碑文寫道:“宋憲春,丙寅(即公元1266年),郡守張平險,鋪此路為役。”說明了城市的狀態。《恩施縣誌》載:“張保臣,賢春先得知州,開辟險路,人人可行。”是張,而要麽是壹個字,要麽是壹個數。西瓜碑位於周城村二太平,由天然砂巖雕刻而成,高4米,寬3.5米,厚3米。刻框高1.49米,寬1.85米。全文如下:

郡守秦將軍來此種桑園,築荷塘,設接待亭,種西瓜。西瓜有四種,壹種是雲頭蟬瓜,另壹種是上等西瓜,叫禦用西瓜。這三種西瓜在淮南已經種了80多年,還有壹種回歸瓜是從庚子甲西北遊開始長起來的,幾種瓜尖瓜在這裏種了5年。它們在縣城多產豐富,也很好吃。他們也是在農村山谷裏雕刻的,他們的瓜都是

□於波牢記在心

恩施自治州,位於湖北省西部,時至今日,西瓜種植只是該地區的壹小部分,歷史記載更是少之又少。清代湖南、湖北、四川、貴州等縣編纂的地方誌中,沒有壹個西瓜的記載。只有民國七年(公元1918年)卷永熙撰寫的《石州考古誌》記載了這段關於西瓜種植歷史的銘文信息。解放後,恩施州市的文化工作者對西瓜碑進行了多次調查,發現該碑保存完好。它不僅對鄂西南山區瓜果種植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而且是鄂西南、湖北省乃至全國最早、最完整的西瓜銘文,清楚地記錄了西瓜的種類、種植方式和引種路線。1988年,恩施州博物館館長鄧輝撰寫的《鄂西南西瓜種植史簡考》壹文在《農業考古》發表後,於1990年被《今日中國》翻譯成日文。1997期間,人民日報海外版、法制日報、科技日報、文匯報、中國遺產報、湖北日報等數十家報刊相繼刊登、轉載了恩施市委宣傳部全平撰寫的《南宋恩施西瓜碑》壹文,再次引起了海內外專家學者和各級黨委政府領導的關註。

碑文中提到的秦將軍應該是1270左右。將軍墓最初建在這座城市裏。20世紀50年代修建東風水庫時被廢棄。據鹹豐《秦家譜》記載,原家住恩施椅山,元代遷居鹹豐。將軍墓地,椅子山的秦,是他的祖先。秦與同音。

石刻位於田童洞,距七鎮1公裏,毗鄰恩施市公安局汽車駕駛培訓學校和七裏鄉中心小學。田童洞是壹個大型天然石灰巖洞,東西向,形狀像壹個張開的蛤蟆嘴。洞口呈半圓形,高約30米,寬約40米。由於洞頂有壹個直徑約2米的洞,可以看到天空,因此得名田童洞。《恩施縣誌》載:“田童洞在城東10裏。它的洞穴很寬敞,有石洞的天空,田野,溺愛和古老的紀念碑。到了元明時期,有很多疑問,就是慕巖仙洞。”明代詩人沈青有句詩:“勝日尋香,山中洞闊。桃樹是古老的,流水是冰冷的。火要充滿傅丹,雲要沿著鍋凝結。上天知道有路,就是這是穿越青鸞。”詩人劉自力也寫了壹首詩:“我知道哮天的壹切,我向神仙打開了壹扇門。然後金丹掛鈴乳,玉粒收廢石場。殘榻驚醒呂氏夢,破碑猶記至元年。旅遊似尋遊人,洞內桃花開。”田童洞穴有獨特的形狀,就像手工雕刻。洞底有兩個子洞,可以進入。洞的左側,有壹股清泉噴湧而出,涓涓泉水長年不枯。每當中午太陽在頂的時候,陽光就從洞內的洞口穿過,形成壹大束光線,直射到洞內的田野裏,十分壯觀。原洞自宋代以來有許多碑刻和詩詞,但已被廢棄。如今只有壹塊碑記載著寶都元年(公元1253年)郡守王子疇參觀洞天的盛景。清代詩人彭仁潭在他的詩《木樓仙洞》中也提到了這壹點:“木樓仙洞在城東七裏多。宋寶玉元年,清江郡王參加親事,帶著助手遊覽,說‘洞府奇而不人’。”現在碑文長80厘米,寬60厘米,碑文***89字:

寶祐元年,在桂疇縣太守銅川,任木壁仙人洞親遊。他從事於重慶焦清江南青陽法草櫟梅山蔡的洞穴之旅。奇怪的是人間八十歲親命如飛,觀眾關註莫春十天。

在西瓜碑所在的二太平,至今還保留著近代文物周成養豬場的遺跡,還有壹個養豬的大池塘,面積約400平方米。尤為珍貴的是,養豬場的石門保存完好,拱門上刻著“農業大寨”四個字。兩邊石柱上刻著“以糧為綱,全面發展”和“自力更生,艱苦奮鬥,1975年4月8日”。石門旁刻著壹塊方形石碑,上面寫著“毛主席語錄:養豬業要有大發展。”

在柳州市附近,還有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寨溝崖墓、清代的羊雀壩黃氏墓群、火龍熙元年的洪仙墓等重要文物。據《恩施縣誌》記載,清江縣在衛城、馬公泉以東十裏,沮江縣舊址也應在通天洞壹帶。

  • 上一篇:五年級下冊數學練習冊50,51,52答案。
  • 下一篇:顧遲小學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