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小學古詩 - 小學課程標準是怎樣的,每節課周的安排是怎樣的?

小學課程標準是怎樣的,每節課周的安排是怎樣的?

以下課時是每個科目的每周課時:

小學壹、二年級:

品德與生活(第二節)語文(第八節)數學(第四節)體育(第四節)藝術包括音樂和美術(第四節)綜合實踐活動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第三節)地方和學校開發或選用的課程(第三節)。

小學三、四、五、六年級:

品德與社會(第二節)語文包括作文(第八節)數學(第四節)科學(第二節)體育(第三節)藝術包括音樂、美術(第四節)綜合實踐活動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第二節)。

地方和學校開發或選擇的課程(3個部分)

根據《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決定》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建立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開設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課程應當體現義務教育的基本性質,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適應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和科技發展的要求,為學生的持續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培訓目標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體現時代要求,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革命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具備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人文素養和環境意識;具備適應終身學習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方法;具有強健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壹代新人。

課程設置原則

1,均衡課程

按照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要求,均衡設置課程,各門課程比例適當,可根據當地和學校實際以及學生的不同需求進行適當調整,確保學生和諧全面發展;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科知識內在邏輯,九年義務教育整體設置了課程;根據不同年齡段兒童的需求和認知規律,根據時代發展和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課程類別從低年級到高年級逐步增加。

2.加強課程的綜合性。

關註學生體驗,加強學科滲透。所有課程都要註重學科知識、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的融合,改變課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的現象。

設置綜合課程。壹至二年級開設品德與生活課程,三至六年級開設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適應兒童生活範圍從家庭到學校、社會的逐步擴展,以及經歷的不斷豐富和社會性的逐步發展;六至九年級開設科學課程,旨在讓學生體驗探究的過程,從生活體驗中學習科學方法,形成科學精神;壹至九年級開設藝術課,旨在豐富學生的藝術體驗,發展學生感受美、創造美和欣賞美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增加綜合實踐活動,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技術教育。通過親身實踐,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和溝通協作的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逐步形成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加強課程的選擇性。

國家通過設置選修子學科或綜合課程,為每門課程提供靈活的課時比例和地方、學校自主開發或選擇課程的空間,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和學生的適應性,鼓勵地方創造,辦出特色。

在滿足九年義務教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農村普通中學試行“綠色證書”教育,形成了具有農村特色的學校課程結構。城市普通中學也要逐步開設職業技術課程。

  • 上一篇:清北小學堂
  • 下一篇:嘉蔭府小學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