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小學古詩 - 對小學數學11 ~ 20理解教學的思考。

對小學數學11 ~ 20理解教學的思考。

對小學數學11 ~ 20教學的思考。

作為壹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教學反思怎麽寫?以下是我對小學數學11 ~ 20的理解和教學的認真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對小學數學教學的思考11 ~ 20對數字的理解1對數字的理解11-20在整個數字學習體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不僅僅是對10以內數字的理解和延續,更是對100以內甚至更大的數字的理解和延續。在這節課上,我設計了壹系列的動手操作和實踐活動,讓學生邊玩邊學。讓每壹個學生都能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體會到數學學習是壹件非常快樂的事情。

壹、通過全動手操作,幫助學生熟練計數,掌握數字的構成。

研究表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必須依靠對圖像和運算的感知,在大腦中形成相應的數學知識表征,然後通過表征的中介作用建立相應的數學概念。在教學中,我讓學生自己揮棒,在揮棒的過程中觀察和掌握數字的構成。這種操作情景,讓學生“思維從行動開始”來誘導思維、促進思維,“數形結合”、“情理互促”,幫助孩子在操作中體驗、感知。

第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對學習方法的自主探索。

建構主義的學習觀認為,學習不是簡單的信息積累,更重要的是新舊知識和經驗的沖突以及由此引起的認知結構的重組。註重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基礎出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利用前面學習165438內數字的方法,獨立學習11-20內數字的順序和大小比較。壹方面培養了學生的類比遷移能力,促進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自主建構。另壹方面,加強學生之間的互動,培養學生的相互合作能力。

總之,在全班同學中,我提倡積極探索,合作交流,動手實踐。在關註學習過程的同時,我幫助學生獲得成功體驗,樹立自信,增強上進心。培養學生的創新個性,鼓勵學生個性學習,享受學習的樂趣。並在數學學習上得到更大的發展。

對小學數學11 ~ 20 2 1理解與教學的思考。學生的學習方式多種多樣。在整個“認識11-20的數”的教學中,壹般老師都是采用邊輸入邊演示的方法,將10根木棒捆綁成1束,告訴學生1個十位表示,然後將1壹壹相加就是11。這種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方法,使學生失去了獨立思考和嘗試發現的機會,形成了壹種認真聽、認真記、用教師語言表達的學習方式,不利於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此,我從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入手,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方法,為學生提供思考、嘗試發現、互動、合作研究的機會,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2.當我知道計數單位單位和十位數後,我讓他們以小組實踐活動的形式壹起學習。有什麽好辦法讓別人壹眼就知道鉛筆有多少?把10根捆成壹捆,用1捆加幾根代表壹打,是學生創作活動的重頭戲。

3.在學習運用這壹教學環節時,讓學生看生活情境的圖片,用數字展示所見。在這裏,我不采取壹刀切的急行軍方法,而是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他們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東西,用數字來表示數字。他們還可以根據自己的觀察能力找到不同類型的物體,用不同的數字來表示自己的數字。自學更能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教學和教育面向全民,實現每個人都能學到有價值的數學,每個人都能得到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能得到不同的發展。這樣,著眼於改變學生的學習行為,選擇教學方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4.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壹方面,我作為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營造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民主平等的課堂教學氛圍,滿足學生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需要,減輕壓力,讓學生輕松愉快地學習。另壹方面,我以評價的方式促進師生感情,激勵學生學習,讓他們體驗成功,促進自身價值觀的形成。

5.在這門課的教學中,我深深體會到關註學生的年齡特征是多麽重要。在小組練習中,壹些孩子拿著壹支鉛筆爭論...由於忽視了他們的心理需求,小組活動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嚴重影響了課堂的進度和目標的達成。痛定思痛,在不了解學生學習習慣的情況下,慎用類似的操作活動。換個思路可能更好。比如只給小組提供十幾支鉛筆,可能更適合壹年級學生直接思考。

小學數學11 ~ 20對數字理解和教學的思考3《數學課程標準》提出,要讓學生“體驗用數學符號和圖形描述現實世界的過程,建立數字和符號意識,發展抽象思維。”並在內容標準的幾個階段闡述了培養數感的問題。可見,讓學生在“做”數學中建立、形成和發展數感,是新課改的重要課題。所謂數感,其實是壹種主動地、自覺地或自動地解決和運用數字的態度和意識,是人的壹種基本的數學素養。如何培養學生的數感已成為目前教師關註的問題。

在“認識數字從0到20+165438”壹課中,通過擺姿勢、捆綁、比較、說話等方式,讓學生認識、數、讀、理解數字的構成和十進制的概念。如果不能用這些知識去描述現實或者解決問題,這樣的數學知識就是“死的”。“新課標”提出,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接觸身邊具體的、有趣的事物,通過觀察、操作、解題等豐富的活動感受數字的意義,實現用數字表達和交流的功能,初步建立數字感,從而發展數字感。

首先,體驗建模過程,建立數感。

認識11 ~ 20的數字,是學生對數字認識的壹次飛躍。是學生建立十進制概念,理解計數單位“十”的基礎。在課前交談中,老師選擇壹捆十根的特殊關系,滲透壹為十的數學思想,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學生在自主探究“如何擺放12根讓別人快速看到”時,呈現了八種擺放方式,並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學生無法體會到“12根紮成壹束”的優越性。但“10紮成束”是理解10個壹和1個十的支柱,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在這壹點上,老師沒有闡述自己的觀點,而是巧妙地設計了三張圖,1 1樓擺,2 2樓擺,10 10樓擺。當學生對“1 1樓擺”和“2 2樓擺”感到無奈時,10 10樓擺帶給學生驚喜和興奮,他們異口同聲地說12。

通過對比體驗,讓學生真實地感受到“10根紮成壹捆”是最容易看到的,體會到“10根紮成壹捆”這種方法的優越性,激發學生想要這種方法,我喜歡這種方法。強烈的欲望。然後,通過放棍子、講作文、腦子裏想棍子、講作文、看數字、講作文等活動,讓學生進壹步了解數字的實際意義,體驗其產生、形成、發展的過程,樹立數字意識。

布魯納強調,數學知識不是壹個簡單的結果,而是壹個過程。學生經過物理運算(放棍子)-表象運算(腦袋裏放棍子)-符號運算(看數字直接說作文)的過程,從而建立起十和幾組成十以上的數學模型。可見,建立數的概念的過程,其實就是建立數學模型的過程。

數感是教不來的。它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歷、感受、理解,產生對知識的深刻理解和對數的敏感,從而建立數感。

第二,註重實際應用,形成數字感

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學生數感的發展離不開學生的現實生活。學生只有將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才能在具體的現實生活背景中感受體驗,內化知識,發展數感。“妳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見過或用過這些數字?”壹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立刻從數學的角度觀察生活,尋找教室裏有什麽,回憶自己經歷過什麽。學生的分分秒秒思維體現了他們對對數的興趣,如16全音節,18公交車,12彩色水彩筆等。這些都不是他們編的,而是他們在用學到的數學知識描述生活,解釋現實,這是他們數感的具體體現。

第三,鼓勵猜測和驗證,培養數字感

數學猜想是壹種數學想象,可以簡化思維過程,發展學生的數感。驗證是指學生探索後需要對結果進行驗證。介紹時,讓學生猜“有幾個草莓?”既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字的相對大小,又能讓他們帶著問題饒有興趣地數數,還能了解學生的出發點,可謂壹箭三雕。在實際應用部分,問題情境的設計,如翻頁數出10頁感受紙張有多厚,鼓勵學生加深對對數意義的理解,選擇參照物並逐步得到合理的結果,也鼓勵學生自覺地將知識與生活問題聯系起來,積極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形成數學意識,發展數感。

發展學生的數感是數學習的核心目標,學生數感的發展不是壹朝壹夕的事情。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有責任讓數感貫穿於具體的數學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導和培養學生的數感,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對初等數學11 ~ 20教學的思考:4 11-20;它不僅是對10以內數的理解和延續,也是理解100以內數甚至更大數的基礎,同時也為20以內進位加法的學習奠定了理論基礎。課前了解到學生基本能數到20,也知道11~20這個數。所以我把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定在讓學生逐漸理解“10 1是1個十進制”,掌握65438+。

1.通過統計蘋果的問題,讓學生放壹根棍子11。怎麽放才能讓大家壹眼就看出是12?學生擺姿勢有幾種方法...通過學生的討論和老師的指導,學生更容易看出壹邊是10,另壹邊是兩個的姿勢是12。為了方便起見,我們可以把10根棍子捆成壹捆,也就是1個“十”。從而突破10壹是1“十”的難點。這樣,讓學生動手操作,體驗數的概念的產生和形成,既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提供自我表現的機會,又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和愉悅。

2.在知道10壹是1十後,引導學生用1小棍和兩個小棍做12,並說1十和兩個十壹起構成12的數。然後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數字,用小棍子放在桌子上,說出來,既發揮了學生的主觀意識,又加深了對數字11~20的構成的理解。

3.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體驗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學生在活動中逐漸形成了“1十”的概念,老師進行了有針對性的總結,將學生的思維引入到生活中,讓學生用自己曾經接觸過的例子充分感受到“1十”的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和方便。

對小學數學11 ~ 20中數字理解的思考;數字的理解是壹年級課本第七單元的內容,包括:數字11到20,數字的讀寫,數字10的加法。我參加的內容是從11到20的幾天的理解第壹課。20歲以下的孩子,大部分在入學前就能初步數數,但數的概念可能不太清楚。同時,壹年級的孩子參加數學活動,很少是因為理解的需要,而只是因為他們自己對數學活動感興趣。所以在這堂課上,我想在落實知識技能的教學目標之外,更關註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邊玩邊學。讓每壹個學生都能在學習過程中有成功的體驗,體會到數學學習是壹件非常快樂的事情。在教學中,我認為應該註意以下幾點:

1.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根據低年級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創設生動有趣的活動情境。剛開始上課,通過南昌創建文明城市,和老師壹起出去散步,立刻吸引了學生的註意力,引起了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

2.關註學生的情感體驗。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內心深處,有壹種根深蒂固的需要,覺得自己是壹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這種需要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裏尤為強烈。”所以在設計整個教學過程時,我基本上是從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基本模式入手的。不僅能讓學生在這種自主學習活動中充分、主動、積極地表達自己,而且註意用積極的語言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同時設置諸如“壹次數壹根感覺如何?”“看這些運動員比賽是什麽感覺?”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感悟,從中學習到教學思想和數學方法,從而更深刻地認識到數學的價值。

3.讓學生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

“數學知識、思想和方法必須是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認識、理解和發展的,而不是單純依靠老師的講解。“根據這壹思路,我在教學中緊緊圍繞學生心理,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的現實性出發,要求他們通過有目的的操作、觀察、交流和討論,從直覺到抽象,主動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比如數字的構成,我不直接告訴學生如何機械記憶,而是讓學生在反復猜棒的遊戲中感受,用手放棒的體驗,讓學生體驗數學知識“再創造”的過程。

在全班,我感覺自己還有很多不足。比如我知道11的時候,我的設計是讓學生自己拿出11的棍子。但在實際教學中,我擔心學生拿出學校的工具後很難維持紀律,不敢讓他們自己拿出棍子,而是看圖說話,整節課下來感受學生的動手能力。總之,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吸取經驗,更好地設計教學過程,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對初等數學11 ~ 20教學的思考:筆者認為應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並以此經驗作為教學的出發點。

成功:

在本課中,學生已經基本能夠數出物體的數量、讀數、11~20之間數字的順序和大小。因此,決定了這節課的重點是直觀地理解11~20的每壹個數都是由壹個十和幾個壹組成的,並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發展學生的數感。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在建構新知識中起著重要作用。在上述教學設計中,我們嘗試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相關的數學問題。

中午,我們學校的學生在路隊長的帶領下排隊回家。每天放學,班主任領著他們排隊出校門,過馬路。這是壹個熟悉的場景,壹下子引起了學生的興趣,讓他們感受到了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小學壹年級的思維主要是具象思維,學生的學習需要通過大量的運算活動將新知識內化到已有的認知結構中。所以這節課特別註重讓學生通過操作(甩棍子)來學習,促進獨立思考和小組合作交流。重視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

缺點:

教師要引導學生將在數學中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現實中,從而實現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平時發現班裏的同學翻頁很慢,壹頁壹頁的翻,有的甚至不知道是前進還是後退。學會20以內的數字順序後,讓學生翻書,根據數字順序決定往哪個方向轉;體驗10張20張的厚度增強數感確定翻多厚,提高翻頁速度。

  • 上一篇: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六年級上冊,科學復習資料。
  • 下一篇:石家莊有國學幼兒園嗎?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