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小學古詩 - 小學二年級下冊數學第六單元教案“帶余數的除法”

小學二年級下冊數學第六單元教案“帶余數的除法”

新學期就要到了。在這個學期,老師會帶領學生來學校學習更多的新知識,所以壹個優秀的老師肯定需要壹個優秀的教案設計。下面是小學數學下冊第六單元《有余數的除法》的教案,供大家參考。更多詳情,請點擊課程計劃欄。

教學內容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數學P59~60例,1,做題和習題,題1和2。

教材分析的內容是表內除法知識的延伸和拓展,是在表內除法的基礎上講授的。教材註重聯系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結合具體情況,選擇少量學生熟悉的事物作為例子,並配以物理圖表,讓學生理解余數除法的意義。

學習情況分析和對帶余數的除法的理解是建立在學生已經在表中學習了乘除法的基礎上的。學生前壹階段剛學了表中的除法,接觸了很多完全做完的例題。而大二學生的思維主要是以具象思維為主。要完成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的轉化,就要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去實驗和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教學中,要根據知識的系統性和初二學生的思維特點,通過積累觀察、操作、討論、合作交流、抽象概括來獲取知識,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經歷將平均分後剩余的現象抽象為帶余數的除法的過程,初步理解帶余數的除法的含義,認識余數。

數學思維:通過運算、觀察、比較等活動,讓學生發現生活中事物除法有余數,從而理解余數和用余數除法的意義,初步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意識。

解題:認識帶余數的除法,強化概念,掌握算法。能根據平均剩余活動量寫出除法公式,正確表示商和余數。

情感態度:滲透直覺研究的意識和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比較能力,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教學的重點是把平均分後剩余的情況抽象成有余數的除法。

教學難點理解帶余數除法的意義。

教學準備課件和棒

教學過程

壹,情境導入,揭示話題

1,課件顯示P59態勢圖。看動畫,引出活動:這些學生在做什麽?

2.拿出11支,自己擺放。

3.揭示主題:理解帶余數的除法。

二,探索新知識,初步感受

1,教學例題1,復習表中除法的含義:

(1)(課件顯示草莓)這是什麽?壹* * *有多少?每兩個放壹個盤子。妳能放多少盤子?妳得用學校的工具試壹試。(學生動手操作,老師巡視引導。)

(2)壹個* * *能裝多少套?有剩余嗎?

(可以放三套,剛放完,沒剩)

(3)課件演示分為草莓。這是壹個平均分的問題。能不能用壹個表情把剛才的過程表達出來?

(4)學生報告,組成黑板:6÷2=3(盤)請再說壹遍這是什麽意思?

2、理解用余數除法的意義:

(1)動手操作感覺平均分會有盈余。

如果有七個草莓而不是六個呢?我們再做壹套,每兩個壹套,看能放多少套。(學生動手操作)

討論交流:妳在重新提出的過程中發現了哪些問題?

老師:剩下的能平分嗎?(不,只有壹個不夠。)

(2)交流中確定平均分的方法還有剩余。

(課件演示分草莓)可以用方程式表達壹下剛才的過程嗎?(小組思考和討論)

展示學生的表述,並進行比較。

總結:在數學上,可以表示為:7÷2=3(圓盤)...1(件)

告訴我這個公式是什麽意思。

總結:這個公式代表7個草莓,每個2個是壹個盤子,可以放3個盤子,剩下1個草莓。省略號表示余數,1是余數,我們稱之為余數。余數是什麽意思?(註明平均分後剩下的部分)

(3)比較歸納,改善認知結構。

(課件展示了草莓分兩次的過程和公式。)今天我們分了兩次草莓。這兩個過程有什麽相似之處?有什麽區別?

觀察並比較兩個公式6÷2=3(圓盤)和7÷2=3(圓盤)...1 (a),並引導學生再壹次認識到,日常生活中分東西會有兩種情況,壹種是終究沒有剩余,壹種是分了之後還有剩余,但是不夠分,剩下的不夠分。

第三,鞏固練習:

課件展示P60“做到”:

1,學生自主圈書,填寫完成1題。

反饋溝通:17÷2=8(集團)...1(件)

23÷3=7(組)...2(件)

這兩個公式的商數和余數分別是多少,分別是什麽意思?

2.完成第二個問題。

先用學習工具按要求擺壹個擺,然後根據擺的結果填空。

展示個別學生的填空情況,說說每道題中的商和余數分別代表什麽,強調商和余數的單位名稱。

四、課堂總結、作業:

1.妳在這節課上學到了什麽?妳對自己和他們有什麽看法?妳有什麽問題嗎?

2.作業:習題14,問題1和2。

板書設計

知道有余數的除法

6÷2=3(磁盤)

7÷2=3(磁盤)...1(件)

教學評價與反思

  • 上一篇:中國第壹個規定男女同校的教育制度。
  • 下一篇:誰能說說卡卡的生平和經歷?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