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小學古詩 - 無錫古運河基本介紹

無錫古運河基本介紹

無錫古運河屬於無錫文化景觀的著名旅遊目的地。

無錫古運河是京杭大運河的壹段,北接長江,南接太湖,全長40多公裏,貫穿無錫市區。無錫古運河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商代末期。三千年前,周的長子太伯在梅裏建立了茍國。為了滿足灌溉和排洪的需要,他帶領人民開鑿了伯都河。歷史上吳王闔閭,北伐齊國的夫差,都渡過這條河。可見這條河不僅在交通運輸和農業灌溉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在軍事上也發揮了重要作用。這條河不僅是無錫最早的人工河,也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運河。現在無錫人叫博渡河,也叫杜波港,可以經梅村去常熟。如今,這條河雖然失去了往日的重要作用,但它的長河水卻濃縮了無錫三千年風風雨雨的歷史,交織著水鄉河流淳樸醇厚的民俗風情。從運河開始,無錫先民就生活在河邊,因為河流設市,靠河為生。它孕育了獨特的江南運河水鄉文化。現在在無錫,看江南水鄉這種生活畫卷的最佳角度應該是無錫的清明橋。清明橋兩側的水巷是無錫最具特色的水鄉風光。兩邊的房屋錯落有致,碼頭、石港錯落有致。白天,人們臨窗臨水,夜晚,船夫劃槳點燈。後門洗漱下船,前門在橋上購物。多麽“人盡其才枕江”的民俗畫啊。現在,雖然有些房子已經破舊不堪,墻壁也已經破爛不堪,但是面對著這小橋流水,睡在河上的人,還有劃槳的聲音,依然有很多人在巷子裏流連忘返。清明橋橫跨水龍殿,是無錫古運河上最大最完整的單孔石拱橋。始建於明朝萬歷年間,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在無錫人心中,清明橋的歷史繁華是古運河歷史的象征,是繁華的象征,是文化的縮影,就像名畫《清明上河圖》壹樣。生活在清明橋下運河裏的人,安逸而自足,這可能就是古運河帶來的那種自信和滿足。他們在非常平凡的生活中追憶過去,感受現在。清明橋是壹個窗口,壹個欣賞運河千百年文化遺存的窗口。

公元613年,楊迪貫通京杭大運河後,無錫古運河在交通上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這些無錫風俗畫描述了明清時期水運高峰期無錫古運河的盛況。當時與江西長沙、九江、安徽蕪湖並稱“中國四大米市”。1888年,清政府實施“南糧北移”措施時,無錫被作為南方壹些省縣的米糧起運地。當時各省各縣都派人常年住在無錫收購糧食。據史料記載,當時無錫每年儲存的大米達654.38+0.3萬石以上,由此糧業成為無錫之最。同時,無錫米市的繁榮促進了無錫各行各業的繁榮。據說當時運河沿岸人來人往,店鋪林立,各地商人雲集於此,洽談商貿交流,使無錫真正成為“商賈雲集,舟楫不絕”的地方。

由於運河交通便利,無錫運河沿岸的窯燒業也在當時迅速發展起來。到清朝時,這裏已經有100多個磚窯,磚通過運河運往全國各地。隨著時代的變遷,雖然這些磚窯已經不在生產了,但從這些殘存的窯包遺址中,我們還是能隱約想象到它的繁榮。

古運河便捷的交通也為當時的統治者提供了更浪漫的巡遊方式。據說康熙和乾隆都在江南無錫待過幾次。位於無錫古運河的黃埠墩,由於周圍水面寬闊,成為他們換乘小船遊覽惠山的驛站。兩位皇帝多次離開墨寶來到這裏。由於時間的流失,墨寶已經不存在了,留下的只有故事和傳說。其實說到黃埠墩的名氣,並不完全是因為這裏曾經是皇帝的換船驛站,而是因為南宋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在歷史上曾兩次通過運河留在無錫,後來被元軍俘虜,關押在黃埠墩。運河兩岸的人們聽說後,紛紛跪下,含香含淚相送。文天祥深受感動,留下了壹首悲壯蒼涼的詩,“金山、冉冉、波雨、錫水、茫茫草和春”。我們現在在黃浦墩看到的建築叫正氣樓,是無錫人為了紀念歷史上這位民族英雄而建的。

與黃埠碼頭相對應的,還有壹個運河島,叫西水碼頭,有內外兩級。據說這兩個戲臺是無錫人為了紀念歷史上的兩個縣令而修建的。壹個是明朝的抗日領袖王,另壹個是清朝領導人民除水災的劉武威。這兩位縣令曾在西水碼頭為百姓立下公德心,如今這些故事在無錫幾乎無人不知。

  • 上一篇:如何在Xi兵馬俑寫壹篇250字的作文
  • 下一篇:小學六年級劇本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