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小學古詩 - 鄭州大學路小學語文

鄭州大學路小學語文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重視國學教育。校園裏的“國學熱”持續高漲,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現象。

值得註意的是,雖然“國學進課堂”在全國很多地方已經蔚然成風,但如何進課堂呢?但他們壹直有不同的觀點和想法。隨著國學經典誦讀活動在全國中小學的普及和發展,這個話題受到了更多的關註和爭論。

不久前,山東省教育廳下發通知,要求中小學在開展經典誦讀活動時,不得向學生“無差別”推薦《弟子規》和《聖紫晶》,將這壹關註和爭論推向了新的高潮。由此,記者對我省部分小學國學教育發展情況進行了調查,有經驗、有教訓、有困惑、有建議。受訪學校、家長和學生各抒己見...

* * *知識:

現代的孩子應該學點“國學”

鄭州市二七區春暉小學成立於2005年,建校之初就將“國學”教育定為自己的辦學特色。校長胡建玲說,他做決定的時候真的下定決心了,也聽到了壹些不同的聲音和質疑。

五年後,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關註和引入國學教育。“國學進課堂”在全國很多地方蔚然成風,校園“國學熱”持續高漲,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現象。

在專家學者眼中,“國學”是壹門博大精深的學問。在校長和家長眼裏,他們所謂的“國學”更多指的是中國文化的傳統經典。最常被提及的書是《弟子規》、《三》和《錢》,以及《裏翁堆韻》、《論語》和《大學》。

漯河市實驗小學副校長田萍認為,學習“國學”可以育人、啟迪智慧,可以從閱讀中感受到中國傳統經典的魅力和博大精深。

漯河市守將路小學校長趙文青認為,學習“國學”可以提高孩子的道德素養,豐富孩子的人文素養,有提高記憶力的“額外”作用。

受訪的家長和孩子也對學習“國學”表示了壹致的認可和響應。前不久,春暉小學就相關問題做了壹個問卷調查。結果顯示,100%的家長支持學校繼續開展國學教育。

鄭州壹名小學生家長李珊說,目前孩子受到的誘惑太多,“二代”的成長環境存在很多問題。學習“國學”可以糾正孩子的壹些壞習慣,也可以讓孩子“靜下心來”,對孩子綜合素質的提高和性格的養成有很大的幫助。

壹位年過六旬的老先生告訴記者,他覺得現代的孩子應該學點國學:“過去學校教育對國學不夠重視,甚至有壹段時間國學教育存在斷層和不足。既然與國際接軌,就不應該忘記自己的‘根’。”

在他看來,除了上述校長和家長,學習“國學”的目的也很重要,即“在學習中親近中國經典,在親近中熱愛中國文化,在熱愛中弘揚中華文明,在弘揚中融入創新”。

爭議:

“國學”應該如何走進課堂?

雖然“國學進課堂”不是什麽新鮮事,但對於國學應該如何進課堂,壹直存在不同的看法和想法。

近兩年來,隨著全國中小學國學經典閱讀的推廣,這個話題受到了更多的關註和爭論。

熱議或爭議主要來自三個方面:

爭議壹:學“國學”應該讀“原著”還是“刪節版”?

去年年底,山東省教育廳下發通知,要求中小學在開展經典誦讀活動時,不得“無差別”向學生全文推薦《弟子規》、《三字經》、《神童》等詩詞,以免“糟粕內容”“扭曲學生價值觀,腐蝕中小學生心靈”。湖北的壹些學校專門對《聖紫晶》等經典文本進行了刪節,然後重新整理後發給學生學習。

消息壹出,壹石激起千層浪。廣大網友在網上展開了激烈的爭論,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不少校長“不敢茍同”。

鄭州市鐘毅路小學校長馬靜說,閱讀經典應該是“原創”。至於什麽是糟粕,什麽是精華,應該留給學生自己去判斷。學校的工作是“指導”而不是突然刪節和改動原著。

胡建玲也認為,孩子學“國學”要保證傳統經典的完整性,但在實際操作中,要區別對待。

身為家長的郭曉玲認為,傳統經典有糟粕和落後是正常的,因為它們的背景和理解水平。學經典要與時俱進。關鍵是要引導和教會孩子如何看待問題,“禁止”絕對不是好辦法——

“壹方面,現在的孩子很獨立,不要小看他們的歧視;另壹方面,今天的信息非常發達。如果以後孩子接觸到完整版的經典書籍,會沖擊甚至顛覆已經形成的認識,效果會適得其反。”

爭議二:學什麽“國學”?

校園裏的“國學”風潮越來越熱,壹些“國學”的高價班呼之欲出。有的私塾甚至開設“國學”作為主要教材,並要求孩子在學習期間穿古代的衣服、戴古代的帽子、行古代的儀式。

以在《百家講壇》中講解《弟子規》而聞名的錢文忠曾在公開場合表達過自己的擔憂:按照《弟子規》和聖紫晶的標準培養出來的孩子,90%會在社會上吃虧。

這就引出了壹個話題:“國學”應該如何與現代社會、現代孩子“接軌”?

胡建玲認為,這是壹個學習哲學的問題。去年聖誕節前夕,他們學校正忙著排練聖誕節目,給孩子們發聖誕帽。有人質疑:妳們的辦學特色不是“國學”嗎?妳如何慶祝外國人的節日?她回答說,任何現代學校都應該是兼收並蓄的,不應該把孩子局限在壹種觀念裏,也不應該在成長中人為地框定他們。

基於這壹理念,胡建玲認為,學習“國學”要學習從幾千年文化中傳承下來的做人的基本原則和規範,汲取其深刻的精神內涵和文章的精華,從古到今相通,永不過時。以《弟子規》為例,學習《弟子規》重在“實踐”,實踐需要有選擇地接受和批判地繼承,而不是拘泥於教條,更不能“神化”和機械地套用到現代社會。

爭議三:學習“國學”會增加學習負擔嗎?

鄭州市聚源路小學開展“國學”教育已經四年了。該校校長助理丁謙認為,學習“國學”是否會增加學習負擔,學習內容和方法很重要。

雖然學校有“國學”的專門課程,但“國學”並不列入正式考試項目,也沒有苛刻的背誦作業和標準。目的是在不增加學生負擔的情況下,讓孩子在輕松的氛圍中感受“國學”的魅力。

在較早開展“國學”教育的學校,“寓教於樂”正在成為壹種普遍的教學方式。這些學校認為,學習“國學”和閱讀國學經典要結合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循序漸進,不能“壹刀切”,要建立統壹的接受模式;更不能急功近利,強迫孩子背經典。

“特別是對低年級的孩子,我們要求背誦,不認生詞,加上簡單的講解,追求‘潛移默化’的影響。每天利用早讀時間和老師壹起讀10分鐘。時間長了,妳自然會記得,”丁謙說。

狀態:

很多學校都在“摸索”中前行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各個學校的“國學”教育內容和教材版本都不盡相同。相關校長和老師告訴記者,雖然相關部門要求推廣傳統文化教育,但另壹方面,教什麽,怎麽教,教誰?沒有統壹明確的要求。

這種情況讓很多學校在“摸索”中前行。

“首先,選擇教材要下很大功夫,”胡建玲說。作為鄭州最早開展“國學”教育的學校之壹,沒有成熟的經驗可供借鑒,只好借鑒外省市,以老師的經驗來選擇教材的內容。“現在學校選教材基本遵循這樣的思路:低年級的《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易讀易記;《論語》、《大學》、《中庸》等。"

隨著國學熱的興起,各種版本的經專家學者註釋的經典充斥書市,其中對同壹個字的理解和註音各不相同,甚至大相徑庭。

“比如《報告》中,有的版本讀“高”,有的讀“‘顧’”胡建玲說。丁謙還告訴記者,從眾多版本中選擇最“權威”、“準確”、適合學生閱讀的,絕對是“腦力勞動加體力勞動”。

“國學”教育遇到的另壹個問題是師資。在大多數學校,“國學”的老師都是兼職語文老師,而這些語文老師大多是80年代出生的。在此之前,他們很少接觸到“國學”的經典原著,對它們的了解往往只是膚淺的,很難談得上準確和深刻。

聚源路小學的海老師是為數不多的專職“國學”老師,從事“國學”課程教學4年。盡管如此,她承認自己壓力很大:“雖然背誦是主要的,但我總要解釋壹些東西。這時候覺得自己專業知識還是欠缺,怕誤導人。”

讓海老師遺憾的是,校際間的“國學”教育橫向交流很少,遠談不上系統,幾乎沒有相關的培訓。遇到不懂的問題,她的方法通常是大量閱讀資料,或者在網上找答案,請教老老師。海老師時刻關註關於“國學”教育的新聞。如果有關於它的講座,只要條件允許,她總會去聽,學校也會支持她。

六年級的《論語》是語文老師丁謙帶來的。她說這門課難教,不敢給年輕老師。丁謙的焦慮也是很多學校開展“國學進課堂”都會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用冬天的動物寫壹篇300字的作文。
  • 下一篇:我最喜歡的芭比娃娃寫作文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