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小學古詩 - 江陰要塞實驗小學的歷史沿革

江陰要塞實驗小學的歷史沿革

光緒31 (1905)年,蒲鞋橋地方人才黃梅在陳愉寺的幫助下創辦了喬普學堂,招生30余人。之後逐年擴招,學生人數最高峰時達到近百人。

1913年,地方紳士蘇澤普將寺改建為萬壽寺,學堂遷至地方紳士孫處。經江陰縣政府批準,更名為“雙牌鄉第壹民族學校”,張佳俊任校長。

1917,學校遷回萬壽寺。1920年,當地熱心教育事業的老板楊等人集資擴建了三所新校舍,學生人數增加到150多人,先後由楊殿青、潘思榮任校長。1931,學校更名為“喬普鄉民族學校”,潘思榮、李良任校長。

1942年,學校再次遷至叢山塘,更名為東集鎮中心民族學校,在校生230余人,分別由李方澤(李中林)、張友蓮、李越擔任校長。

1945年,當地紳士鐘漢忠(鐘亞健飾)等人集資拆除了當地的戲樓(蒲鞋橋)和附近的土地廟,改建為五所學校。1946學校遷回叢山塘新校,經江陰縣政府批準更名為“江陰縣融東鎮中心民族學校”。學生人數增加到400多人,先後有李嶽、潘崇華、鄭國和姜欣雨擔任校長。

新中國成立1949,學校由人民政府接管,性質仍為私立。學校更名為“江陰縣私立融東小學”。縣政府任命吳新寶、潘思羽和鐘光耀為校長。

1956年,學校正式由江陰縣文教局接管,更名為“江陰縣喬普小學”,成為炮臺區輔導中心小學,下轄金童、巍山、板橋、喬普等小學。華忠國、丁大午、胡、唐金華、翟洪章、、等先後擔任校長。

65438年至0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學校教育教學受到沖擊,壹些領導和教師遭到破壞和迫害,學校財產和設備損失嚴重,教學秩序混亂。從此,這所貧窮的中產階級農業管理學校也被烙上了鮮明的時代印記,更名為“紅衛中心小學”。為順應“學校在家”的號召,學校於70年代改擴建了11校舍。除了小學和幼兒園,還有兩個初中班。1976 10個月,“文革”結束。65438至0977,學校全面整改,教育教學秩序恢復正常。在此期間,黃壹惠同誌壹直是校長。

1979,學校更名為“江陰縣炮臺中心小學”,撤銷原初中班,分別由黃壹惠、方松陽任校長。1984,學校行政遷至先鋒村,當地“先鋒小學”(三裏廟小學)更名為“江陰縣炮臺中心小學”。堡壘鄉政府、村裏和學校先後投資70多萬元,修建了教學樓、幼兒園教學樓、食堂和校辦工廠。校長分別是方松陽、曹、楚。

1996,喬普村投資80多萬元在天河社區新建了壹所喬普小學。從65438到0997,市、鎮、村投入800多萬,二期工程完工。1997年8月,堡壘中心小學遷至天河社區,與喬普小學合並,組成堡壘中心小學。從65438到0998,政府投資300多萬元修建了綜合教學樓。2000年7月,隨著辦學規模的要求,原旗山、七裏小學合並為堡壘中心小學,學生人數增加到1374人。2001年4月,學校被江蘇省教育廳確認為“江蘇省實驗小學”。2002年,學校正式更名為“江陰市堡壘實驗小學”。朱同誌是校長,直到2002年,然後顧建忠是校長。2004年3月至8月,鎮裏和學校投資530多萬元,修建了教學行政樓,改造了學校操場。2005年7月,文鼎小學合並,壹些學生轉到我們學校。學生人數增加到265,438+000多人,開設了46個教學班。

2008年,鎮上投資近億元的立新小學交由我校管理,正式命名為堡壘實驗小學南校區。從此,我校形成了“壹校兩區壹校——本部、南區、管莊學校”的新格局,開始了堡壘實驗小學的“第三次創業”。

  • 上一篇:小學生自由著裝可行嗎?
  • 下一篇:夢見壹張破床和壹張新床。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