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小學古詩 -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模板格式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模板格式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模板格式

數學教師可以讓學生經歷壹個完整的活動過程,培養動手意識、合作探索和創新意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希望能給妳提供參考和借鑒。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兩步乘法

教學目標:

1.在自主探索中探索兩步乘法應用題的數量關系,應用兩步乘法解決相關生活問題。

2.能從多個角度解決同壹個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思維。

3.感受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體驗成功的快樂。

教學重點:

正確分析數量關系,通過乘法兩步運算解決相關問題。

教學難點:

了解數量關系,找出解決問題的間接信息,靈活解決問題。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計劃:

壹,引入情景激活思維

1,簡介

老師介紹了學校的體操比賽活動。鏡頭解釋“橫線”、“縱隊”、“方陣”這幾個詞。

2.收集數學信息

引導學生看主題圖,找出數學信息。老師把收集到的信息寫在黑板上。

每排10人,共8排。有三個正方形。

問問題

根據收集的數學信息提問。

老師把問題寫在黑板上。(1平方有多少人?)

【教學預設】:學生可能會問:每個方陣有多少人?兩個正方形裏有多少人?三個正方形裏有多少人?三個正方形比壹個正方形有多少人?等壹下。

4.解決問題。

首先,引導學生獨立解決問題。每個廣場有多少人?

5.互相匯報、交流和評價

學生匯報的時候要講清楚思維的過程,也就是怎麽思考,怎麽形成。

【教學預設】學生已經學會壹步乘法解題。看到主題圖後,他們會迅速收集數學信息,學生可以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如下:

(1),10×8=80(人)的意思是多少錢找八個10用乘法計算。

(2),8×10=80(人)就是乘法求多少個八。

7.總結學習方法

師生提煉學習方法:讀-想-做-說,總結解決問題的思路。

8.揭示話題。

(此環節旨在用學過的壹步乘法口訣導入新課,了解學生思維基礎,激活學生思維。然後總結學習方法,表達解題策略和思維過程,規範學生解題思維,為接下來的探究做好充分準備。)

第二,探索新知,訓練思維

1.給我看看剛才提出的問題:每個正方形有8排,每排有10人。三個正方形裏有多少人?

2.思考解決方案

(1)獨立配方,

(2)在群裏交流自己的想法(組長統計:這個群裏有幾種計算方法)

(3)全班交流評價

【教學預設】學生的解題策略可能如下:

第壹種:10×8=60(人)和80×3=240(人)

類型2: 8×10=60(人)和80×3=240(人)

第三種:8×3=24人,24×10=240人。

第四種:10×3=30人,30×8=240人。

第五種:80×3=240人。

第六:10×8×3=240或8×10×3=240。

【預設: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和解釋,利用課件演示學生的思維過程,利用課件的直觀效果幫助中下水平的學生渡過思維難關。把黑板上同樣的方法去掉,展示不同的公式。比較每種方法的區別,引導學生找到最簡單的方法。基本方法鼓勵所有學生去嘗試。)

3.課程總結

(該環節的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在讀、想、做、說等解題思維中先思後說,能夠用完整的句子表達,正確使用數學語言,註重嚴格的規範性,將解題的內在思維過程轉化為外在表現,有利於培養學生解題過程中思維的有序性和合理性,體驗解題策略的多樣化。)

第三,鞏固應用開發的思路

1,教材《做壹,做壹》學生自主嘗試。

(設計意圖:做題非常貼近學生生活,體現了解題策略的多樣性。通過這個問題,可以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思維方式,掌握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解題策略,從而判斷學生掌握新知識的情況。)

2.添加問題並回答它們:

小青有兩本相冊,每本24頁,每頁可以裝4張照片。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初步應用分析性和綜合性的邏輯思維方法,掌握初步的邏輯推理能力,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範文2:對直角、銳角、鈍角的理解

教學目標:

1.探索如何用壹把三角尺拼出不同的鈍角,知道妳用直角和銳角拼出的壹定是鈍角。

2.進壹步鞏固對直角、銳角、鈍角的認識,發展空間的初步概念。

3.貫穿整個活動過程,培養動手意識、合作探究意識和創新意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4.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之美。

目標分辨率:

用三角尺拼角是壹項內涵豐富的數學活動,也是第三單元期末安排的壹次綜合實踐活動課。既能鞏固學生對直角、銳角、鈍角的認識,又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積累學生的活動和解題經驗,使學生更加熟悉三角尺上角的特點,為後續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教學重點:用壹對三角尺拼出不同的鈍角,知道直角和銳角必拼鈍角。

教學難點:靈活運用角度的知識拼出角度。

教學準備:課件,三角尺

教學過程:

壹、活動前——充分準備

(壹)理解“壹對三角尺”的含義

1.壹對三角尺中兩個三角尺的角度是多少?

2.給壹對三角尺的每個角編號。

比如把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尺織成直尺,其中直角是直尺直角,另外兩個銳角分別是銳角A直尺①和銳角A直尺②;另壹個三角尺是用B尺做的,它的直角是B尺直角,另外兩個銳角分別是B尺①銳角和B尺②銳角。

(二)復習舊知識,激發引入興趣。

1.銳角、直角、鈍角有什麽關系?(銳角

三角尺上有直角和銳角,沒有鈍角。妳能把它們拼成鈍角嗎?(板書題目)

設計意圖:學生在使用壹對三角尺拼角之前,首先要了解“壹對三角尺”中“壹對”的含義,知道壹對三角尺中的兩個三角尺有什麽角度和特點。同時調動銳角、直角、鈍角關系的知識,為“拼角”做準備

第二,在活動中——合作與交流

例6:用壹對三角尺拼出壹個鈍角。

(壹)小組討論,自由拼讀。

1.想想怎麽用壹對三角尺拼出鈍角。

2.學生開始拼角,畫角,老師巡視指導。

(二)展示,師生交流

1.團隊領導報告。

2.選擇不同的拼寫,並在黑板上展示出來。

3.妳在拼鈍角的過程中發現了什麽?

(3)作品分類、討論和提問

1.黑板上有不同的拼寫。妳能按照壹定的規則把它們分類嗎?

2.討論交流:壹類是銳角和銳角組成的,壹類是直角和銳角組成的。

3.問題:銳角和銳角可以拼成鈍角嗎?(不壹定)直角和銳角能形成鈍角嗎?(肯定)

(D)驗證鈍角,優化拼寫。

1.交流驗證方法

視覺上,它看起來比直角大

用三角尺測量直角比

推理——壹個直角和壹個銳角肯定能形成壹個鈍角。

總結拼寫

壹對三角尺上的直角和銳角當然可以拼成鈍角。

設計意圖:通過“用壹對三角尺拼鈍角”的活動,在自由拼讀中感知,在合作交流中思考,在分類討論中質疑,在驗證優化中升華。根據直角和鈍角的關系,理解基於直角和銳角拼寫的優點。讓學生體驗數學學習過程中的有序思維,可以提高解題效率。

三、活動後——利用和拓展

教科書第42頁“做”

1.從兩對三角尺中選兩個,拼出壹個鈍角。

2.從兩對三角尺中選擇兩個,拼出壹個直角。

3.從兩對三角尺中選擇兩個,拼出壹個銳角。

同桌壹起作業,分組交流,然後全班匯報。

(2)從兩對三角尺中選三個,拼出壹個鈍角。

同桌壹起拼角,畫角,然後全班討論。

(3)教材第45頁練習8第13題。

綜合運用銳角、直角、鈍角知識,用拼圖上的圖形靈活拼出邊角。

設計意圖:應用擴展分為三個層次。第壹層次,在用壹對三角尺拼讀的基礎上,用兩塊兩對三角尺拼角,提高學生解題能力;第二關,用三塊兩組三角尺拼出角度,分散學生思維;第三層次,利用拼圖中的各種圖形,進壹步加深對對角線的理解,培養思維的靈活性,在拼圖中感受數學之美,發展學生對空間的初步概念。

四。活動摘要

(1)妳從這堂課上收獲了什麽?

(2)擴展和延伸

1.鈍角減去直角是什麽角?鈍角減去銳角是什麽角?為什麽?

2.妳也想到了...

設計意圖:通過談論收獲來總結整堂課,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成功的快樂,同時提出幾個開放性的問題來引起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內心對數學的興趣。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範文三:長度單位

教科書分析

知厘米,用厘米。對學生來說,知道長度單位厘米的實際長度是很重要的。可以在實際中應用。教材先講解尺子的用法,然後讓學生看自己的小尺子,知道1 cm,2 cm的長度。例1是用尺子記錄圖釘的長度。讓學生感受1 cm的大概長度。例2。實踐活動安排學生記錄壹條線段和他們的手指寬度。讓每個學生都知道1 cm有多長。加深學生對厘米的理解。例3。它是測量音符的長度。讓學生知道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通過例子和綜合應用練習。讓學生學會測量物體的長度。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這節課的設計中。主要突出以下幾點:

1.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滲透法。

這節課知道壹厘米和幾厘米。建立1 cm的長度概念。用厘米測量三個知識點的教學。我始終遵循“觀察感知、操作想象、抽象概括、實踐創造”的模式。創造壹系列情境。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實踐,自然掌握新知識。

2.老師指導學生認真操作到位。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協同工作。形體技巧。

3.面向所有學生。讓學生活學活用。

學習情況分析

在這節課中,我們將學習以厘米為單位的長度,並以厘米為單位記錄。學生對物體的長度有了初步的了解。但這節課是理解長度單位的開始,學生的生活經驗是必須要用到的。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幫助學生初步建立長度的概念。

學習記錄長度的基本方法。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知道長度單位厘米。

可以在實際中應用。教學難度是基於二年級學生的特點。建立1 cm的長度概念。

教學目標

1.學生要用直尺篩選出最能測量物體的長度,知道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概念。並學會以厘米為單位記錄較短(整厘米長)物體的長度。

2.在實際觀察和操作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讓學生養成認真仔細的習慣。初步感受到知識來源於實踐並應用於實踐的思想。

3.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數學學習活動中體驗數學活動是充滿探索和創造的。獲得成功體驗。建立自信。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電腦課件、實物投影、學生尺。學生指出、比較並找出所用的卡片。

學生準備:學生尺、剪刀、圖釘、線、寬壹厘米的白紙、木棒、彩色卡片(黃色彩條長8厘米。紅色彩條長5 cm),邊長1 cm,如小方塊、數字卡、反饋卡。

教學過程

壹,問題的引入

電腦顯示:兩條線段。壹條是10厘米長。垂直;另壹個是11 cm長。橫著放請猜。這兩條線段。哪個更長?哪個是矮的?

學生可以猜測垂直長度。也有可能猜兩塊壹樣長。

問題:怎樣才能準確知道它們的長度?

設計意圖:開課。通過比較線段的長度。讓學生回憶自己的生活經歷,從而知道物體的長度。需要壹把尺子。

第二,探索新知識

(1)理解量表教師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分組討論。

計算機顯示討論問題:

拿出妳的尺子。仔細觀察。對比壹下,找出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2.關於這些相似之處。妳想知道什麽?

學生分組討論。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

3.學生報告討論結果。

4.師生評價回答學生的問題。

設計意圖:從學生日常使用的尺子入手。讓學生看,指,比,說,找。指導學生在生動愉快的氛圍中學會觀察和分析。學會從變化多端的表象中把握事物的本質。同時也給學生提供了主動提問的機會。便於學生進入主動探索新知識的狀態。

(2)知道1.1 cm有多長?請試著在尺子上指出來。

2.電腦顯示從0到1,從1到2。從2點到3點...每段的長度是1厘米。妳通過仔細觀察發現了什麽?

得出每兩個相鄰的較長刻度線之間的長度為1 cm。

3.從0到2。這兩個刻度線之間有多少厘米?從0到3呢?從0到5呢?妳的尺子上有多少厘米?妳怎麽看出來的?妳能得出什麽結論?

  • 上一篇:重慶今年房屋區域銷售排名(重慶兩江四岸樓盤排名)
  • 下一篇:有什麽關於魔法的搞笑小說嗎?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